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后感

时间:2024-01-24 07:21:18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巴金《家》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巴金《家》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1

  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旧中国社会的天空阴霾密布,望不见尽头;那是一个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年代,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意欲席卷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然而,还有多少人的思想被禁锢在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狭笼里,还有多少人仍在满是魑魅魍魉的社会底层艰难地喘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里,一个看似平凡实则跌宕的故事在成都高公馆里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高太爷——高公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他生命的全部,就是维护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不许任何人对他说一个“不”字,自己却骄奢淫逸、灵魂空虚。他的孙子们——觉新、觉民和觉慧都在洋学堂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恰青春年少却性格迥异,因此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觉新和觉慧这两兄弟的性格差异。觉新是高公馆的长房子孙,他虽然阅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的书籍,但他又怯于行动,天天过着旧式生活。而觉慧则不同,他的性格如夏天般刚烈,极度憎恨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不同于被别人操控了人生的决心,觉慧能为自己的未来做主,他冲破封建的罗网,与这个封建家庭彻底决裂,到上海开创了自己的生活新天地。如果说,觉新是关在“家”这个狭笼里任人摆布的小小鸟,那么觉慧无疑是敢于冲破狭笼寻找属于自己一方天空的雏鹰。

  《家》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沉浮,其中的故事大多带有悲剧色彩。“鸣凤投湖”和“瑞珏惨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鸣凤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作为高家的婢女,她受尽折磨,却依旧保持着心灵的高贵与纯洁。她与觉慧情投意合,却被高太爷送给六十多岁的冷乐山做小老婆。一向忍辱负重的鸣凤愤怒了、绝望了,但她的身份决定了她的反抗无效,于是她宁死也要守身如玉。鸣凤激起的'水花是对封建思想最有力的控诉,是对专制礼教坚决的回击!然而,她的死在高太爷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丫头们如同礼物,可以送人,可以更换,可以抛弃。鸣凤死后,高太爷用另一个婢女婉儿代替了鸣凤,送给了冯乐山做姨太太。不久,鸣凤和婉儿都被散淡成时光碎片被遗忘,这就是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瑞珏则是封建礼教的另一个牺牲品。她在18岁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觉新,开始了“以夫为天”的少奶奶生活。温婉贤淑、才华横溢的瑞珏深得觉新的爱,在家族成员中也享有一定的口碑。她本以为日子会和和美美地进行下去,与爱人白头偕老,但觉新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葬送了她的妻子。在陈姨太荒谬的“血光之灾说”面前,承担家族重担的觉新只有委曲求全的份儿。他懦弱地听从了陈姨太,将临产的妻子送到城外的小木屋里生孩子。在一声声悲恸欲绝的叫喊声中,善良的瑞珏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又一个血的悲剧!恸哉!恸哉!

  看完《家》后,酸楚和压抑在心里渐渐发酵。透过“小家”看社会,腐朽的高太爷,懦弱的觉新,骄横的克明、克定、克安三兄弟,是旧中国权贵阶层的缩影,都是巴老批判的对象。整部作品中,巴老几乎没有用情绪化的语词怒斥他们,而是用看似平淡的笔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作品中的人物都自甘沦落为生活的奴隶,何其不幸!何其可悲!

  然而在这一切绝望的背后还有无限的希望,因为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比如觉慧,他强烈的反抗精神,他骨子里执着冲破狭笼的反抗,他心中“这个家必将走向灭亡”的信念,无一不彰显了那个时代五四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觉民和琴,这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为了争取自由婚姻的胜利,第一个离开了“家”的狭笼,抗争到底,绝不妥协,最终换来了永久的幸福。比如许倩如,这个新式女性的代表,第一个站出来剪去长发,打响了妇女个性解放的第一枪。还比如张惠如兄弟、黄存仁同学,他们孜孜不倦地办进步思想刊物,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这一切的希望,初时如刚萌芽的新芽,星星点点,但最终必将勃发出盎然生机,长成茂林,绿遍华夏……

  有的人,甘愿被俘虏在狭笼里,不愿追寻广袤的蓝天;有的人,勇于冲破束缚,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前者,必在狭笼里消磨生命,一事无成;后者必将成为载入史册的先驱。历史长河汹涌向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间之流,必将把一切旧事物湮没。

巴金《家》读后感2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XX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

  灭亡的趋势。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且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下面就让我带你走进《家》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没落分化的过程。觉新、觉民、觉慧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大哥觉新面对封建礼教选择了屈服和服从,担负着全家的重担,被兄弟责骂,在关键时刻也打破陈规帮助弟弟实现理

  想;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丫头鸣凤与三少爷觉慧相恋,苦于身份悬殊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被逼嫁于他人为妾,誓死不从,以死明志,可见其刚烈。许许多多高家大院里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而走向了沉沦与灭亡。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袭击下,走向灭亡,性思想最终会战胜一切。

  觉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旧时礼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他只有选择屈服。我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为他所谓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的。这难道还不悲哀吗?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时代,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为别人的安排而活,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希望。

  相比觉新,我更加欣赏和佩服觉慧的个性和勇气。他大胆的与封建礼教抗争,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接受新思想的洗涤,在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蓝天,那气势仿佛要将封建礼教在这个社会上破除;那劲头有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笔描述出新的社会,抨击旧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逃离自己的家园,改变战场,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份勇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

  吗?也许我们并不处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我们无法体验他所面临的困境,无法了解到他面临多方势力压迫时的勇气,但是同样我们的人生难免也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让我们沉迷于平静的生活,缺少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从而失去了抗争的机会。就像这次“莫拉克”的来袭,打翻了我们原有的平静,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这时,我们就需有这份勇气: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努力重建家园的勇气、笑着站起来的勇气??它就是战胜一起的力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是温馨的标志,是温暖的怀抱,他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这就是家的感觉。然而巴金笔下的家虽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兴旺的热闹,却同样围绕着旧时封建礼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家》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让我感受到了那些热血青年的勇气,让我感慨、让我悲伤,同样也让我感动。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些热血青年的勇气与努力下造就的。

巴金《家》读后感3

  题记:生命——为的是征服生活,生活中的爱、恨交织为一股奔腾的激流,汇聚成精神的源泉……。

  夜,寂静的夜里,孤寂向我袭来。我仿佛听见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凄美、哀婉,犹如生死诀别时却又不忍让对方难过的哀嚎。而我耳畔又响起了一个青年激动、炽热的声音:“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但是,它的背后已躺着无数条鲜活、年轻的生命。在它的笼罩下有一个“家”但“家”其实是一个荒漠,一个摧残人性的炼狱,一座腐烂的礼教的监牢,有多少人在其中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终得着灭亡的生命。我看见它的关上分明刻着几个字——封建、专制、残暴。

