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那边》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11 15:33:5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山那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1

  【内容介绍】

  《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对象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教学构思】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借助网络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

  借助网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欣赏配乐朗诵,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2、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百度、搜狐等网站查阅作者王家新及相关资料,欣赏诗歌,开阔视野积累文化,增强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目的的理解。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根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参考网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新语文初中资源网站、百度视频、新浪视频等

  【教学过程】

  课题《在山的那边》总课时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多媒体展示)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

  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

  漫湿màn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

  4、视频范读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所有的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五、自学讨论。

  (问题:在大家朗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触最深呢?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觉得写得最好?为什么?请大家思考,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

  诗歌欣赏《乡愁》余光中

  六、作业。

  1、字词练习

  2、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写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回顾自己对诗歌的学习,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做简要记录。

  读课文。查字典或与同学合作解决字词。尝试理解诗歌感情。

  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先根据自己理解说出词的意思,然后再归结词的准确意思。

  学生听读时,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课文。

  学生独立朗读,揣摩诗歌的情感。个别学生做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思考诗句的内涵,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并和小组同学交流。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

  不要以自己的范读取左右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

  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下节课深入的学习做准备。

  继续加强诗歌与学生实际的情感链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

  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

  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⑴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梦想应如何实现。

  【教学重、难点】

  1、诗的朗读。

  2、语言的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梦想,能将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诗人王家新在小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关上书,听老师范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重音(读得重的词语)。

  2、学生谈听读课文后的感受。

  3、教师略谈诗的语言美,并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请一名学生朗诵后,其他同学评议,教师最后点评。

  6、齐读。

  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教师点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2、学生小声或默读诗歌,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什么意思?先个别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教师注意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

  四、赏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1、教师点拨:

  诗中的“我”对大海是这样热烈向往,为了实现理想不懈追求,而这些都是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让我们默读诗歌,将你认为用得特别生动的词语作上记号,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它用得好;将你不理解的词语也作上记号,小组内合作解决。

  2、集体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力争当堂背诵。

  五、练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分别造句。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是个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读音、停顿恰当。

  2、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

  教学重点:

  1、诗中“山”与“海”所蕴涵的意味。

  2、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你们看到的海是什么样的?

  生:海很大,一望无际。有时候海很平静,有时候海浪很大,一个接一个袭来。师:那你们喜欢海吗?

  师:老师也很喜欢海,海,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能让人不安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但是,对于山里的孩子,他们没有见过海。他们啊,对海充满向往,他们是多么渴望见到海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位山里孩子写的一首诗。(板书:在山的那边)

  二、诵读感知

  1、让学生诵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理解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文中做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象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

  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

  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生:“海”是人生的信念,“山”是实现理想信念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生: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生: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师:很好,看来大家的感悟能力很强。

  三、研讨释疑

  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慢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纳:

  1、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

  2、“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望见的却已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想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局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天地。

  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而现在明白这只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指“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慢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干枯,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四、拓展延伸

  1、在你的许无锡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经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对于“山”和“海”的体验。

  2、你知道哪些为理想奋斗终生的名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说给大家听。

  五、课堂总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文中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明的特色。

  六、布置作业:

  收集古今中外关于描写理想的诗句。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5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6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赏析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在几十年里曾担任众多报刊杂志的编辑,出版作品20余种。

  二、朗读课文

  学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样。

  三、研讨与赏析

  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分享你的发现。同时提出你有疑难的地方,让我们为你解答。

  如:

  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实现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牺牲个人利益,却获得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和实现后的喜悦。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7节: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遭人误解所以辛酸。胸怀理想,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便享受着斗争的快乐。

  第8节: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例如屈原,张海迪。 大写的人是伟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节: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平凡的人因为有理想而伟大”与“英雄失去理想,蜕为庸人”对比。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不懈奋斗。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收获。总结全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结构探索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提示:总分总。(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五、课外拓展

  1、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异同。

  提示:理想实现的漫长性、必然性。

  2、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你眼中的诗歌

  美:

  形象美──通过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阐明道理(不直白说出)。

  语言美──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

  音乐美──诗歌讲究押韵。

  七、试模仿其中的一段语言形式,写一首小诗

  写作对象不限,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诗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再如,仿照第二节(师作)

