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

时间:2024-03-23 12:11:17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热门】《史记》读后感1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史记》读后感13篇

  《史记》读后感 篇1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

  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

  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

  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功高震主,军心所归。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然而韩信拒绝了。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

  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怕也只能让韩信谋反了。从太史公叙述蒯通事件来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让后人发现什么呢?也许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

  韩信的被杀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将军。

  中国古代的将军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解甲归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最多的是谋反。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妻妾成群。一日,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他,他让身边的妻妾退下。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卢杞长得太丑,妻妾会笑他。万一将来他不在了,卢杞可能因此会害他的后人。试问一个对人心洞悉得如此透彻的人,晚年左拥右抱的是红妆美姬的如花笑靥,这背后的目的还用说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里回荡,抗金名将岳飞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风波亭。有人说这是秦桧干的,但若无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他敢对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下手吗?岳飞太直了,过刚易折。不贪财不好色,这样的人想要什么?当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韩世忠们则聪明得多。广置田产,兴修豪宅,与美姬欢乐,这种将领才让皇帝放心。

  古代的将军是一把无柄之剑。皇帝用权力为柄,运掌此剑。青锋所指,敌军闻讯而逃。但毕竟此剑无柄,权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为了不让这把无柄之剑到时伤了自己,他们要么把剑折断,要么用财色让剑生锈。有的将领聪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锈,而有的将领,却等着皇帝将其折断。

  “待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是岳飞的心愿,然而在那个制度下,又有多少将军能了此夙愿呢?

  《史记》读后感 篇2

  我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大家都听说过,它并不陌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祖国三千多年的辉煌历史,它曾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讲到这里,我想大家都知道我要说的是哪一本书了,没错,它就是《史记》。

  在这个盛行快餐文化、聚焦新奇事物的年代里,谈《史记》这样古老的书,似乎是有点“老生常谈”了,为何我突然想起了这本“老书”呢?因为最近电视剧《芈月传》热播,一大波宅男宅女们热情高涨的追剧,听的议论多了,我便也跟风去看了《芈月传》。这部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事贯穿了多个诸侯国,追剧时才发现自己学生时代学习的春秋战国的历史知识竟然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差不多有十年没有读史书了吧,我猜在座的`各位也有与我相似的,于是我便重新拿起了《史记》。

  《史记》讲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夏商的覆灭、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读一遍《史记》,便仿佛经历了一次长长的历史的旅行。书中所讲既有帝王、诸侯、文臣武将,也有布衣文人,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人物,如孔子、老子、孙子、苏秦、张仪、屈原等。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史记》中每个王朝的衰败都有其内因,那些君王或贪腐好色、或残暴无道,比如周幽王为搏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他身死骊山而无人来救;再比如秦始皇成就霸业之后,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反叛四起、帝业毁于一旦。他们不是败于他人之手,他们是败在自己手上。历史上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现如今仍然有很多官员因贪腐好色、与民争利而落马。

  比如今年落马的山西环保厅厅长刘向东,涉案金额竟达两亿元之多,在家中现金太多,上面落满灰尘,有的甚至发霉变质,如今他锒铛入狱,被人唾弃,一切纸醉金迷、钱权名利终为身外之物,实在是后悔莫及啊。刘向东作为高层领导,一定也接受过一系列贪腐案例的教育,一定也感叹过他人的落马,但如今他只能在狱中被别人感叹了。由此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一句话“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如今我们有史可鉴而不鉴之,实在是可悲可叹啊!

  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虽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不屈不挠,忍辱负重,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这本传世千古的名著,可谓是“一把剑万丈天幕,一腔血千秋史书”。遥想当年大争之世,各国诸侯都想成为一世霸主,你争我

  抢,不顾百姓死活,以至于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再看今朝和平盛世,我们年轻人不用担心战争,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过着安稳的生活,我们不再关心陈旧的历史。我们茶余饭后关注的大都是手机,我们或是沉溺于手机游戏,或是忙碌于手机聊天,也或是迷醉于手机小说、手机视频,走路时、坐车时、上厕所时都离不了手机,我们与手机相处的时间甚至多过我们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有些人甚至成为了手机的奴隶。然而我们的祖先历尽千辛万苦留给后世的瑰宝,却被我们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我们有很多人是在中学时期接受过灌输式的历史教育课,完成了应试教育,便抛之脑后。踏入社会之后我们各自东西,或忙碌于工作、或忙碌于生活,渐渐的,我们丢弃了很多东西,我们甚至丢弃了自己,唯有手机如影随形。作为中华儿女不读史书、不知历史,我心中不免有些惭愧,然而又有多少人不是和我一样呢?所以我呼吁当下的有志青年们摆脱手机的束缚,工作之余读一些史书,了解自己的祖先,也了解一下我们自己。