  此时,痛苦、踌躇、悲伤、遗憾、无奈、懦弱、失望、凄凉一起向我袭来,而它们又被安慰、鼓舞、正直、善良、热血、反抗所赶走。这种冰与火、爱与恨、光明与黑暗的交替、冲击,让我霎那间明白了“家”其实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新的路,这条路上琴走过,觉民、觉慧、倩如、存仁也走过,而觉新这位处于“长房长孙”地位的人却始终在旧的路与新的路之间徘徊、辗转、踌躇。他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甚至亲身受过封建礼教对自己身心的压迫与摧残,但他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怯顺从性格。自己对未来的幻梦被一股邪恶的旧礼教、旧传统的力量给击得粉碎,碎到连肉眼也看不见,因为到后来,你不能在他的身上看到任何对前途的憧憬,对旧势力的反抗,他已成了像闺土一样的木头人了。

  梅与瑞钰的离去简直把他推向了深渊,死的深渊,幸而他最后帮了一点觉慧,帮他筹了一点路费,他最后踉跄着跪在了新的路上。

  突然,我被一个爽朗的笑声所惊住,它轻脆、无畏、热烈而又真诚,琴阳光活泼的面容给了我很大的印象。她正在新的路上昂首阔步地走着,怀着自己的梦想,护着自己与觉民经过奋斗而得来的爱情。他们是新青年,他们将来还要举行新式婚礼,此时我又看见觉新低下头反对而又不忍心的矛盾的脸了。

  “哼哼”,我又看见了一个人在冷笑,说道:“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觉民在哪儿,我坚决不说。”“我不会让你们进去的,捉鬼,哼,你们无非想让老太爷早点儿死,你们分得财产罢了。”“我坚决要走,没人拦得住我!”

  我承认,连觉慧都觉察得到自己的道德力量都快要超过整个封建大家庭了。我没有什么话要说对他只有不住地点头,他有一股傲气,一分激情,时而他也苦恼过,是黑夜里流泪,但他终究踏着封建的尸骨走上了新路。

  三个兄弟,三段结局不同的爱情,也让我内心有着一股悲愤的力量,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

  觉慧与鸣凤的爱中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中间有太强大的力量把他们分开,他们无可奈何。当他们见最后一面是时又是如此仓促、简短,没有了山盟海誓、生死诀别,随着鸣凤回望的最后一个泪眼,听着让人绝望的“再过两天”,看着他们俩的最后一吻,摸着自己微微温热的嘴唇,眼前又浮现出鸣凤温柔而略带忧郁的眼光,鸣凤便转身向死神走去了,怀着不可能实现的心愿与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这与他羡慕的二哥与琴的相爱来比,太凄惨了。

  更惨的还不止这些,你看到觉新与梅想看又不敢看的互相折磨与矛盾的眼神,想向对方倾诉,又害怕别人说三道四的.胆怯,你就知道又多么苦楚了。而当觉新捶着破旧的木门,大声呼喊着“瑞钰你好吗?”“放我进来,我求你们了,我要守住你,我不会离开你!”时,这些话只能换来嘶心裂肺的哭声和愤怒而又只能压抑的苦楚以及永远无法逃避的梦魇。世界从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善良贤慧的瑞钰在产房里声哭叫,伴着一个婴儿的啼哭,她却与丈夫永远地分开了。觉新疯了,他把自己的愤恨,怒火全部汇集在手上想敲开木门,想看瑞钰最后一眼。只是他敲的哪是一个破旧的门,他其实敲的是一个荒唐、邪恶的旧制度。他这种懦弱的人,哪能敲得动呢?他仅仅因为什么迷信思想,就忍心把妻子送到乡下待产,又因为什么什么规矩,丈夫竟然进不了妻子的产房!大胆设想一下,觉慧一来,木门一推就会打开,封建制度在他的眼中不堪一击。

  作者巴金把众多人物组织在一个宏大的结构中,通过他们的矛盾纠葛、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鲜明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和各自的命运。将各种惊心动魄事件穿插其中,编织成了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表达自己对封建制度的愤恨,去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揭示着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对旧社会进行猛烈抨击。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于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射出一线光明。

  作者将它们充分描绘,刻画,构成了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鸿篇巨构的卓越艺术才华。

  此时,我的内心跌宕一股激流,它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它仿佛能冲破一切苦难邪恶的阻挠,在辽阔天地尽情驰骋。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为的是征服生活。

巴金《家》读后感4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创立者和最高统治者,年轻时苦学得了功名,多年为官,退归林下,广置田产,修建房屋,儿孙们知书识礼,老太爷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一天的生活就是到戏院看戏,到朋友家打牌,与朋友们组建九老会,轮流宴客作客,鉴赏书画古董。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家庭兴旺发达,他相信它还会兴旺发达下去。只是在这和平与爱的表面下却充满着仇恨、斗争和牺牲。

  高觉新是这个绅士家庭的长房长孙。他的父亲高克文曾做过广元知县,辛亥一齐,就辞官回了省城。觉新中学毕了业,即从父命,不再升学,19岁就进入西蜀实业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为姨妈钱太太与继母周氏的一点冲突,他不能与两情相悦的表妹钱梅芬结婚,由父亲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婚姻。因为对家庭的顺从,他断送了前程和感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为自我痛哭。不能说父母对他不疼爱,父母视这聪明听话的儿子如珍宝,像宝贝一样地珍爱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样地被玩弄着。高觉新和弟弟们一样,也喜欢阅读新思想的书报,但却在过旧式的生活,因为他肩负一房的职责。年仅20岁,父亲就去世,父亲去世的前一天,六岁的五妹死去,父亲把继母和弟妹托负于他。为了家,觉新愿做一个牺牲者,他的愿望只是使弟妹长大,好好做人,替爹妈争口气。现实压得他太难受,一味地敷衍忍让并没有好的结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这家庭中的杯具还有鸣凤和觉慧的感情。鸣凤自幼丧母,从9岁到17岁,在高家做婢女的这八年,她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最终还是难逃无终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给冯老爷做小。鸣凤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间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这简单的信仰,相信命运。高府里的生活单调,夜静更深时,她也忧心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不知自我归宿何在,唯有浓密的黑暗。高觉慧的爱并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感情使她有许多美妙的幻梦,却又把她丢进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但生活却面面关住她,只留给她一条堕落的路。湖水吞没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丝痕迹,还像原先那样平静。