  饥饿的时候,幸福是一块面包;

  口渴的时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时候,幸福是一把小伞;

  炙烤的时候,幸福是一片绿阴。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⑵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⑶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一、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时在班里交流。

  三、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题)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四、朗读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六、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七、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1、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后记】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8

  情感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 诱惑( ) 一瞬间( )

  隐秘( ) 喧腾( ) 痴想(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1)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4.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文导入: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1、教师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2、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老师一定要作示范朗读,不要害怕普通话不标准,关键要给学生一种语文感觉。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⑵ 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⑶ 理解诗歌的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生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语言。

  ⑵ 通过讨论、点拨的方式来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拓展延伸。

  2、难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时间】 20xx年11月23日下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 淮南实验中学七年级一班。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王家新:

  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⑴ 字音: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扎下 一瞬间

  ⑵ 词义:

  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诱惑: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学生活动:点名朗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齐读。

  朗读指导: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当然,感情是否真正投入,关键还是要看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刻。

  3、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诗句。引发学生思考:

  ⑴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怎么说的?“海”指的是什么?

  ⑵ 诗中的“山”含义是否相同?请指出“山”的含义。

  三、师生互动 解读探究

  1、在反复诵读和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

  ⑴ “小时侯,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这节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⑵ 为什么“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却“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⑶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诗句赏析:

  ⑴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⑵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⑶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充满了人生哲理的好诗,寓意深长。诗中“我”对大海的向往和有关海的信念表现得非常强烈,诗人告诉我们,为了实现理想,要不畏惧一切困难。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或已被你征服,或等着你征服。

  2、拓展延伸:

  目标在远方

  第一次看见铁路是在家乡的一个小山头上,那年我13岁,上初二。我早就听说大山的那一边有铁路和火车,我却一直没有见到,从我生下来一直到13岁那年,我就没有出过大山。

  13岁的那年暑假,我心情突然变得不好起来,主要是开始思考人生和未来,思考的结果是产生了很多死结,对人生和前途充满了过多的困惑。为了缓解我的憋闷心情,我就准备去看看那对山里人来说还很陌生的铁路,母亲也鼓励我去看看。我带着一瓶水和三张饼,一个人穿过了许多高高低低的大山,从夜里三点一直走到早上六点半,才到了有铁路的山头。透过黎明的曙光,看见铁路在两个山头之间延伸着,像一节一节的台阶,通向遥远的地方,又像一根一根的琴键,弹奏着生命的乐章。那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来,躲在另一个山下面,映出一片红光,染红了那一半天空。天地处于一片肃静和宁静之间,那具有象征意味的铁路就躺在天底下,默默地丈量着大地的胸怀。铁路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美丽,那么富有诗意,路基行铺满了零乱的石子,黑黝黝的钢轨用平常的木头连接着,铁路两旁充满着形形色色的垃圾,但我还是一下就喜欢上它了,喜欢它那种遥遥无边的神秘韵味。

  站着欣赏了一会儿,我坐了下来,疲倦和孤独一下涌上心头,我就着青草躺了下来,感受那黎明的安宁带来我的沉寂享受,那样的舒适让我迷糊起来,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正当我在梦中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声长长的汽笛声惊醒了我的美梦,我睁开眼来,眼前一片明亮,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一列火车呼啸着从远远的一个山洞里钻出来,“嘀哒嘀哒”的`声音一下洪亮起来,我感到山在轻轻地颤动,那火车从我的脚下疾驰着过去了,我还是能够模模糊糊地看见火车里面坐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很远的地方去,他们肯定到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事情。不多一会儿,火车就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了,远远地通过铁轨传来列车行进的声音,那声音越来越小了,最后大山又是一片寂静。

  火车远去了,大山平静了,我的心却不能平静下来,脚下的路如铁路一样是枯燥的、平淡的,但我们生活的目标不是脚下的路,而是完成这段路之后达到的远方,远方有许多异样的风景和美丽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欣赏。那天从铁路那边回来之后,我就开始用功学习起来,我知道虽然在大山里,但我生活的目标应该在远方。

  1、作者看到的铁路仅仅是我们平常所看见的铁路吗?想一想,它有什么含义?

