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3 22:21:3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课文。

  2、找搭当背诗句,说诗意。(一人背一人说)

  二、自学生字。

  1、学习新的偏旁。

  2、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3、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1)“画”半包围结构。上面是“一”,下面中间是“田”,外面是“”。组词:画画,图画、画笔。

  (2)色: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巴”。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等。

  (3)听: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斤”。斤的笔顺是:

  (4)无:无一天,“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天”第四笔是“”。

  (5)春:上下结构,上部是“”,下面是“日”,组词:春天、春色、春光。

  (6)人:“人”可以与“八”比较。“人”撇笔长即捺笔低于起笔。

  4、巩固生字。

  (1)抽读卡片。

  (2)口头组词。

  5、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画》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

  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⑴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⑵学生动脑筋猜

  ⑶出示挂图(课件):

  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1、讲读第一、二行:

  ⑴看图说话:

  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⑵想一想:

  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⑶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⑷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①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②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③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④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⑤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⑥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⑦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⑧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讲读第三、四行:

  ⑴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⑵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⑶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⑷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⑸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画》教学设计3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儿童诗,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画》教学设计4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

  2、揭题: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

  说的真好, “名扬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国外都很有名气。(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发言)

  (这是一副怎样的画?画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

  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1、通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了解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

  2、出示阅读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阅读要求:知道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自由阅读: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后,四人小组内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学生汇报)

  (1)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2)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人物丰富、街市热闹、情景传神(相机板书)

  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小结:难怪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真是画中瑰宝,《清明上河图》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再赏美图,抒发情感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2、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它,赞美它!(学生自由表达)

  3、(出示小诗)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名扬中外震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

  课堂练习

  作业安排

  1、把《清明上河图》介绍给家长朋友,与大家共享。

  2、搜集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口语交际》作好准备。

《画》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泼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懂得泼墨、泼彩方法的运用,在泼墨的基础上作添画的造型练习。

  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套教材中,低年级学生已开始尝试学习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泼墨画的表现方法,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水墨画与泼墨画都是传统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泼墨的方法直接泼洒在宣纸上,然后利用形成的自然外形及墨色,添加作画而完成,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让孩子们在泼墨、泼彩实验中玩起来,感悟自然,创造丰富想象的表现形式,开辟出儿童绘画活动的新天地。

  本课以欣赏名家泼墨画与普通中国画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泼墨画的水墨韵味之美,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才能,来学习完成创作。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与利用泼墨过程的各种变化,体验比较泼墨画法的技法特点。

  想象与自由创造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特点,本课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泼墨、泼彩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泼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泼墨画独特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泼墨画方法及泼墨效果的巧妙利用。

  难点:泼墨、泼彩方法的掌握及有效利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国画颜料、纸杯、宣纸、毛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若干幅、8开宣纸两张、墨汁、颜料、纸杯。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泼墨画,欣赏我国历代名家的泼墨画作品,若干幅一般写意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一般中国画与泼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泼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泼墨画运用何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创作,说说画面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泼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漂亮的中国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泼墨画名家张大千等人的泼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泼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泼墨画用具及泼墨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3)教师在泼墨形成的自然外形上作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3、泼墨游戏。

  (1)学生将调好的墨汁泼洒在一张宣纸上,做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形成的自然外形特点。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泼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泼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画纸上,再次进行泼墨或泼彩,并在形成的自然墨色及外形上进行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泼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泼墨画表现的韵味意境。

《画》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绘画工具油画棒,尝试用油画棒涂鸦。

  2、 学习抓握油画棒的正确方法。

  3、 激发对绘画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油画棒若干 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 老师随意绘画,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支会跳舞的`笔宝宝,你们看.

  师用油画棒随意地画出小鸡、小花、小草等,幼儿观察,激发兴趣。

  画完,让幼儿笔宝宝跳呀跳,跳出了什么东西?你们想让笔宝宝学跳舞吗?

  2、 交代涂鸦要求,幼儿学习握笔。

  笔宝宝说:小朋友,要想让我们跳舞,必须先学会握笔,你看,笔应该这样握。

  幼儿练习握笔。

  笔宝宝:我只喜欢在白纸上跳舞,不喜欢在桌子上乱跳。如果在桌子上乱跳会把桌子弄脏的,这样,你们的桌子就会变脏。

  3、 幼儿涂鸦练习,老师观察指导。

  幼儿涂鸦练习,看看你的笔宝宝跳的什么舞?

