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31 09:00:5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一、简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

  1、字:

  痴想(chī) 凝成(níng) 喧腾(xuān) 诱惑(yòu huò) 瞬间(shùn) 隐秘(mì)

  2、辨析形似字:

  诱(yòu) 喧(xuān) 幻(huàn) 绣(xiù) 渲(xuàn) 幼(yòu)

  3、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着我。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4、辨析近义词:

  〖痴想 幻想〗

  相同点: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不同点:痴想着重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幻想着重点在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5、文章的结构: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

  第一层: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山,望见的仍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

  第二部分:提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

  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6、文章的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盼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三、本诗的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20多年前,那时的王家新还是一名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的学生。童年时对山的独特体验使作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潜在地影响到他的一生。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全诗表达了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感情。

  四、课文研读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叙事诗,诗中运用联想、想像和象征的笔法,通过叙述、描写和心理独白,叙述了一个在山区长大的孩子对山外世界的无限向往,渴望知道山那边是什么,更期望自己亲眼见到山那边的`风景。并由此上升到人们对希望的追求和向往。这个梦一直支撑他走了一段很长的人生之路。可是,要实现这个梦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不停地追求中长大,从而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话给了我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慰藉;海的涛声又给了我无限的诱惑,使得我梦想看到海,在我幼小的心中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童年埋下的希望的种子,那是我在成长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鼓起的信心和力量。当我不停地翻山越岭,战胜无数的失败之后,我终于登上了这样一座山顶,那就是我的梦的极致,便会有海的出现,那便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照彻你的心灵。

  五、有关问题探究

  1、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大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难;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汇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刻画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这是隐秘的。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另外,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并且,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才会在我的心中扎根。

  6、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枯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何理解?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这句话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7、结尾处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这句话蕴含着一种惊喜。同时理想境界的实现又使人兴奋、喜悦。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文导入: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1、教师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2、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老师一定要作示范朗读,不要害怕普通话不标准,关键要给学生一种语文感觉。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梦想应如何实现。

  【教学重、难点】

  1、诗的朗读。

  2、语言的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梦想,能将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诗人王家新在小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关上书,听老师范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重音(读得重的词语)。

  2、学生谈听读课文后的感受。

  3、教师略谈诗的语言美,并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请一名学生朗诵后,其他同学评议,教师最后点评。

  6、齐读。

  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教师点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2、学生小声或默读诗歌,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什么意思?先个别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教师注意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

  四、赏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1、教师点拨:

  诗中的“我”对大海是这样热烈向往,为了实现理想不懈追求,而这些都是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让我们默读诗歌,将你认为用得特别生动的词语作上记号,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它用得好;将你不理解的词语也作上记号,小组内合作解决。

  2、集体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力争当堂背诵。

  五、练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分别造句。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新诗。这首诗歌以大海和群山为喻,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 十二三岁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但同时也将面对种种困难。《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学生对新诗的了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上会有很大的难度。结合诵读训练,学生读懂诗意即可,主要让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学法指导: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学习准备: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2、 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痴( )想 隐秘( ) 凝( )成 喧( )腾 一瞬( )间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仿照示例,用这些词语造句或写段话。

  示例: 喧腾――海在喧腾――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要求工整、规范、美观。

  4、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在下面。

  三、合作探究

  1、初读,读出音韵美。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语速、停顿等

  (2)练习朗读,要求语音正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分组读、齐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

  2、再读,读出形象美。

  边默读诗歌,边圈点批画,品读诗中的形象,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透过(诗中的某词某句),我读出了一个( )的‘我’的形象。”

  示例:透过“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读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

  3、三读,读出意蕴美

  默读全诗,分组探究

  (1)“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联系你的经历说说你对“山那边是海”的理解。

  (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当堂检测

  1、积累

  摘录并背诵其中哲理性的句子,并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自拟一句座右铭,

  例: 风雨之后便是艳阳天。困难是通往理想的阶梯。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痴想( )铁青( )凝成( ) 一瞬间( ) 隐秘( )扎根( )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腾( )( ) 喧( )( ) 诱( )( ) 漫( )( )藤( )( ) 渲( )( ) 绣( )

  3、课外练笔: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典型习题

  潮汐 (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涌起爱的潮汐 月亮离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荡不息

  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 涌向了海滩 苦地寻觅...... 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

  ——虽然大海并不曾 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 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 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 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 一排升腾起来 一排又跌落下去 ——就这样来回往返

  生生不息 可是,要接近月亮 却是不可能的 ——大海知道这个 于是把月的倩影 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 象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

  夹进一粒沙子 又旋即紧紧地合闭 ——只给观潮者 留下一个永恒的谜 这是沉默 又是默许

  练习:

  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注音

  寻觅( ) 羞涩 ( ) 吮吸( ) 跌落( )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很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6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3、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4、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用课件打出这一句话。)

  二、朗读5’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

  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象征手法

  山海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导入

  1、导语: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谈谈诗歌的特点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探究学习: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3)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幻想”?

  *“痴想”“幻想”可以互换吗?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5、怎么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话?

