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27 15:55:0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3、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2、培养学生做事严谨的态度,注重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液体的性质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

  证明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多种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一水槽清水,一水槽浓盐水,课件;

  小组准备:一个酒精灯,两个勺子,一盒火柴,两支滴管,一个150毫升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支玻璃棒、食盐50克,白糖50克。

  教学过程:

  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播放死海视频片段 教师引入谈话,板书课题。 (出示马铃薯以及两杯液体)

  师:把这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马铃薯会沉还是会浮? 生:进行猜测。

  教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生观察现象。

  1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沉浮和物体本身有关。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烧杯里沉而在另一个烧杯中浮,可能是什么原因?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用同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引入本课研究内容,通过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进行的时候说明自己的'理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进行有理有据的推测的科学习惯,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观察比较两杯液体:

  师:同学们都认为马铃薯沉浮情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个烧杯中的液体不同,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两杯液体是不同的呢?

  生答,教师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加热法来进行比较。 师:出示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汇报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 复习酒精灯的使用,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实验,教师指导。

  师:这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什么特点?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对两种不同液体的比较,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方法,在这里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实验中的危险和不必要的失误。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作出科学判断,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想试一试吗?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师生共同完善。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1、取100毫升的水。

  2、往杯子里一次次地加食盐(或糖),每加一次,搅拌溶解后,放入马 2 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设计意图:同时用食盐和白糖来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只是食盐,其他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只要达到一定浓度,都能够改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状态,这样的验证不是简单重复的验证,而是拓展性的验证。让学生一次次加食盐(糖),是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马铃薯的沉浮和液体浓度之间的关系。)

  生:实验,观察,记录。 师:出示讨论问题:

  加少量食盐(糖)的时候马铃薯浮起来了吗? 需要加多少食盐(糖)马铃薯能够浮起来?

  马铃薯浮起来之后再加食盐(糖),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分析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的提示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实验结果,理清分析实验的思路,发现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因为如果学生只是发现了加一定量的食盐(糖)能是马铃薯浮起来, 思维仍停留在较低的层次,经过继续添加,马铃薯会上浮得更多些,这些发现也为下一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作了铺垫。)

  四、课外拓展

  师:一定浓度的盐和糖能使马铃薯浮起来,那么还有哪些材料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除了马铃薯能在一定浓度的液体中浮起来以外,比如像鸡蛋、梨这些物体能不能浮起来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把课堂所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2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只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液体的密度。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过程,认识到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盐水,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小铁片、浓盐水、40克食盐、一根搅拌棒。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出示一个马铃薯,一杯200毫升的清水,一杯200毫升的浓盐水)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学生答)

  2、如果老师把马铃薯放入这两杯液体中,你们猜猜它是沉的还是浮的呢?(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

  3、要想验证你们的猜测谁对谁错,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把马铃薯放进液体中就知道了)对,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4、老师做,学生观察。

  5、我们刚刚看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是沉,在另一个杯中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我们怎样解释其中的原因?(学生答:可能液体不同)

  2、推测引起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是液体不一样。那么我们观察这两个水杯中液体区别大吗?(学生答:不大)可是,看起来这两个杯中的液体体积相同而且都是无色透明的,你能想个办法证明这两个杯中的液体真的不一样吗?(学生回答:用嘴尝、用鼻子闻一闻、用加热的方法学生设计验证方案)。提示学生对不知名的液体千万不能用嘴尝的方法。

  3、分组做液滴加热实验

  (1)、教师先讲解加热的方法,从两个杯中各取2到3滴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两个铁片留下的痕迹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不一样)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溶解了其他物质)你认为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什么液体?(猜一猜:盐水,糖水、味精水)你能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液体吗?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盐水真的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来试试好吗?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调制盐水的要求: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注意:要求学生不能一次把全部食盐倒入水中。)

  (3)、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学生答)

  (三)、拓展延伸

  阅读课本18页“淹不死人的湖—死海”,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是不是只有盐水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糖水可以吗?味精水呢?盐水还能让别的物体浮起来吗?你能使上浮的马铃薯下沉吗?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如果有什么新发现,你们再来告诉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沉

  液体中没有溶解其它物质

  马铃薯在液体中

  浮

  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

  动手操作: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实验结论: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理念中,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不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如检测两种液体有什么不同时,当学生提出了用“品尝”一下的方法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检测两种液体的方法,这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要求学生取2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加一勺盐,并搅拌,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了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向学生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06-10

液体教学设计05-11

液体压强教学设计06-12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1-28

[荐]液体压强教学设计12-23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04-27

《沉浮》教学反思09-30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4-03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