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时间:2022-10-22 11:55:42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帝国的终结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1

  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权明晰的、成熟的现代共和国制度,帝国的缺点必然使它走向终结。

  民主与民本,国民与臣民,法治与法制,宪政与限政等的区别是很多人不太清楚或者明明清楚,却故意装着不清楚的概念。不理清楚这些,就不会领会共和国的实质。最后一章对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阐述的很明晰:“民主关注的重点是授权,政关注的重点是限政,读后感《帝国的终结读后感》。”(第288—289页)民主授权,宪政限法,协调二者的是共和,它们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然是民主、共和、宪政的。看完全书,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论述。一直以来我也弄不太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直到看了此书才稍有领悟。

  最后,作者认为,在这个没有丝毫共和传统的国度里,建立共和制度“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要彻底摆脱帝国思想的影响,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常识意识。国学不必全盘反对,但是应当在宏观上去掉某些有消极意义的古代社会特有等级观念(例如三纲五常、愚忠、无法治观念、官本位思想等等),只继承那些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有实在好处的观念,并且要用符合现代世界共同价值的形式去阐释它(例如仁爱、恻隐等)。这就是易先生所说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三要素:“抽象继承”(我认为也可说是”抽离继承“)、“现代阐释”和“共同价值“。

  只有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共同价值,才能催生出成熟的共和国,让帝国彻底终结。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2

  《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帝国的终结》承续了作者易中天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封建”的本意,是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

  以“历史为鉴”,我们可以更透彻清楚的理解现在的治国方略。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国家和政党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当今的政治政策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3

  时代的演化从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此一时彼一时这句话在商场、官场、世界局势上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道理。易中天先生的帝国与共和三部曲就是要探讨中国为什么常年陷于帝国之中而无法成为共和,实际上经过他的考证可能连“共和”两个字的翻译在中文原有的语境当中也是受到了误解。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国,实在是不可避免地不可能有共和,而帝国则是相形之下我们仅有的,可能构建出来的文明形态。这一区别正如我们对欧洲的自由主义所无法理解是一样的。

  帝国有着太多的问题,从经济、政治、官场、民间,无一不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过去人们总是会哀叹,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够进化出自由民主、科学发展的土壤?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除了西欧以外没有一个其他文明进化出了这一套系统。农业帝国是文明社会最为稳固的社会形态,游牧帝国是内陆地理能孕育的最稳固的社会形态,在欧亚大路上这两个用权力和武力维持的世界是最正常没有了。然而正是权力带来的稳固让各个帝国最终免不了一阵崩塌。权力在人口众多时,就需要让渡和收束,能代表所有人权力者就是他们的首领,不论名称上是叫国王、皇帝、总统还是教宗。掌握权力的欲望是符合人性的,作为一个生物,领袖们本能地想要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使他的繁殖潜力变得更强。以至于有些非洲酋长完全是以性功能论英雄。兆亿庶民让渡出来的权力就因此而汇聚到了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手上,这样一个国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家。不仅是中国,所有所谓万世一系君权神授的文明就会成为家天下,对于现代文明来说极为重要的产权就从公产权变成了私产权;乃至于和中国古代一样成为了公私混合产权。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从未见有谁能激起劳动积极性的。当管理的地域太多,掌权者就又不得不把自己的权力再让渡给能够帮助他使用这个权力的代理人。代理人有两种好的选择:贵族和官僚。可是正因为天下是家天下,产权是私产权,贵族就有了和独裁叫板的机会。对于帝国的统治者来说,这实在是太过危险,于是我们就进化出了官僚系统。官僚就像是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产权于他其实是没有份的,国家的富强与大多数官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仓廪实而知荣辱的民众并不能给官僚以好处,所以盘剥成为了官僚的常态。

  民间活力死气沉沉,帝国航船明显燃油不足的情况下,皇帝就会意识到这些职业经理人的不上心将会让自己这个船长很为难。于是他们又有了两个好方法:收权和变法。已经派出去的权力无法收回,皇帝本尊的精力也实在有限,就只能增派巡查的官员监督地方官。于是地方官员机构越来越膨胀,常设机构越来越多,官员让皇帝看到自己优良表现的机会越来越低,就只能权利变现。催促官员廉洁奉公的特派员于是催生了“陋规”。变法就更糟糕了。变法犹如猛药,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不说,变革集团内部有没有能力把变法做下去都很可疑。农业是一个相对恒定的产业,在超级稻发明之前,几千年的粮食产量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要想从恒产的土地里边榨出更多的税赋,只有通过国进民退这一个方法。所谓的“民不加赋而国又饶”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任务。想要刺激经济活力,帝国只有一个办法:促进工商业发展。可是成熟的商业体制会让人不由得质疑:坐在我头上那个皇上,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再加上在公务机构上班的人,在体制内早就混得人浮于事,哪里还有心思好好促进工商业发展呢?所以帝国的.一切变法最终都会变成耍流氓,绝少有成功的。

  这就是中国,一个农业帝国从娘胎里带来的悲歌。所有的权力都加诸皇帝的头上,可是他的合法性和产权又处处充满了危机。在工商业发展还没有积累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农业大帝国由于有一个效忠的最高对象,可以集中精神搞出世界上最高的GDP。可是一旦从农业帝国质变到工业帝国,再回头来看中国的时候,就像是科技已经跳升一个维度的新物种,一切都变得纸一样不堪一击。一条符合人性的道路,不可避免地暂时要走上民主和共和,而帝国是不可能拥有共和的。所以,我们要看看,三部曲的第三部告诉我们,怎么获得新的共和。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界的终结,和谁作文05-15

《永恒的终结》读后感06-09

我陪你,到世界的终结作文05-12

《大秦帝国》读后感04-04

大秦帝国读后感09-20

大秦帝国读后感7篇02-26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36篇)03-13

大秦帝国读后感11篇03-07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04-06

大秦帝国读后感13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