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读后感

时间:2022-04-23 17:08:54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声赋》读后感(通用12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声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声赋》读后感(通用12篇)

  《秋声赋》读后感 篇1

  最先响起的是琵琶,玉珠般错落而出的声响,悄悄地以共鸣的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节奏清脆简短,却又如思念般悠长,它彻彻的落寞,在无形中感染着它的听众,如孤独的飞禽在旷野呼喊一般的声音从我的耳朵进去,如麻药般哽咽了我的喉咙。接下来,有笛声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与琵琶的低语错杂交织在一起,带着弥漫起荒沙的征人之思来到我的身边。它的声音似乎是忧伤的化身,它淡然地环绕着我,从未靠近,也从未离开,它拂过的时候,不带有丝毫的踪迹,但它离去的时候,却会发现它已改变了一切。不经意间,箫声从笛声之中傲然脱出,开始了独奏,水面回荡开来它的回声,如传说般落寞,如月光般冰冷。它浸染了被时间擦干的`泪水,它包容了有爱恨交织的回忆;它拾起了让过往遗弃的忧伤,它揭示了被繁盛遮盖的空荡;它收拢了如细网交织的思绪,它错乱了如梦般朦胧的音符;它焚烧了记载着往事的丘陵,它冻结了曾经炙热着的感情。它如同黄昏的余晖,在晚风未吹拂到的地方,默默地将秋思埋葬,只余下一个孤独的墓碑,上面空无一字。于是乐章从低谷涌向了高潮,如繁星般在一瞬间将我的思绪闪烁成了一片空白,被遗忘的记忆就此复苏,将我的心残酷地撕开,在光影交织中将我的灵魂映成了透明的形体,我无从躲避这来自内心的审判,任凭亘古未变的悲哀,将我心底的微震扩大成风中响亮的呼喊,直到这乐声消逝。

  《秋声赋》仍如同刚才一样放在桌上,它旁边的时钟还在嘀嗒地走,丝毫没有注意到之前到来的时光与心灵交错碰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存留有那些记忆,也许是这篇《秋声赋》把它们唤醒的吧。我明明听见了,隔着书页穿越千年的吟诵正与我心里盛大而落寞的乐章交织成辉煌的交响。但是,秋声注定是寂寞的,它不孤独,但它寂寞。

  《秋声赋》读后感 篇2

  坐在窗前捧本书,一眼就落到了“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滂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原来是欧阳修的《秋声赋》。

  喜欢秋声赋是从大学开始的,而会背秋声赋却是从一接触到它开始的,中国的应试教育总有这样一个特点,课后总有一道题目叫做要求背诵。

  自然地变幻,四季的更替有了春的复苏,夏的繁盛,秋的硕果和冬的沉寂。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木最繁盛的时节便是盛夏,每到盛夏蝉蛙齐鸣,热烈的太阳焦烤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草木迎着太阳光的刺激更显油绿,一片片一丛丛像是迎接植物世界里最宏大的盛宴。它们在盛宴里肆意的伸展着,繁荣着,就连它们脚下的小爬行动物也繁忙起来,窸窸窣窣好不热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盛宴总有结束的时候,于是盛夏在树荫的指缝里滑过。秋风起“草拂之而色变,木造之而叶脱”,植物界的盛宴不知在什么时候悄悄结束了,小爬行动物的

  影子也渐渐沉寂。树叶变了颜色,呼啸的秋风卷走了一片片摇摇欲坠的叶子,在阴沉的天空中画了几个圈后不知飘向了何处。

  历史继续,朝代更替,就连最繁盛的王朝都会衰败至灭亡,更何况自然界草木的盛宴了。而王朝不断更替,自然界的草木便只待来年春风起。草木有繁盛衰败之时,人生亦是如此。人在万物中最有灵性,走过春夏秋冬,经历日出日落,拥有喜怒哀乐,在人生的各个生命段,感受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生的起伏有时如同这草木经历四时的变幻,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影响着人的心绪,更有甚者思考着自己能力外的问题,忧虑着自己所无法预料的事情,有可能在人生的盛夏里经历着辉煌也有可能在人生的寒冬里萎靡彷徨,忧思过度会使人过早衰老,垂暮未到便形容枯槁。人生短暂,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有些力所不及事情何必耿耿于怀,如同无法改变秋天草木的凋零。“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我们像草木一样无法得知自己处于人生的那个时节,只能做到珍惜自己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正在沉思,不知什么时候天已放晴,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青草绿树,仿佛刚才那片乌云不曾到来过。或许也是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几棵小小的蒲公英撑着大伞随着秋风一起飘摇,在不远处的天空也画了几个圈,像坐着摩天轮一样滑向远方。