  觉慧是这个家庭的叛徒,他虽大胆,但毕竟还是少年,经济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还幼稚,但他总算是逃出了这个家。他痛恨这个家庭,痛恨浪费青春和生命的生活,期望做一个与长辈完全不一样的人。他幼时的期望是能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到中学时他相信的是爱国的热情和改良主义,“五四”一齐,他又变成了人道主义者。他的思想在逐步变化,他虽有热忱,但也有卑怯,当他明白鸣凤第二天就要出嫁后,一夜思索的结果是准备放弃,因为他所谓有提高思想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在《黎明周报》中所写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会、解放人群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张蕴华(琴)和觉民的感情总算没有步梅表姐和觉新的后尘。琴不是逆来顺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许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她入了女一师,又期望入外专,读大学,尽管在亲戚们看来,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闺范。琴的母亲张氏虽疼爱女儿,但也

  不能对女儿千依百顺。她老了,不愿再听亲戚们的闲话,只想安静地活几年,不再找麻烦。琴对母亲没有抱怨,仅有感激,她爱她的前途,但也爱她的母亲。她对倩如说,你的理智能够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门一带的首富,但这个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样轰轰烈烈,诗礼传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笔外债,做过西充知县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持克定,高老太爷一死,一家人就因为家产开始起争执。无疑这个家庭是在衰败下去,只是它在崩溃途中还在捕获更多的食物。家是迟早要散的,觉慧期望它早点散,像这样惊惊惶惶,唯恐散去,结果依然免不掉一散,这才难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点散了,好让各人走各人的路。

  旧家庭中的人不能决定自我的前途,不能决定自我的感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进学堂,不能剪发,甚至要裹小脚,12岁的淑贞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东西,也成为哥哥姐姐们嘲笑的资料。家庭中的人不能违反家长的命令,只能顺从,顺从的觉新没有青春,没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期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错也要挨打,做父亲吩咐的一切,毫不迟疑。

  旧家庭和礼教固然是束缚,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讨生活,好像是此刻的所谓“体制”。人之所以自愿被束缚,是因为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愿交出自由,换得面包和谄媚的狂喜。礼教之所以惹人厌,是因为它虚伪,它要给这种彼此依靠的关系披上一层伪装。绅士们明明兴奋的是那些艳俗的粉儿戏,教训子弟的却是《戒淫浅训》。亲情固然珍贵,但亲情之下也有仇恨和斗争,礼教宣扬的完美使这种亲情变质,如同迷信一样,不再被人相信。觉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过旧道德,崇高的东西总是空幻的,宣扬得过于完美的感情只会归于冷漠。爱应给人带来幸福,却也带来这么多的苦恼。

  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说,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其实,任何时代,人间都只是一个演杯具的场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时代走,也未必得酬报。

巴金《家》读后感5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热情的、有思想进步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在大家看来这三部作品好像是不能分开来的,可是因为本人的懒惰,暂时只看完《家》这部作品。

  本书以时代中最年轻的一代为主线,着意表现了其与靠着封建制度循规蹈矩而残存的上一辈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然而令我赞叹的是,作者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各个阶层,不同人赤裸裸的心声。关于情,关于理,关于一个压抑时代下“奴隶”与自我的斗争,还关于那些与时代中最容易为读者和世人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巴金的妙笔毫无保留的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时代和真实的人。

  关于家,冠冕堂皇,气势宏伟,作者曲折的笔下从朱红大门前座落的石狮,穿过叠嶂的园林,踏着木拱桥下潺潺的溪水,和着眼前豁然开然湖泊,似乎这所有的一切都让你漫游了一次梦的国度。她端庄,优雅,瑰丽,浪漫,你似乎还可以想象这奢华的背后是怎样的一户雍容,高贵的人家。然而,就像看着落叶,看似飞翔却在降落,读完《家》的心情是沉重的,这种沉重在于那样美丽而令人陶醉的家却处处洋溢着窒息的浪漫。希望与绝望在两代人之间化成模糊的界限,或者说是希望恰恰带来了毁灭,它似乎理直气壮的蒙蔽着有着封建权威的高老太爷的双眼,却麻木了克明克定的一代人,他们有着宝贵的经验,那就是理所当然的遵守为他们设计的这一切,甚至于感恩所有即将沉没的荣誉。

  如果说觉新在封建制度下是无反抗主义者的话,那么不如说他是残酷现实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觉新生活的时代注定了他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民的勇敢与追求。即使文章中并不是正面的表达这一个牺牲者,但其细腻的心里刻画让人感受得到这是一个承受着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随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无疑是把生活处理的最好的一个,他深爱着梅表妹,却从不辜负瑞钰的感情,面对两个深爱的女人,任何一种选择都是痛苦的,而这种痛苦却深沉的藏在一颗受伤的心里,想着麻木,因为这不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却放不下身边爱着他和他爱着的女人;而孤独月夜,偶然的思念,却化成深深的自责。在现实社会下,他可以放弃追求新潮的梦想,可是却放不下两个女人之间的爱。对于毁灭的梦想,他拥有着下一代人最后的底线,那就是没有随风漂流,而是用诠释爱的这种极端的苦痛变成了对封建社会提出挑战的最后利刃,是悲壮的离去,无声的战斗。

  关于鸣凤,是感受最深刻的人物。作为高府任人使唤的丫鬟,并不是说她有着与其他丫鬟不同的的一面,恰恰是她的共同性,把整个社会带入了人权的黑暗中。刻画鸣凤的深刻性,代表整个封建时代最底层人的生活和痛苦。作为高府中的小角色,抑或是历史中的小角色,鸣凤所代表的底层人的命运和思想很难为后人所察觉,而《家》却很深刻的叙述了一类人的挣扎,然而,这种挣扎最悲剧性的表现在这是一场在现实中毫无意义的斗争中鸣凤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单纯的以为和觉慧的爱情可以改变她的命运,尽管他们的爱情深沉而持久,但也没有换来鸣凤死后觉慧撕心裂肺的“殉情”之念,而是渐渐的淡忘,如同生命中一次心旷神怡的登高远望,成为了记忆,也淹没在记忆之中。但是,鸣凤又是热烈的,她早就察觉现实残酷的一面,夜深人静,在灯光下的痛苦;苦苦等待和培养的爱情最终还是变成了欲罢不能处处躲着的.奢侈品;婉儿的出嫁,更令她敏锐的感觉到死神来临的恐怖。她一秒钟一秒钟的等待心爱人的到来,也一秒钟一秒钟的等待死亡。当希望彻底的破灭后,她走向死亡,选择抗争,压抑的死去,唤起一大批人的起伏心灵。