  《史记》读后感 篇3

  在公元前209年,在秦国苍茫的大地上,一群汗流浃背的人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其中一个人停下了脚步,失意长叹。他满怀希望地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没想到,遭来的却是同伴的一阵嘲讽:“你一个雇佣的农民,何来富贵?”他对这些无法理解自己的同伴又发出了一声长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就是陈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

  不久之后,陈胜被朝廷派去驻守渔阳。由于天降大雨,道路受阻,队伍无法准时赶到,误了期限还要被杀头。既然这样,还不如反了!陈胜带领这群受尽朝廷苦难的兄弟们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开始反抗暴秦的统治。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犹如雄狮怒吼,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陈胜的鸿鹄之志从此开始绽放出了璀璨夺目的光彩。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轰轰烈烈的起义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犹如燎原的星星之火,撼动了屹立百年的秦王朝。随后的起义将领前仆后继的竞相亡秦,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编纂《史记》的司马迁对陈胜给予了高度评价,将陈胜列入了世家中。司马迁认为陈胜的地位、武器和谋略都不及当时的六国,但却建立了比六国大得多的功业。为什么陈胜能有如此大的功绩?这难道不是他一直都怀有鸿鹄之志的原因吗?只有胸怀大志,才可成就一番大业。

  陈胜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人生贵有鸿鹄志!每个人一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从这之后,我也树立了一个小小的目标,并且为之奋斗。当时,我被一种古典乐器——古筝,深深的吸引了。古筝那悠扬清脆的声音使我心神驰往,我下定决心要练好古筝,争取在比赛中获得金奖。就这样,我踏上了学习古筝的艰难旅程。刚开始时,我只能弹两三行的小曲子,并且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尽管如此,我还是对古筝怀有极大的热情,恨不得天天弹。不久之后,我已经能弹优美动听的曲子了。当我第一次熟练地弹出三级曲目《挤牛奶》时,我更加喜欢古筝了。那种奇妙的声音岂是别的乐器所能拥有的?

  随着级别的`增高,曲子也越来越难,对手指的灵活性和技巧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曲《浏阳河》激起了我的好学心。曲子的难点,就在于快板。快板对手指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而我当时只是勉强能弹而已,根本谈不上速度。可是我不服气:为什么人家能弹,我就不行?之后的一周里,我每天都练,而且只练快板。三天后,我练好了,可是手指上起了一个大水泡。可我一点也不觉得疼,有的只剩下了成功的喜悦。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我的水平也多有见长。此时,我的目光锁定了一个全国性的选拔活动。勤学苦练这么多年,终于有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一鸣惊人。我想挑一首稍有难度,旋律又优美的大型曲目。老师非常赞赏,给了我一份极具挑战性的《春江花月夜》。可是《春江花月夜》曲谱很长,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背熟,而且曲调需要转A调,很不好弹。我练了几日,仅仅摸熟了调子,滑音还有些不准,更谈不上音色的优美了。但是,很快就要参加选拔了。我心中万分着急,更加勤奋的练习,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终于到了比赛的时候。虽然我的曲子已经弹得十分熟练了,可我依然很紧张。上台以后,我鞠了个躬,深吸了一大口气,理了理衣裙便坐下来弹了。一曲《春江花月夜》如行云流水般从指间流出。有志者事竟成,我这么多天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啊!我喜不自胜。

  人生贵有鸿鹄志,这句话犹如一根鞭子,鞭策着我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进;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在最黑暗的时候指引迷茫的我,照亮我的人生归途。这句话,将让我受益终生!

