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1 07:03:5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丰碑教学设计15篇[热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丰碑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丰碑教学设计15篇[热门]

丰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

  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三、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丰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红队伍在行途中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而献身的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对战士的爱及对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需处长时,“将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需处长敬了一个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因错怪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就知道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抄好词好句;

  能力目标:

  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继续的方法;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神态及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将军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路迢迢,寒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于1934年从江西福建出发,1935年到达陕北。历经艰难险阻。翻雪山,过草地,漫漫征途,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发生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艰难的岁月。一起走进《丰碑》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字词,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学,检查交流

  3、学生质疑,师板书有共性的问题:

  a、将军为什么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b、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他死时为什么神态那么镇定、安详?

  三、细读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

  2、学生读后体会交流

  3、师小结

  二、研读领悟:

  (一)、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3—12节,用“——”划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穿着的语句,读中探究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

  2、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是负责管理什么的?他为什么穿得这么单薄、破旧?

  3、军需处长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为什么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出示多媒体课件)()同桌讨论,再交流

  4、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说,师板书:舍己为人)

  5、指导朗读第7节(出示多媒体课件)

丰碑教学设计4

  课题:《丰碑》

  教学目的:

  1、认知:通过字、词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学难点: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我们淡忘,然而有些事情会让我们永远铭刻在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讲授新课: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伟大的功业,有永久价值的证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记载或保存的艺术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3、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 呼啸 恶劣 残酷 袭击 树干 塑像 单薄 严峻 倚靠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季,寒风怒号,大雪纷飞。一支红军队伍艰难的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支队伍步履艰难。将军不禁想到,我们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呢? 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等待这支队伍的是怎样的挑战?

  我们来看第二段,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我数一、二大家一起读出来)可能出现的种后果,将军都想到了,可将军万万没想到出现在他眼前的居然是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这段话中有一句深深揪着老师的心,这句话是不是也一样揪着你的心呢?请你在书上圈出来。

  预设

  ◆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从“贴”字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1衣服单薄破旧——所以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预设2衣服被雪水浸湿,结冰和皮肤粘在一起——所以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预设3 太冷了所以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他为什么还穿那么单薄?要知道冰天雪地里多一件衣服就多了() 让出了棉衣就是让出了()预设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

  生命只有一次,谁不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呢?可是他在牺牲前后悔过吗?从哪里看出来?军需处长将生的希望给了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这震撼了我们。同时震撼我们的还有他镇定安详的神态。我们来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哪里体现到了他的镇定和安详。预设

  倚靠 坐 抽烟等

  抽烟:生死交关的时刻,他还抽烟呢。也许这星星点点的火光,能在凛冽的寒风中他给他一丝暖意。

  倚靠、坐:生死交关的时刻他还倚靠着树干坐下来虽然他知道这一坐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什么军需处长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如此坦然,如此镇定,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对战士的关爱、舍己为人的品质、军需处长的职责。当你看着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 2好,那让我们怀着 敬佩、崇敬、怀念之情读这一段。

  虽然他安然自在的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啊,心情应该沉痛些。

  速度再慢一点。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这就是感受。老师听出了你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还有谁想读? 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动。

  和他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一起来朗读这段文字来瞻仰军需处长留给我们的这一个身影。

  3、此刻冻僵的军需处长就安静地坐在那里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镇定而又安详。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是在他永远闭上他的双眼之前他肯定想到了很多很多。你觉得他都会想到些什么呢自己默默地读默默地想。选择一两句默默地写。他看着战士们穿得比他暖和他想 他看到年轻的战士迈着坚定的步子从他身边走过他想 想着这些,他永远合上了双眼。神态镇定而自然。此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军需处长已僵硬的身躯而是一颗高尚的灵魂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让我们用朗读来悼念这位将自己永远安葬在雪山之巅的老战士吧。

  多么伟大的战士多么感人的一幕看到这儿你愣住了我愣住了我们的将军也愣住了。

  4.切换ppt。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这一个军礼表达了将军怎么样的情感?如果你是那位将军,你此时在想什么? 5.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军需处长尽守职责,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这种精神,这种信念,这种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

  有这样的军需处长,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有这样的战士,将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有这样的队伍,军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结束

  6.战士们在军需处长的感染下在将军的英明带领下走过了雪山尽管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因为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化成了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ppt:将军]

