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06 09:50:0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1.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3.富有想象。

  4.语言精练。

  5.押大致相同的韵。

  (二)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三)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 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习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习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习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习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习题。

  4、预习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三、课前热身。

  1、选词填空:

  (1)(饶、娆、挠) 分外妖( ) 美丽富( ) 不屈不( )

  (2)(娇、矫、骄) 戒( )戒躁 ( )小玲珑 步履( )健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外( )数见不鲜( )妖娆( )莽莽( ) 谦逊( )数九寒冬( )风骚( )分别( ) 可汗( )不计其数( )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五、拓展练习。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看”和“忆”字各领起哪几句?

  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1、导语: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三、研读课文,分析体会词句作用

  1、提问:

  你认为《沁园春 雪》中哪些词句写的好,为什么?

  2、组织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思路:

  ⑴ 词句表面意思→

  ⑵ 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3、学生根据思路分析词句。

  4、品析词句:

  词句表面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联系中心或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发言。

  四、拓展阅读

  1、出示阅读材料:

  ⑴ 介绍写作背景。

  ⑵ 播放诗词朗读录音。

  2、布置阅读任务:

  内容:自由选择其一。

  步骤:独立阅读→小组交流。

  3、组织各组交流。

  个别学生朗读。

  欣赏。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7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习上阕

  二、学习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惜)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当堂交流,课后润色。

  附1:学生作品

  沁园春*勤中

  七(1)班邵凯

  金秋十月,

  勤中初建,

  震慑四方。

  赏红砖绿瓦,

  金碧辉煌;

  弧形楼宇,

  环抱学子。

  残阳西沉,

  红楼斜影,

  欲与名校比高低。

  须寒冬,

  看银装素裹,

  格外清幽。

  勤中如此多娇,

  引常州学子尽折腰。

  观艺术教育,

  首屈一指;

  创新理念,

  独一无二;

  驰名老校,

  东南西北。

  只可仰叹拜下风。

  喜人矣,

  寻明日之星,

  就在勤中。

  附2:几首《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

  咏北大百年

  杨河

  戊戌流年,

  沙滩路断,

  红楼初建。

  望紫禁深宫,

  残阳西沉;

  白塔斜影,

  折线孤雁。

  八旗烟云,

  燕山空晚,

  清风无力百草怨。

  途茫茫,

  惜荷塘寒月,

  圆明断垣。

  五四钟声风雨,

  引主义文章乾坤换,淘博雅清泉,

  未名春满;

  仰观星宇,

  俯究人间。

  砥砺德业,

  道说长短,

  争鸣自由问必然。

  路漫漫,

  览天下长卷,

  理论河山。

  沁园春萨斯

  佚名

  首都北京,

  千里病风,

  万里菌飘。

  望长城内外,

  人心慌慌,

  京城上下,

  顿失吵闹。

  吃板蓝根,

  服维生素,

  欲与SARS试比高。

  无宁日,

  看口罩手套,

  分外妖娆。

  病毒如此多焦,

  引无辜良民竞折腰。

  惜胸透B超,

  略输文采,

  西医中药,

  稍逊风骚,

  一代庸医,

  齐聚华夏,

  丧心病狂乱开药。

  具枉矣,

  究病源何如,

  待看明朝。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2-20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02-24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06-26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1-10

《沁园春·雪》教案03-07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优秀11-18

雪的教学设计03-17

《雪》教学设计05-05

《雪》教学设计05-27

雪教学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