  《史记》读后感 篇4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从这种意义上说,《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

  接下来就是怎么读,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了。回顾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地串讲,把文学作品肢解成一个个实词、虚词和一串串特殊句式。于是《鸿门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讲中,丧失了它的灵魂,远离了阅读的本质。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史记》读后感 篇5

  《史记》是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一部史学巨著,该书详细地讲述了中国从传说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之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这本书都有记载。鲁迅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这本书。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本纪”讲述了从五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代统治者身上发生的故事。这一部分虽然没有面面俱到地介绍每一位统治者,但是它细致地描写了几位重要的统治者,比如秦始皇和项羽。司马迁在描写这些人物时非常客观,很少加入个人感情,只在描写人物的最后一部分会写自己对该人物的看法。书的这一部分记载有很多著名的历史故事,比如大禹治水、秦灭六国等。

  《史记》的第二部分“年表”统计了历代值得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年表”分为十个部分,细致地记载每个国家发生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年表”中也记载了很多特殊的自然现象,比如彗星和日食,这说明古人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因此觉得它们非常重要,才会把它们记录下来。日食还被古人认为不吉利的`。“年表”的最后几部分是汉代以来受封的王和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受封的人都是因为立了功才被封为侯,这说明封侯在当时是一种奖励。不过,也可以看出,这样大量封王封侯是存在隐患的,因为很多王和侯在得到地位后趁机反叛。

  书的第三部分是“八书”,这一部分从礼仪、音乐、法律、日历、天文、封侯制度、修建的河渠和货币这八个方面描写了各时期的文化。其中,天文这方面最让我感兴趣。这一部分记载了古时候人们对各种天文现象的理解和这些现象被古人赋予的含义。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古人认为这些现象是未来的征兆,所以古人会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来预测未来。

  第四部分“世家”主要写的是古代出现的国家和一些人物。书的这一部分详细记载了历史上在各国发生过的事件。司马迁在记载国家时会先简要介绍这个国家的来源,然后再详细介绍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发生过的大事。这一部分也记载了很多历史故事,比如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越国被吴国消灭,越王勾践不忘耻辱,发奋图强,最终成功聚集起力量消灭吴国。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勾践有“尝胆”,却没有“卧薪”,这和我们通常听到的成语“卧薪尝胆”有所不同。

  《史记》的最后一部分是“列传”,这一部分记载了许多著名人物的故事。在描写人物时,司马迁会先介绍人物的来历,然后再细致介绍人物的事迹,最后写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司马迁在这里介绍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屈原、荆轲和韩信。其中,司马迁细致描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故事始于燕王看到秦国消灭了很多国家,感到不安,于是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准备给秦王献上地图,然后趁机用藏在地图里的匕首杀死秦王。不料,秦王在荆轲打开地图要刺杀他的时候躲开了匕首,还砍断了荆轲的腿,荆轲试图把匕首扔出刺中秦王,但没有扔中。最后,荆轲被秦王杀死。读到这里,我不禁由衷的佩服荆轲,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永不放弃、视死如归的英雄,他能为了自己的国家,不管会遇到多大的危险也不在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因为他认为国家的安危大于个人的利益。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司马迁在写这本书时的用心。书中的内容非常详细,就连一些很细微的事件都能被记录下来,而且也真实可靠,说明司马迁不仅对历史有很深刻的理解,还花了很长时间为写出这一本书做过十分详细的调查。司马迁在著作《史记》之前,曾因为替一位投降的将领辩解而被判处腐刑,尽管受到了如此极端的刑罚,司马迁还是坚持完成《史记》的著作。司马迁永不放弃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希望有更多像《史记》这样的史书能够出现,让中国的历史能够传承。

  《史记》读后感 篇6

  尊敬的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生第三党支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读《史记》有感。说起《史记》,我们就会用这样的溢美之词来赞叹该书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读罢《史记》,我却从书中有幸探得了几件“宝贝”。这些“宝贝”,一个民族可世代相传并受益匪浅。虽无珠光宝气,但件件为旷世精品,乃无价之宝。得之一二,民族生机焕发;得之二三,国振邦兴;若得之数件,将永葆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久不衰。中华因它而保生机。

  其中一件叫“精忠报国”。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纵马西风塞北,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

  有件宝贝是众志成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党员思想汇报《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读《史记》有感》。今天,这精神依然在发光,在弘扬。曾记得,在年初暴风雪肆虐的日子里,正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让我们挺过难关——武警战士扑在高速公路上顶着寒风奋力除雪,疏导交通;电力职工在高空连夜抢修受损电网,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出租车司机在油价高涨的日子里,免费接送受困市民。古往今来,在困难挑战面前,尤其是在事关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众志成城往往能成为每个国人心中的一盏灯,指引我们跋山涉水,绕过道道弯,迈过道道坎,直至胜利的前方。众志成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道长城。

