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9 12:08:3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练习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练习课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练习课教学反思

练习课教学反思1

  《8和9的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这节课是练习课,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看图列式计算上。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生会看图说话,但是不会自主的提出数学问题。这跟我平时引导的.不够有关系,今后我也会多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2、学生会计算,但是说不出算法。当我出示一张口算题时,全班同学都会算,但是你要问他是怎样算出来的时,大多数学生都说:“我是想出来的”,你问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却答不上来。这就需要平时教给孩子计算的方法,把算理教给学生,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够。

  3、学生对数学信息还不够敏感。这是平时缺乏训练的结果。在今后的学习中,时不时的联系生活实际给孩子出一些数学题,训练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深深的感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们感知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练习课教学反思2

  平均数的练习课”是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统计表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用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数学问题。本节教材中的几个题目,都是以应用题的方式呈现,学生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即可解决。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解决此类问题不是很难的。因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接触到求平均数的问题,已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在四年级安排求平均数的练习是合适的',符合学生的实际。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练习课教学反思3

  在经过认真的分析第四模块练习的情况下,本周一我对此次练习做了讲评,上了一节练习讲评课。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略)

  同时通过反思与总结,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能做的更好一些,会获得更好的课堂收效。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1.精选典型习题进行训练

  用哪些题目进行训练要慎重思考,如果平日注意收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训练会更加得心应手。

  2.用心批改练习确定讲评的重难点

  练习的批改是练习讲评课的前置环节,可全批全改,也可抽样批改,关键是对批改情况认真统计。通过批改练习,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思维能力的层次、解答题的毛病等,不但要从学生方面深入分析错误的原因,还应从自己方面找到得失,如知识点是否讲透,解题方法、技巧是否讲明,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充等,这样讲评的目标和重难点就更加明晰了,课堂就会有的放矢,提高有效性。

  二、巧用小组合作

  1.充分认识小组合作的意义

  由于自己刚刚走出“课堂”时间不久,站在“讲堂”上,往往还是比较习惯于“满堂灌”的学习思维,从读新课标,我找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中提倡合作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用于新课教学,在习题讲评课中依然适用。所谓“群体合作式”是指学生并非处于各自孤立状态,学习不只属于学生的个体行为,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存在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探讨,在争论中解决自己原有的问题疑惑,也在争论中产生新的问题和疑惑。通过合作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合作评估,学生中旧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更能产生一些普遍的新问题。而这正是我们讲评习题的目的。

  2.悉心研究小组合作的形式

  这节课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组长为核心,让学生对试卷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提交自己的易错题、难题以及分享题。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尝试错因分析、帮助学困生解决部分难题,初步分享多种解题方法与策略,接着小组长收集整理,提交典型易错题以及共同难题。但在具体操作方面考虑不周,所以合作交流有些流于肤浅。考虑了一下应做以下细致的安排

  可以这样做,具体要求:

  分组合作讨论(5分钟)

  ⑴、全体起立,把凳子放好,人人参与。

  ⑵、错误的题目要改正错误,找出错因,总结题目的规律、方法和易错点,用红笔写在题旁边。

  ⑶、提前讨论完的小组可以先坐下改正自己的错题。

  ⑷、改完错题的同学,将错题和重、难点题目整理到典型题目本上。

  组间交流共享,探究解疑可以这样做:

  首先由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以组织学生提问、学生讲解试卷答案缘由为主要方式进行,即“生生互动”。在组织汇报中,教师要注意用心倾听,结合小组提交的实际问题,教师从预设题中筛选出主要问题,接着有针对性和有侧重点地组织进行合作交流,解决难题、寻找错因,组织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师生互动”。

  具体要求:

  展示、点评(28分钟)

  1、微笑面对大家,阳光展示;

  2、声音洪亮,有激情,语速适中;

  3、展示的同学要注重对题目思路和方法的分析,不能只讲答案,注意把握时间;

  4、听讲的同学要极度专注,随时质疑、提问。

  三、老师引领点拨要及时到位

  这节课我的引领点拨还是有点欠火候,应该重点讲课前准备中预设的问题,并简洁归纳题型或总结规律。在评析题目之后,可以以这些题为题眼,从试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申,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归纳,加大知识摄入量。

