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9 11:51:1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爱莲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莲、涟区别亵玩

  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停顿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精益求精

  植:树立。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爱说》,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爱莲说》教学设计2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习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爱莲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 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喜欢不喜欢——(喜欢)。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喜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喜爱莲花仅仅是喜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 ,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 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喜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爱,那么作者对喜爱菊、喜爱莲、喜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 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习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爱莲说》教学设计6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

  3、解释划线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

  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

  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整体感悟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当堂训练

  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7、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

  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

  莲——予——君子者(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学反思04-05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09-15

《燕子》教学设计(通用6篇)09-15

《面积》教学设计(通用5篇)09-14

《军神》教学设计(通用18篇)03-17

爱莲说的课文反思10-09

《早》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09-15

清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04-02

《灰椋鸟》教学设计(通用7篇)12-24

《我们的食物》教学设计范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