  《家》的人物内心或矛盾,或压抑的袒露,是抛却了时代沟壑的表达,是一道心灵的长廊,走着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感受。

  在我们看来,家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你寒冷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温暖的关怀;家就像是一潭清澈的池水,在你口渴的时候,它可以带给你最清凉的感受;家就像是一双温柔体贴的大手,当你感到沮丧之时,它可以让你振作起来。家,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因为有了家,我们才有了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是因为有了家,我们才体会到了世间真情所在。

  然而秋风瑟瑟,落叶飘尽,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家族的沉落、衰败,除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忧伤,我们并不能去做些什么,这就是无奈吧。

巴金《家》读后感6

  暑期闲来无事,重温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读完之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尤为书中被封建礼教残忍毁灭的美丽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触动的便是美丽温婉、善良多情,却又爱而不得、抑郁一生、华年早逝的梅表姐——钱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爱好诗文且修养极深。她与表哥觉新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家也有意亲上加亲,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便赌气拿儿女的终身大事向对方报复,一句“命相不合”,便轻易地断送了他们纯真圣洁的爱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后来梅芬屈从于母亲的意志,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陌生人。更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对婆家的恶气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顽固的母亲身边,恪守着“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念,压抑的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觉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泪洗面,最终忧郁成疾,凄惨死去。

  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她忠于爱情,安分守己,隐忍柔顺,处处替别人着想。明明母亲对她不幸的婚姻负有主要的责任,但她从未抱怨过她,反而总念叨着自己拖累了她。每当伤心之余,她免不了痛哭,但总是躲在房里或倒在床上蒙上头,唯恐惊扰母亲和他人。尽管她心里还爱着觉新,可是她又不愿影响觉新的生活,只能独自忍受着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叮嘱别人,千万不要让觉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没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对瑞珏(觉新的妻子)有丝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诚的对她表示羡慕和喜爱,当瑞珏敞开了胸怀接纳了她,她则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谢。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确,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却凄然一生!她有爱的渴望,却没有追求爱的权利;她热爱生活,却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却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龄,却痛感人生无趣、生不如死,最终香消玉殒,这样的悲剧怎不令人心痛?

  我认为,梅芬的不幸,是与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开的。懦弱的她,每当面对不公时,只会一味地隐忍、顺从,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仅仅是爱情。对于一个善感多情的女子来说,虽然这样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她不该在爱而不得后,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浑噩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内心缺少阳光。因此当她纯真的爱情理想破灭后,年纪轻轻的她便觉此生无味,心如死灰。心头无法消除的伤痕,使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看见花落要流泪,看见月缺也会伤心。”皱纹过早的爬上了她的额头,病魔也悄悄地缠上了她的身体。可以说,懦弱隐忍的性格和狭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剧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剧的深层原因,则是当时严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梅芬同觉新,自幼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即使用旧的婚姻标准来衡量,他们也是非常合适的一对。但只因双方母亲在牌桌上闹了意见,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便被轻易断送了。这绝非仅仅指两位母亲的意气之争,它体现着几千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强大威力。梅芬后来正是按照“天经地义”的旧礼教嫁给了一个不认识的男人,但结果却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对婆家的欺凌谩骂,她只好无奈地回到亲手扼杀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顽固的母亲身边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当她在成都重新遇见觉新时,本来有着满腹的心事和一腔热情渴望对觉新诉说,然而种种残酷的“规矩”和“礼数”却让她望而却步。她的内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吞咽着心酸,任凭家长的摆布。当觉慧鼓励她起来与封建礼教和环境作斗争时,她却认为,“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了,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我的境遇是不会改变的。”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经变得麻木不仁,始终没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争取自己的人生权利和幸福。在这种不公、罪恶、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这种生活的弱者、命运的顺从者,只能被摆上封建礼教的祭坛,成为可怜的牺牲品罢了。

  读着梅芬的美丽与善良、凄惨与不幸,我忍不住在心里咒骂起过去那个凶残、野蛮、荒唐、愚昧的罪恶制度来,我忍不住为可怜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国已进入21世纪,尽管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当初与之共生、共存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有些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在今天改头换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礼教戕害的“梅表姐们”虽然早已无声无息地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但是她们的悲剧对于如今身处科学文明时代的世人来说,仍有警醒意义。

巴金《家》读后感7

  读完一本书,有很多感想,想要写读后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巴金的《家》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给我很多感想的书。我来谈谈我的感想吧!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你要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些。

  ——题记

  若人生如戏,无论你出演的角色是好是坏,也要将其演得最出彩……

  或许我们应该赞美这个年代,因为更好的通讯拉近了与父母朋友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个年代是幸运的,我们有更好的物质资源。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傅聪傅敏年代所不可及的,他们的父亲傅雷是呕心沥血,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对比我的童年,我与父母的生活比书中傅家父子的轻松多了。

  或许是教育方法的不同,傅雷对孩子是非常严苛的,对艺术。对学业傅雷更是一丝不苟。在艺术上,他给傅聪过分严厉的教训,甚至不惜暴打。我很难想象父亲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学习,走上正轨。不过也正是如此才使傅聪学业有成,成为了钢琴家。在学习上,傅雷也一样逼出了个杰出的教师傅敏。可是否一心一意对待某件事,就一定能做好呢?我的父亲对我也是严加看管,可十四个岁月,他从未打过我一次,即使在他最生气的时候,我对父亲是佩服的傅雷爱祖国,爱艺术;父亲爱厨艺,爱家园。傅雷的信中,字里行间无不突显出其对祖国的热爱,对长子傅聪钢琴方面的指导又是那样准确。父亲则让我深刻体会到家与亚迪的区别,他总让我得到惊喜,而非傅雷般令人触目惊心。父亲将自己的空余时间都放在了家里,给予更多的陪伴,他除了上班公事,几乎都在关注我的成长。过去的年代,〝家书抵万金〞。分开时傅雷笔下第一封信就是对孩子的道歉及忏悔。我们每个人在有了孩子后,一定都会想让他过上最好的生活。可又有那个会像傅雷那样心一横,亲手为了学业毁掉孩子的童年?由于那个年代的通讯只能靠书信来传递信息,那时有微信,有QQ就好了,可惜时代没有同情他们,以信的唯一形式切断了父与子声与声的联系,在笔触间寻找他们共同的回忆。或许此时在学习的我们,见到父母发出一条条长长的通话条会置之不理,并反复强调要他们发文字,可他们依然如初。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又会有谁会认真听完,感受三言两语间夹杂的温暖?少矣。