  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

  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2、比较阅读《山民》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9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对大海有好奇之心吗?你们心目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发言

  师: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在海边,时不时可以去看海。第一次看到大海心情是无比兴奋的,大多数情况下大海风平浪静水天一色非常地广博浩渺,到了涨潮,特别是台风的时候大海又会掀起惊涛骇浪,波涛澎湃。总之,大海是神秘的,变幻莫测的,让人好奇又神往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现代诗,来看一下,作者所说的大海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积累整合

  1、看导语,默读课文。

  师:大家看导语部分(教师读一遍),带着问题,大家默读一遍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大意。

  2、读一读,写一写。

  教师板书: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学生齐读上述词语

  3、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先朗读一遍,大家注意听字音和停顿、语调等。

  师:诗歌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朗读,只有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才能逐步体会诗中的情感。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的朗读才算读得好呢?有哪些标准呢?

  生:读准字音、语气、语调、停顿、读出感情、对诗有自己的理解

  师:很好,这些也是背诵诗文的关键几点。现在同学们带着这些标准自己练习朗读。

  生:自读、齐读。

  三、感受鉴赏

  师:插入作者简介。《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在诗中,我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根据你的.理解,他实际上在寻找的是什么?“山”和“海”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吗?“爬山”这个过程又意味着什么呢?

  接下来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生:山,象征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

  海,象征人生奋斗的目标、理想的境界。

  爬山,象征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战胜困难。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在文中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海是什么样子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用信念凝成的、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思考领悟

  师:很好,作者在第一节中叙述的是小时候的渴望、困惑,现实中的山和海,而在第二节中叙述的则是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写的是象征意义上的山和海,是用信念凝成的、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此外,我们知道,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文,找出诗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点评,或找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明确: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明确:拟人。“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明确: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五、应用拓展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主旨,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主旨可以说是显而易见了: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目标3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并读一读。

  痴想()诱惑()隐秘()扎下()

  铁青()xuān()腾一shùn()间yùn()含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二、课堂研讨

  1、朗读诗歌。

  A、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听朗读,模仿读,尝试总结朗读技巧。

  2、讨论。

  A、“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

  B、“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3、揣摩语意,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A、阅读整首诗,概括出“我”不同时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B、“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C、“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D、“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中,“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三、拓展延伸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四、巩固提高

  潮汐王家新

  月光下/大海涌起爱的潮汐/月亮离地球越近/大海越是激荡不息/那一层又一层的潮汐呵/涌向了海滩/苦苦地寻觅……/月亮因羞涩而脸红了/——虽然大海并不曾/把她的嘴唇轻轻吮吸……

  大海呵/只是从月亮的流照那里/得到了一种深深的.激励/那雪白的,爱的潮汐呵/一排升腾起来/一排又跌落下去/——就这样来回往返/生生不息……/可是,要接近月亮/却是不可能的/——大海知道这个/于是把月的倩影/默默地带回到海心的深处/像为了孕育珍珠的贝壳/夹进一粒沙子/又旋即紧紧地合闭/——只给未来的观潮者/留下一个永恒的谜/这是沉默/又是默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寻觅()羞涩()吮吸()跌落()

  2、诗歌讲究押韵,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这首诗的韵脚。

  ——————————————————————————————

  3、本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我们的知识库中,存有许多与大海、月亮相关的诗句,请你各写出一句。

  五、日积月累

  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2、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3、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莫格利希

  4、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

  5、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6、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俄】托尔斯泰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1

  情感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诱惑( )一瞬间( )

  隐秘( )喧腾( )痴想(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1)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4.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2

  学习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细小关节部分来理解,由表及里的领会作品的意思。

  初步认识和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中学语文学习的特色及基本方法:独立思考、想象联想、由我及人与由人及我,等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学生接触到的中学语文的第一篇课文。因此,从内容到方法,它的学习都应有一个恰当的过渡。所以,我们应从内容上着手,引导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的进程上来。

  就本篇课文而言,第一课时便也应以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重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进入作品的核心要点。因此,指导学生从细小关节部分入手,独立思考,大胆想象与联想,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理解“我”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指导的难点所在。

  方法要求

  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品,在声音表达与意思理解中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逐层深入,循序渐进。有目的地明确地提出小问题,让学生从小问题去思考、探究,在探究这些小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大问题。

  时间安排

  第1课时共3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1、(登高望远,山外有山)

  2、导入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阅读感知与指导

  1、范读。在听读中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感情基调。(这步很容易完成)

  2、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由朗读来理解“我”的思想感情。(这步不容易一下子就弄懂,只能是一知半解,但也足够了)

  3、解读。师生共同解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有点难度,稍稍点拨,学生还是可以理解得通的:我们不是也像“我”一样,很多时候也常常一个人发呆,遐想万千?你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4、阅读指导

  (1)年幼的“我”经常想一个什么问题?妈妈给“我”的答案是什么?

  (2)当“我”爬上那个山顶后,“我”看到了什么?这给“我”什么样的打击?

