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9 07:27: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并通过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1、课前谈话,参与游戏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下面老师先做一次。口念:

  (1)口念: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嚓

  动作: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击掌拍肩拍肩把动作重复3次。谁来接?他接的对吗?那下面我们一起接一次好吗?

  2、感知规律,揭示课题:

  (板书:“规律”。学生齐读“规律”2字)

  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这就是我们就今天学习的内容: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1、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会唱“新年好”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唱吧。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答)你们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六一儿童节学校布置了一个漂亮的会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a、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b、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小朋友都是胡乱排列的吗?

  c、它们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列的。你能找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吗?

  (1)课件逐步出示主题图

  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彩旗按黄红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a、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

  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为什么这样分?(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上圆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b、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生答)c、小花是怎样排列的?(生答)d、灯笼是怎样排列的?(生答)

  e、那小朋友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生答)

  3、小结:彩旗、灯笼、小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两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小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 )

  (本环节如此安排的依据是: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找简单的规律再找复杂的规律,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主学,既面向全体,又让有困难的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还满足了思维活跃的学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规律的渴求。)三、智力闯关,应用规律(一)第一关:

  1、猜一猜,接下来是谁?(出示课件,让学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师提问:比一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规律有什么不用?

  2、完成教科书89页练习二十第1题。

  (二)第二关:涂一涂,接下来是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85页的“做一做”。

  (要求:先确定规律,再按照这个规律来涂。涂好后请用虚线分组。同桌可以互相评一评,说一说。)

  汇报展示,评议。

  (三)第三关:动手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展示作品,成果分享。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一猜”、“涂一涂”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接着完成“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摆学具,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应用规律;巩固新知(进行游戏挑战)

  五、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本课如此安排的依据是: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藏在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七、作业。

  完成涂色卡。(在卡纸上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有新意的规律)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口算

  教师出示卡片:2+4 1+5 6-1 2+2 7-4 3+2 4+3 6-3 7-2 6-5学生抢答,答对的奖励一面红旗。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小明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他们下课的时候在玩什么好吗?(生兴奋回答:好)

  (1)出示跳绳图。

  师: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什么呢?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有几个人在跳绳?

  生:有几个男孩子?

  (2)汇报交流加法算式

  师:这张图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那么,就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答呢?(举手汇报,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问题。)

  ①生:有2个同学摇绳子,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师:你能不能帮自己的问题列出算式呢?

  生:2+6=8,6+2=8

  师:你真厉害,一口气能列出两个算式!

  ②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③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5+3=8。

  ④有1个人戴帽子,7个人没戴帽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1+7=8,7+1=8

  (3)小结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都可以解答这道题,我们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得到8的组成。1和7可以组成8,2和6可以分成师:刚才咱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是不是有点乱呢?聪明的你能不能帮他们排排队呢?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呢?

  (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课件出示整理好的结果)

  (4)汇报交流减法算式

  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一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1)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2)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摇绳子,有几个同学正在跳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试一试

  (二)涂一涂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看图提问题,还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的大象朋友想请你帮一个忙,你愿意吗?(生:愿意。)

  师:你看看,大象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画画,已经涂了一个格了。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九块瓷砖涂上颜色,本来有几格,他涂了几格,还剩下几格?

  生:本来有9格,他涂了一格,还剩下8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彩色笔来帮帮大象好吗?大象他想用两种颜色画格子,已经画了一格蓝色的

  1)这是谁?

  2)出示:

  师: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一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一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出示:

  7+2=□ 9-4=□ 4+4=□

  6+3=□ 8-5=□ 8+□=□

  5+□=8 □-4=5 □=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 □-4=5 □=1+8 (四)练一练(第35页)

  1.说一说,填一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八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一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八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我围绕教材安排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几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

  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案例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新理念,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练习中,教师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有趣的练习形式,不仅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②l个鸡蛋约6.5()

  ③1棵白菜约2.5()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个月,分成()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旬、()旬和()旬.一月的下旬是()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是()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分

  (2)=()吨()千克

  (3)3080克=()千克()克

  (4)5分40秒=()分

  4.练习.

  3千克50克=()克3千克50克=()千克

  3050米=()千米()米3050米=()千米

  2.4时=()时()分2.4时=()分

  2时40分=()时2元4分=()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厘米

  (2)1公顷=()平方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1升=()毫升

  (5)1吨=()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天.