  还有件足以称道的“宝”——不屈不挠。司马迁自己就已为我们用对信念的执着与追求来佐证着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掩卷追昔,遥想张骞耗费十三载在茫茫大漠中摸索着通往西域的使命之路,听着驼铃在漫漫瀚海中的哀鸣,卷裹着悲壮的黄沙似乎正迎面袭来。他的坚强不屈最终完成了一个国家使命,开创的却是一部历史。由此想到: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受到何种恐吓与压迫,不管我们的民族曾经是怎样的积贫积弱,我们终究没有倒地,总有一批像张骞一样不屈的勇士在那漫长的黑夜中驱驰。倒下的堆如山,积如海,而依旧前仆后继。我们是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是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们是鹰,搏击长空,云中有志;我们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它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颠簸,但又紧挂风帆的船,载着华夏儿女驶向统一富强的彼岸。不屈不挠,一把不能被砍断的剑。

  瞧,这就是《史记》—— 一部不朽的民族精神史留给我们的几件“宝贝”—— 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它们威力强大,功效显著。要使之在现在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发挥作用,还需我们自己做好护宝人,爱宝者。

  英语056

  XXX

  20xx-XX-XX

  《史记》读后感 篇7

  《史记》历来被奉为史学界的经典之作,更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为《史记》不但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史实,让我们感到每个历史人物都很丰满,而且这本书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往往两三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让历史变得有韵味。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史记》是司马迁顽强创作的结晶,命运的苦难对司马迁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也成就了他不屈的精神,造就了他对历史犀利的视角和别样的笔法。

  刚开始读《史记》确实有些吃力,首先文章中有很多生僻字,更有大量的文言词汇需要查阅,甚至有的文言词,一两个字就能做出很长一句话的解释,所以,利用空闲时间,仅仅第一篇《五帝本纪》就读了五天。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读完之后确实有不少感受。

  完备礼仪自古有之

  我们中国一直被称为是“礼仪之邦”,读完第一篇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在遥远的五帝时期,礼仪就相当完备,庆贺喜事、避免凶险、宴请宾客、军事活动、赏赐嘉奖,这些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就比如每个帝王都会专门选一个官员负责祭祀活动,包括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不同的祭祀也要有不同的祭祀方式;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爵位应该佩戴哪种不同的玉制福信;在君主去世三年之内应该如何服丧,不能做什么事这些都有详细的礼仪制度。其实这些礼仪在之后的'朝代发展地日趋完善,前段时间去河南省博物院参观,在夏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已经发展得非常鼎盛,每件器皿都雕刻得非常细致,而且大部分的物品上面都雕刻有极其精致的图案,其实这也是我国礼仪制度的体现,不同地位的人,物品上的图案不一样;款待不同级别的宾客,所用物品上图案也不一样,所以,渐渐地,对我国的礼仪制度简直到了叹服的地步!

  农业大国名不虚传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这一点在五帝时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黄帝还是其他各位君主,治国之初都是把这么几件事放在首位,首先种植五谷,安抚万民,考察四方,让四方百姓的温饱问题都得到解决;其次是根据天象推算四时节令,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大自然,种植合适的农作物,另一方面是祭祀上天,以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后君主还会派专门的官员去教化万民,教他们如何耕作,如何遵守作为父母、子女、兄长、妻子、臣子应该遵守的准则,其实根本上还是为了保证人民能够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禅让制度利国利民

  黄帝之后,他的孙子高阳沉静、稳练、有智谋,于是即帝位,称为颛顼帝,颛顼之后,他的侄子,也就是黄帝的一个曾孙高辛即位,称为帝喾,帝喾之后,先立了他一个儿子挚即位,但挚不善治国,于是帝喾的另外一个儿子放勋即位,称为是帝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帝位的继承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而是谁适合继承、谁有能力就让谁担任国君。后来尧把帝位传给了舜,虽然他们之间也有那么一丁点的亲戚关系,但从舜往上查七辈人都是平民,到舜这一代已经是无人问津了,但尧还是经过多方面考察,得知他的能力后,把帝位传给了他。之后舜把帝位传给禹,更是没有亲属关系,完全是看中他的才能。其实这样的帝位继承方式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所以五帝时期君主的本意,并没有太多的私心,只是想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安居乐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权欲越来越重,才有了后面的嫡长子继承制,才有了加强中央集权,才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才有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如果我国一直都保持禅让制,现在的中国会不会更加傲视群雄呢?