  (3)在失望而归之后,“我”后来是怎么做的?(在失望而归之后,我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妈妈,那个海呢?既相信又怀疑)

  (4)长大的“我”是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难点所在)

  三、学习互动与交流:长大的“我”怎么追寻到妈妈所说的那个海

  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理解和体会“我”长期坚持不懈的追寻和探索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我怀着永不放弃地好奇心,坚持不懈地探究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①调整顺序:按正常的思维方式把这三个诗句重新排列

  爬上山顶——失望——鼓起信心向前走……

  ②如果把它们的顺序巅倒过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失望——爬上山顶——鼓起信心向前走……(爬上山顶——失望;失望——爬上山顶,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决定了最终找到妈妈说的那个海?

  (失望——追寻……找到那个海)

  (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这是学生可以自己领会得到的)

  3、从“我”的经历,你觉自己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什么道理?

  (要有梦想、有信念;有好奇心、有恒心)

  四、诵读感悟

  1、深入品读作品,思考:诗歌中的那个“海”的涵义?

  2、理解下列词语在作品的含义

  痴想隐秘铁青诱惑喧腾漫湿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体会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6、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中国。在这个中国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谁来说说你们的理想?就是你们以后希望从事哪一项工作?为什么?

  看来同学们都有理想、有目标啊!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

  说实话,其实我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还真没好好想过以后准备干什么。因为我们要走的路基本上都很清晰,那就是读完小学就考初中,读完初中考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我也没想过要是考不上要怎么办,幸好该考上的都考上了。

  但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报道,是一个记者问一个牧童:你为什么放牛?牧童说,攒钱。记者再问:攒钱干嘛?牧童说,娶老婆。那,娶老婆干嘛?牧童说,生娃!生娃干什么?牧童想了想,说:生娃,放牛!我那时候就感觉这牧童很可悲,我说不上自己以后要干嘛,真要问我有什么理想的话,那就是不要像那个牧童一样!

  幸好,我发现真像那个牧童这么想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还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说的就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板书题目、作者)。这首诗呢,是作者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一起来探讨,来自边远山区的作者,他是如何追求理想的;想想我们能从这当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检查预习

  1、之前已经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完了我找两位同学上来给加粗字注音。理解词义。

  痴想 隐秘 凝成 诱惑 海潮 喧腾 攀上 一瞬间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2、找同学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读后感。

  三、朗读训练

  1、老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用斜线划出停顿,用圆点标出该读重音的词语。

  3、分别找两个同学朗读两大部分,大家点评。

  4、集体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关键词蕴涵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四、课文研讨

  1、局部品味:

  词句理解,问题探讨(学生提问为主,而后补充)。

  ⑴ “痴想”在文中的意思?

  提示: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立志追求“全新的世界”。

  ⑵ 如何理解“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提示: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⑶ “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提示: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 “哭”蕴含怎样的情感?

  提示: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⑺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提示: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⑻ 为何隔着崇山峻岭,作者还能听到海的“喧腾”?

  提示:作者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⑼ 如何理解“枯干”?

  提示:“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在体验失败或者挫折以后,要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所以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⑽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⑾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提示: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⑿ 在第二节诗中,“一次次”变换着出现了三次,集中地突出地写出了“我”对“追寻”的一种怎么样的精神?

  提示:执着。

  2、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提问、总结:

  ⑴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

  ⑵ 第一节诗,写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⑶ 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板书:

  第一节:童年时──现实中的“山”,妈妈说的“海”──想望、困惑

  第二节:长大后──“山”象征困难,“海”象征信念──拼搏、奋斗

  3、整体感知:

  揭示诗歌的象征意义,体现的哲理。

  ⑴ 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

  板书:

  山──海

  ⑵ “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在诗歌中找答案。

  提示:“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板书:

  信念、全新

  ⑶ 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全新的世界”?课文的导读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大家想想这个问题。

  提示: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举例子说明:大家到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没有?知道这些著名学府是怎么样的吗?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

  板书:

  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⑷ 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

  提示:山。

  板书:

  山

  ⑸ “山”又有何特点呢?

  提示:“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板书:

  铁青、无数

  ⑹ “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提示:铁青: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实现理想,得克服长期性和艰巨性。人们起初往往对此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由此可见,“山”是指阻拦我们前进的障碍物,我们要实现理想而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板书:

  困难、挫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五、体验和反思

  作者在写完这首诗的20多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我们课后第5页,有这篇文章的摘录。他在文章中说道: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这是作者亲自揭示出来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板书:

  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

  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

  为什么作者会写成这么一首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大家来听我读上一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和上山下乡,在“**”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可以说,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同学们可以把它抄到资料积累本上,慢慢回味。

  作者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也许已经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形式:

  1、前后四人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推举一人记录讨论内容,并回答。

  2、堂上练笔,题目参照第5页,研讨与练习三。

  六、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2、第5页,研讨与练习三。

  3、《每日五分钟》第1课。

  七、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山 海

  铁青、无数 信念凝成、全新的世界

  奋斗之路: 漫长、艰巨

  困难、挫折 理想、奋斗目标

  实际生活的世界 想像性的世界

  封闭、灰暗、压抑 开阔、光亮、自由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5篇)03-07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04-10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04-25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07-28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范文08-26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范文04-09

山的那边散文04-15

《在山的那边》教案07-19

在山的那边教案08-28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