  2.判断.

  (1)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2)1992年是闰年.()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五、布置作业.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其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

  3、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用具:课件、小鸟图、青蛙图、白纸、小鸟头饰、青蛙头饰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黑板上画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在井里贴青蛙图)。一天,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在井沿上贴小鸟图)后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出示提纲,合作学习。(出示小黑板)

  1、圈出生字,读一读。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朗读课文,想以想:课文写了青蛙和小鸟的什么事?

  三、朗读课文,学文明理。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课文中写青蛙和小鸟的什么事?(争论天的大小的事。)

  3、它们各自的看法是什么?用--画出。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无边无际”说话。

  5、?它俩谁说的对?它们为什么会这么说?用……画出。

  6、?看课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鸟看得多,见识广。)

  7、青蛙同意小鸟的看法吗?从哪儿看出?

  8、“大话”是什么意思?

  9、?做实验:学生用白纸卷成筒看天花板,仔细观察:纸筒中看到的天花板与平时看到的天花板有不同?为什么?从而明白“坐井观天”的意思、寓义。

  (目光狭小,见识少。)

  10、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弄错了没有?

  11、拓展: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它从井里跳出来看看。)

  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会说什么呢?

  四、角色朗读,再现情境。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学生分角色戴头饰表演课本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其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提问:“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习生字

  1、抽读3个会认生字,给生字组词。(沿?际?信)

  2、抽读8个会写生字,说说在课文中的词语。

  (信?沿?抬?际?蛙?错?答?还?)

  3、指导学习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1)读一读词在课文中的句子。

  (2)仿照词在课文中的用法自由说话。

  (3)指名说、评议、订正。

  4、指导学习会写得字。

  (1)你认为哪些字最难认?你是怎么记住的?

  (2)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

  重点指导:

  沿: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3)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4)展评作业。

  板书设计:

  小鸟--??天无边无际:看的多?见识广

  坐井观天

  青蛙--?天井口大:看的少?见识少

数学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生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学生学习形式的设计上,通过让学生在摆、观察、 讨论、计算 、猜测的过程中去理解如何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体现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要求如下: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理的过程。同时强调要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鉴于此,本课时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的情境,让学生直观体会一图四式的意义,在操作中理解计算方法,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2、内容分析

  学习“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分两次活动进行教学。首先 让学生观察例5的直观图和具体操作,利用数的组成,得出10加几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并从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具体操作,会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让学生对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一个初步印象。

  3、知识衔接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打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具有用学具操作摆图说算式的能力。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四、教学目标

  4、基础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并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5、能力目标:在一图四式和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经历“摆小棒、写算式、算得数”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规律。

  6、情感目标: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同时,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数的组成等方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教学关键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动起来,师生在算法、算理上注重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每人20根小棒 一根皮筋

  2、教师教学准备:计数器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2、数的组成。

  从11~20各数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来说说它的组成。

  (二)小结揭题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师边说边板书),你们有信心学好它吗?

  (三)指导探索

  1、摆小棒 列算式 明算理

  (1)学生操作:你能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摆出“13”这个数吗?要求使大家能一眼看出是1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但不作指导)

  (2)集体交流:请你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摆。

  (3)看图列式:你能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指名板演)

  (4)反馈交流,形成板书: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5)结合小棒图说说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别表示什么?

  (6)交流算法:挑一个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数小棒;数数;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7)知识扩展:四人小组合作在11~20各数中选一个数,用小棒像刚才一样摆一摆,并写出4个算式。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9)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了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拨珠子 学算法 知名称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2颗珠子。学生根据拨株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11+2=13)

  (2)提问:你是怎么算出11+2=13的?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计算方法:

  a、用数数的方法: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b、数小棒或珠子:个位上现在有3颗珠子,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3。

  c、数的组成: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就是13。

  (4)请你根据这个加法算式列出一个减法算式:(13-2或13-11)根据刚才的方法算一算得数。

  (5)将算式分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我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算式分成两类,该怎么分?(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他们竖着看)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6)猜名称:在加法和减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它自己的名称,你想猜猜它们的名称吗?学生猜。

  (7)读名称:想知道自己猜的名字和数学家取的是不是一样吗?请大家看课本第88页,并一齐大声地来叫一叫它们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部分名称。

  (8)说名称:说一说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三)游戏巩固

  1、赛一赛:完成课本第8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算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对,再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看谁说得又清楚又响亮。

  2、做一做第2题以抢答的形式完成,教师事先做成口算卡片,并适当补充题量,由学生抢答,并要求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11 + 2 = 13 13 – 2 = 11

  2 + 11 = 13 13 - 11 = 2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十、作业设计

  1、听算:

  (1)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10,和是多少?

