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7 15:20:1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反思,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小班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立足“以人为本”,运用“以疑导引,细度感悟,动态生成”这一模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 “执行、给予、沉浸、凯旋、圣坛、威胁、呼吁、蓝盔、灵柩、弥漫、硝烟、丧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家人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的品读。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期待入情。

  1.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配乐呈现两组画面:阳光下,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游戏、生活;接着转换成战争中流离失所、蓬头垢面的儿童。

  2.同学们,看了这两组镜头,你有什么感想吗?

  [强烈的画面对比,借助视听冲击,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痛苦,缩小了现实与战争的情感落差,使学生很自然的就会与小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过渡:战争是那么的残酷,他让人们失去了家园,让孩子失去了快乐,呼唤和平是每个人的心声。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二.自主选择,充分展示。

  1.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难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吗?)

  [“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寻疑、质疑能力。]

  过渡: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疑问走进文本,走进这个中国孩子的内心吧!

  2.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诵读、与小组成员齐读等)朗读课文,融入自己的理解。

  [“以读为本”,自由选择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行独特的自身体验。]

  3.检查自学情况。

  (1)词语。(课件出示)

  卓越 维和行动 沉浸 蓝盔 凯旋 灵柩 弥漫 硝烟 丧钟

  (2)句子。

  请学生自己选择句子朗读,并说明这句话易读错的地方在哪里。教师从课件中截取句子进行展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互相评价,在实践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同学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过渡:解决了这些拦路虎,现在就让我们畅通无阻的进入文本吧!

  三.合作探究,感悟传情。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课件出示填空。

  1996年11月8日,一个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孩子??( ),向联合国秘书长??( )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深深地缅怀父亲??一个( ),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社会呼吁:( )!

  (学生先自由口头填空;接着在小组中互相讲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请个别学生交流。)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可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受伤害,毕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清文本的基本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过渡:同学们,朗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促使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呢?

  2.小组合作,讨论原因。

  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组员听,并讲解找到它的理由,经大家评论后做上记号,交流体会。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则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点拨指导。

  [小组合作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在一个和谐而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实行多向的交流,尤其是学困生也获得了更多表现的时机。]

  3.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感悟。

  句子一: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引导:爸爸与我有个约定,我们约定了什么?

  (预设:我们约定在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我们约定到那一天爸爸会把一顶“蓝盔”送给我做礼物。)

  引导:从这个约定中,同学们,你能感受到,雷利和妈妈送爸爸去执行任务时的心情吗?

  (预设:是的.,有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有对爸爸早日回来的期待,有对爸爸执行这样崇高的任务的自豪,有对象征和平的蓝盔的渴望。)

  引导:是呀,当亲人远离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时时刻刻地思念着他们,尤其是爸爸将执行这样危险的任务,因此离别更加显得难分难舍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引读:整整两年了,我们全家一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生接: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我至今忘不了爸爸对我和妈妈说的一番话??生接:“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至今忘不了我和爸爸的约定??生接: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用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情绪的体验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投入程度,因此,教师参与其中的倾情朗读,无疑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震撼。]

  引导:爸爸回来了,爸爸终于回来了!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雷利和他的妈妈该有多么高兴呀!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近了,雷利的眼前出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了雷利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挖掘课外资源,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明白“呼声”的原由。]

  过渡:爸爸回来了,将会给我带上象征荣誉和和平的蓝盔。雷利遵守着和爸爸的约定??(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句子二: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引导: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事实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不但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更是对雷利的呼声有了更深的理解。]

  引导:多么残酷的战争,多么无情的现实。同学们,现在的你,内心最深的渴望是什么?

  (预设: “和平”)

  引导:“和平”只是你的渴望吗?还有谁?

  (预设:我。妈妈。爸爸。在场的叔叔阿姨。全世界。)

  引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生接:和平!和平!和平!

  四.带疑出堂,延情小结。

  引导:一个比一个强烈的感叹号,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同学们,你还能听到爸爸在呼唤什么吗?

