练习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06 11:00:4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练习课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练习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练习课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

  小数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练习,对商不变的规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总结归纳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3.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历猜测、分析和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规律,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对商不变的规律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通过对比练习总结归纳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

  指导练习,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除法计算,那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

  多媒体出示算式,指定一个小组学生轮流回答。

  2÷5= 3.2÷4= 3.9÷13=

  12.6÷0.2= 2.1÷0.25= 3÷0.125=

  师问:最后两道题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是怎么算的?

  生1:我看到0.25就想到4,因为0.25×4=1,这样(2.1×4)÷(0.25×4)=8.4×1=8.4。

  生2:我看到0.125就想到8,因为0.125×8=1,這样(3×8)÷(0.125×8)=24×1=24。

  师:你们真棒!能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法转换成乘法,这样使计算非常简单。

  2.复习回顾

  师:接下来我们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多媒体出示例题)

  例: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28m丝绳。这里有12.6m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1)先估一估,说一说是怎么估的。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复习除法的'意义并列算式:

  12.6÷0.28=45(个)

  答:这些丝绳可以编45个中国结。

  (2)谁能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一看,二移,三算”。

  一看:看清楚除数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方法计算。

  二、拓展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

  师:你能根据第一列里的数,填出其他各列里的数吗?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2)根据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3)组织学生汇报。(4)教师归纳小结,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完成表格,发现规律。

  对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四题进行了改编,不计算直接写结果。

  被除数不变,商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1)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1:表格中每一列的被除数都相同,除数分别缩小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生2:被除数不变,除数改变,商也发生改变,商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师:那我们观察这些数,如果从下往上看,你又发现什么?

  生1:被除数不变时,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商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2)通过每组算式分析比较,发现除数是影响被除数和商变化的重要因素,接着让学生模仿写算式。

  3.不计算根据306÷85=3.6直接写得数。

  30.6÷85= 3.06÷85= 3060÷85=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该如何计算,指名学生口答。

  (2)通过对比练习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改变商的变化规律。

  组织学生归纳小结: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改变,商也发生改变,被除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商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商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3)结合生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规律,能应用规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四题,想一想,填一填。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有何评价?

  五、作业布置

  根据今天我们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完成课后作业。

练习课教学设计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练习课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四第3、4、5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混淆,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质数、合数的意义,理顺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回顾,指导练习,提高练习,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中提升。练习的形式多样,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猜一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练习提高的学习方法。

  重点: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质疑引导,举例验证

  学法:合作交流,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后汇报。

  2、20以内的质数有 。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20以内的质数,再汇报交流。

  3、在23 8 15 4 13 19 2 26 9 45 52 32 17 22 97 这些数中,质数有 ,合数有 ;

  奇数有 ,偶数有 。

  先找出质数、合数,然后找奇数、偶数,再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找质数,把非0自然数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在分类、对比中复习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进一步加强概念的辨析。】

  二、指导练习

  (一)说一说

  1、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师出示以下问题

  a、什么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最小的质数是多少?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c、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d、最小的合数是多少?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以上问题,并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练习四第3题:

  出示:

  (1)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探讨这三个问题。

  (2)组织学生汇报,说一说这些数都是几?你是怎样判断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这个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熟悉20以内的质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四第4题。

  (1)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3个3个地装是什么意思?和我们学得什么知识有关?2个2个地装呢?5个5个地装呢?

  (2)让学生独立帮助小猴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

  (3)如果有75个桃子呢?

  小结:2、3、5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2、3、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层次分明,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解决,然后在小组交流;补充第(3)个问题,把本题设计成题组,再让学生解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找一找

  练习四第5题

  (1)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出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等于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2)找质数。

  14=( )+( ) 8=( )+( ) 20=( )+( )

  12=( )+( ) 24=( )+( )

  师: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的和吗?

  (3)小组合作:每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个人来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4)引导学生学习第26页“你知道吗”。

  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探索精神的渗透。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游戏活动,在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满足每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提高练习

  1、猜一猜

  师:学校组织郊游,可咱班还有一个同学没来,要赶紧给他打电话。咱们先玩一个游戏,我说,你们把电话号码数字按顺序写下来。看谁猜得有快又准。

  小于10的最大偶数是( )。

  有因数3,也有因数6是( )。

  10以内最大的质数是( )。

  10以内最大的奇数是(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也不是0是( )。

  最小的质数是( )。

  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是( )。

  最小的合数是( )。

  该电话号码是( )。

  2、把自己的学号进行自我介绍。

  师提示:根据本单元学习的质数、合数、偶数、奇数,2、3、5的倍数的特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号。

  (1)4人小组互相介绍。

  (2)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郊游情境,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自我介绍学号,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课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

  (1)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3.