  (2 )被减数是16,减数是10,差是多少?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利用一个算式说出另外3个算式:

  10 + 8 = 18 ( )-( )=( )

  ( )+( )=( ) ( )-( )=( )

  3、出题考同桌,一个学生出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题,让同桌说出得数。(机动)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组整理回顾本周学习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5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角色搭配的组合数。

  2、出示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取法。

  (2)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3)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同桌讨论,说一说可以通多少次话?

  (2)生独立用线连一连。

  (3)集体汇报交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然后集体交流。

  2、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题,然后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意图: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化,它是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和现象非常的普遍,例如:规则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公共建筑、脸谱、风筝等,他们左右两边的图形、大小、花纹、颜色完全一样,这样的特性能够激发孩子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通过让孩子观察描述、概念熟悉、动手实践、理解延伸这四个环节来掌握对称的科学性的概念。同时秉承了科学活动重在让孩子动手操作、激发浓厚的探索欲望为核心的中心思想,将第三环节作为活动的重点,让孩子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对称的实际含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感受生活当中对称物的对称美。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对称性,加深对对称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具:对称的蝴蝶示范图片、活动猜测、记录图

  学具:人手一份对称图形(金鱼、风筝、建筑、京剧脸谱)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知对称

  1、教师出示沿对称轴折叠的半个对称的蝴蝶

  ------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总结对称的'概念、特性。

  ------蝴蝶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

  把这种形式叫作对称,这条折痕叫作对称轴。

  (环节分析:用隐藏一半的蝴蝶作为对称的典范,既能很好地诠释对称的概念,又能以折痕明示对称轴;而且

  一半一半揭示,不仅可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又能着重比较左右两边的蝴蝶翅膀的大小、颜色、形状和

  花纹,并以重叠的方式检验对称。)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对称

  1、教师出示操作的材料,并介绍记录图表。

  ------那么….是对称图形吗?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并在这个画有问号的空格里填上你的猜测,认为对称打上

  勾,认为不对称则打上叉。

  2、介绍操作要求

  ------试着对折,看看它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是否完全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寻找对称轴,并沿着对称轴对折。

  4、总结

  ------金鱼和风筝的大小、颜色、形状、花纹完全一样,它们是对称图形,房子的窗户不一样,脸谱眼睛的

  花纹不一样,它们两个不是对称图形。

  ------你们都猜测对了吗?很多小朋友用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说明只用眼睛看是很容易犯

  错误的,只有动手做过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千万不可胡乱猜测。

  (环节分析:通过先猜测后操作验证的方法,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而非只用观察的盲目判断;在验证对称的操作中难度有简到难,鼓励幼儿细致观察,发现它们在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巩固对对称的理解。)

  三、找对称,相关经验的延伸

  1、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很多很多的对称图形,请你根据半边图形找出对称的另一半

  2、幼儿找对称,教师引导对称的要点:大小、颜色、形状、花纹都得一样。

  (环节分析:此环节是对对称的概念理解的逆向运用,通过寻找对称的翅膀,加深对称的概念。)

  四、寻找生活当中的对称

  ------生活当中还藏着许许多多对称的秘密,请小朋友去仔细找一找。

  (环节分析: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将本次活动对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数学教学设计8

  1.站在授课者视角对课例“正态分布”品课

  教学片段一引导学生观察小球从高尔顿板上方下落过程

  师:投放小球前,知道小球落在哪个槽中?生:不知道

  师:给槽编号,落槽中小球堆积高度反映什么?生:落槽内球频数.

  师:如何用所学知识研究落在各小槽内小球分布情况?生:无回应

  师:是否记得在必修3中,如何研究居民人均用水问题的吗?

  生:哦,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师:你们真棒!

  教学片段二多媒体演示必修3居民用水问题频率分布直方图

  师:如何用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密度曲线?

  生:用频率分布折线图.