  《秋声赋》读后感 篇3

  近读欧阳文忠的散文,尤为喜爱这一篇《秋声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的《醉翁亭记》、《伶官传序》似乎也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现今我独爱此一篇,就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独爱其陋室之安宁一般。

  纵观全文,欧阳修由秋风扫过之声而悲秋,而悲人,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秋声之悲不过是自然之声,何苦来“亦何恨乎秋声”!我以为这与道家的思想有有一些相承的因素。道家讲求无为,事物自有其规律,有意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看他慢慢说来,便可渐渐看出“体物言志”的特点。

  欧阳修夜读书,忽闻风吹草动, 于是叫童子出去看看。童子回报星汉灿烂,天上银河高挂,并无人迹,声音乃是由树林中传出。由此欧阳修长叹一声,感秋之意油然而生。第二段分为三层来写;第一层写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来写,渲染秋之萧条,惨淡;第二层写秋之“为声”,写秋对于草木的`摧残之力;第三写秋之“为心”,这是从物到人的递进,把秋比作刑官,兵象,商声,夷则之律,种种物事都是主凶事的,醉翁意在进一步说明秋风之摧残力。正是“秋风无力百花残”,在秋风面前,万物均要凋蔽。

  文章最末,作者说完,童子早就昏昏睡下,独有鸣虫作伴。倒也有些意境,童子纵是醒着,又怎么能理解作者所论何义。恐怕作者只有如《醉翁亭记》里那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番心境罢了。

  《秋声赋》读后感 篇4

  随手翻到《秋声赋》这一篇,现在不正是秋天吗,刚好,看看古人笔下的秋。

  名为《秋声赋》,自然是从秋声入笔。“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萧萧秋风在耳边响起,窗外的山草树木随之呼啸。我大约能想象出,此时的欧阳修是如何大笔一挥,写下传世名篇,何其英洒!

  读到第二段,真是脍炙人口。“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每每想到秋,总会想起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秋天是黄色的,我想,既是大片黄叶的`代表色,也是花蕊的代表色吧。大千世界,生生不息。叶落也只是一种蛰伏,只待春暖时节,重生。

  《秋声赋》读后感 篇5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读罢全文,唯其肃杀,却见清明,即悟未悟,将以何种心境应和这秋声。感秋之悲犹如体验死亡,不知归于消极还是坦然面对人生,更增添了明白与勇气。秋声自然,叶落如归,人又有何不同,随其荣发,终归沉寂,散失如尘。既然任谁不过如此,何须有悲。“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此句有前文为证,凡伤皆因心,启人无争。而我却体会到另一种真,那就是于肃然中看到清明,常怀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名利计较,多一些涉世的勇气。自然,淡然,坦然。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这是自然规律,于人如何呢。

  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正值乍暖还寒的时节。虽不是秋日,但和着欧阳子叹息般的.呓语,我仍然依稀从扑面而来的暖风中辨认出肃杀的气息。让我试试聆听我自己的秋声。

  《秋声赋》读后感 篇6

  《秋声赋》中有一彩图,图名为“欧阳修悲秋”。在我看来,欧阳修悲秋,但“悲”中作“慰”,“慰”中导“开”,最后一“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点明秋声与悲无关,人无须怨秋声。

  我们常言“爱屋及乌”,是否也会“恨屋及乌”?心中有不良情绪就看什么也不顺眼,平日里还很平和的你,烦心时见到有人叫一声就回敬一个“滚”字。我们应承认,我们都有发泄情绪的时候,可你所谓的“秋声”,是否值得泄愤呢?本就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就必然成为“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更何况人非草木,去恨“秋声”,还可能只是令自己受累,但如果去恨“人”,就可能害人害己、贻害无穷了。一句随心的话,可能让别人对你的品性产生怀疑,若不巧遇上脾气火爆的.,还能让你身体上受到伤害。损人不利己,“何不改乎此度”?