  幼儿作画,老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绘画姿势、方法。

  4、 展览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组织幼儿欣赏,说说笔宝宝跳的是什么舞?

  建议

  1、用粉笔画画要提醒幼儿拿粉笔的手不能揉眼睛。

  2、平时注意培养不乱画的习惯,在指定的地方画。

  3、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

  4、要有明确的活动意识,就是为了孩子涂鸦,并且在适当的地方涂鸦。

《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拼贴等方法,表现几种气味。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闻各种气味来感受气味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课前准备:

  可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带有气味的物品(如蒜,醋,橘子皮,酒,香水……)放在密闭的小瓶子里(最好是不透明的瓶子)。带好水彩(水粉)颜料及绘画工具,彩色,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

  教师收集一写带有气味的物品,包括花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挨个闭上眼睛闻一闻所收集的'东西,分别说说这种气味给人什么感觉,能够用哪种颜色来表示 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也可以在教师里点一支熏香,喷一点香水,或者请学生同时剥开几个橘子,然后请学生谈谈这种气味给人的感觉,以及由此联想到的色彩。

  教师小结:由于人们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于同样的气味,会有不同的感觉。

  二,发展阶段

  请学生回忆曾经闻过的,印象比较深的一种气味,是什么气味,在哪里闻到的,这种气味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交流,譬如:妈妈生病住院的时候,我曾经在医院陪她,医院内充斥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令我一直打喷嚏……现在,一闻到这股气味,我就会象棋医院里洁净的墙壁,白色的床单以及护士小姐盈盈的微笑,所以我要用一些很浅很浅的颜色来表现这种气味——出示范作。

  学生作业,用水彩或水粉色表现刚才提及的那种气味。

  再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气味,并说出原因。教师应启发学生谈谈这种气味带给人的愉快。教师也同样参与学生的交流,并出示范作。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譬如:剪贴,拓印,绘画……)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气味。

  三,收拾与整理

  妥善处理收集气味的小瓶。

  留出时间让学生收拾绘画工具,材料。

  四,课后拓展

  将若干作业中最有表现力的部分裁切下来,重新组合成一幅作品。

  学生游戏,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上台闻,并谈感受

  学生听

  学生联想

  学生作业

《画》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A 案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将书上的插图、爸爸说的话及有些重点的句子、重点指导的字做成相关的课件。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字──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平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目有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平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理解词意,感悟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爱动脑筋的、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画》教学设计10

  教学分析:

  陶泥造型教学已成为近几年美术教育的一个亮点,它融美术教育和现代教育于一体,关注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使陶泥教学走进了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形式。

  陶泥教育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陶泥教育给当今的创新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美劳教育开辟了另一块新天地。

  教学背景:

  泥塑是以泥为材料塑造艺术形象的统称,民间“泥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5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在大汶口遗址中就已经有了小型动物陶塑,长期以来古人用泥做佛膜拜,做泥玩具等使泥塑艺术得以发展。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

  我校开设了劳技与服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本课以小学高段学生为对象进行设计,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以陶泥为主线,以实践性学习为核心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操作、实践、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中发展成长。

  设计思路:

  本课以说陶——赏陶——做陶——品陶——研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欣赏古今陶文化作品,上网、查阅资料搜集陶文化的相关资料、开展有主题探究,实际操作,进行实践活动(制作剪贴报、手抄报、制作网页、举办陶泥作品展、装饰自己的小屋、作为礼物赠送朋友)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2、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3、掌握泥板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会设计制作泥板画作品。

  教学重点:

  1、掌握泥板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会设计制作泥板画作品。

  2、体验相互合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件泥板画作品。

  教学准备:

  陶泥、制作工具、教学课件、陶泥作品六件

  学生准备:

  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陶文化的知识陶泥制作工具牙签等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讲知道的陶文化。

  3、那你认为陶泥还可做些什么呢?能做画吗?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以《陶泥的文化知多少?》为主题,收集资料,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查找中学习和了解有关彩陶的源、陶泥的制作方法和陶文化的发展。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再以:古老的彩陶,经历了为的洗礼,留给了我们对文明的无限向往,也成为了今天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一说陶泥可以做那些东西?能做画吗?设疑,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进入第二环节。