  (2)红花朵数的1/2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3)白兔只数的5/6是黑兔的只数。

  (4)一批化肥运走3/8。

  2.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师:你能算出自己体内的水分吗?(学生回答)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4/5=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成人的体重×2/3=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4/5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4/5=35(千克)

  4.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2.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2/5,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练习课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练习九P67

  教学目标:、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图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1、口算:孔雀开屏第6题。

  2、比较大小:

  (1)比较第8题中▲和○的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得出7○1010○710-7=3

  (2)直接出示:练习九的第9题:3+6○910-4○8……

  你能直接比较出左边算式和右边数的大小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3)分组讨论,尝试比较上面的两题。

  (4)小组汇报,比比谁的方法好。生: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用得数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5)用这个好方法比较其他几题。选择其中的两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师,2+4○7是2和7比较吗?是4吗?生是2+4的.得数和7比较。

  1、看图编算式:

  (1)第7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说图上有……要求的是……)

  (2)第10题:▲有(6)个,△有(4)个让学生列式,说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4=104+6=1010-6=410-4=6

  4、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练习第11题。让学生体会一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相加。花;人;鸟、石子

  5、根据算式,找找生活中的例子。

  6、挑战聪明题:P69

  7、小结:这节课我们有增长了哪些本领?

  8、课后小记:

练习课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综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图和加减法的含义,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在汇报算法。在列竖式计算时,可能分两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能列一个连写的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设想:

  在出示了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列出算式之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并注意进位和退位。让学生认真审题,再计算中发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用竖式进行计算。

  (1) 54 + 26 + 15 =

  (2) 90 – 58 – 24 =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复习进行巩固,为列竖式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探索。

  1.创设情景

  今天,住在森林公园的小松鼠们可高兴了,大家想去看一看吗?出示情境图

  那位小朋友根据情景图来讲个故事?学生讲故事

  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题?

  这是我编的题: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你能列出一个混合算式吗? 46 – 28 + 35说一说,这道题与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与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何区别和联系?

  2.学生独立试做46 – 28 + 35 3

  生(2)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试着说做这种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推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讲故事、编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列竖式进行计算加减混合,并比较那种竖式计算的简便。我能行:

  3.我有22个气球,放走了16个,又买了18个气球,他现在有多少个气球?

  列混合算式进行计算?

  22 – 16 + 18 = 24 (个) 4.试一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38 + 47 – 65 =

  53 + 40 – 37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

  73 – 39 + 46 =

  43 + 27 – 50 =

  42 + 50 – 66 =

  96 – 80 + 35 =

  2.找书包。

  3.公共汽车上原有3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9名乘客下车,有12名乘客上车。汽车上现在有多少名乘客?

  4.公共汽车上原有2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13名乘客下车,有9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到了人民商场时,有16名乘客下车,有14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

  第9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46 – 28 + 35 = (颗)

  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限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混合运算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运算顺序、计算错误等情况,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并要强调:加减属于同级运算,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练习课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材P40~41练习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出示题目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提高练习: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出示:

  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1)5÷0。12=41(朵)……0。08(M)0。08﹤0。12,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41朵红花。

  (2)8÷0。37=21(朵)……0。23(M)0。23﹤0。37,不够做1朵。答:可以做21朵红花。

  (3)41÷3=13(束)……2(朵)21÷ 3=7(束)答:一共可以扎成7束花。

  教师小结:

  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第3题。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 4=75(棵)100 ÷4=25(棵)75÷3=25(棵)综合算式:300÷3÷4300÷ 4÷ 3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拓展练习: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

  1、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

  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教材第40~41页第6、10、12题。

练习课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研究曲线图性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我们应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教学重点:

  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片断:

  套圈游戏 :

  (1)六个同学站成一条线。

  师问:公平吗?