  四、巩固复习要及时跟进

  学生巩固反思本次练习所出错的题目。

  根据做题的情况,布置作业巩固。当堂完成后,再让学生讨论反馈题,再展示,纠正错误。

  作一名新教师,我要大量听课、不断阅读,时常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练习课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练习课,是在学习了认识平行和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练习。这部分练习一共有八道题目。第1题归纳两条直线的相交(包括垂直)和平行的位置关系。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对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清层次。第1层次,把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平行;第2层次,把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关系分为垂直和不垂直。

  做第2︿6题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地练习,并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比如第2题可以让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并从折痕中找出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线段。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纸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再折一折,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第3题,除了找出书本提供的字母中相互平行或相互垂直的线段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找一些含有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线段的其他字母。

  第6题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再量一量,然后再想想:如果a和b不是互相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后,∠1和∠2能不能相等,从而初步体会到∠1和∠2所以能相等,是因为a和b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至于“同位角”的概念,和“两条平行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时同位角相等”结论,这里不用跟学生讲。做第7、8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方法,解释依据,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练习课教学反思5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驾驶的课型之一。它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的实际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择练习时机,确定练习内容,安排课堂结构。因而本节课的练习的设计围绕如下四点进行:

  1、这一节是圆柱表面积计算的练习课。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还不够熟练,往往容易将侧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圆面积公式等混淆。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求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方法,再通过填表让学生得到巩固。

  2、在实际生活中,所求的面积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灵活确定,因而试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所求问题是求哪些面的面积这一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理解解答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还安排了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这些问题的注意点,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明白解答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注意所求问题是求哪些面的面积;

  (2)要注意统一单位;

  (3)要弄清楚采取哪种方法取近似值。

  3、将圆柱采取不同的分法其表面积的变化不同,因而要让学生理解其变化规律。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变化规律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解答有关表面积变化的问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在练习中,除了有单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问题外,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本节练习课,在让学生进行基本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步认识了圆柱的形体特征,使得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熟练的计算。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取知识,这种做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练习课教学反思6

  《2、5、3倍数的特征练习课》是一堂练习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5,3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分数,特别是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知识的概念为基础,到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要用到质数、合数的概念,而最基础的就是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从开始学习2,5的倍数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数上,到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从只看个位转向考察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学生已经有了思路上的转变,思维的转折,观察角度的改变,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索4的倍数特征,但由于与2,5,3的倍数特征又有些许不同,对学生依然有一定难度。

  如果只是单一的做习题,势必有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子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对教师的功底与教学策略有很大的'挑战。因此课堂伊始,我直接开门见山式的先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梳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也是正在使用着的工具——“手机”的锁屏密码为线索,通过提示让学生解密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破解后的密码1080,导出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4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带着趣味,自主的去探索。由于有了前面探索2,5,3倍数特征的基础在,所以在探索4的倍数特征时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从而有所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通过计数器,让学生明白判断4的倍数特征背后的原理。最后在练习巩固中,逐渐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感知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让练习课不仅仅只是做练习,让学生能在练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上实质的提升,仍然值得我在好好的去思考探索。

练习课教学反思7

  两个数相除不止局限于同类量相除,出示一道不同类的数量之间关系,“路程÷时间=速度”,这是一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的数量关系,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也能用比表示。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里把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区分教学,不但教学过程更清晰,而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比的认识。比的意义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主要采用学生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再次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识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比的意义。

  比、分数和除法的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汇报,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感悟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把三者联系填在表格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表格的出现使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显而可见。

  思维拓展题的出现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而且还给学生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了学生辨析能力,使学生感到比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练习课教学反思8

  似乎也没有刻意地加快进度,却在不知不觉间,感觉课本越来越薄。于是我们组内商量着,最近不进行新课了,适当再增加些练习课。

  今天,继续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主要以创编题为主。

  其实补充一节练习课,是一件头疼的事,至少我一直这么认为。因为要经历一番挑选适合的习题的过程,往往,我会没有了方向!

