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

时间:2023-06-12 14:46:4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老子》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篇1

  《老子》的书,种类颇多。关于生死的,却仅此而已。刚读到这,我十分奇怪,生,是很坚强的;死,才是柔弱的,老子为何要颠倒过来呢?其实,并非如此,我仔细思考,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在生活中,你只要活着,难免就会有挫折、饥饿、疾病……折磨得你痛不欲生。这,自然会令你感到生命的脆弱,你的生命力即使再顽强,也经不住时间的消磨,一个人或许只会到死才明白:我的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堪!

  相反,死亡是永恒的,更是一种特殊的解脱,你一旦死了,就再也用不着饱受天地的不公,用不着去体会世道的沧桑,用不着去感受人世的苦与酸。死亡后,你就再也不要受疾病的折磨,受别人的嘲笑,受命运的安排!死,岂不是很坚强吗?

  不过,这固然是一种消极态度。因为,如果死亡如此美好,那全世界的人都去自杀算了,老子这样说在于还有另一个道理:柔弱胜刚强!

  是啊,生固然脆弱,但它有它的脆弱之美!一个人徜若不经历挫折,又哪来收获?如果生是永恒的,是坚强的,那么,文字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哪部著作不是作者受尽苦难写出来的'?中国古代,哪位诗人不是官场失意才写下了千古名作?李白、杜甫二人一个流放到边疆,一个逃亡到边疆,方才写出到现在还令人啧啧赞叹的诗句,李后主和李清照,又都是北上南下后才大展才华,他们的生若是紧强的,那就绝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这句话并不是在批评生,而是老子发现:只有饱受苦难,只有充分体会到生的脆弱,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因此,现在才会有家长把孩子托给特困家庭扶养,这和老子这句话是一个道理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谚语或许也是从老子这句话里引深出来的,但没有老子的彻底,老子这句话用我自己的一句话说便是:如果“生”没有挫折,不脆弱的话,那么,它就不配做“生”!

  《老子》读后感 篇2

  余式散文的风格,一如既往的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读过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中华文化,可谓是如痴如醉,再次感受现代艺术下的古代文化,其著作《老子通释》又给我带来别番韵味。

  被称为生命之书的《道德经》,余秋雨《老子通释》用现代文还原其风采

  《老子》、《周易》这些书,堪称是中华文化的思维起点,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但是对于当代人来说,面对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道德经》,那时的`语言文字和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太大变化,当我们面对那些难懂的古文字时,难免会被吓退。把深奥的古文,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述给你听,《老子通释》就是这样一本书。

  《道德经》的历代注解者也有很多,如韩非子,苏辙等等。在《老子通释》一书中,余先生融合讲解、翻译、注释于一体,以通达畅快的余式散文方式,对道德经加于解读。有读者表示,余先生的这本新作,是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道德经》读本。

  读完这本书,其内容的确令我震撼不已,但读完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是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过程,第一次以一种最舒适,最易懂的方式走进古代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我看来,《老子通释》或许是余秋雨为现代人认识古代文化提供的一种捷径。

  “这就像天天喝长江水,总要渡一次长江;天天看昆仑山,总要上一次昆仑。”

  保持学术上的高度严谨,尽力逼近原文的旨意;呼应《老子》原文哲理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发挥现代散文在语言节奏上的美学功能;洗去迂腐缠绕的研究风习,使广大读者都能爽利接受。以上是余秋雨先生作此书所遵循的三个原则。他毕生致力于阐述中华文化,为了作此书,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做准备,这是一种态度,更像是一种情结。

  在余秋雨先生的指引下,重读《道德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它说尽了做人和成事的秘密;两千五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人为它着迷;无论是面对人生困境,还是思考社会,它都会让你找到豁然开朗的答案。

  艺术,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在古代文化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文化的力量,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奥秘,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经历啊!我相信,翻开这本书,我们都可以开启一次美好的阅读与思考体验。

  《老子》读后感 篇3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老子》读后感 篇4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中午听一位医生谈某文章上说,把病人分两组:一组服药,一组学《道德经》,几个月后,学《道德径》这组的疗效好过另一组;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心病(烦恼心)还需心药治。人回归于自然之心,也就无所谓心病了;这也就是佛法讲的清净无染之本性,本性清净无染,何来心病?

  《老子》读后感 篇5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的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它是以圣人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就什么都不做。”

  意思是:不尊重有才华的人,让人民不争名利;不要把难得的东西当成珍贵的东西,让人民不偷;不要表现出能诱发人们贪婪的东西,这样人们的内心就不会被打扰。因此,圣人治天下,要纯洁人的心思,满足人的温饱,减少人的遗志,增强人的体魄。总是让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让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敢自作主张,以无为的方式对待一切,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与他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周朝分崩离析,五霸代兴,战争频繁,雄心勃勃的诸侯们都像代周而立,社会生产力在不断的斗争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战争,我很难过,所以我提出人性本来是安静纯洁的,但我却被名利物欲所隐忧,争名夺利,贪图物欲,所以我有一颗奸诈的心。两者都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倡导名利,净化人心,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从反思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老子思想深刻,危机意识强,生存意识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已经被大自然报复。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破坏地球、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的臭氧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气、水源、土壤等极大的破坏和恶化。大自然已经开始疯狂地报复人类。据统计,世界上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受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引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这些污染再次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世界上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癌症,大多数癌症是由环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上的母亲充满了洞和伤疤。人们为创造前所未有的知识和财富而沾沾自喜。众所周知,人类不断创造文明,为自己挖坟墓。