  生:不公平,他们到红旗的距离不一样。(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距离不相等”)

  (2)八个学生站成一个正方形

  师问:这次公平吗?

  生:还是不公平,站在角上的远。

  (3)八个同学站成一个圆

  师:这次呢?

  生:公平。因为他们到红旗的距离都相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4)八个同学围成圈之后不动,再去八个同学插到里面。(多八个人还是这个圆)再去八个(拥挤,但还是这个圆。)

  引导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物体,让学生先对折,再换不同的方向对折,对折几次后,把交点画出来。并告诉学生,每条折痕都是圆的直径。(引出直径的定义: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让学生用直尺量出每条直径的长度。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会有怎样的特点? 三人小组讨论后,得出

  生1: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长度都是一样的。生2: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

  师: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师: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出半径的定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生经过自己动手量,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是相等的。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又有怎么样的.关系? 生用直尺分别量出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得出的结论是: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d=2r 或r= d 圆的画法

  1、利用工具画圆 介绍圆规:前面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圆,但通常我们会借助一个专门的 工具来画圆。这个工具就是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

  2、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边画边想,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步?需要注意什么?

  3、交流

  (1)让学生说说自己画圆的过程,教师示范画圆。适时板书: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画圆。

  (2)小组交流画圆的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反思画圆应注意什么。同时出示书中的四幅插图。

  (3)小结: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4、让学生将两脚间的距离确定为4厘米,按照刚刚的步骤画一个圆,并在小组内比一比谁画得好?

  5、学习圆心、半径和直径

  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同时,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标出相应的字母。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中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一)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用字母表示:d=2r 或r= d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我在设计本课时想到的是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就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利用课程资源,注意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活动中生成知识,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但是学生的思维和言语是无法预测的,在把圆对折时,预习过的同学直接把折痕说成了直径,我就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说法,问他们什么是直径,这样处理使教学的进行更顺畅,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在研究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后,再通过演示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在同一个圆里两条半径的长度等于一条直径的长度,加深了他们的理解。

练习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会正确地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求末知角的度数。

  3、会正确地指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会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按要求作图并回答:

  (1)画一条直线, 问:直线有什么特征?

  (2)在这条直线上点一点。问:你发现一了什么?

  (3)再地直线上点一点。 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4)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2、出示图例:P65 2

  (1)先说一说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2)再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

  (3)说一说,锐角、钝角、直角的度数或范围?

  (4)你认为哪一类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3、填空练习:

  (1)平角=( )直角

  周角=( )平角=( )直角

  (2)请用二只锐角拼成一只钝角?

  请用一只锐角和一只钝角拼成一只平角?

  4、看图练习:展开阅读全文

  (1)判断这些角的`度数:(图)P65 5

  角1=45度 角2=( )

  角3=( )

  角4=( )

  (2)找一找有几只角? P65 6

  有( )只锐角 ( )只钝角

  ( )只直角 ( )只平角

  (3)过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4)测量哪些直线互相平行? P66 8

  5 、动手画一画:

  画出下列角(任选一组)

  A 、 75度 120度

  B、 170度 50度展开阅读全文

  6、P66 思考题

  (二)总结

  区分直线、线段、射线。

  区分不同角的度数与范围。

  会画平行线与垂线。

  (三)作业:

  作业本展开阅读全文

练习课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七(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头列式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指名板演 其余同练习

  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 加深理解

  ⑴改变上1的条件:

  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分析:与1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9+3=12千米

  (9+12)*40=840千米

  ⑵改变上2的'条件:

  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让学生分析:与2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48/3=16吨

  224/(16+12)=8小时

  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 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190-95)/(45+50)

  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400-28)/(68+56)

  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二)第9——14题

练习课教学设计11

  课题八:练习课

  教学内容:第23页练习五1——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地练习,提高计算能力。2.逐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除数是三位数以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加深对除法从高位算起的方法,及被除数除于除数不够商1的除法算法,并让其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过程:(列出所有题目)

  一、基本练习

  1.听算20题乘除法练习题。

  2.课本第23页第一题,给合适的题目涂上颜色。

  3.第23页第二题,看好,并用尺子连线。通过除法运算,锻炼计算能力。

  4.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要求格式及书写的规范,然后认真检查除法竖式的正确与否,是否漏了单位等。

  5.“蚂蚁搬家”:设置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的帮助蚂蚁抢运粮食过冬。

  6.先进行估算商是几位,然后再计算。

  7.第7、8题,是综合练习。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知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知识和分析、推理能力解答一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第7题的解法有多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课题九:除法验算

  教学内容:25页例4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6=10846×7+3=325

  108÷6=325÷7=

  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师板书:商×除数=被乘数

  商×除数+余数=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

  98÷7=14)

  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0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课题十:练习课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计算找联系.

