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7 17:20:0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范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

  二、画外文(写一写)

  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

  (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

  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

  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一个注意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

  课外作业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修改“言传构画”环节中自己所写的稿子。

  要求:①以本诗为基础,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②自己可以酌情拟题。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入新课

  1、谁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着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

  4、质疑: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5、哪个同学可以帮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古诗。

  2、初读、正音

  3、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事情?

  三、品读古诗

  1、齐读

  2、讨论:如何读好这首诗?

  (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

  3、师指导朗读,并范读。

  4、学生试读

  5、指名读(两三个)

  6、学生评价朗读

  7、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8、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9、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同学们,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其实诗人是要借景来抒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10、教师小结:

  四、学生畅谈生活经验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师小结: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3、4句。

  (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3、4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dai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四、课堂检测。

  试题:填空练习

  飞来峰上___,

  __鸡鸣见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五、课后拓展。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六、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飞来峰王安石教案03-04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5-03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10-20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03-14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03-1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3-14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05-0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1-07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范文10-19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模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