  《老子》读后感 篇6

  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个字,很精炼。《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深刻的影响。雪漠老师写的《老子的心事》是对《道德经》每一章节的解说。他说,《道德经》是老子的境界呈现,是正量的东西,是学问,是知识,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马观花地了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让它解决你人生难题,让你的心变得豁达一些,广阔一些,也在充满欲望的世界里,发现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在这个繁忙的社会里,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宁的心灵空间,永远做自己的主人,永远忠于自己的灵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老师们知道对学生、对孩子,要鼓励、欣赏、肯定学生,但我们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批评、抨击、否定他们,虽然过后我们会后悔,会自责,事一临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人的话,会脱口而出。所以,道德经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们要做的就是落实到行动上。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最后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为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圣人的伟大就在于她不断地帮助别人而不自私占有,就是为而不争,这种贡献他人而不争夺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的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章的每一句话!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最美的事,给予和奉献。

  读了《老子的心事》,让我觉得读好书,读圣贤之书,要学圣贤的活法,这种活法指导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对一种信念贯穿一生,让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学会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时,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绝望的那一刻,能够交出一份相对完美的人生答卷。

  《老子》读后感 篇7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

  《老子》读后感 篇8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事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好的未来。《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罪大恶极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老子》读后感 篇9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会完全不同了。而没有《福音书》他们却可以过得去。”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对主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两个大思想泰斗的客观评价。从他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福音书》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会合出却从没缺少《福音书》里的任何内容。我从没有读过《福音书》,无从知道它到底有那些优势和不足。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述他的智慧与修养。

  二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

  《老子》读后感 篇10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叫“刍(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人们对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人们对刍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爱憎。

  《庄子·天运》写道:“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用现代话说就是:当草扎的刍狗刚刚弄好,还没有陈设在神位的时候,把它轻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纹的巾帛包裹着,主持祭祀的巫师,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陈列献祭完毕,刍狗就被抛弃了,行路的人可以随便地践踏它的`头和脊梁,打柴的人见到它就捡去烧火做饭了。

  这就是刍狗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这样的“人生”过程。

  各类植物,春萌、夏盛、秋枯,年复一年的循环着;尤其是庄稼,幼小时人们呵护着,长大后人们精心耕耘、细心管理,当人们收获了果实之后,庄稼秸秆就被砍掉抑或是一把火烧掉。这就是自然规律,

  老子看到“刍狗”由生到灭的过程,发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oyue)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对万物时,没有偏爱,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像刍狗一样自生自灭。(不会因新生的而喜悦,不会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贤明的统/治者————“圣人”,面对百姓大众时,没有偏私,一视同仁,心无成见,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像刍狗一样有盛有衰。由此看来,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规律,不就像个风箱(橐籥)吗?里面虽然空空的,但是总有风吹出来,并且不会穷竭;持续的动就会生生不息。

  如果统/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适中。这就是清静无为,黄老哲学。

  老子告诉我们,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要让它们按着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要虚怀若谷才能使万物循环不竭,万万不可横加干预,政令烦苛,反而会适得其反。

  《老子》读后感 篇11

  三件宝贝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即爱心加上同情心。“慈”,不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

  “俭”的内涵一是节俭,二是收敛。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俭”不仅仅只用于财产方面,一切事情均可用俭。

  “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身处乱世,深深地感受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

  舍弃虚名

  老子说华丽的`色彩,容易使人的眼睛受到伤害;美妙的音乐,容易使人的耳朵受到麻醉;香美的食品,容易使人的口味变得挑剔;纵情打猎,容易使人的心不安定;稀有的贵重物品,会导致偷盗产生,败坏人的品德。所以,圣贤的人只求能够果腹,而不追求外在的美观。

  老子认为眼睛是用来分辨真伪的,一旦为华丽的色彩所蒙蔽,就会失去分辨能力;耳朵是用来接纳圣贤教诲之言的,一旦被靡乱的音乐所干扰,就会丧失专一;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种味道的能力,然而过多地品尝风味佳肴,就会使口舌麻木,丧失辨别味道的能力;而金银珠宝,华衣美食等稀世之珍,激起了人性的贪婪欲望,驱使人们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草菅人命。

  老子并不反对人们享受生活,他只是提醒我们,要抵制各种欲望的诱惑,保持内心清净,才能生活得自在快乐。

  以柔克刚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唯水最柔弱,但是,攻击坚硬强壮之物,又没有哪种事物能胜得过水,因而水其实是真正的强者,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代替。柔弱能战胜刚强,弱小者能战胜强大者,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天下人仍旧要争先,争强,绝不肯示弱。

【《老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子的名言11-19

老子经典名言12-16

老子的名言12-11

老子的经典名言02-23

关于老子的名言02-21

关于老子的名言02-18

老子关于生死的名言12-27

老子读书笔记03-07

老子的名言(15篇)02-04

老子的名言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