  二、赏陶

  1、多媒体出示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

  2、说一说,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用陶制作的板画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用大量的图片冲击学生感官,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陶艺新的艺术形式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和想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泥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泥板画。(板书:泥板画)

  4、欣赏实物,探究制作方法及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设计了二次欣赏环节,小组交换欣赏老师作品及部分学生作品,通过欣赏交流,引导学生探究本课的重点内容。以“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知识和技法”,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用已有知识来找泥板画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用有特点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不由自主想知道怎么做。在师生互动中,一方面与学生在认识上达成了共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使学生自已找到泥板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为做陶做了铺垫,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5、总结制作步骤:

  a、拍泥板;b、构图;做到构思独特,布局合理;

  c、用学过的多种制作方法制作,装饰美观。

  【设计意图】教师要及时对这一重点知识进行小结整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理解这知识点。

  三、做陶

  1、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泥板画的名称、制作方法、创作意图及如何分工的。

  2、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让学生做出作品,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养成动手之前要先有构思,构思好后要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制作,小组长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提高学生合作的效率。

  3、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参与到学生制作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进展,发现问题予以帮助和解决。当发现问题时,再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其他同学也参与到问题中来。

  五、品陶

  1、个别评价说说这件作品独特的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地方

  2、自由欣赏、小组评价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品陶三步曲:第一:我选择了一幅较独特的作品来引导学生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较自由开放的空间。第二步:由个别学生来评价自己选出的作品。第三步:自由欣赏,让所有的学生有序地欣赏更多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自已的同时,也增进了同学这之间的友谊。

  六、研陶

  陶泥还可以做哪些东西?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呢?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以陶泥为材料,继续为了美的生活不断去创造。

  板书:

  泥板画

  构思——新颖

  造型——独特

  装饰——美观

《画》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在我们平日的艺术实践中,就要求学生们做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得以内化,为其艺术表现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铅笔作为书画的主要工具,最简单、方便。从儿时起,学生就开始使用它。但是对铅笔的认识和运用却很有限,多数只停留在文字的书写和线条的描画上。其实,铅笔有着丰富的表现效果,通过巧妙的应用,铅笔可以发挥出神奇的表现力。本课的设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索更多的铅笔画的表现手法,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材的图片丰富且具有典型性,教学时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例如,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另外,教材的学习提示通过图例介绍了一些铅笔使用的技巧,便于学生自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和感受,也可以将其作为学习的引线,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索铅笔更多的使用效果。

  教学目标:

  1. 丰富运用铅笔表现的技巧,提高造型能力。

  2. 学习和探究铅笔的表现特点和手法。

  3. 在学习中,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学生学具准备:HB或2B的铅笔,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使用的铅笔,都有什么用途?有哪些表现特点?你能使用铅笔表现出更多的不同吗?”

  二、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铅笔的分类:

  铅笔的种类较多,有硬有软,有深有浅,型号比较全。我国生产的铅笔分两种类型,以HB为中界线,向软性与深色变化是B至6B,为了更适应绘画需要又有了7B-8B,我们称为绘画铅笔。HB向硬性发展有H至6H,大多数用于精密的设计等专业使用。作为小学生课上可以选用HB或2B的铅笔,自动铅笔,由于笔芯太细,效果不太突出,不建议学生使用。

  2、纸张的准备,鉴于本课的特点,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准备一般的作业用纸之外,最好再准备一些少量的素描纸、水彩纸等不同质地和肌理的纸张。

  3、了解和探究铅笔画的表现手法。

  (1)比较分析教材提供的作品,看看同样是铅笔,呈现出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对事物的描绘又有何特色?

  (2)在纸上试着去模仿体验,体会铅笔表现的多样性,并逐步掌握。

  (3)借助教材的学习提示探究铅笔点线面的表现效果,铅笔头的粗细变化画出的线条和块面变化,借助橡皮、手指涂抹等出现的新效果,尝试在不同质地的纸张上进行涂画等。

  (通过探究和相互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铅笔画技法,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作品分析

  1、《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鲁本斯(佛兰德斯)

  《画家之子尼古拉像》采用线条和块面相结合的手段表现出一个生动、可爱的少年形象。

  2、《静物》 骆根兴

  《静物》则是通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的疏密排列,来表现衣物的结构和质感。

  3、《戏剧情景》 修拉(法国)