  师:很好,当样本容量越来越大,频率分布折线图有何变化趋势?

  生:越来越接近总体分布密度曲线.

  师:答得很好.实际生活中,常用频率分布直方图及频率分布折线图,研究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规律.如可用频率分布直方图研究各种高考成绩分布规律,预测高考分数线?

  多媒体演示:2013年某中学高考数学成绩频率分布直方图及折线图.

  师:居民平均用水量及高考成绩频率分布直方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他们频率分布直方图皆具有中间高,两边低特点.

  师:观察得很好,下面我们再借助高尔顿板试验观察一下,当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及频率分布折线图有什么变化?

  片段一二品课授课教师了解正态分布邻近种概念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种差是离散与连续差异.欲跨越由离散到连续认知障碍,须从学生已知的离散型分布研究方法入手.借助实验及数形结合方法,按照回顾旧知――动态生成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数形结合探究密度曲线特征――实际应用正态分布性质的顺序,设置问题主线.逐步引导学生揭开概念抽象面纱,探究其本质.教师寻找学生认知熟悉点:必修3中居民人均用水量及高考数学成绩分布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片段三教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当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频率分布折线图有什么变化特点?

  师: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频率分布折线图像什么?生:象编钟.

  师:这条钟形曲线就是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十八世纪数学家们经过几十年努力,应用求导、对数、无穷级数、数学积分,变量代换等数学方法,推导出其函数解析式:

  φμσ(x)=1σ2πe-(x-μ)2σ2(其中μ与σ是参数,是样本估计的均值及标准差)

  片段三品课教师借助高尔顿板演示.引导学生直观感受:①频率直方图共同特征.②样本容量增大,频率折线图逐步逼近连续光滑“钟型”曲线.帮助学生跨越由离散到连续认知障碍,从形上感知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何种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密度曲线有何特征?

  教学片段四

  师:小球很小时,如何更具体刻画小球位置呢?生:无回应.

  师:去掉高尔顿板最下边球槽,沿高尔顿板底部建立水平坐标轴,刻度单位为球槽宽度,若用X表示小球第1次与高尔顿板底部接触时坐标,则X是何种随机变量?生:连续型随机变量.

  师:如何计算小球落在区间[a,b]内概率?生:无应答.

  师:如何用频率分布直方图计算概率?生:算面积.

  师:好,在高尔顿实验中,如何算小球落在[a,b]内概率?生:算曲边梯形面积.

  师:当试验次数增加或组距不断缩小时,如何用钟形曲线计算概率?

  生:算定积分.师:很好.

  片段四品课形象感知正态分布“钟形”曲线后,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抓“联系”搭建脚手架,在学生无回应时,演示去掉高尔顿板最下边球槽,沿高尔顿板底面建立水平坐标轴,刻度单位为球槽宽度.若用X表示小球第1次与高尔顿板底部接触坐标.小球很小,可视为质点,由小球落下的随机性,引导学生认知X是随机变量,可以坐标方式研究小球分布,引导学生搭建第一个脚手架:坐标系,以坐标轴上点稠密性,帮助学生跨越离散到连续认知障碍.紧接着启发学生类比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计算,算曲边梯形面积,进而算定积分来研究连续性随机变量在区间[a,b]上概率.引领学生搭建第二个脚手架:算定积分.为构建正态分布概念做好铺垫.

  授课者在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域内,引领学生搭建脚手架,并根据概念逻辑结构,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提供大量与新概念相关事例及种属概念,巧妙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感受概念形成过程,观察、分析、辨别、揭开新概念抽象面纱,突破教学难点,这是本节课亮点之一.恰当教学情境创设及教学方法选择带来和谐顺畅师生互动氛围,促进了教学目标实现.

  教学片段五

  师:正态分布中参数μ和σ可以用样本均值和标准差去估计,正态分布完全由μ和σ确定.两个参数对正态曲线有何影响呢?

  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若σ固定,图像随μ值的变化而沿x轴平移.

  若μ固定,曲线的形状由σ决定:σ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σ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师:当μ=0,σ=1时称x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记X~N(0,1)

  片段五品课

  借助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出μ与σ对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影响,了解μ与σ两个参数真实意义,促进学生对正态分布本质深入了解.此处可为数形结合突破教学难点之亮点.