  7.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8.组织学生自学研究。9.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③ 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 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 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 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d 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导读]

  a 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 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巩固练习

  1.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作业安排

  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

  教具准备

  白板,投影仪

丰碑教学设计5

  一、教材内容:

  能力训练 第十册第8课《丰碑》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他们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将在本节课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内心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 恶劣、思索、依靠、塑像 等词语。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

  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为了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丰碑》。(板书课题:丰碑)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丰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工具书,找出课后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阅读效果,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读课文,好吗?在这几名同学读时,同学们要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一说)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出示图片(红军队伍在冰雪中艰难的前进)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第一自然段)读一读,通过朗读体会当时的恶劣环境。

  2、这支队伍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指名说一说)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3、在队伍前进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军需处长被冻死了)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在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呢?

  (1)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找出相关段落读读议议:军需处长为什么会穿得这么单薄,他不知道自己可能被冻死吗?他为什么十分镇定、十分安详?想象一下当时可能的场景。

  (2)能看出军需处长的什么品质?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

  (3)师: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从云中山的那边艰难的一步一步的朝我们走来,他累极了,冷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但这一歇就再也没有起来。此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4)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4、军需处长是如此的让我们感动,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感动,是谁呢?(将军)

  (1)小组合作:细读第3-12自然段

  a、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b、与小组同学交流,怎样读才能读出将军感情的变化。

  c、讨论:将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汇报交流

  四、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战士们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的这位军需处长却长眠于雪山之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师生同时向军需处长敬礼。)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长征》等文章。

  板书设计:

  丰碑

  军需处长 将军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愤怒

  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崇敬

  教学反思:

  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宜以深情朗读、想象感悟为主,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纵观我的课堂,有成功也有失败。

  成功之处:

  一、较好地体现了 以读为本 的阅读教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故事的内容,体会感悟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我以自己动情的导读,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 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此时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将军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呢?我设计了补白联想。 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沉重而又激动的,他的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却一句也说不来,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是将军,在失误面前同样敢于自责,同时更使学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陶冶。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哲理。

  我在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后,带领学生朗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真的被感动了,有了不得不发(抒发)愿望时,让学生 写碑文 就水到渠成了。我不失时机地说: 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写下碑文,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真正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不足之处: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划出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接着以 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丰碑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习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习读熟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二)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润;覆。

  3.记清字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碑”右半部的笔顺是 ;“豹”是“豸”(zh@,意思是没有脚的虫)部,不能错写成“ ”;“润”字右半边是“王”,不能写成“玉”;“覆”是“ ”部,不能写成“西”。

  出示幻灯片练习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 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 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 率领(带领) 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 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 思索(思考) 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 镇定(惊慌) 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丰碑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的心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知道被冻死的就是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礼的庄严及将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

  a、为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

  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四)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丰碑”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丰碑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初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一、二段,体会红军行军的艰难。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

  在这伟大的长征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2、揭题,读题:22、丰碑

  3、你见过怎么样的碑?你知道丰碑是什么碑吗?

  择义:丰1高大2容貌美3多

  4、出示投影(老红军冻死的情景):假如老师告诉你,这就是丰碑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划一划,课文是怎样描写老战士冻死时的神态的?

  (3)想一想,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4)议一议,为什么要把军需处长称为一座丰碑?

  2、学生讨论。

  三、整体读课文:

  1、假如要在这丰碑上刻一个人的名字,你准备刻谁的名字?为什么?

  教师板书:军需处长舍已为人

  2、速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事?

  3、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指名读课文3—13小节。

  教师板书:壮烈牺牲

  4、指名读1、2、14自然段,说一说分别讲了什么?

  教师板书:艰难前进、严峻考验、必将胜利

  5、指导分段。

  6、小结:抓主要事件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课文一、二段:

  1、放风沙录音,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讨论:你听到了什么?指导读:狂风呼啸

  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指导读:大雪纷飞

  2、我们的队伍怎样了?想象说话:装备很差,也许这支队伍没有什么?

  3、齐读第一段。

  4、我们队伍的将军怎样了?

  他把马让给了战士,说明他关心战士,他更关心什么?

  这支队伍有什么重要任务?他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完成这样的任务?(出示:恶劣的环境)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什么叫“恶劣的环境”吗?