  《史记》读后感 篇8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历史旅行,读者像是穿越了时空,成了一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仿佛在和司马迁面对面的谈话,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故事,如:为人们尝百草的神农氏(炎帝)、平定天下大乱的轩辕氏(黄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射伤齐桓公,但还被齐桓公重用,完成了齐桓公当时的春秋霸业,这表达出了齐桓公的大度,才让诸侯臣服他;廉颇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故事,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维护了赵惠文王的尊严,赵王让他当了大官,他也知道廉颇嫉妒,但为了国家利益忍气吞声,最后竟让廉颇主动负荆请罪。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将军韩信在少年时因别人威胁,忍受了胯下之辱,也受过一位漂母的恩惠,当上大将军后不忘报恩,送了那位漂母许多酒菜,还赏给她一千两黄金。

  看完《史记》就仿佛看了一步宏伟的历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不愧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假设隐假设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辉,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这里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或许刚刚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在许多本老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表达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读后感 篇9

  《史记》,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大书,内容深广,包罗万象,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无所不容。《史记》最为人称道的是大量鲜活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而在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总有一大批各种各样的英雄人物,读来让人血脉喷张、荡气回肠。

  这些英雄,或是包藏宇宙之机,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宰割天下亦如是肉”的陈平;或具吞吐天地之志,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刘邦;或是战必胜,攻必取的良将,如身先士卒,灭敌百万的白起,身怀绝技,一生征战令敌胆寒的“飞将军”李广;或是隐忍,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草莽英雄,如“为人深沉好读书”,受人怒目呵斥转身就走,却惊世一击喋血秦王殿的荆轲,如受食漂母,受胯下之辱最终却将兵百万,威震天下的韩信;或是重义轻生,士为知己死的刺客,如甘当刑人,吞炭易容,两次赵襄子酬知己的豫让;或是以武犯禁的市井游侠,如“专趋人之急”的朱家,“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郭解····

  唯英雄,识英雄。司马迁就出生在一个让人心驰神往,充满英雄情结的年代:春秋,战国,秦朝的大一统,楚汉相争···· 战火的余烟还未散去,力拼的金戈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大汉一统天下,国运日上,四夷臣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足遍九州,并有幸随西征巴蜀的大军一直到达昆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一位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才高一代,被喜好文学的汉武帝赏识,似乎前途一片坦荡。

  唯英雄,识英雄。为了被朝廷逼得无奈投降匈奴的军事天才李陵的清白,金銮殿上,在一片见风使舵的献媚声中,司马迁挺身而出,拔刀相助,直谏犯龙颜,他和李陵素昧平生,一切只为心中的正义,不平则鸣,结果因言获罪,被打入狱中,因为没钱赎罪,身陷囹圄,被施腐刑!惨遭酷刑的司马迁,也因此对人间世态认识更深刻。于是一腔抱负无处施展,而又穷困潦倒的他,写出了李广难封侯的愤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情;为别人打抱不平,自己被一文钱难倒时却贫无达士将金赠,所以他更渴慕,钦敬那些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但是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的豪侠,“士可杀不可辱”,但是胸怀大志的`他在生不如死的境地里,想起的是管仲的“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像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发愤著史,默默地忍耐,默默地等待,默默地耕耘,在浩瀚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尽吐胸中块垒,横论千古,纵书八荒,一杆直笔终于写就一部横空出世的煌煌巨著。

  他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英雄的局限性,不回避他们的缺点。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霸王项羽的自负多疑,高祖刘邦的痞子习气,大侠郭解年轻时睚眦必报的狭隘,以好客著称的平原君叶公好龙……

  在皇权当道的封建社会里,在暗沉如铁的命运里,司马迁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为了奢侈的正义,孤独地行走,拼命抗争,终于冲破了命运的困锁,一破茧就直冲九霄,迸出灼目的火花,在历史皆为帝王家书的中国,他为那些“施于天下,莫不称贤”然“墨皆排摈不载”的巷之侠开篇列传,歌颂他们高洁的品质: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丈人,夷门抱关的侯赢,为亡命天涯的郭解自杀的籍少公……他让人无论贵贱,在人性道德面前得以体现真正平等!实现人性的解放!司马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像十年磨一剑的侠客一般,以一杆笔当利剑,为世间主持公道,为平民挣出空间!

  他的心与历史上的英雄前贤交响,也让后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与之共鸣!

  司马迁,亦是侠之大者!

  凛凛千载后,无论是拜读《史记》,还是仰望司马迁,仍让人高山仰止,心中依然如同瀚海回澜,激荡不已!

  让我们一起翻开《史记》,一起感受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一起感受人性的光辉!