  需要时才觉得有多可贵!这话一点不假。“海教在线”这一资源平台,平时也会经常去浏览并上传各类资料,但很少直接去复制着借鉴,昨天我试图为孩子们寻找一些有价值的习题,正巧“海教在线”的窗口开着,于是不假思索地点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帖子,在仔细浏览了几遍后,发觉还真是满载而归。一会儿时间我便收集到了6道令我满意的习题,然后我又增加了一些创编题,这下,课堂上的资源显然丰富了许多。看来,孤军奋战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练习在孩子的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只注重习题的类型,而忽略孩子们的思维训练,也会造成孩子思路的闭塞。所以在选择创编题时,最根本的,我还是以孩子昨天作业中出现差错多的习题入手,进行一些小改动,尽可能使这道题呈现的形式有所变化,这样可以避免模式化的偏向和思维的僵化。我个人的想法是:改变条件和问题的搭配、补充条件或问题、变换叙述的方式等手段均可以让孩子们从习题中得到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

  另外,我还尝试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联系生活实际创编习题,我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在经历创编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分析、综合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项作业,我允许他们放在课后完成,目的是默许一些相对能力差的孩子在遇到困难后,能得到同伴或家长的帮助。

  和前一堂课相比较,我感觉孩子们对于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熟练了许多。他们不再盲目地去收集条件,愿意静下心来默读、观察题目,然后再进行收集、整理信息,或许这只是孩子们迈出的第一步,却也是进步的标志。

练习课教学反思9

  反思我们平时的练习课教学,说实话,练习课不容易上,二年级的数学练习课更不容易上好,怎样才能上好二年级的数学练习课呢?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我想,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自然而然,学生想说、乐说,平等自由地对话的局面就此打开。

  2、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解放学生的眼、与手、口、耳。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适当运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手操作很重要,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尤其重要,儿童很多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的动作、具体的物体或具体的情境,他们往往是边看,边动手,边思考,如果他们看不着物体或停止操作就可能停止思维。儿童常常用动作来代替思维,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

  3、组织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习题的单调或者说习题的模仿与套用等,学生学起来容易产生消极和疲劳等情绪,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的趣味练习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尽量地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对于这一点,我们苏教版教材做得非常好,例如就说“乘法口诀”这一单元,练习是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每一段教学都安排“对口令”,不但动口说,还动手摆;我们今天看到的“猜一猜”“蚂蚁回家”等游戏;一般的练习也都配上了背景,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4、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从而彰显个性、实现创新。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练习课教学中,学习方式还是要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相互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创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5、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

  二年级孩子可以说是已不是一张白纸,上课需要怎样认真听讲,怎样积极思考,怎样发表自己的想法,怎样与人合作等等,这些都要求在课堂里一点一点地巩固,但是孩子最不爱听的是简单而直白的说教,比如“请坐正”“怎么还有人在动?”我觉得,对于二个级的孩子,生动、形象、童趣的教学语言更为重要,如:“我又看到了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了。”“我读出了孩子们眼中的自信了。”“忍不住要去摸摸孩子们的头。”“真让我感动”。

  我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来组织教学,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以及眼神等来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也是我们要做的努力!

练习课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数级,数位名称,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等知识。

  2、进一步巩固“十进制计数法”熟练读写。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十进制计数法”的熟练读写。以及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你知道微米吗?

  微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毫米是1微米的一千倍。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100微米,细菌的大小约是1~2微米,烟尘的微粒直径还不到1微米,而病毒的直径有0.25微米左右。算算看,1米等于多少微米?

  二共同探究

  1、填空题

  ⑴6872546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8在()位上,表示8个()。这个数是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⑵由8个千亿和8个千万组成的数是(),这是个()位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⑶62070000000里有()个亿和()个万。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⑴20xx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是五千一百一十亿平方米。

  ⑵20xx年我国进口的.部分油料数量为:大豆是二千零七十四万吨,豆油是一百八十万吨,菜籽十七万吨。

  3、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

  ⑴20xx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5000000吨。

  ⑵联合国预测20xx年的世界总人数为10000000000人。

  ⑶人的脑细胞大约有12000000000个至14000000000个。

  4、用“万”和“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50498≈326500≈2798000≈7650000000≈2045890000≈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0□000≈60万47□000≈47万100□000≈100万。

  三共同小结,说说又有哪些收获

  ⑴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有关大数木的资料。

  ⑵思考:用4个“9”和4个“0”按下面要求写数,能写多少个?