  我想,如何处理自己心中的情绪,让其不被“秋声”所挟,不为“秋声”所惑,是欧阳修想要引导我们思索的。

  《秋声赋》读后感 篇7

  《秋声赋》表面是写秋风萧瑟、凄凉,令人悲伤,实写欧阳修在经历宦海沉浮与政治变动后,对人生不易的感悟。

  刚刚经过繁盛的夏天,万物便迅速走向衰败、零落,秋天,是悲的象征,引发了欧阳修“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不解和感慨,而此时书童却“垂头而睡”,煎熬之后还是煎熬,无人为其舒心解意,就连四壁虫声唧唧也似乎是“助予之叹息”。

  本文更由秋声想到秋天的整体特性,再由此想与之相对的人文概念、生命智慧,布局精妙。凭借具体视觉意象表达秋声,将视觉与听觉进行贴切而生动的转换,通过冷静自然之心境,洞察秋天所隐含的生命体验,表现了欧阳修旷达气度,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秋声赋》读后感 篇8

  万物皆有灵,更何况是秋声?更何况是欧阳修笔下的秋声?

  他笔下的秋声,实为“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其意萧条”,连草木碰触也会为之变色,因此,欧阳修发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叹息,表面上是对秋声的怨恨,但我却从中读出了他那报国无门,被小人排挤出朝廷的烦闷与忧愁。

  他笔下的秋声实在凄凉,冰冻了绿树盈盈,更冰冻了他一腔报国之心,它所用来摧残草木,使之零落的东西,正是秋威,秋声是万物肃杀的开始,由此,作者免不了要发几番愁思,他怨的是秋声,更怨的是阻断了自己报国之路的小人。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是作者的自嘲,更是一种自我排解,他无法阻止黑暗的.侵袭,自然怨不了秋声的霸道蛮横,前文提及“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所表现的更是一种无奈的辛酸,只能退而求其次,开始感觉到怨恨奸贼,是他的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即使自己容颜老去,终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作者便在秋夜写下了自己的叹息。

  《秋声赋》读后感 篇9

  鲍照曾写到“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没有感触?经历了宦海浮沉和几次政治变动的欧阳修,从草木被秋风摧折的悲凉中,思及自己的忧愁与不易。

  当一个处于高度敏感期,万事万物似乎都会笼罩上一层情感的薄雾,就比如我为电视剧《一闪一闪亮晶晶》中张万森的暗恋而遗憾时,一切都有张万森的踪影,灯塔,张万森;下雪了,张万森;绿色雨衣,张万森,当这份遗憾无法寄托与抚平时,它就被转为了具体事物,既是一种放置,又是一种释怀。而欧阳修的这份愁远比我的看剧遗憾深重得多,他的是真实亲历的坎坷,摸得到的悲伤。他借秋抒怀,借风抒悲,借草木抒浮沉,可是“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秋声它又有什么错呢?

  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就连函数方程的解法与结果不也是人为规定的`吗?正如鲁迅所说“一向如此,就对吗?”我们不必执着追求于世俗之路,如果欧阳修脱离仕宦之路,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于山水之间,凭借其细腻的情感,《秋声赋》是否会以另一种形态出现于我们面前?就像在林北星穿越回去之后,虽然张万森还是掉下了灯塔,但是在更多的尝试与勇敢之间,张万森的一个个遗憾瞬间也都有了弥补和圆满。

  事在人为,可以抱怨但不能颓废,可以停留但不能停止,可以释怀但不能放弃。

  秋声本来就没有错,不过是差了一点机遇、一点勇敢。

  慢慢来吧,慢慢努力吧,彼方永远有荣光在。

  《秋声赋》读后感 篇10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草木是无情之情,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一个人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所以,我想到了一种极端——人生清零。

  关于人生清零的话题,实在于我心有戚戚焉。我对生活永远抱有最坚定的信念、最深切的希望,但随时做最坏的准备,这可不叫“大不了从头再来”,我没这么底气十足,也不敢和命运叫板,这是一种“实在不行了,只能从头再来”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丢人,它和我的风格一脉相承,那就是—我有多脆弱就有多坚强,反之亦然。

  别人的人生常常看不懂,可我知道,每一次的重启,在新天新地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无法言语的迫不得已,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一刻,未必一定迎来“柳暗花明”。可换做是我,也会一次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把过去清零吧。

  其实我每天都在清零,我常自嘲自己很悲观。以我纠结、悲观的'性格,如果我不相信人生有可以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天天被沮丧、不满、恐惧、失望吞噬,因为我会经常犯错,比如学习上,面对数学、物理题,我真的不够勇敢,去挑战不可能;对朋友,我常常不够周到;生活中,我尽力了,可还是怕东怕西,事事儿的不得了。自我怀疑时常折磨着我,还好在304宿舍,每天醒来,我感觉自己还是条好汉。