  课例品课从五个教学片段可见,教师设问目的性明确,设问方式恰当,能适时引领,但给学生的思维时间较少,对所产出现的疑惑问题直接给出解释,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这也是这节课无思维创新的.原因.从教学呈现品,结构清晰,主线明确,授课者语言精确简洁,板书设计突出概念关键点.多媒体使用恰当,能帮组学生跨越认知障碍,理解概念本质,把握正态分布曲线特征,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辅助作用.从课程性质品,学习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及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尊重教材,容量过大.学习目标检测以习题呈现,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少,教师对反馈评价少,多直接给答案.但也只能如此,才能在一节课内完整呈现正态分布概念,此处值得同行商讨.教师适时应用正态分布曲线特征,进行德育渗透是本节课一亮点,反映授课者具有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课程文化上品,授课者设问皆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指明探究方向.其中教学片段六中设问,激发认知冲突最激烈,课堂氛围热烈和谐,学生探究兴趣很浓,教师评价也及时,但当再度设问学生困惑时,教师没深入引领而直接解释,学生失去产生创新思维机会,传统灌输法教学使课堂合作探究氛围消失.这是教师受时间限制,对课堂预设外问题处理不当的结果.本节课问题环环相扣,反映授课人逻辑思维严谨.能多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反映授课人熟知学生认知特点,善于引领学生思考.数形结合,成功组织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特色.

  2.站在学生视角对课例品课

  教学设计片段:正态分布是学生在学习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基础上,高中阶段唯一所学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学生学习正态分布内容有三个认知障碍:①由离散型随机变量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认知飞跃.②生活中何种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③正态分布曲线有何性质?如何帮助学生成功跨越认知障碍,理解正态分布概念,已成为一场挑战.

  片段品课:从教学设计可见,授课人对学生已有认知、概念生长点及认知特点做过充分研究,为后面选择教学情境及方法做好铺垫.

  课堂反馈练习:①若随机变量X~Nμ,σ2则px≤μ=_______

  ②设随机变量X~N2,32若p(ξ>c+2)=p(ξ

  学生视角品课:学生大多能在三十分钟内注意力集中,并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但记笔记同学不多,这恰是多媒体演示造成的弊端.在概念探究活动中学生没提出问题,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设问面较全,二是学生无足够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对预设外问题处理有不当之处.课容量大,学生无自主学习时间.借助多媒体演示,学生对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把握比较顺畅,困惑仅在于对称性理解.这说明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本质,但概念本质理解离不开数学分析推理论证,而这恰是学生能力的弱项,有待训练提高.学生从本节课中学到了数形结合探究数学概念本质的方法.但由于留给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不足五分钟,故对练习中错误,教师无时间破释,仅给出答案.从学生错误可分析出,学生对正态分布曲线特征缺乏变式运用能力,此能力的锻炼提高.离不开构建概念变式习题串.如何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知识网及变式习题串的能力,值得同行进一步探究.

  3.站在听课者视角对课例品课

  本节课教学程序合理,问题主线明确,层次清晰,巧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数形结合,帮组学生跨越认知障碍,理解正态分布概念,把握正态分布曲线性质.板书设计突出关键词.教师成功引领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和谐热烈,但学生完全被教师思维所引领,缺乏足够独立思维时空,学生没提出预设外问题,仅是困惑后被灌输,无创新思维.整节课容量大,时间紧,练习少,学习方式及学法指导方式有待改进.课中教师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苦于时间限制,无法尽善尽美,前半段教学体现新理念,后半段回归传统教学.其原因令同行深思:一节课是确保数学概念完整呈现重要,还是留给学生足够探究时空重要.这恰是同行值得探讨之问题.

  4.我的积累及理念更新

  品课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艺术及综合素养迅速提升,学校应将品课活动与教学检查同时进行,列入年度教学计划,每学年开展一次,并将品课材料汇编成册,留于教学研究及校本资源研发.