  小组讨论。

  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这个问题。

  [“和平”是文本中显而易见的一个话题,国家需要和平,家庭也需要和平。失去了爸爸的家将会被悲痛笼罩着。因此如果联系雷利的“小家”,我认为爸爸还有对雷利和妈妈的思念,对家人的恋恋不舍,对失去了爸爸的孩子的愧疚。因此他的嘴里还会呼唤着家人的姓名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父亲的真挚情感。

  3、 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1、 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

  2、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走到学生身边小声地问) 你爱你的父亲吗?为什么?

  2、是啊,每个孩子都深爱着自己的父亲。金老师也很爱我的父亲。有个叫雷利的孩子(板书:雷利),他也很爱很爱他的父亲,因为

  父亲就像是一艘小船,载着我们的梦幻,到达人生的每一站;

  父亲还像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亲更像是一盏路灯,在人生的每一个路口,为我们指明方向;

  父亲所给予我们的是一颗心,穷尽一生的爱。

  雷利的父亲原本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出色的经济学硕士,还是一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可是一场战争无情地夺走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小雷利在悲痛之极,带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之情,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这封信,近距离地去聆听这个孩子此刻的内心。

  二、深入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一)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失父之痛

  师:请大家尽情地读这封信,看看哪一段让你最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再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边读边可以做些批注。)

  2、集体交流。

  (1)说说哪一段的内容让你最感动?(指名找)

  (2)你为什么感动?谁还想把自己的感动说出来?(交流感动的地方)

  (3)指导朗读: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亲可敬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无情地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他最亲的人——儿子,雷利,面对这一切,心情哪能平静呢!

  我们怎样把作者真实的感受读出来呢?自己先练练这一段吧!

  (自读、指名读、齐读)

  (4)想象说话练习: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雷利,当你如约捧着爸爸最爱的鲜花去机场迎接他时,迎来的却是那覆盖着国旗的灵柩,面对爸爸那血染的遗体,你会说些什么?

  请把你此刻想说的话写下来。

  1. 学生写,教师随机指导。

  (1、爸爸,虽然你牺牲了,可你是为了世界的和平牺牲的,你牺牲得值得,我为你自豪。

  2、爸爸,我的好爸爸。你不是答应我一定会亲手送我一顶蓝盔的吗?你一直以来说话最算数了,这次,你怎么失约了呢?我还清楚地记得你深情的目光,可现在,你怎么就舍得离开我和妈妈呢?

  3、爸爸,罪恶的战争,罪恶的子弹,夺去了你的生命。看着你满身的鲜血,我憎恨战争,我要向所有的人大声喊:要和平,不要战争!

  4、爸爸,你看见了吗?我和妈妈捧着你最喜欢的百合花来接你了。请你睁开眼睛看一看啊!我 以前常惹你生气,以后我再也不了。我只要你醒过来,我要你陪我放风筝,像别人的爸爸那样,放学接我回家。

  5、爸爸,你走了,走得这样匆忙,来不及擦一下手表的血迹,来不及看一眼我们如约捧来的.鲜花,来不及再和我们说一句话。看着你国旗下的遗体,我们的心都碎了,爸爸,你知道吗?我们不能没有你啊!)

  B、学生基本写完时,教师:写完的同学,请你们深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C、交流。师:谁能深情地来读读你想说的话?

  (二)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师:同学们,可这所有的一切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1、 指名说:战争

  2、 师:是的,是战争让这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有多少无辜的人们正经受着战争的煎熬啊!你们看——

  3、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4、 战争夺去了多少无辜孩子的父母,战争又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战争更让多少老百姓背井离乡,从此过上了流浪的生活,战争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小雷利他代表所有遭受战争迫害的家庭和孩子,向全人类发出了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吁——

  (1)学生接说 点击课件:要和平不要战争

  (2)朗读指导:这是小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呼喊,一起再来喊喊。

  5、 写话练习。

  师:同学们,此时,你恨战争吗?你向往和平吗?把你对战争的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写几句话。

  (1)自由写

  (2)交流

  三、课堂总结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痛恨战争,向往和平。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就让我们珍惜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十八个生字,正确认读“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质疑。

  1、播放伊拉克战争影象,教师导入。

  听着这熟悉的声音,看着这熟悉的画面,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远在海湾地区的伊拉克。同学们,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但你们知道么,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像伊拉克的孩子们一样,因为战争而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更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2、读题质疑。主要问题是: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

  (2)他的呼声是什么?