  人生如天平,你先往苦的那边放去时间,那么幸福快乐就会立起来。这两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没事翻来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说来惭愧,要不是今天要写读后感,可能这本书还得再陪我几天。为了这篇读后感,我可是煞费苦心,早上老早起来了,刚睁开第一只眼就开始看了,还有半本呢,今天必须完成。言归正传,《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书。总的来讲,本书还是挺具有特色的

巴金《家》读后感8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旧社会,家是一个恶魔、监狱、刽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彻底地反映了旧社会封建的丑恶面貌,使我不禁为他们感到遗憾。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有感而发的。

  诚然,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并思考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最后蒙住耳朵走进房里,颓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反对请巫师为高老太爷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于反抗,并最终挣出了大家族的束缚,乘着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走向新的生活。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的蜕变历程,还是在大家族阴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凤鸣等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老的笔,我们能看到两个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

  这种由矛盾所导致的黑暗是读《家》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的,然而《家》中却会时时在那些空隙之处让你看到火光。思维突然游走到了梅与觉新妻子的那个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觉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们两个当初感情很好。他当初真不该娶我。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爱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个倾诉?没有一个愿意听我诉苦的人。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杜诗说: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泪少很多,可心却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泪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为我悲伤,我是不值得你怜惜的’这荡漾着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它们一字字、沉重地压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凄凉的微笑,感动的微笑。她把两只手压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欢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给你以后就认我做你的妹妹罢只要你过得好,我心里也高兴你答应我你要常常来,这才是你不讨厌我,而且原谅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涤荡着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现出跃动着的星光。而随着小说线索的行进,这光也似乎更亮了。

  但如同所有的悲剧一般,光的闪烁只是一瞬间的事,很快便会被无情的浇灭,正如希望一般。但他并不知,只是多么残酷的距离,如同人看不到空气鸟看不到水一般。然而,他所留下的为后世所铭记的,意义并不旨在此。也许某日,悄然回首,这点滴激荡人会留存于心中。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因为,有些路,注定要一个人走下去。

  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我实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举于此,但也只有真正读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后思维才会真正有所感悟,心灵才会真正有所感动。也在此真诚地希望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巴金《家》读后感9

  寒假在家,闲来无事,靠着巴金先生的《家》,度过了这个漫长的冬天。回味至此,甚是有些感触。

  朋友们,在外最温暖的家

  昨夜风雪弥漫,如客忽至。总算是有了点冬天的模样。

  雪花零星,又像什么呢,纷纷扬扬地。阴冷的天气莫名地好心情。如果是几年前,或许尚有心情为自己沏一壶茶,算一算积年的过往。可如今,也只是一杯开水,呆怔几秒罢了。你们,早已不需我的牵挂与惦念。

  想起《平生欢》最后的句子: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无端念起那些执笔为你写信的日子,无论和如何现在也静不下一丝一毫的心绪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描摹那些平凡到极致的琐事,并企图还原了。但,终归有过那样的经历,也不枉,这些年。

  是个太没耐心又冷淡的人吧,一如你所言,果真是“十分冷淡存知己”。连鼓励的话说多了也觉矫情。毕竟许多事只能自己经历自己走出去,但那时的自己却也是盼望着轰轰烈烈的救赎,却终不知到底在企盼些什么。如同我知道你需要,却不知你需要些什么,很是纠结,安慰也变得有气无力。

  如同我想念你们你们却也不会出现,索性连思念也省去。是这样倦怠。当年那些费心费力收集的许多聱牙诘鉏的词语也通通消散在空气中。只剩下最平实的诉说。

  多希望你们还在,多庆幸你们不在了;多想要把你们忘记,多害怕有一天会再也记不起。我出现的季节不对,一开始便走了相反的。但许多当时刻意的喜好经年累月,却蜕变成了习惯。就像在身体里播种了一粒种子,经年累月,藤蔓与血肉紧紧缠绕,难舍难分,变得看不清彼此。

  我有一碗酒,可以慰风尘。终归是要启程的吧。就这样好了,把你们装进密封的小翁,再经年累月,或许就有了几分香醇的味道。待到客至,聊以,慰风尘。

  家人,无论何时最挂念的那个家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现在细细想来,心中难免伤痛,我们总是走的太快,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父母正在老去。年幼的时候父母总是想将我们推出去,让我们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去学会独立,学会自强。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有心让我们留下陪伴他们,却发现已经追不上了。只从我们的背影中读出了,我不必追。

  《家》所描写的就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封建专制家庭,在这个家庭,高老太爷化身为封建制度,统治着这个腐朽的家。而他统治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的主要手段————专制。

  在这样的统治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约束,权力收到了限制,家又怎能温暖、温馨?在这样的统治下,高老太爷人们肆无忌惮的理由。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打出“这是高老太爷的意思”的口头禅,便可通行无阻。这深刻的反映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让我深刻的领会了封建制度的可怕。

  有黑暗就有光明,即使是一点微弱的光明。书中描绘了觉新、觉民、觉慧这三个形象,在他们的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先进的五四思想,然而因为地位和性格的不同,五四的先进思想在他们身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觉新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清醒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明白是就家庭和旧礼教夺取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单但由于他本人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被灌输了大量的封建思想,以致他养成了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因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反而让他更加痛苦。

  通过觉新这个形象,我感悟到了行动要与思想共同进化,否则一旦两者矛盾形成,所要遭受的,将是原来双倍的痛苦。相比觉新,觉觉慧则将自己受到的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更加付诸实践,他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热情、叛逆、只求自由的五四精神在他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

  而现如今,本来先进的五四精神却被有些青年发扬的有些过火,他们对任何事物哪怕是不良事物都充满着热忱:叛逆也不是对待腐朽的事,而是对待家长和老师:过分槌球自由。他们的行为陷入误区,发人深思。《家》通过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的黑暗,描写了先进的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亮了前行的明灯。

  太阳普照大地,总有黑暗的角落:社会再文明,总有迂腐的潜伏。倘若处在阴暗迂腐的现实之中,那么时代的新青年就应该继承和发展那永不退色的五四精神,用他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

巴金《家》读后感10

  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动……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

  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终于,新、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达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觉慧劝觉新帮助已被强制订婚的二哥与他真爱的琴结婚的段子——“‘你为什么这样生气?他们只晓得他们的意志应当有人服从,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没有用。’‘没有用?你也这样说?怪不得你不肯帮助二哥!’‘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觉新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记得爹临死时是怎样把我们交给你的?你说你对得起爹吗?’”觉新被击中了伤处,“‘我如果处在你的地位,我决不像你这样懦弱无用,我一定会亲自断了冯家的亲事!”觉新这时早已抽泣起来,最后,“‘你真是个懦夫!’觉慧这样地骂了哥哥一句,就走开了。