  “念谁为之戕贼”,值得纪念的,自然留存,而有些不堪的过往,有一天会在新生活的反衬下变得苍白,无关痛痒。

  《秋声赋》读后感 篇11

  小时,看过小人书里欧母“画荻教子”的故事,那时是读着觉得有趣罢了。想起儿时的我也曾在田里割草的时候,捡起地上的树枝画画。天上的小鸟,地上的小虫,都被横七竖八地画在地上。

  中学时,在语文课本上开始学习文言文,读《醉翁亭记》,那时是似懂非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也”。语文老师一一分析文中的字词,介绍欧阳修的生平概述。对于这位伟大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了初步的了解。他的父亲早逝,幼年跟随母亲生活,自幼聪慧,过目不忘。他也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精心教养。真应了他叔父的话。“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开始,做官倒也一路平步青云。

  《秋声赋》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后来他竭力要求辞官,告老还乡。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于是在他53岁那年,一个深秋的夜里,他独自秉烛而读,忽然听到一种声音由远而近,由轻到重传入诗人的耳朵,刚开始只是风吹,浪涛,然后又似撞击声,最后好像千军万马疾走行军的声音。作者坐不住了,吩咐童子出门去看看。童子出去后报道“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只有风吹过的林子的声音。作者不免仰天长叹。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我的政治抱负,为国家的奋斗志向不能实现。虽身居高位,却改革无望。此时想必作者是那样的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此时他明白了,这耳中听到的千军万马的声音只是秋天肃杀的声音。原来这是秋的概况,景色惨淡,天空清明,气息栗咧,秋意萧条。秋是成熟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麦浪翻滚。但此时在诗人眼里此时应该是个肃杀的季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吹过,曾经的一片青色,草丰树茂,转瞬就是落叶满地,一片凋零。秋是刑官,掌握着大自然的生死夺杀。秋风吹过,万木枯萎,落叶纷纷,天气阵阵凉。此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又怎能不感觉那声音仿佛就是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杀敌战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于是不禁感叹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又怎能与草木而争荣?这只是自然想象,风吹过树林的声音。

  人到中年读《秋声赋》,不禁也觉得有了同样的悲秋情绪。万木凋零,自己已过了人生的一大半,而那年轻的理想已渐行渐远,站在这秋天的荒野里,满目望去,苍茫一片,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的声音不禁让人伤感,仔细想来,这也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界的声音。相信经过秋天的瑟瑟悲凉之声,春天将从远方踏足而来。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此时墙角的唧唧虫鸣的声音响了起来,唧唧复唧唧。

  品读这篇《秋声赋》,仿佛看到了秋天的季节就触目在眼前。此声,此意,此景,秋天的况味一一呈现。“有声之秋”的蓄势而来转为“无声之秋”的感慨。不必悲秋,不必恨秋。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读后感 篇12

  如是我闻:“除了自身的病患或亲友离去的痛苦是真实的,其他的痛苦都是你自己的价值观带给你的。”社会没有那么复杂,复杂的是人心罢了。在《秋声赋》中欧阳修慨自然而叹人生,其中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实现自我超脱的愿望。

  在《秋声赋》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欧阳修。与其改变不了他人或物,不如先改变自己。欧阳修超凡脱俗的品质正是如此,正是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候,选择了退一步去改变自己。他的改变不是为了迎合别人,也不是为了向别人献媚和屈膝,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让自己与世无争,能以更加愉快的心身更好地活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价值观中给他所带来的痛苦。

  但其中不免有些消愁的情感。欧阳修借秋抒己悲,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宦海浮沉和人生艰难的不幸遭遇,让人感受到一丝丝的悲伤情调,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责他们的消极情绪。在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中,因为受时代的局限和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束缚,因秋而生悲的伤感情绪是必然的。的确,在不断奔赴理想的彼岸中,会有或大或小的烦恼,也许你因景而倍增伤感,也许你心态端正,砥砺前行,从而造就更好的自我。不得不说,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是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有莫大作用的.垫脚石。少些忧伤,多些乐观,也就少了许多痛苦。

  《秋声赋》虽包含了诗人丝丝消极的情绪,但他也感悟出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种乐观的人生哲学,总体上还是偏向乐观豁达的。我们在对待传统古典文化时应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不应该受古人消极情绪的影响,而是学习古人那种超然物外、自我超脱的品质,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现在起,对生活微笑吧!这样,你能察觉它的美!

【《秋声赋》读后感】相关文章:

分析《秋声赋》作文(通用11篇)05-16

桃花赋作文09-08

生命赋作文12-23

小草赋作文10-25

赋能培训心得11-30

散文大唐献票赋11-30

《赤壁赋》教学反思06-15

赤壁赋的教学反思12-12

乡村赋作文(精选51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