  2、“火车远去了,大山平静了”,为什么“我的心却不能平静下来”?

  3、作者说“我生活的目标应该在远方”,想想看,应该是怎样的目标?

  【板书设计】

  1、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大 海

  (小时候) (群山) (长大后)

  痴想──沮丧 诱惑──坚信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

  2、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3、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和品味。

  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情感;四要读懂内容。

  4、诵读诗歌,进行多遍诵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结合已学会的字音和词语,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然后齐读。

  5、教师范读,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下,这两节的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每次情感变化,都请一个同学起来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明确:第一节:疑惑、向往---半信半疑---充满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坚决、肯定---兴奋、惊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齐读全文。

  7、提问: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呢?

  明确:小时候:妈妈说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长大后: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时候的“山”和“海”与长大后的“山”和“海”意义一样吗?

  明确:小时候的“山”和“海”是现实的山和海,长大后的山代表着困难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则代表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这里用了象征的手法。

  9、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奋斗。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峰等着你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歌给你的启示。

  11、最后,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朗读视频,用心聆听朗读者的倾情演绎。

  12、在听完李璇璇同学的朗诵之后,你们一定也心情澎湃,那么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后再朗读一遍这篇文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3、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4、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用课件打出这一句话。)

  二、朗读5’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

  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目标3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并读一读。

  痴想()诱惑()隐秘()扎下()

  铁青()xuān()腾一shùn()间yùn()含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二、课堂研讨

  1、朗读诗歌。

  A、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听朗读,模仿读,尝试总结朗读技巧。

  2、讨论。

  A、“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B、“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3、揣摩语意,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A、阅读整首诗,概括出“我”不同时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B、“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C、“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D、“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中,“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三、拓展延伸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四、巩固提高

  潮汐王家新

  月光下/大海涌起爱的潮汐/月亮离地球越近/大海越是激荡不息/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涌向了海滩/苦苦地寻觅……/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虽然大海并不曾/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一排升腾起来/一排又跌落下去/——就这样来回往返/生生不息……/可是,要接近月亮/却是不可能的/——大海知道这个/于是把月的倩影/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像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夹进一粒沙子/又旋即紧紧地合闭/——只给未来的观潮者/留下一个永恒的谜/这是沉默/又是默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寻觅()羞涩()吮吸()跌落()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许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五、日积月累

  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3、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莫格利希

  4、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

  5、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6、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俄】托尔斯泰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 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准备: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2、 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 )想 隐秘( ) 凝( )成 喧( )腾 一瞬( )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

  示例: 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要求工整、规范、美观。

  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在下面。

  三、合作探究

  1、初读,读出音韵美。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语速、停顿等

  (2)练习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分组读、齐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

  2、再读,读出形象美。

  边默读诗歌,边圈点批画,品读诗中的形象,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透过(诗中的某词某句),我读出了一个( )的‘我’的形象。”

  示例:透过“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读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

  3、三读,读出意蕴美

  默读全诗,分组探究

  (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是海”的理解。

  (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当堂检测

  1、积累

  摘录并背诵其中哲理性的句子,并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一句座右铭,

  例: 风雨之后便是艳阳天。困难是通往理想的阶梯。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痴想( )铁青( )凝成( ) 一瞬间( ) 隐秘( )扎根( )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腾( )( ) 喧( )( ) 诱( )( ) 漫( )( )藤( )( ) 渲( )( ) 绣( )

  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典型习题

  潮汐 (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涌起爱的潮汐 月亮离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 涌向了海滩 苦地寻觅...... 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 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 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 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 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 一排升腾起来 一排又跌落下去 ——就这样来回往返

  生生不息 可是,要接近月亮 却是不可能的 ——大海知道这个 于是把月的倩影 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 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

  夹进一粒沙子 又旋即紧紧地合闭 ——只给观潮者 留下一个永恒的谜 这是沉默 又是默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 ) 羞涩 ( ) 吮吸( ) 跌落( )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山那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01-31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04-29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5篇)03-07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通用15篇)02-28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04-10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04-25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0-27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范文08-26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