  1.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得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得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得关系来计算。

  2.算一算,填一填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熟练笔算方法

  1.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的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2.27页第7题.

练习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xx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xx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数量/个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练习课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92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完成练习十六的练习:

  1、第1题:圈出合适的图形。

  (1)学生明确题意。

  (2)根据规律圈出相应的图形。

  (3)汇报交流。

  2、第2题:涂色。

  (1)先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涂色。

  (2)学生活动。

  (3)汇报交流。

  3、第3题:摆出下一组图形。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4、第4题:找规律填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第1组都是加2,第2组都是减2,第3祖是加2。

  5、思考题:摆一摆,算一算。

  (1)学生根据要求摆圆片,然后填数。

  (2)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三、总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找规律

  课后小记:

  第九单元统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1册第32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归纳推理能力,并向学生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3、理解百分数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5、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探究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题、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是六年级八班,请问你能根据这两个数,提出有关百分数的什么问题?

  板书:6 8

  学生同桌提问,并回答。

  二、合作学习,巩固新知。

  1、哪组同桌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

  (1)生1:我的问题是6是8的.百分之几?

  师:请同桌回答。

  生1同桌:6÷8×100%=75%

  师(笑着说):现在该你提问了。

  生1同桌:8是6的百分之几?

  师眼光看向生1。

  生1:快速回答:8÷6×100%≈133.3%

  师(及时肯定):你真细心。

  (2)、师(面向全班):听了他的算式,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生2:除不尽时百分号前通常保留一位小数,要有约等于号。

  师:你的数学语言很准确,你能说出公式吗?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另一个数×100%

  (3)、师:哪组同桌想合作完成(指着6和8)剩下的问题?

  学生踊跃举手。

  (4)生3:6比8少百分之几?8比6多百分之几?

  师(看着生3的同桌)微笑着说:你得回答两个问题了。

  生3同桌(板书)(8-6)÷8×100%=2÷8×100%=25%

  (8-6)÷6×100%=2÷6×100%≈33.3%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公式是什么?

  生4: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差量÷标准量×100%

  师及时表扬,我觉得大家少点什么。(学生掌声鼓励)

  师鼓励生3的同桌:你有没有问题要问你同桌?

  生3同桌:6是两个数和的百分之几?8是两个数和的百分之几?

  生3(板书):6÷(6+8)×100%=6÷14×100%≈42.86%

  8÷(6+8)×100%=8÷14×100%≈57.14%

  师:谁能给这两个百分率起个名字?

  生5抢答:占有率。

  师(笑看他):反应挺快,能不能把占有率的公式写在黑板上?

  生5板书:占有率=部分÷总体×100%

  师带头鼓掌。

  (5)师生交流学过的百分率。

  2、师:刚才是两个数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现在老师想用一个数和一个百分数提出问题,请你们六人一组,自己先选两个数。每组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后,独立解决。

  (1)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2)现在我们请一个组选一个组长,六人一起上台展示你们的成果。

  组长:我们用的数据是60和20%,一共提了六个问题。分别是:

  ①果行有苹果60千克,是梨的20%,梨有多少千克?

  ②果行有苹果60千克,梨是苹果的20%,梨有多少千克?

  ③果行有苹果60千克,苹果比梨多20%,梨有多少千克?

  ④果行有苹果60千克,梨比苹果少20%,梨有多少千克?

  ⑤果行有苹果60千克,苹果比梨少20%,犁有多少千克?

  ⑥果行有苹果60千克,梨比苹果多20%,梨有多少于克?

  师:先请你们六人分工解决这六个问题。

  分别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学生一一讲解。

  (3)师:请大家观察并对比这六道题,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生6:我发现这六道题都是已知苹果的数量,求梨的数量,百分率也相同,但由于题目中关键句子不同,数量关系就不同,解答的方法也就不同。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她说出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要会分析题。具体怎么分析,请你再说说。

  生6:先找关系句,在关系句中找关键字,要认准谁是单位“1”。看清数量所对应的分率,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4)师:请看下面这道题,你能找到单位“1”吗?