  《史记》读后感 篇10

  《史记》读至此,我就知道该停下来写点什么了,或许,不单单是为了我心目中英雄——他,还有他的她吧!他是项羽,他唤他的她为“虞姬”。

  于是我穿越这千年蹉跎岁月的层层阻挡,走进与司马迁一起尘封的那一册汗青,走进只属于他与她的那个夜晚,走近他与她于乱世之中的那段并不仓促的对白。

  我来的那个夜晚,垓下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好月色。只是,无论是垓下还是天下,楚霸王的夜晚都来得太早了。

  月色初上,寂静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项王的乌骓马静静地立在帐外,与旷野里的风一起陷入伸手可触的落寞之中。身经百战的项王转身进帐的那一刻,留给身后的明月一个过于落寞的背影,一如他的沉默无言。他累了,是的,他太累了,以至于可以暂时忘记这还是楚汉争雄的一片杀场。

  “王,你回来了!”

  虞姬迎了上去,却心疼的一眼看穿了他眼中一望无际的孤独。

  项王笑了笑,没有解下战甲,就径直上了床。帐里的灯越发亮了,是了,夜又深了。

  不久,项王就睡着了,不知梦中他又回到了他昔日的战场,独挡着千军万马,还是回又到了他与她的初见,碧月映西楼,总之他笑了,并且用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声音轻唤:“虞姬!虞姬!”

  坐在他身边的虞姬征了一下,一滴泪不经意落到了她的王的脸上,睡梦中的项王并没有被惊醒。虞姬充满爱怜地轻轻地为她的王拭去。

  “王,我在啊!王,我怎会离你而去?”

  帐外歌声骤起,楚韵独有的相思与缠绵似一味温柔的毒药,喂给每一个站在帐外的士兵。虞姬站起,于仓皇的夜色中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或许,这一仗真的不用再打了,胜负之数,任何一个人都已了然于胸,她又凭什么不知道。

  项王醒了,他明白这歌声意味着什么,他自己尚且无法抵御,又凭什么要求他的士兵。在那一片交织的楚歌声中项王为自己默默地置了酒。连眼神的交流都不需要了,虞姬则拔出项王的佩剑舞动起来,舞出这个英雄末路的旷世悲凉。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王击案缓歌,把每一个字都敲进了虞姬的心里。

  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啊?她的王落泪了,面对着千军万马这红尘的战场,他可以称王,面对着他最心爱的女人,他却落泪了。

  而虞姬,这个处于乱世的女子,此刻却出奇的清醒了,因为她可以允许她的王失败,却不允许她的王绝望。他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所以她不愿给他倒下的机会。

  这一支舞所拥有的决绝和悲壮已远远凌驾于她的西楚霸王之上,因为这是一支死亡之舞。舞的尽头,灯灭了,虞姬倒下来,带着对这个世界,对这个男人的最后的一丝牵挂。

  “虞姬!”他抱着她,泪如雨下。

  他忽然明白,原来这场战争一被开始就不再只属于他,也属于她。

  “王,你的`剑。”她说,“突围吧!”

  他哽咽着,接过剑,不去看她的眼睛,却终究点了点头。

  突围?没有你,我的突围又在哪里?

  帐外,敌人的号角已然响起,他的对手是谁,再也不重要了。失去牵挂的项王变得无比强悍,又变得无比绝望。而他留给她的那个点头,是男人给女人的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诺言。

  项王又跨上了他的乌骓马,一如他的第一次出征,战马还在嘶鸣,而手中的剑却早已折断了。他将走近了他历史的最后一个篇章,带着一个王者的所有未卜和必然。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多情的旁观者,我可以穿越千年的历史,却无力改变这个故事应有的结局。

  王的她死了,她的王也会死,纵然上天还会给他一次机会。

  好想看看乌江,看看乌江上那个如血的残阳,看看那个最后一刻仍然固执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男人的脸上的最后一份坚毅。

  他注定是英雄,却注定得不到天下,但他与她却曾经拥有唯一的彼此,这就够了。

  我叹了一口气,知道逃不出历史的黑字白纸,只好重重地合上了翻开的汗青。

  《史记》读后感 篇11

  终于抽时间把王立群老师讲的汉武帝听了一遍,王老师说了这世界上有五种人,第一种是琢磨事的,第二种是琢磨人的,第三种是琢磨钱的,第四种是即琢磨人又琢磨事,第五种是即琢磨人又琢磨事又琢磨人的,写到这里,王老师只是提了一个概念,却没有说汉武帝属于那一种,我想汉武帝是属于即琢磨事又琢磨人的,具体的事例一是对事兵不血刃的解决中山王**事件,二是对人任用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三是对钱就完全交给霍光去处理。