  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

  ②只读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

  ④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反思:

  本次练习是学生在认识了整万数,整亿数以及近似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故事引入微米,通过举例如:一根头发的直径细菌的大小,烟尘的直径,病毒的直径让学生了解微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练习中设计了三道填充题,两道写数题。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以及数的大小写的转换。并且突破写数和读数中关于“0”的读写难点,为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大下基础。

  3、重视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练习中按排了改数和写近似数,意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感受近似数,理解近似数。

  4、真正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练习中安排了上网查资料,以及编写数,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社会、自然、科学以及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为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帮助。

练习课教学反思11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还应该了解各段之间的联系,懂得一点初步的辩证关系,掌握本课的语言特色及说明方法。在教学时,笔者尝试运用精讲精练策略来增强课文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文用传说开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品味传说的情趣中步入正题,十分自然,增添了文章的色彩。笔者首先指名读传说内容,其他同学则看着黑板,用选择法弄懂传说在文中的作用。

  选择回答。(在正确的答案上打√)

  《太阳》的开头引用了一个古老的传说,这样写是为了:

  (1)说明太阳本身很多;

  (2)说明太阳很热;

  (3)说明古人的箭法很好;

  (4)自然地引起下文,提出太阳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

  二、引导分析,紧扣重点。

  我们知道,文章前后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太阳的特点是因,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由因得出的果。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因,一层一层地加以理解,使条理清晰。

  1、填空。

  (1)太阳离我们有()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年。

  (2)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2、比较:(朗读课文后回答)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说说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3、巩固性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下面两道题目:(1)太阳虽然很大,但是我们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为什么?(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太阳光照射到我们身上却暖烘烘的,为什么?

  三、引深知识,强化重点。

  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关于太阳的知识,了解太阳和地球及人类的关系,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长大了更好地利用太阳为人类造福。因此,文章说明的太阳对于地球以及人类的.重要意义和密切关系是文章的重点。我们也应该加以灵活理解和运用。

  1、加上关联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1)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没有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上就到处是黑暗。

  2、请用上有了才以及如果没有就两个句式说说太阳与石油的关系。

  3、写出雨雪的形成与太阳的关系。

  提示:地面上的水→水蒸气→云→雨雪落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串联知识,体现重点。

  这是一篇说明文,为了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文章采取总-分-总的方法来写,或用假设的方法介绍,还通过具体数字、对比的方法说明问题。指导学生时,应该让他们学会融会贯通。

  1、用先总叙后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1)今天的天真热呀

  (2)我们的校园多美啊

  2、习作:题目:我家的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

  (2)所补充的内容必须是家中的一种电器;

  (3)适当地运用对比、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1太阳练习题二附答案,太阳,希望对你有帮助!

练习课教学反思12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之后一节练习课,既是对9的乘法口诀的一次练习、巩固,也是对乘法知识一次比较综合的梳理。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分了若干个有针对性的小环节,串成本节练习课。

  为了避免学生机械重复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口诀大王”评比:以自荐的.形式进行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里正确快速的背出7——9的乘法口诀谁就被评为本班“口诀大王”;“口算大王”评比: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快速的完成口算题的为本班“口算大王”。通过这个比赛环节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然后进入评星环节。首先是画图,如有3颗星星,圆形的个数是星星个数的4倍,画出圆形,画对一题奖一颗星。然后是解决简单问题,解答对一题也奖一颗星。比比最后谁得的星最多,评为数学之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给2道难易不同的拓展题,每答对一题奖励5颗星,谁得到10颗星就是本班的聪明之星。通过这样的调动,学生整节课学习气氛较好。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学生过于积极,课堂秩序有点乱:站着举手、边举手边喊“我”,看上去好像挺好,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有些环节耽误了一些时间,如评选过程中时间浪费过多等。在今后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练习课教学反思13