  (3)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习情况

  3、交流讨论,主要解决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发出呼唤?

  生:是原中国北京二中的雷利同学。他向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呼唤、

  三、突破重点,读中感悟。主要板块为:

  (一)理解: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第一层理解:“我”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地牺牲了,我很悲痛,希望世界上不再有战争。

  1、读1~4段有关句子。

  2、质疑第一自然段中问题,网上寻求答案:

  (1)学生上网查看“维和行动”资料

  (2)交流解决有关问题: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

  3、质疑第三段中问题,读中理解:

  (1)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灵柩、蓝盔、征衣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能听出爸爸呼唤的是和平?爸爸连着呼唤三次和平呢?

  (2)教师范读第三段

  (3)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4)配乐齐读

  第二层理解:因为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1、学生读第5、6自然段。

  2、学生质疑,主要为:

  (1)为什么说“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2)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什么意思?

  3、学生上网看学习资料,战争档案。

  4、交流所看内容。

  5、如果你是雷利,当你看到了这些,此时,你最想对联合国的秘书长说什么?想对发动战争的国家说什么?或者想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说什么呢?

  6、小结:是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只有铮铮的白骨和成堆的尸骸,它不仅是对生命的摧残,更侵蚀着每个纯洁的心灵。雷利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发出了和平的呼声。

  (二)理解: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1、指名读。

  2、层层递进读。(配乐)

  四、讨论

  1、播放维护和平滚动图片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学生采用两种方式写呼声。

  (1)在“心情速递”(留言板)中,写下呼声和姓名。

  (2)在名片上书写呼声和姓名。

  4、指名读呼声。

  5、强化朗读,升华情感

  如果雷利和他的父亲听到了你们的呼声,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你们愿意再次为他们发出呼声吗?(指板书)谁来?让我们起立再为所有的儿童呼唤一次吧!让我们再加上手势、动作为全世界,尤其是正处于战争灾难中的老百姓们呼唤一次吧!

  6、师小结:你们不愧是和平的使者,同学们愿意的话,课下可以继续完成你们没写完的呼声,也可以完成你和平使者的使命,将你们的名片送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如果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也可以记录下老师的信箱网址,发邮件和我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2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课文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出自一个中国孩子痛失父亲后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藉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

  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课前借助播放《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及让学生聆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在学生情感受到强烈震撼之时,不失时机于上课伊始,再凭藉一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感受。“入境始为亲”,这里借助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及声像情境的创设, 学生“情动辞发”,畅言个性化表达。

  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3、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之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

  4、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

  5、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

  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 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再引入“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这一模拟情境对话,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设计思路]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 。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 “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

  ㈠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

  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㈡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

  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等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逻辑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你想和爸爸一起干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的模拟情境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㈢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

  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与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无情现实)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的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1、观看《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师生互动交流。(可抓住孩子的一句话:“爸爸,等战争一结束,我们这儿就是天堂。”交流导入本课主题。)

  2、播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一边欣赏一边轻声交流感受。)

  一、 资料导入,引出“呼声”。——入情

  1、屏示课件: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

  2、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指名轮读课文。反馈: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3自然段里,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但、却”“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自由读、齐读、评价读、范读、比赛读、配乐情境引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3、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 “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逻辑引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请你来当代言人:

  (雷利代言人)爸爸,我想对您说: 。”

  (雷利父亲代言人)孩子,请听我说: “ 。”

  (设计意图:虚拟情境对话,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2、查阅、了解并收集世界动荡不安,仍然弥漫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的资料。

  第二课时(简案)

  一、 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二、 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3、总结升华。

  三、 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 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6

  设计构想

  本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脚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条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结合文本情真意切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策略,运用“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呼声”——入情

  1.播放课件:学生聆听配乐诗朗诵《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节选),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片。

  2.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对于战争,大多数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应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创造解读期待的目的。)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①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读课文。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恰当的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地谈谈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相机出示:

  语段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齐读、配乐情境引读、个别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2自然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引读、自由读、齐读、评价读、比赛读、范读、创设情境读等多种形式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此时此刻,你想对(雷利、雷父、雷母、加利先生任选一个)说:“ ”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的多元化感受,进行写作迁移训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

  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

  常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6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

  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①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②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③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④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二、带感情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8

  一、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雷利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的?