  相比于帝王,芸芸众生大多数是属于琢磨钱的一种,想着怎么发家致富,不过,真正能够发家致富并且长久的,一定是那种即琢磨事又琢磨人又琢磨钱的,这样的人往往不是帝王,这样的人物我想到一个,那就是胡雪岩,不过,胡雪岩的结局有说明即琢磨事又琢磨人又琢磨钱的人未必是能够发家致富并且长久的,这也说明历史的发展没有定论,通俗来讲,一切皆有可能。

  这又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定律,很多事情的发展表象和定律是不相符的,但最终却又惊人的相似,难道这就是定律具有普适性却不具有针对性,违反定律一定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我不是在刻意的探讨哲学的问题,一是我对哲学不感兴趣,二是哲学太深奥,不懂。

  史记最后给汉武帝的评价是雄才大略,而汉武帝在位56年,和匈奴打仗打了44年,也就是说汉武帝的一生主要就是开疆拓土,打击匈奴,作为历史的继承人,我们怎样让自己成为有作为的人呢?或者是怎样成就自己?

  这里再次强调树立目标的重要性,当然了树立的目标一定是自己想要去实现的,汉朝由于打不过匈奴,汉武帝的姐姐被派去和亲,这让汉武帝对匈奴燃气了怒火,立志要消灭匈奴,再加上当时的时代主题也是汉匈不两立,当然了我这不是宣扬有你没我的民族矛盾,只是结合历史事件简单的就事论事。

  这也就是说树立的目标一定是我们内心的强烈愿望,并且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我提倡树立的目标要和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起来,又要和自己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于理论的前瞻性还是应当把握一下的。

  简言之,我们要树立内心渴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关的、长远发展的目标,生活中树立的目标预示着你人生的轨迹。

  时也,运也,说说李广难封,李广一心想要个侯,可终其一生,在漠北和匈奴决战时,被调离主战场而错过立功机会,自刎军帐,听了王立群老师的分析,既是因为大势,又是因为个人原因,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作战由防御变成了进攻,而李广从汉景帝时期一直担任的是防守;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封赏,导致汉景帝的不快,结果错过了一次封侯的机会,可见,李广是一个琢磨事的`人,不是一个琢磨人的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却得不到君王的封赏,也可以说,李广是一个很有做为的人,就是人生目标没有实现。

  这说明什么?说明要实现人生目标也是需要有规划的,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帆船,纵使可以到达大洋的彼岸,那也一定会走很多的弯路,而人生的短暂,又经得起多少这样的歧途?

  从自己的过往当中吸取教训很重要,这是生活对我们的反馈,李广是一个不善于吸取生活教训的一个人,所以他才会接二连三的错过封侯的机会,而汉武帝到晚年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穷兵黩武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果断颁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挽救,避免了汉朝帝国的倾覆;

  曾有人说过,聪明的人会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而真正聪明的人会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遭遇很多失败,而我们应该把这些失败看作是生活对我们的,是告诉我们应该做出改变的信号,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从别人的失败中接受反馈,毕竟有些错误是任何人都经不起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史记》读后感 篇12

  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刘恒、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后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广任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时年李广六十有余。出行前,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体衰,命运不好,暗授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对敌。

  出边塞以后,由于卫青事先曾抓到敌兵,知道单于的藏身之所,受汉武帝暗托的大将军卫青要自己带兵和中将军公孙敖去捉拿单于,却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yì)其(jī)从东路包抄。东路相对较远,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军驻行。李广亲临卫青帐前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理应冲锋在前,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包抄;况且我从少年时就多次与匈奴作战,今天终于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怎奈卫青一意孤行,最终没有答应李广的请求。李广忧怒异常,愤而领军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进入荒原之后,由于部队没有向导,结果大军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为扼腕叹息的是,卫青与单于交战后,虽然击退单于大军,但是并没有俘获单于。

  卫青公孙敖只得收兵,归途中才遇到了赶来支援的李广和赵食其。

  后卫青派长史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原因,并要给汉武帝上书备述军情,李广愤而拒答。卫青又责令李广军中人员前去受审。李广说:“他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将军帐前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帐前,李广说:“我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大小小对战七十余次,现在有幸随大将军征讨单于,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去迂回包抄,最终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李广一生刚烈,仰天长叹:“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而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军中将士无不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和李广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为李广叹息落泪。《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样描述李广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李广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卫青分工有误、并推卸责任所致。作为前将军,李广勇猛无比,且与匈奴多次交锋,作战经验丰富,理应冲锋在前,而卫青却将他作为替补队员处理;李广迷路贻误战机,虽自身存在很多失误,但卫青几次三番威胁李广要将军情备奏汉武帝,李广不堪与京师文官对簿公堂,愤而引颈自刎。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叹可悲!