  在一堂耐力素质课上,一些体能较好的学生显得很积极,跃跃欲试;但是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则表现十分消极。有些同学还低语着:“反正我是不及格了,再练也没有用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嚷起来“老师可不可以少跑几圈啊”……,时间不长就嘈杂起来。但为了自己的威信,更为了课时内容的实施,我要求学生按照我提出的目标,开始跑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绝大部分同学没有达到本堂课的既定目标,有几位同学竟然中途走了起来,更有甚者干脆停下来不跑了。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我没有过分责备同学。而是分析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下一个班的.教学中改变了教学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样的教材,设计和采用各不相同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自然产生绝不相同的教学效果,这其中隐含着许多值得我深深思考的问题:

  (一)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最敏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强烈程度,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教师新颖教学方式的期盼。而教师则应在拟订自己的教学计划之前,主动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各方面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他们地需求。真所谓备课要备教材,更需要备同学,其道理就在于此。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创设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新颖灵活、富有创意的师生互动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地热情。耐力素质训练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也很枯燥乏味。老教材新教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可以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内容。积极创设学生自觉参与的活动氛围。在这个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潜力,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体育学习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并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三)注重活动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有效维持创新思维和探索体育问题的能力,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服务。体育与健身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应在充分考虑其个性差异的同时更应突出对学生活动过程中诸如参与热情、活动态度、能力表现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就本课时教学内容而言,应注重对学生创编能力和自锻能力等显性要素层次不一的肯定性评价,这对有效维持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促使其养成主动探索体育问题的习惯,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奠基。

练习课教学反思14

  本课是在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5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考虑到文本中的情境不太容易激起学生持久的参与积极性,于是我针对孩子们喜欢比赛,喜欢得五星的心理,创设了夺星比赛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的四轮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参与,积极比赛,从而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了第一轮比赛——口算。由于有复习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比赛题目,顺利的夺得了第一颗星。就连平时反应较慢的等同学都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第二轮比赛是看图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解题思路。再引导学生对两道题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当我发现第二幅图的列式应该是3+5=8或5+3=8,而有个学生的列式居然是2×4=8时,我便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结果他说不清楚。于是我就直接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使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应该用加法,而不能用乘法。这样的处理虽然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但此时如果我不引导,而让学生们对他的想法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学得也更透。

  第三轮比赛是比大小。学生独立解答后,我针对个别题目进行了点评和适当的拓展。如,由9×5=5×9拓展到口×口=口×口,进而得出了: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在处理5×5○5+5时,我问:“为什么5×5>5+5?”有人说:“因为左边是乘法,右边是加法。”我反问:“是因为乘法比加法厉害吗?”学生们纷纷说:“不是。不能看运算符号,要算。”我就嘎然而止。此时,如果再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来反驳他的说法,会更有说服力!第四轮比赛是一道有难度的应用题,因为它隐藏了三个问题,学生必须找到这三个问题才能着手解决,因此我给它取名为“挑战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体验更大的自我挑战,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引导学生理解了问题“他们各需多少钱?”中“各”的意思,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容量太大。如果将此题放到下节课解决,再设计两道开放题,如,口×5=口5,5×口=口0。这样,既进行了思维的'训练,又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度。

  整节课,我都注意了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参与比赛,层层深入地学习了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也注意了一些细节。如读题和读图的指导、知识点的拓展、题目中关键字的追问等。不足的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引导得过多,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智慧,进行讨论,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思考、解释、反思,使知识内化、深化!

练习课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经过反思,这节课值得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只是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别之处是不能再缩小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不经意间加深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以及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快乐感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在这个约分的过程中涉及到找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要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学生出现约不完的情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最大公因数,不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是不是互质。只有当学生能很快找到最大公因数,约分就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

【练习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平行和相交练习课教学反思03-31

《室内课实心球辅助练习》教学反思05-03

《练习3》教学反思03-23

《练习6》教学反思04-01

《练习1》教学反思05-11

《练习3》教学反思05-17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练习课教学反思(通用5篇)03-28

“相遇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04-08

课改教学反思12-16

Copyright©2013-2024duanmeiwe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