  出示:修路队要修一段长5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30%,修了多少米?

  学生7抢答: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第一天修了总长的30%”,关键字是“的”,单位“1”是“总长”,算式是:500×30%=150(米)

  (5)你们太棒了,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这几位同学用的都是算术法,观察刚才这六道题第5小题和第6小题,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请你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对学困生及时给予单独辅导。

  (6)展示列方程解决问题。

  3、请你独立完成数学书第32页1、3、4、5题。

  4、理财活动。

  (1)小调查:你的压岁钱是怎么管理的?

  (2)关于利息你都知道哪些公式?

  学生8: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请你独立完成书第34页第11、12题。

  三、挑战自我,拓展练习。

  1、师:我对你们今天的表现100%满意,现在请小组交流挑战自我,争取更上一层。

  2、出示练习

  (1)有一条绳子,减去总长的62.5%,又补上27米,这是绳长是原来的6/7,求原来绳长多少米?

  (2)某仓库原有一批货物,运出2/5后又运进840吨,这时比原来增加了30%,求仓库原有货物多少吨?

  3、请小老师上台讲解。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请你自己给同桌设计3个问题,明天互相交换,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课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课本第91-92页练习十九的第4-12题,名数的改写的练习课。

  教学目的:通过名数的改写和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将一些复习题和练习十九的第7题制成投影片,将练习十九的第6题做成卡片(每题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投影片:

  1千米=( )米 150厘米=( )米( )厘米

  1吨=( )千克 l公顷=( )平方米

  l平方米=( )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l平方千米=( )公顷 180分=( )时。

  5分=( )秒 7日=( )时

  二、口算

  做练习十九的第6题。

  教师出示卡片,鼓励学生利用简便方法,出示卡片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名数的改写

  做练习十九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填写,其他学生填在教科书上。

  本题各小题所用的进率不一样,提醒学生应先弄清每道题需要用到的进率是多少。

  教师要注意巡视和集体订正: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小学数学教案《名数的改写的练习课》。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九的第4题。

  这是需要进行名数改写的应用题。本题的难点在于条件和问题所涉及的计量单位都不相同,要引导学生认真考虑应如何进行改写。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1平方米收960克稻谷,那么1公顷收多少克呢?合多少千克?该怎么算?算出l公顷收多少千克后,又怎样将千克改写成吨呢?

  2.做练习十九的第5题和第8题。

  这两道题都是涉及将平方米数改写成公顷数的应用题。由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像米和千米那样明显,在实际测量和计算中的应用又比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熟记二者间的进率。这里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这两道题,再进行集体订正。并指名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3.做练习十九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再进行集体订正。教师要注意巡视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对千克和克间进率的掌握情况,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

  4.做练习十九的第10题。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再进行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5.做练习十九的第11题。

  题目里的两个条件都是复名数,都要先改写成单名数,才能求出平均每分行多少米。这里可以先指名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做,再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6.做练习十九的第12题。

  这道题要从分变成几日几时几分,两次用进率去除用的进率不同。从分到时除以进率60,得到小时后再除以24才能得到几日;如果有学生先算出日与分之间的进率;用该进率求出有几日后,再用余数求得几时几分也是可以的,只是这种算法难度较大。这里要先让学生独立想办法做,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做法。

  五、思考题

  第92页的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其计算方法是:把所求的那个月的日数和表中那个月份下的数加起来,减去1以后用7除。看余下的数是几,就表示那天是星期几。

  如果加、减后所得的数比7小,那么得数是几,这天就是星期几。如果能整除,余数是0,这天就是星期日。

  以上规律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并且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编制一个当年的表,放在铅笔盒里,便于随时查看。

  名数的改写的练习课

【练习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相遇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04-08

《6、7的认识练习课》教学设计03-20

小学数学《众数练习课》教学设计06-19

练习课教学反思04-09

《练习5》教学设计10-04

《练习2》教学设计10-05

《练习5》教学设计09-30

《练习6》教学设计10-07

《练习二》教学设计10-07

《练习2》教学设计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