  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亦然:员工要有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责任;领导干部要有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的责任。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但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员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干事难免会出错,但不干事百分之百地错。”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一个缺乏责任感的领导干部也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责任不仅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更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敢于担当,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才能凝聚人心,带头创先争优;只有勇于负责,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人生,才能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责能力,优化责任分配,才能努力创造出无愧上级和群众重托的业绩。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史记》读后感 篇13

  鲁迅先生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十个字评价《史记》,而我则用自己的一首小诗来点评《史记》:“写千古兴亡史,记百代伟人心,传千秋万代志,绘古今成败图,论春秋功过事,评个人成败因,激今人为国献,醒世人看天下。”

  在《史记》中记述了很多忠于祖国,不屈斗争的英雄事迹。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因为牢记“我和我的祖国”,蔺相如以非凡的胆略,出色的临机应变的能力,出使秦国,最后完壁归赵,让秦国不敢小看赵国,正是“使不辱于诸侯”,而后当蔺相如作上卿之后,廉颇不服,而蔺相如不与其相争,原因却是“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终化敌为友,为“刎颈之交”。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与贾谊,都忠心为国,本着:“我和我的祖国是不可分开整体”

  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后两人都因小人进谗而贬谪流放。屈原经历了楚由盛而衰的过程,楚王身边尽是小人,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屈原也投江而死。一个人写的文章,体现出他的性格,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评之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屈原虽然“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仍无法挽回楚国灭亡的命运,真是“可怜一片影”。屈原自评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司马迁评之为“濯淖污泥之巾,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说“铮铮不屈骨,一片赤诚心,千里长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贾谊的经历与屈原的'经历如此相似,因为打击诸侯,而被进贬罢官,路过湘水边时,为赋以吊屈原,写下了“鸣呼哀哉,适时不祥!鸾风伏巢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语句,我觉得,这不单单是在写屈原,分明体现了自己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错列传》与《张释之冯唐列传》所写的四个人都以敢做敢为,犯颜谏诤出名,袁盎当看到绛侯为丞相时,文帝礼恭,劝文帝不要这样做,因为绛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应行此大礼,后来当绛侯被人告为反叛之罪,满朝文武,只有袁盎上谏为其正名,好一个有胆有识的正直之人!晁错后来因为了国家统一而削藩之事成为替罪羊而死,张释之执法无私,而冯唐则能选贤任能,又为魏尚申冤,这4个人,可以说忠心为国,死而后已。《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详写李广、卫青、霍去病三人为保为大汉边域,横戈戍边,击败匈奴,真可谓:“我与我的祖国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更是体现他的永志不灭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马迁也是以史学家严谨治学著书,而且敢于在直接批评汉武帝,真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史官,在《封禅书》中,为了祖国人民,为了大汉的江山,司马迁毫不留情地指出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封禅天下名山,为了长生不死,又轻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上比常人还不如,司马迁对此也气愤不已,极写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准书》中,司马迁则尖锐地批评了汉武帝的“外攘夷狄,内兴功业”,穷奢极欲,挥霍无度,也指责汉武帝使用兴利之人,如桑弘羊,东郭咸阳等,专盐铁,摧酒酤,调均输,置平准,垄断有关国民生计的生产事业和流通领域,还卖官鬻爵,铸皮币、白金,算缗告缗,以致社会风气大坏,吏治腐败,工商破产,城郭空虚,人民流亡,在封建时代敢于如此评价当时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诗给司马迁:满腔热血心,忠心为大汉,直批汉武帝,为国又为君,忠魂垂千古,《史记》永世传。

  《史记》中为自己祖国更美好而奋斗不息的人们,他们人已逝去,但他们的忠魂不会消失,它们将在我们身上点燃,我们将把“我和我的祖国”刻在心中。“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加油,向前!

【《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品读《史记》07-23

史记经典名言02-04

史记的作者是谁01-04

〈史记〉》教学反思10-07

《史记》简介作文10-07

史记阅读心得08-26

《史记》教学反思01-08

《史记》选读教案01-16

《史记》的读后感10-07

《史记》读后感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