  剩下觉新一人,房里十分孤寂,十分阴暗,空气沉重地向他压下来……”是的,多么激烈与深沉的矛盾啊!觉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与无谓的牺牲多对得起爹一些么!而如果继续下去,琴不将是第二个梅么!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无边的黑暗中思考……这种由矛盾所导致的黑暗是读《家》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的,然而《家》中却会时时在那些空隙之处让你看到火光。思维突然游走到了梅与觉新妻子的那个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觉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们两个当初感情很好。…他当初真不该娶我。…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爱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个倾诉?没有一个愿意听我诉苦的人。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杜诗说: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泪少很多,可心却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泪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为我悲伤,我是不值得你怜惜的……’这荡漾着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它们一字字、沉重地压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凄凉的微笑,感动的微笑。她把两只手压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欢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给你…以后就认我做你的妹妹罢…只要你过得好,我心里也高兴…你答应我你要常常来,这才是你不讨厌我,而且原谅了我…’……”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涤荡着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现出跃动着的星光。而随着小说线索的行进,这光也似乎更亮了。……老太爷刚骂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这里——失望,幻灭,黑暗。

  没有人分担他的痛苦和孤寂,这时候他才明白他在这个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迟了……在他临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到了那个房间——“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觉慧,他的嘴唇动了,瘦脸上的筋肉弛缓地动着,他好象要做一个笑容…‘你来了。他…他……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你们要好好读书。唉,要……扬名显亲啊。我很累……你们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闭了口,手冷了……”又一个人死了,是瑞玉,是在临产时……终于,“觉新的两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你的忙,我现在一定帮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语:我们这个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帮三弟成功。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我实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举于此,但也只有真正读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后思维才会真正有所感悟,心灵才会真正有所感动。也在此真诚地希望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巴金《家》读后感11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题记

  “家”,一个温馨、亲切的地方,一个一回忆起来就心头一门暖流的地方在家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温暖,可以随意释放生活的烦恼家,是一个港湾,一个充满爱的避风港,累了,困了,伤心了,委屈了,都可以躲进来,避过风吹雨打,等待云升日出,期许云淡风轻

  可是,在那个时代,在巴金的笔下,“家”,不再温暖,不再是避风港,而是一个牢笼,是一只无形的手在这个“家”里,没有快乐,有的只是吵闹;没有温暖,有的只是离散;更没有民主,有的只是无谓的权威高家是一个豪门,但在这个钱多,人也多的地方,没有原本应该存在的知足常乐,这里的一切都被封建礼教这只黑暗的大手所统治着于是,在这里,上演了一出出摄人心魄、令人悲痛的惨剧,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一对对情侣们不得不劳燕分飞,主人们之间的交易,葬送了一个个旖旎如花的生命······看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痛苦挣扎的时候,我的心也不由得揪紧了,那可是充溢着青春活力的'一代啊!

  青春,想起觉新的青春小说中觉新一直是一个被封建大家庭和新思想所困扰的人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想的教育和洗礼,但又因为他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在专制和压迫下,摒弃了他宝贵的青春,无奈中选择了“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年轻有为的自己活生生地断送了

  青春,想起觉明的青春彷徨、犹豫的觉明,也曾在封建礼教与现代新思想的边缘徘徊着,一边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另一边是“五四”新思想的新土地但是觉明在弟弟觉慧的影响下,在新思想的不断冲击下,毅然选择了与旧势力奋斗他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琴,大胆的反抗了高老爷的意志,,拒绝了冯家的亲事,带着琴离家出走也正是因为他的斗争,为自己、为琴博得了幸福,也让琴摆脱了像瑞钰、梅表姐一样的命运,成了高家最最幸福、最最美丽的女子

  青春,想起觉慧的青春觉慧是一个新青年的典型,他热情、大胆、叛逆,追求着新思想在奢靡的高家,觉慧敢于向各种封建礼教做斗争在家里,他支持并且帮助了觉明逃婚,又大胆地向婢女鸣凤表达自己的爱情;在社会上,他积极地参加新青年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是觉慧,给他的哥哥们带来了精神的食粮;是觉慧,给这个高家大院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他发誓,他要做一个具有明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于是,他也选择了离家出走

  青春,想起我自己的青春对于高家三兄弟而言,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把握着自己的美丽青春那我们该怎样去把握它呢?无疑的,读书学习是青春亘古不变的主题,怎样做人是青春永恒的必修课我们需要接受青春赋予我们的知识文化,也需要聆听青春给予我们的教诲可以说,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自己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这个舞台上永远的主角,但,如何让我们的人生大舞台掌声迭起、星光闪耀?我想,这只有用我们的旖旎青春来打造,若这个大舞台星光黯淡、寂寞无言,那我们的青春也将不再美丽,不在充满活力

  雨果曾将说过:“青春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从我们呱呱坠地到我们升入天堂,漫漫几十年的人生路,青春,这个花样年华,无疑是最最美好、最最宝贵的,在这里,充满着对憧憬的追寻,洋溢着活力的交响曲

  看来青春真的是一个美好而富有诗意的字眼!

  可是,郭敬明却说:“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仔细想想,这也对,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难免在选择长大和活力的时候,同时选择了惶恐与不安了,我们那颗敏感且脆弱的心虽然存储着美好的幻想,承载着我们乃至父母所有的希望和寄托但在不易发现的一隅仍隐藏着一些细微有莫名的感伤,淡淡的抑郁和无穷的烦恼有时,我们会把这份感伤埋藏的很深很深,但有时,我们亦会任意的发泄但总而言之,不论是欢笑,亦或是泪水,使他们共同的构造了人生最绚丽的风景

  “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巴金先生在《家》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是啊,青春是美好的,她洋溢着希望与憧憬,她充满着活力与精彩,她弥漫着追寻与探索……“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用她来悉心点缀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终生

  “家”,缓缓落幕了,而青春,永不帷幕。

巴金《家》读后感12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讲的是一个在封建制度下的一段家族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因有着对社会不同的认识和反抗而带来的不同的命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时觉悟的人是少数的,大部分人是不幸的。有觉悟的人勇敢的热情的反抗制度反抗命运积极热情的存活着,就像是觉慧一样的存在;而不幸的人在现实面前选择了逃避、妥协、屈服,丧失了自己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了,就像是觉新一样的存在。曾经有无数的争议,读者都在猜测说这本书是巴金自己的家族史,是自传,人物也带有一定的现实对照性。可现在看来,无论是与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成功了,它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深深的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为这过去的可爱的生动的做了不必要牺牲的人们而悲哀而痛哭,为这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软弱人们的"愤恨,为这睁眼看社会的人道主义者的觉醒而激动。