  2、默读正文的1~4自然段,画出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3、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⑴ 当学生读到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教师要做如下的导学:

  ①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蓝盔”这个词语,它是和平的标志,送孩子蓝盔,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的向往。

  ② 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每一个时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学生想象说话)

  ③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⑶ 当学生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师做如下的引导:

  ①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的含义。

  ② 想象一下,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⑶ 当学生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师做如下引导:

  ① 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呢? ② 引导学生读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4、生再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让人多么悲痛。

  5、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把心放进文本,再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悲痛之情。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

  三、信息链接,呼吁和平

  1、爸爸为和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当学生汇报到: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文中学习伙伴的话。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当学生汇报到: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迷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教师要扩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联系了下文,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进行语言训练,试着让学生用“为了……为了……为了……”说话。

  4、借助前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这一愿望并没实现,世界仍然存在着战争。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五、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师:你们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特别是雷利的呼声,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侵略者说,可以对战争中苦难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述说,在课下把说的内容也象雷利这样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xx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带感情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0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罗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因为战争正挣扎在死亡线上,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今天我们学习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受一下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⑵ 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一、提出共同的疑问,明确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在为谁呼吁?

  二、感悟与交流,解决疑难

  1、默读与感悟。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理解,讲体会,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⑴ 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

  ① 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

  ②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

  ③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一位热爱和平,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和平的人。

  ④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华的人。

  ⑵ 过渡: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儿子,小作者面对这一切,心情会怎样?我们怎样把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⑶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① 点击软件,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绪。 ② 个人练习朗读3、4、5自然段。 ③ 组内交流,互读互评。 ④ 班上展示读,师生共评。

  ⑷ 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

  ① 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平的环境没有持久地保持下去。 教师点拨:51年前,指的是1945年,全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从那场战争结束后,人们就以为再也不会发生战争,渴望永久和平,希望和平之神永远留在人间。但是现实并不随人愿,近几十年来,局部动荡,战事不断,人民饱受苦难。

  ②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B、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阿富汗的电视报道录像,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及人民的苦难。

  C、谈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拨: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和平之花,但和平的环境还不稳固,还不持久,所以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

  ⑸ 感情朗读6、7自然段,把作者的心情把握准确。

  ⑹ 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

  ① 在为我的家人及深受战争苦难的各国孩子呼吁。

  ② 在为全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的父母、妻子、孩子呼吁。 点拨: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怎样把小作者的真情实感读出来呢?

  ⑺ 训练感情朗读,产生情感共鸣。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四、拓展延伸

  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还处于战争之中,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

  2、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悲痛 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 忧虑 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 要和平不要战争

  【教案点评】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集体交流时,教师延缓评价,鼓励各小组亮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由表述、互相补充、更正,教师相机引导。在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通过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图片、网上查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谈理解、讲感受。教师提供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及对无辜人民的伤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蓝盔、军事观察员、联合国、卓越、罪恶、呼吁”等词的意思。

  2、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通过查找资料,理解“但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这句话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以情促读,以情促悟。以孩子的呼声这一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是以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再通过回忆父亲感受失父之痛促使学生理解孩子的呼声,最后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当今世界还不太平再次促使学生深切感受孩子发出的呼声。三次出示的孩子呼声体现了层次,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课件出示

  师:战争是残酷的,在战争中有多少人伤痕累累,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又有多少人妻离子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齐读课题)。

  质疑: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为什么发出呼声?发出什么呼声?)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出示“联合国、蓝盔、军事观察员”相关资料。

  2、解决质疑的问题。师:是不是知道这些就可以了?今天我们还要透过语言文字用心来感受作者的呼声。

  三、 以情学文。

  (一)、出示孩子呼声这一段。指名读。

  (二)、感受“失父之痛”。

  1、自读课文,用记号划出描写父亲的相关句子,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反馈。

  句1: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卓越”。

  句2:两年多来,我们全家……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去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指名读爸爸的'话。(深情)

  句3: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读这一段,同学们闭上眼睛,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说。

  出示填空,填一填,看看这些词填与不填有什么不同?