  主要利用铅笔进行涂抹,通过画面的黑白色块表现事物。丰富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不仅塑造了形体,而且获得了画面朦胧、完美的视觉效果,生动地表现出舞台灯光下的戏剧情景。

  4、学生作品分析

  《我自己》《风景两幅》《汽车》

  注意点、线、面在画面中的灵活运用。

  四、学习活动

  探索铅笔描绘的不同效果,尝试用新颖的方法描绘周围的事物。

  五、辅导学生进行铅笔画练习

  1、削铅笔的技巧

  2、粗细不同的线条

  3、用不同手法表现深浅不同的色调

  4、创作内容的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题材进行表现。

  六、作品探究展示:

  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说明表现方法、意图。学生自主、互评。

  教后反思

  出示学生作品,引发学生对线条变化的思考,引出铅笔的分类特点。出示素描范画,引发学生对排线技法及效果的探讨研究,把用线条表现的眼睛加上排线,表现立体效果。学生自己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如揉擦、提白……),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用揉擦的技法改变眼睛黑白对比强烈的效果。演示用提白的方法作画过程。

《画》教学设计12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课件—图一)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课件—图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课件—框架图三)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图四)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图六)

  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接下来我们带着问题观看竹子的绘画全过程。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

  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课件—图十)

《画》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2、学会本课的新词,理解“教诲、叮嘱”的意思。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经过:

  一、导入。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带了一样东西,想看吗?出示杨桃课件。它是什么样子的?介绍杨桃,今天我们不光是看杨桃,还要来学习《画杨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给文章标好自然段。

  (2)自学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叮嘱、审视”等词语的意思。

  (3)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美术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哪几部分写了这些内容.我们先来看课文第2—18小节写画杨桃的事情.

  1、请同学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课文,要求:

  (1)仔细读。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我是怎样画杨桃?出示句子。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为什么他会画成五角星的形状?学生说.课件随机出示.

  出示父亲的话,理解叮嘱。

  (1)、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因为有一个人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

  在我画得粗心大意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

  我对父亲的话语是如此的印象深刻,是因为,能从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来说明吗?叮嘱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出示同学的反应的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4、当同学们看到了杨桃变成了五角星时,他们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而老师呢?

  (1)、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正因为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与同学们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这样的对话: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O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6、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同学们的心里会想;

  这一看,我的心里会想。

  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老师的话,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7、补充出示父亲的话:他们的话,是这样的相似.

  四、联系生活,想像拓展。

  1、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

《画》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认识山水画空间、笔墨特点,掌握山水画的绘画步骤。

  2.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笔墨技巧表现简单的山水画。

  3.增强对大自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难点: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幅画是什么画?”“是谁画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教师总结:《千里江山图》以“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山河,那同学们想不想通过中国画的形式画一下自己的家乡呢?

  (二)直观感知

  1.简单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括。

  2.展示《白云深处有人家》,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作品都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总结:山石、树木、房屋;郁郁葱葱,巍峨雄伟。

  (三)形式分析

  1.继续引导学生欣赏《白云深处有人家》,并思考问题:作品中山有什么特点?

  学:近山、远山

  总结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三远法,并结合作品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的放大图片,提出问题:近山与远山有什么区别?树木又有什么不同?

  总结:干湿浓淡的变化、繁简的变化、虚实的变化等

  3.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国画作品并总结中国山水画意在借景抒情。

  (四)示范练习

  1.教师示范

  树的画法:点、横、个字形、介字形等

  山的画法:近景-中景-远景

  2.练习要求:构思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风景画,大胆的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画一幅山水画。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开展美术展览会,展示学生作品。

  2.鼓励学生谈谈从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

  (六)小结作业

  1.总结中国画的画法。

  2.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色,并尝试用中国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画》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用作画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使之达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效果,是教材向学生介绍的一种新型的日记方法————日记画。

  与一般日记相比,日记画有形象直观、色彩鲜明、内容丰富、概括力强等特点。日记画不仅在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表现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在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典型的事例与环境加以表述,帮助他们处理好画面内容与文字叙述的关系,使学生画得生动、写得有趣、学得带劲。

  参考教案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1-28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10-05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10-07

《字与画》教学设计10-06

《树叶画》教学设计05-30

《画》教学设计范文10-07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10-06

画杨桃教学设计01-02

《画杨桃》教学设计01-11

《橙色的画》教学设计模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