  5、出示句子: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指名读

  (2)想象说话,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3)接读

  五、全文总结:

  1、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考验呢?谁能给将军一个明确的答案?

  2、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齐读。

  4、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支队伍战胜重重困难,翻过雪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呢?

  板书设计:

  丰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播放课件:长征过雪山片断。)

  老师旁白引入: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云中山脚下,一动装备很差的队伍,冒着风雪,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着。

  2、复习旧知,体会句式。

  这时,将军望着自己前进的`队伍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学生读文回答)将军最终有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读文回答)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体会反问句的强调语气)

  3、引入新课:将军到底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我们一起走进那白雪皑皑的云中山去吧。(扳课题:丰碑)

  二、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1、配乐范读。

  (课件播放钢琴协奏曲《狼牙山五壮士》)老师配乐范读课文3-13自然段。

  2、自主选读。你觉得这个动人故事中,哪一句话最令你感动?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你站起来深情读一读。

  3、(课件出示“军需处长牺牲”图,图中出示“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像刚才的同学那样深情地读这一句。(齐读图里的一句话,进一步渲染气氛。)

  4、重点品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绘了这一幅图?

  (1)你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读懂了“这座晶莹的丰碑?”(课件出示学法:1、找读。)老师作解释:就是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再读一读。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可以用笔写下批注,记下你的感受,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上记号。

  (2)同位合作交流。

  过渡:大家自学完了以后,我们还可以互相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对某个词语、句子的体会。这是品读的第二个方法:说读。(课件出示学法:说读。)

  (3)全班交流理解。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体会?

  重点体会以下五点:

  一个掌管着整个部队的军需处长,竟然穿着这样单薄破烂的衣服,连件破棉袄都没有,这是为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被冻死是很痛苦的,这什么军需处长冻死时却还那么安祥?(镇定、安祥,面向困难,死也毫不畏惧。)

  从他的动作描写,想像一下他牺牲时的情景。

  面对军需处长,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5、诵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七自然段的?(课件出示学法:1、找读;2、说读;)对了,这一找,一说,就是老师常说的品读的方法了。以后品读文章就可以用这两个方法了。除了品读,还可以诵读一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课件出示:品读:1、找读;2、说读。诵读。

  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来诵读这一段。(齐读。)

  6、品读、诵读学习8-12段。

  过渡:当看到这个情景的时候,将军的神态是怎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用先品读、后诵读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自学。

  在课件引导下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严竣、抽动、吼道、抖动”让学生汇报品读的结果,请一、二组诵读两次发怒说的话。

  (2)引读第十二自然段,品读将军的军礼的特别:这个深情的军礼,不仅是将军对战友的沉痛的哀悼,也是对将军对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的崇敬。个别再诵读这一段。

  三、升华感情,领会主旨。

  1、过渡:军需处长的身体被大雪覆盖了,但他的崇高形象像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将军和战士们的心中,震憾着他们,也震着我们每一个人。此时此刻,你为什么觉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自己的队伍?(引读第十三段)

  2、你对丰碑还有什么认识?(合作交流品读的结果,老师补充: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可亲可敬的红军战士,组成了一动无坚不摧、钢铁长城般的革命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就能取得一个一个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丰碑就是,红军精神,就是崇高精神!

  3、师生满怀信心齐诵读最后一段。反复让多个学生诵读最后一句。(课件出示这一段话,并变红色最后一句。)

  4、总结全文:只要这座丰碑在我们心中立起来,我们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重重困难,难道还不能战胜吗?

丰碑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录象激情感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

  A、将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的情感变化。

  (2)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题目、解题。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胜利时的喜悦。

  五、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丰碑教学设计10

  目的要求

  1.了解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背景。

  二.学习课后生字。

  三.听录音,注意读音

  四.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1 自然段)

  第二段(2 自然段)

  第三段(3—13 自然段)

  第四段(14 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从哪里看出部队在艰难地前进?

  2.讨论。“冰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了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讨论:

  (1)“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说明了什么?

  (2)面对这些困难,将军想到的是什么?

  3.回答以上问题。

  4.概括段意。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布置自学思考题:

  (1)将军的神态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2)说说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和穿着。

  (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学生按思考题思考以上问题。

  4.指名回答问题。

  5.概括段意。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考验,将军还有疑虑吗?