数学教学设计9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教的五(2)班有33名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班级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因数与倍数,图形的面积(一),分数,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面积(二),可能性的大小。

  (一)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与交通”、 “尝试与猜测” “数学与生活”三个综合应用内容,通过活动,使学生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能进一步认识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2.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3.图形的面积中要求大家掌握比较图形的大小会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4.可能性的大小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图形的面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课时安排

  (一)、因数与倍数(8课时)

  (二)、图形的面积(12课时)

  (三)、分数(10课时)

  (四)、分数加减法(6课时)

  (五)、可能性的大小(4课时)

  (六)、总复习(5课时)

数学教学设计10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如何使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等)组成最佳结构序列,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教学效能,是研究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工作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教学对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了解学生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加强教学内容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2、研究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注意选择教学内容的典型性。

  3、研究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一堂好课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1、钻研课标,做到“依据课标,忠于课标”。在设计一节课时,钻研课标主要应钻研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标进行分解,认真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钻研教材,做到“立足教材,超越教材”。

  钻研教材应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直读”教科书中直观素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内容?其目的何在?对于这节课的整体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个题材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能用吗?如果不能用,改用哪些替代材料更合适?……另外,还应挖掘教科书中直观素材背后的隐义。

  3、钻研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优教促学”。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教、促学两方面出发,提高使用的有效性。“优教”是指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教师科学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材料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钻研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典型性,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并能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以促进教学。

  4、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即将操作目标结合学情分析进一步细化。学情分析包括教学起点分析,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的全面分析以及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四、研究教学策略选择,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1、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2、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3、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4、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5、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6、提问教学策略;

  7、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8、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五、研究教学评价设计,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调控、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评价应为学生学习服务,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具体评价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功能;

  2、加强过程性评价:重视过程记录与分析反思;

  3、加强综合性评价:三维目标的评价;

  4、加强自主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成功课堂的良好铺垫;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快乐学习的美丽诗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应该让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是应该能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促进师生和谐进步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拓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小数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已经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而这节课,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快餐店的情境图,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创造一定的数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这样一来,就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与本县同类学校比较属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很高,特别是对于生活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课堂,他们尤为喜欢。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的意识。《标准》总体目标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以“介绍菜单、合理的点菜、配菜、定价位”为情节,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课堂实录〗

  (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二)介绍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顾客您好!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本店最贵的菜是鱼香鸡丝,最便宜的是拌豆腐。

  生2:我发现土豆丝与炒芹菜的价钱一样。

  生3:我发现各种饮料的价格都一样。

  生4:我还发现水果沙拉比烧茄子贵一些。

  ……

  (学生意犹未尽。)

  (三)合理点菜

  1.顾客1

  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老师应该要一个水果沙拉,因为能美容,还要鱼香鸡丝有营养,再要一个烧茄子、一瓶饮料、一碗米饭。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费了吧!刘老师吃得了吗?我认为刘老师应该点一个鱼香鸡丝、一碗米饭、还有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刘老师喜欢吃土豆丝,所以要一个土豆丝、一碗面条、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们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顾客2

  (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点一个水果沙拉、一个鱼香鸡丝,还有一个土豆丝,外加三碗米饭、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妈妈都喜欢吃土豆丝,所以我们要一个土豆丝花4元,爸爸爱吃豆腐,我们再要一个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饭,每种饮料来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们家是第一次来本店,所以我每一种菜都要一个,一共花……(还没有等生3说完,其他学生已经着急地站起来想打断他的发言。)

  生4:我反对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这么多,你每一种都要,你们一家吃得了吗?太浪费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们是为了尝一尝本店的菜,你们可以分成几次来,每次点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让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点4个菜才够吃……

  ……

  (四)新菜定价

  师:李叔叔在经营快餐店的同时,顾客都反应肉食太少了。于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鸡块的菜。这个菜色香味美,比鱼香鸡丝的本钱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卖多少钱?

  生1:我认为这是新菜,应该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价8元。

  生2:我认为它的本钱比较高、味香,所以定价12元。

  ……

  师:根据大家的定价,假如在刚才你们一家点的菜上减去一个菜,再加上这个菜的话,你们要花多少钱?