  这个家族里所发生的事情正是整个社会的人们所经历着的事情,他们具有着相同的`普遍性。在书中,明显的存在着两代人的生活轨迹。一代是以太祖爷为头的老一辈;一代是以觉慧为头的年轻一辈。他们中的人有着相似性却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过去,太祖爷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是不能违背的不可抗拒的,它代表着封建制度的专制性。而后来呢,它遭受到挑战了,新一代的子孙勇敢的打破了被束缚的枷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社会的前进性,可谁又能看见,在这艰难的前进中是脚踩在无数冤屈灵魂的尸体之上行进的呢。每一条新的道路和探索总是艰辛的,每一个在时代思想交替的时期中的人们总是处境艰难的思想挣扎的。在书中体现最明显的是长子觉新,理应说他应该有着一个明媚的未来,尖子生、出国深造、找一个相爱的姑娘结婚生子。然而命运却带他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人、一个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的情绪。他没有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不用反抗的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对环境的逆来顺受与软弱感让他得过且过,尤其是在服从的基础上得来的也东西也还算安稳和平。就算曾经在思想上他是痛苦的愤恨的,他也曾奋斗过,可行动上他终究是妥协了,放弃了曾经的关乎青春的热情和幻想。与他处境相类似的还有三老爷克明,虽然出国留过洋,后来是省城的著名大夫,但在封建制度面前依旧保持沉默,无所反抗。他怕争吵怕斗争所以妥协求那一点点的安稳。他们是矛盾的,在做着自己内心不认同也不愿意做的事情,成了这个社会的傀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觉慧,他从来都热血沸腾的,上学堂,支持对禁足的解除、支持剪短发,支持新思想,办报刊,与外省同样热血青年取得联系等等。他清楚的看到家道的衰败和可爱的人们不可阻挡的走向灭亡的道路,但他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坠入生命的谷底,再没有生的痕迹。他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是清晰的并且一寸一寸的在他体内生长的。在失去自己最爱的女人——鸣凤的时候,在看着梅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凋谢的时候,还有大嫂因为可笑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断送生命的时候,他是愤恨的甚至是处在情绪爆炸边缘的,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发生,刺激着他的神经迁怒着他的灵魂,更加坚定了他要从这个家逃离的想法。只有逃离了这个家,他才能得到身体上灵魂上的解脱,最终,他也做到了,在船上回首时,对这个家道了声再见,对这个旧社会道了声再见,就向着那广阔的前方光明的前行了。作为一名女性,在看到文中女性的遭遇的时候,真的会思考一下作者借助琴的口所问出的那两句:“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随着社会的发展,她们不公平的命运在被反复的遭到质问,新一代女性的呼声正在被同代无数姐妹们呼应着。这是希望的火花,是不灭的精神,是女性青春为自己绽放美丽的象征。

  正如巴金先生自己在书中写的那样,他们其实不仅是他们个人了,更是中国社会中一群人的代表。这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历史是代表着无数个同样家庭的遭遇的。看的让人心痛且有着一种无力感,但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人们正走在一条道路上——冲破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新思想。虽然路途艰难却不断前行着,并坚定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家”是酷似沙漠般寒冷的孤独的家,是旧的封建制度下的家,不要也罢,总会有新的社会风气注入,更换着世人的血液建立着一个温暖的和谐的家的。

巴金《家》读后感13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的写作年代是1931年,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等等。

  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高老太爷直接管着他们。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因此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躲避。觉新则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高老太爷便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冯乐山,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既悲伤,又愤怒,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高老太爷在此打击下一病不起。高家又发生家产之争,以致全家不得安宁。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孩子,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逆者。最后觉慧离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这个决定得到大哥觉民的支持。

  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的心声!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置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辈的尖锐对立。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巴金《家》读后感14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创建者和最高统治者,年轻时苦学得了功名,多年为官,退归林下,广置田产,修建房屋,儿孙们知书识礼,老太爷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到戏院看戏,到朋友家打牌,与朋友们组建九老会,轮流宴客作客,鉴赏书画古董。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家庭兴旺发达,他相信它还会兴旺发达下去。只是在这和平与爱的表面下却充满着仇恨、斗争和牺牲。

  高觉新是这个绅士家庭的长房长孙。他的父亲高克文曾做过广元知县,辛亥一起,就辞官回了省城。觉新中学毕了业,即从父命,不再升学,19岁就进入西蜀实业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为姨妈钱太太与继母周氏的一点冲突,他不能与两情相悦的表妹钱梅芬结婚,由父亲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婚姻。因为对家庭的顺从,他断送了前程和爱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为自己痛哭。不能说父母对他不疼爱,父母视这聪明听话的儿子如珍宝,像宝贝一样地珍爱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样地被玩弄着。高觉新和弟弟们一样,也喜欢阅读新思想的书报,但却在过旧式的生活,因为他肩负一房的责任。年仅20岁,父亲就去世,父亲去世的前一天,六岁的五妹死去,父亲把继母和弟妹托负于他。为了家,觉新愿做一个牺牲者,他的愿望只是使弟妹长大,好好做人,替爹妈争口气。现实压得他太难受,一味地敷衍忍让并没有好的结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这家庭中的悲剧还有鸣凤和觉慧的爱情。鸣凤自幼丧母,从9岁到17岁,在高家做婢女的这八年,她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最后还是难逃无终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给冯老爷做小。鸣凤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间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这简单的信仰,相信命运。高府里的生活单调,夜静更深时,她也忧心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不知自己归宿何在,唯有浓密的黑暗。高觉慧的爱并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爱情使她有许多美妙的幻梦,却又把她丢进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但生活却面面关住她,只留给她一条堕落的路。湖水吞没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丝痕迹,还像原先那样平静。

  觉慧是这个家庭的叛徒,他虽大胆,但毕竟还是少年,经济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还幼稚,但他总算是逃出了这个家。他痛恨这个家庭,痛恨浪费青春和生命的生活,希望做一个与长辈完全不同的人。他幼时的希望是能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到中学时他相信的是爱国的热情和改良主义,“五四”一起,他又变成了人道主义者。他的思想在逐步变化,他虽有热忱,但也有卑怯,当他知道鸣凤第二天就要出嫁后,一夜思索的结果是准备放弃,因为他所谓有进步思想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在《黎明周报》中所写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会、解放人群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张蕴华(琴)和觉民的爱情总算没有步梅表姐和觉新的后尘。琴不是逆来顺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许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她入了女一师,又希望入外专,读大学,尽管在亲戚们看来,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闺范。琴的母亲张氏虽疼爱女儿,但也