  2.讨论:

  (1)为什么“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2)“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3)“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3.回答问题并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丰碑教学设计11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

  ”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什么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引导:①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②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

  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

  [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E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丰碑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3)你谈得十分深刻,你能不能把自我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情绪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情绪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述,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情绪?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录象激情感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军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内容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军

  A、将军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军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2)军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理解题目、解题。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军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四、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军胜利时的喜悦。

  五、总结全文,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丰碑教学设计14

  小学语文第十册

  ①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读懂课文,能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能感受到军需处长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品质。

  本课时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你欢听英雄故事吗?你明白哪些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

  2、谈话导入:是呀!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节课,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再次拉回那艰苦的斗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

  二、学习活动

  (一)一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解决难读词句,读通读顺课文。

  (二)二读课文:弄清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三读课文:质疑探究,找出自我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四读课文:品味词句,弄清句子的.深刻含义。

  ·品读一、二自然段,感受环境恶劣与队伍装备差。

  学生想象:当时部队的装备怎样?

  ·品读“将军”听到“死讯”后情绪变化的词句。

  学生讨论:将军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品读第七自然段。

  学生交流:读到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探讨:(1)文中“坚定的脚步声”实际上指什么坚定?

  (2)文中“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的“这样的队伍”指怎样的队伍?

  ·品读第14自然段。

  学生体会:“晶莹的丰碑”指什么?

  (五)整体感知全文,为“丰碑”写碑文,升华情感。

丰碑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描写军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根据对军需处长表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

  4.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反馈,质疑导入

  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上节课还遗留那些问题没有解决? 生: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文中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为什么重点写的是军长的情绪变化呢?这其中有什么关系吗

  生:这里的“丰碑”指的是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29课丰碑,一起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精读课文,重点学习

  (一)学习1.2自然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默读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环境的词语,思考这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生:读、画、思考)为下文写红军的艰难做铺垫

  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支装备很差的部队会遇到那些困难呢?(生:四个可能)?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合理,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我们的红军战士并没有放弃,依然在继续前进着,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2个自然段(指名读)

  (二)学习3——13自然段,了解军长的内心活动,进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同学提出的第2个问题,文中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却用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军长呢? 师:描写军长的言行在第几自然段(3——12)

  师:现在请你根据自学提示学习2——12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纲:默读3——13自然段,画出描写军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军长的情感变化与军需处长有什么关系,适当的进行批注)

  1.当……..时,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超前走去 师:此时军长是怎样的心情(情况突然,军长急切的心情)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现此时军长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2…….军长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师:体会此时军长的表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气,战士的死去而伤心)师:军长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令他如此难过、生气?(看到冻僵的老战士)用你的朗读把军长的生气表达出来(指名读)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1)师:你认为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此时的军长最贴切(愤怒,更加生气)师:军长在生谁的气?(军需处长)为什么?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军需处长掌管着部队的`被服,而老战士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是军需处长的失职)师: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军长悲痛和气氛的心情(指名读)

  (2)如此悲愤的军长是怎么做的呢?(叫军需处长快步过来)师:结合文中的省略号想一想,战士未说完的话可能是什么?

  师:了解真相后,军长再看被冻死的军需处长,又能看出什么?文中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7自然段)(指名读)()

  师:分别画出描写老战士动作、神态、衣着的词(幻灯片出示:倚靠、镇定、安详)

  师:老战士被冻死了,为什么他的神态却是镇定、安详的? 生: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留给了自己,心里很欣慰。

  师:画出“单薄破旧”,从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棉衣给了其他战士,体会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师:当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的情感又发生了那些变化?(出示12自然段)(齐读)

  师:军长情感的变化对表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有什么作用?(衬托)

  (三)解决第3个问题

  师:此时的云中山风更狂了,雪更大了,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活伟大的功绩)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生自由书写碑文)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丰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丰碑教学设计10-07

丰碑教学设计03-13

《丰碑》教学设计06-07

《丰碑》教学设计范文10-07

《丰碑》教学设计优秀01-14

《丰碑》教学设计精品11-08

[精选]《丰碑》教学设计优秀01-23

丰碑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0-07

《丰碑》教学设计(通用5篇)10-07

丰碑教学设计精华(15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