  生1:我们一家要花的钱是 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生1:为了吸引顾客,我们小组认为三菜可以是:鱼香鸡丝、水果沙拉,烧茄子,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2:我们反对,假如这样配菜的话,快餐店肯定要亏本了。我们小组认为三菜一汤应该是,土豆丝、鱼香鸡丝、炒芹菜,再加一个紫菜汤,正好20元,这样能保证不亏本,也能给顾客赠送米饭。

  ……

  (六)总结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由学生自己来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还说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因为哪些有营养,还有哪些是老师喜欢吃的,还有的理由是哪些菜便宜一些等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再提出“当你一家来吃饭时,怎样点菜最合理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我认为,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只要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的机会,我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在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特别是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比如: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再比如:“合理配菜”这个活动,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一个个合理的配菜方案产生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增长知识和才干。

数学教学设计12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省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儿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请同桌同学练习演一演。

  (3)模拟计时表演。(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老师计时)

  (4)这电话打简练得体,意思表达非常清楚,用时不到半分钟,然而,同样的事情,有人却打了两个多小时,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先生和郭启懦先生两人表演的相声《打电话》吧。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请同学们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想一想,这个相声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相声讲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相声里打电话的那个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说话啰唆、废话连篇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悟

  1同学们,现在是法治社会啊,什么都讲求证据,刚才同学们说,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你的证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课文,找找依据,我们可不能冤枉人家啊!

  2、学生自主学习。

  3、集体交流:

  (说话拖拖拉拉,废话连篇,无话找话,时间长等)

  (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学生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均可。)

  小结: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把这个打电话者说话啰唆、废话连篇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把他取名为啰唆,真是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让人不由得发笑。

  4、想像: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假如你是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样?

  5、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说话太啰唆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板书:耽误事情

  说话要明白简练

  四、了解特点,学习表演

  1、学了这个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还会给人以启迪。)

  2、小结:是的,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中说、学、逗、唱是它的主要形式,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这个引人发笑,让观众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中,在阵阵笑声中得到启迪。

  3、那就是说,《打电话》是对口相声。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表演一下这个相声呢?现在请同桌同学选择本课中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断来演一演,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好吗?

  (1)学生练习。

  (2)指名表演。

  (3)评价(因为语言比较通俗,讽刺意味比较浓,所以朗读的重点是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语气要夸张一点,读出讽刺意味。)

  (4)同学们,你们说相声有趣吗?还想看看其它的相声吗?

  4、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了、听了还看了相声,听到同学们笑声不断,我想同学们已经喜欢上相声这门语言表演艺术了,同学们课外就多找些相声来看一看吧,让自己在笑声中得到一些生活启迪吧!我也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⑴语言情境一: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⑵语言情境二: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⑶语言情境三: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⑷语言情境四: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板书设计:

  打电话──相声

  说话啰唆、通俗易懂、废话连篇、风趣幽默、耽误事情、语言夸张,说话要明白简练给人启迪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xx;(2)xxx;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x,

  得x,xx 得x,

  即x 、 合并同类项得x。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

  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读电视节目预报表的活动中,经历了解24时计时法的过程。

  2、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3、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设置接站情景引出问题

  问:能不能接到客人呢?为什么?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呢?除了大家刚才说的方法(说清楚上午、下午和晚上)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计时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计时法

  2、出示节目预报表,观察交流

  师:这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预报表,请你观察这张表,看从中都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像节目预报表这样,按一天24个小时来计时的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二、自主探究深入认识

  1、两种计时法的关系

  进一步感受24时计时法。

  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并说说播出时间。

  你能用两种计时法说一说《焦点访谈》的播出时间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内互相说说

  全班交流

  通过这一环节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现、去认识。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先自己观察思考,再交流,一方面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时可以互相分享学习。

  师可提问:“那一天中有没有两个7时呢?还有两个什么时间?”

  “哦,所有的'时间都有两个,那我们在计时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究竟是上午还是下午、晚上之类,不然会怎么样?”

  教师可有目的的与学生对话,适时提类似“你知道19:00是晚上几点吗?

  2、24时计时法的主要应用和钟表的知识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你们已经会把两种计时法互相转换了,了不起!请你回忆一下,你在哪里还见过利用24时来是计时呢?

  生交流

  谈话:24时计时法方便、简明、不易出错,所以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常用24时计时法。

  下面我们对照钟表来看一看(出示)

  通过实物钟表介绍一些钟面的知识。

  3、介绍知识窗

  1天就是1日,(出示)知识窗内容。

  三、尝试应用

  1、说一说

  出示教材中四种事物,学生交流,重点说出情景中显示的时间。

  启发学生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例如,学校下午放学是几时几分,我晚上几时几分睡觉

  2、练一练

  填空,学生独立完成并同桌交流。

  3、 3、用不同的计时法,写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1-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数学《近似数》教学设计10-06

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10-09

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09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01-05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