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6 02:53:0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枝铅笔,如果要把这些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

  (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枝,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枝,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呢?(因为每人分3枝,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枝。)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枝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3枝铅笔呢?”如果“每人分3枝,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

  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

  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

  谈话:10枝铅笔,每份分得同样多,除了我们刚才分的这三种情况,你还能怎么分?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手分一分并完成练习纸的填空。

  练习纸内容:10枝铅笔,每人分()枝,可以分给()人,还剩()枝。

  学生交流汇报,并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结果,同时黑板上逐步完成相应的表格:

  [说明: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学生认知的一次重大突破。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整理和比较,亲历平均分的不同过程,获得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充分感知。]

  2.尝试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谈话:(指表格)像这样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揭示相应的算式,并板书“除法”。)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比如,“10枝铅笔,每人分3枝”这一情况,可以怎样表示呢?自己先试一试。

  指名回答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0÷3=3(人)……1(枝)。

  提问:上面的算式中,等号后面的“3人”表示什么?省略号后面的“1枝”表示?

  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时,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上面算式中的“1枝”叫做余数,表示分剩下的“1枝”。

  老师带着学生读一读算式,并让学生指着算式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说明: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把一些物品平均分,结果有剩余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再创造”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进一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4.再次体悟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提问:10÷3=3(人)……1(枝)表示什么意思?(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在把10枝铅笔平均分时,每人分4枝和每人分6枝……结果也有剩余,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任选一种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说一说算式的意义,以及除法算式中的商和余数。

  三、借助事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1.摆一摆、填一填。

  谈话:(出示11个三角形图)如果要把这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还剩几个?请同学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1个△平均分成2个,每份()个,还剩()个。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中共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2(例3)~~p53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a.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a.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小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平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9-1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品09-0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13篇)03-20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0-13

余数的除法教案03-03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11-09

余数教学设计06-08

余数的除法优秀教案03-0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0-10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