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2 16:56: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正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例1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教科书六上P71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P75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例1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10=0.6=( )%=():()=

  2.把:化成最简单的比是();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或加()

  6.如果A×=B×,那么A:B=():(),当A=0.8时,B=()

《正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

  (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95页最后连个自然段。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k(一定)来表示。

  4、教学例3学生看书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数量与时间是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数量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比值是谁?比值是不是不变的?

  (3)判断数量与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3.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一第2~6题。

《正比例》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正比例这个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带给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会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明白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资料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资料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个性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这两个表格中的'变化状况与上两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必须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好处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4、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5、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群众汇报

  三、全课总结:

  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必须)

  总价÷数量=单价(必须)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必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须,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正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正比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接下来,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写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在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以及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用比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先分小组量一量人体有关部分的长度,再按要求写出部分长度的比,再求出比值。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比较,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活动,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能较好体现比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练习与实践”第3题结合直观的图片,先让学生按要求写出一些比,再估计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通过计算加以验算。这里的估计即可以依据每一个比中前项和后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依据相应长方形图片的形状,因而这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比例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的内在联系;“练习与实践”第4题是解比例的练习。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5题提供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各类土地资源面积进行比较的百分数,要求学生把其中一些用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改写成用比表示,并交流从这组数据中所获得的其他信息。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百分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各自特点,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写出一个房间中两种地砖面积的比,再让学生联系这个房间算出这两种地砖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通过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学难点: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94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1-6题,其中“练习与实践”第2题作为课前活动,“练习与实践”第1题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板书在黑板上,男生24人、女生27人。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比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的意思,一般表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8/9,男生和女生人数是除法关系;“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由比24:27化简而来,回忆比的基本性质;体会“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9:17”答案由来的多种途径。

  ⑵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交流头长和身高的比,让多名学生将自己头长和身高的比和比值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取近似值,整理答案,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比值一般很接近的,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⑶整理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并矫正;根据写成的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沟通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一致性;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体会和比例的关系。

  ⑷整理解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在解比例中运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⑸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说说对表中百分数的理解,交流我国东西部各自的特点;掌握把两个数量的百分数关系改写成比的一般方法,用对应的分数表示前项和后项,再化简。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说说得到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比的思考过程,因为每块地砖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转化成块数来写出面积的比;交流问题2的解决过程,体会比的应用。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正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

  (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

  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

  (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 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正比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9-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

  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自学,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你是怎样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的?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二、关键点拨

  1、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平方厘米。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2、判断正比例关系:下面哪些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例2后反馈交流。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2、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第44页练习七第1、2题。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正比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

  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

  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板书: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第52页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先独立完成。

  教师:你能用刚才我们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这个表格中的数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扩大若干倍,路程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时间缩小若干倍,路程缩小相同的倍数。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时80 km,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教学议一议

  教师:我们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两个问题,谁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个问题中都有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比值始终是一定的。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4、教学课堂活动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下面表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正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正比例教学设计09-18

正比例教学设计02-22

正比例的教学设计10-06

《正比例》教学设计10-07

正比例教学设计01-06

《正比例》教学设计02-12

《正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0-01

苏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06-05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10-16

数学《正比例》的教学设计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