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7 12:08:2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2、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字法,

  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1、要点归纳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变化,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变化与吕蒙的变化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学习呢?

  四、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屏显检测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文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提示学生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注意朗读停顿、节奏。

  正音。教师出示投影片。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邪(yé),孰(shú),遂(suì)。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指导学生分组译文,标识重点字词。

  (让学生先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但:只见:知道往事:历史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语气词的运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相当于“耶”,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罢了,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古今异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指明翻译。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适时加予指导、评价)

  五、分角色朗读,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朗读要求: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表演要求:

  a、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进行表演。

  b、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学生朗读、表演完,要及时加以总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到会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呢?(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这两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提问: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启发。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从吕蒙变化的角度谈。

  (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也可以从孙权、鲁肃的角度谈,作为领导者怎样对待下属,让下属接受自己的建议等等。

  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即可。老师适时加予点拨、引导、总结。

  四、分析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敬才爱才。

  五、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第一单元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方仲永——不学习,天才变为庸才。

  吕蒙——接受建议,勤奋好学,一介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将帅。

  通过对比,可见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拓展延伸。

  1、请说说你还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荀子《劝学》)

  2、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七、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文章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了解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我们学习本文最大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当涂掌事”“但”“涉猎”“刮目相待”“何”等文言词语的含义。

  2、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3、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圈划,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难点:了解“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写作意图。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3分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为学》,作者彭端淑鼓励他的子侄辈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劝学的文章,《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劝”。

  3、围绕“劝”字,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预设:谁劝谁?为什么劝?怎么劝?劝的效果怎么样?

  4、我们围绕这些问题,来一起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思考:文中是谁劝谁?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用笔在文章中划一划。

  明确:孙权劝吕蒙学习。“权谓吕蒙曰”,积累“谓”的含义“对······说”。

  孙权是君王,从他对吕蒙的称呼“卿”和自称“孤”可以看出。(“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古时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孤:君王自称。

  吕蒙是一名臣子、武将。孙权对吕蒙的称呼“卿”看出他是一名臣子,从“辞以军中多务”看出他掌管的是军队,是一名武将。

  《孙权劝学》是作为君王的孙权劝作为臣子的吕蒙去读书。

  2、那孙权因什么而劝(武将)吕蒙读书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圈划一下。

  明确:“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即“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不仅仅是武将了,还要协助孙权管理政事,所以一定要学习了。(请学生再读一遍)

  追问1:这句话该怎么读?

  明确:双重否定,肯定语气,有股不容置疑的国君的威严。“!”表示情感强烈。

  追问2:那吕蒙去读书了吗?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推托了。可见,想要劝服吕蒙读书,是一件难事儿。

  3、那孙权是怎么劝的?圈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追问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自己说一说。不理解的词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往事罢了。你说军中事务多,哪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追问2:孙权是从哪些方面来劝他的?(孙权得有充分的理由)

  明确:明确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是增长才干(目标);吕蒙读书是有时间的,是有可能性的(条件);现身说法,告诉吕蒙读书是有效果的(预期效果)。

  追问3:老师把“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改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当涉猎,见往事。”哪个更好?(从孙权劝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原句好。先找出区别。改句少了“邪”“但”“耳”这些语气词。原句语气比较舒缓,委婉、亲切、诚恳地告诉吕蒙劝他学习目的是让他增长才干,孙权想让吕蒙心悦诚服,而不是用权力来压制他去学习。同时感受到孙权作为君主的那种大气、圣明。

  追问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与“卿言多务,孰若孤?”能调换位置吗?

  明确:不能。如果调换的话,会与吕蒙争锋相对;原文的写法,能避免矛盾。另外,先要解决吕蒙思想上的误区:以为孙权劝他读书是为了让他成为博士。

  4、“劝”的效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效果不错。“蒙乃始就学。”

  鲁肃过寻阳,“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年龄比吕蒙长、权职比吕蒙高,听了吕蒙议论后情不自禁地赞美吕蒙,可见,吕蒙经过学习,才略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于是决定“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他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孙权劝吕蒙读书,他从读书的目标、条件和预期效果这三方面来劝说吕蒙。后来,吕蒙泛览群书后,才略上有了惊人的进步,从一个将才成为了像鲁肃一样的帅才。吕蒙取得的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也多亏了孙权的劝说。

  (三)再读感悟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把整篇文章一起读一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孙权、吕蒙和鲁肃,其他同学旁白。

  2、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从往事中借鉴,对治理世道有辅助作用),命名为《资治通鉴》,主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作为君王,你会从中收获些什么?作为大臣,你会收获些什么?作为今天的你,会收获些什么?

  4、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作业布置

  1、整理《孙权劝学》课堂笔记

  2、改写《孙权劝学》,300字左右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

  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模板10-20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优秀11-2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精选7篇)08-23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10-06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0-06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04-20

《孙权劝学》获奖教学设计(通用25篇)05-24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说课教案11-18

《孙权劝学》获奖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03-02

《孙权劝学》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