  (师随机点拨)

  指导朗读。

  句4: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

  (三)、再读孩子呼声

  师:同学们,一个军事观察员,一个爱妻爱子的爸爸、一个出色的经济学硕士,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而对于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来说,更让他懂得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意义,让我们一起和雷利呼吁。朗读。

  (四)、感受世界的不和平。

  学生交流资料谈感受。

  师出示有关图片。

  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读“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五)、再读孩子呼声。

  师:同学们,这一组组照片、数字刺激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视线,更刺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呼吁。齐读。

  四、升华情感,呼吁和平。

  师:同学们,相信大家的呼声一定能感动罪恶的子弹,“和平之花”将永远灿烂,看,我们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看图。

  和平鸽已经展翅飞翔,让我们拿起笔,也来写上几句和平的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

  2、积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感受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缅怀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呼唤和平,渴望和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学习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灵柩归来)师激情旁白。

  2、师: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图文结合,把“画”变成“话”,直入重点,读中感悟

  1、读悟第三自然段:

  师: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述的是这一悲惨的画面?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评议。再试读,读出作者的感情。

  师范读。评议。

  重点体会下面的句子:

  ⑴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⑵ 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2、读悟第二自然段:

  师:从文章的哪个自然段看出他是一个爱孩子的好爸爸?指导读爸爸的话。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评议。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交流感受。

  3、读悟第四自然段:

  师:他失去了一个好爸爸,无比悲痛,然而,他又是自豪的,他为什么自豪?

  指导读第四自然段。

  生自由读,可以读给对子听,也可以自己读,读出作者的感情的变化。

  推荐同学读,评议。

  齐读。

  三、联系生活,把“话”变成“画”,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师:雷利的爸爸已经牺牲了,他为什么还要来呼唤和平?

  生读第五六自然段。

  (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生在小组内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自己的理解。

  汇报。

  (出示课件)师展示搜集的资料,激情旁白。

  交流感受。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雷利正是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他才发出了和平的呼唤,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呼唤。

  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齐声呼吁。

  师:这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吗?

  再次呼吁。

  五、联系实际,自主实践

  师:为了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出示网址)

  师:我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和平鸽必将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共同祈祷吧!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行动起来吧,为维护和平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 、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案例:

  一、创新情境,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播放有关依拉克的特别报道。

  2、学生自主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并引导理解: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和平之花”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娇嫩的?

  (2)我们的世界还存在哪些不太平的事件?举例说说。

  中东战争;美国轰炸伊拉克,中国记者遇难;9 .11 事件美国军用飞机非法侵入我国领空,飞行员遇难……

  (3)感情朗读: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4、小结

  二、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倾述与怀念”部分,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体会雷利当时的心情。

  2 、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3 、汇报交流:

  (1)出示“父子分别”与“遗体归来”的画面

  (2)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a.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b.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①这两个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②指名试读

  ③评价

  ④引导想像:雷利万分悲痛的情景是怎样的? 假如你是雷利, 在这悲痛之时, 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3) 爸爸的嘴张着, 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①理解“呼唤”。

  ②“我”听见爸爸呼唤的是什么?妈妈听见呼唤的是什么?

  (4)出示课件,理解句子:

  ……和平!和平!和平!

  ①自由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何异同?

  ②体会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③齐读

  (5)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了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情感。

  出示课件,齐读句子:救救孩子们,要和增,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三、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1、我们作为一名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白,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要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四、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齐读:“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五、课外拓展,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三点: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5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0-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优秀10-13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3篇03-0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通用21篇)03-0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学设计方案12-2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08-2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案设计08-2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0-07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02-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