  不能对女儿千依百顺。她老了,不愿再听亲戚们的闲话,只想安静地活几年,不再找麻烦。琴对母亲没有抱怨,只有感激,她爱她的'前途,但也爱她的母亲。她对倩如说,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门一带的首富,但这个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样轰轰烈烈,诗礼传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笔外债,做过西充知县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持克定,高老太爷一死,一家人就因为家产开始起争执。无疑这个家庭是在衰败下去,只是它在崩溃途中还在捕获更多的食物。家是迟早要散的,觉慧希望它早点散,像这样惊惊惶惶,唯恐散去,结果依然免不掉一散,这才难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点散了,好让各人走各人的路。

  旧家庭中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前途,不能决定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进学堂,不能剪发,甚至要裹小脚,12岁的淑贞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东西,也成为哥哥姐姐们嘲笑的资料。家庭中的人不能违反家长的命令,只能顺从,顺从的觉新没有青春,没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希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错也要挨打,做父亲吩咐的一切,毫不迟疑。

  旧家庭和礼教固然是束缚,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讨生活,好像是现在的所谓“体制”。人之所以自愿被束缚,是因为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愿交出自由,换得面包和谄媚的狂喜。礼教之所以惹人厌,是因为它虚伪,它要给这种彼此依赖的关系披上一层伪装。绅士们明明兴奋的是那些艳俗的粉儿戏,教训子弟的却是《戒淫浅训》。亲情固然珍贵,但亲情之下也有仇恨和斗争,礼教宣扬的美好使这种亲情变质,如同迷信一样,不再被人相信。觉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过旧道德,崇高的东西总是空幻的,宣扬得过于美好的感情只会归于冷漠。爱应给人带来幸福,却也带来这么多的苦恼。

  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说,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其实,任何时代,人间都只是一个演悲剧的场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时代走,也未必得酬报。

巴金《家》读后感15

  《家》的作者是巴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大家族没落分化的过程,批评了封建家庭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同时又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泣血的斗争。

  以上是比较正式、官方的介绍。它全面地描述了《家》的深层含义,让人不觉对它生出一丝敬意。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故事。若是能单纯一点,仅以看故事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就算是评判性的文字,也能读出一种有趣的味道。更何况,巴金先生的语言本就是轻松的。那么现在,想象一下,你正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家》。

  首先,看片头,了解一下演员们。男一号:觉新,男二号:觉民,男三号:觉慧。女一号:瑞珏(觉新妻),女二号:琴(又名张蕴华),女三号:鸣凤。

  至于为何要选觉新为男一号呢?

  原因有二:其一,觉新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到处都充斥着他的身影。其二,则是有关这本书的主题了。

  《家》是为了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而存在的,而觉新则饱受这个制度的摧残,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被迫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辍学、结婚、工作。他不仅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选择妻子、选择工作的权利。

  幸运的是,他与他的妻子婚后生活很幸福,稍稍弥补了一些他心灵上的创伤。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初恋和妻子都因他而死,导致缘由都是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面对亲戚们的指责,他只是唯唯诺诺。他不顶嘴、照单全收,而对于那些无理、过分的要求,即使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想尽办法去完成。唉,真是令人又同情又可气。也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接下来镜头转到觉民身上。

  他也算是这部剧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了。虽然他并不是非常的英俊潇洒,但也是学业有成、品学兼优。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抗婚行动成功了,并在最后(《秋》一书中提到)迎娶自己心仪的人儿。虽说抗婚行动的过程有些辛苦,毕竟整天都要躲着,还不能去街上溜达,但是这结果还是挺让人羡慕的'。这里就要顺带提一下高老太爷,他最初是一个反派角色,觉民逃婚后还说要与觉民断绝祖孙关系。也是他的儿子太不争气了,竟把他给气病了。又经过儿子儿媳们的一番鬼折磨,最终却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尽头,也算是回光返照,他终于意识到他是孩子们的祖父,终于明白了他真正的责任,这才最终决定不再向觉民逼婚。虽然无法挽回死亡的结局,但在弥留之际,他却感受到了一份作为祖父应有的亲情的温暖与幸福,并且由一个反派角色改邪归正了。可喜可贺。

  至于三弟觉慧,我认为他不够稳重。

  面对家道中落,情人离世,他选择的却是离家出走,来到上海,投身于革命事业。虽说他的行动、抱负都是为革命事业,但不要忘了,也是他亲手造成鸣凤的死亡。在得知鸣凤要出嫁的消息,虽然他也找过鸣凤,但最终却放弃了,并默认了鸣凤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该同甘共苦,但他却将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鸣凤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儿时,他甚至还问,是不是鸣凤可以不用嫁了,多么可笑!

  最后是鸣凤,她的身世很悲惨。

  一个丫头,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干活,却还要忍受主人的责骂。她的结局也不怎么好,虽是自己选择的,却也无可奈何。虽有满腔不舍,也只能愤然跳河。

  至于她为什么要跳河,这就不得不提到剧中的大反派——冯乐山。他要讨姨太太,见高老爷家中的这些丫头挺漂亮的,就想从中挑一个,于是就挑中了鸣凤。但论年纪,他甚至都可以做鸣凤的爷爷了!鸣凤无法忍受这份屈辱,何况她还有自己的心上人。虽可能无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给他当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跳河自尽。鸣凤的命运是不幸的,但同时她也是幸运的。

  她过了17年挨饿挨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尽头却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人关心她、支持着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可是,鸣凤死了,冯乐山的姨太太怎么办?不讨了?那怎么可能,再换一个呗。于是乎,婉儿就成了另一个受害者,但她没有鸣凤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气,即使她也稍稍斗争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

  片头到这里就结束了,总的来说,故事包括了“三个悲剧”、“一个抗争”、“一个出走”。分别指的是鸣凤、梅和瑞珏的死亡,觉民抗婚以及觉慧出走。

  当然,《家》这本书有的不仅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对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当深刻。

  语言虽然朴实,但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作者对鸣凤等弱者的同情,对觉民等有志青年的赞赏和鼓励。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总能将读者带入书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欢笑,一同伤心,一同奋斗,一同生活。在与他们共同生活时,还能引起我们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辞,无法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创造的“家”,但我仍想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以及,一部好剧!

【巴金《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巴金阅读心得11-28

巴金家读书笔记11-29

巴金的家读后感03-29

对巴金家的读后感03-19

巴金《家》读后感10-22

巴金家读后感01-05

巴金《家》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4篇)10-13

巴金《家》读书笔记(通用10篇)03-08

巴金《家》读后感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