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6 18:06:3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美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1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中国古代人物画》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人物画》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出现;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日常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鉴赏法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理解人物画形成与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教学难点:以点带面,通过本课《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作为切入点,掌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教学法及教具准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忆以前一些宗教美术作品,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敦煌艺术等,引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从而引出人物画的产生。顾恺之《女史箴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昉《簪花仕女图》

  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1、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2、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

  (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镜头,看到韩熙载神情忧郁,眉宇间含着沉思与隐忧,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黄色袈裟的德明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第三段歇息: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

  (4)第四段清吹: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4、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

  2、《捣练图》

  3、《簮花仕女图》

  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四、全课总结:

  1.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采用分段式构图方法,画面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造型工整、色彩华丽;特别注重人物神情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达到“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

  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场面宏大、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表现引人入胜。)

  五、知识拓展,加深巩固民族自豪感

  当我们的画家在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表现人间生活的时候,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他们正受封建神学思想的统治,在画基督,在画圣母玛利亚,直到元末明初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欧洲的画家才开始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彩风景的特点,掌握水彩风景写生的步骤并能够写生一幅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实践等活动,学习水彩风景写生的方法,提高观察与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自然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彩风景写生的方法。

  难点:能够完成一幅水彩风景写生作品。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月份牌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

  ①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呢?(色彩鲜艳、画面透亮等)

  ②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是最早出现在上海的中国水彩画,当时上海是全国最繁华的通商口岸,万商云集,为进行商业竞争,洋商选择了水彩这种为市民喜爱的绘画形式,用于商业宣传,招揽顾客。发展到现在很多画家都喜欢采用这种形式写生自然风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水彩画风景写生》。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水彩画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看校园风景水彩作品,并提出问题:

  ①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哪里?(我们的校园)

  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清新透亮、水色交融)

  学生交流后并回答,教师总结:水彩画透明轻快、流畅滋润、水色交融,可以趁水色未干时画出迷蒙缥缈的感觉,也可以在水色干透后层层叠加,画出丰富厚重的感觉。画面效果变化万千,抒情优美。

  2.水彩画的画面效果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风景作品,并提出问题:

  ①这幅作品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追求三维空间的表现)

  ②绘画水彩画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表现出空间感?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绘画水彩画首先要确定构图,构图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视平线的高、中、低;二是明确远、中、近景的划分;其次要注意着色,着色由远到近。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创作《午后阳光》为题,示范水彩创作的步骤并讲解思路。

  1.构图。低视平线,明确远、中、近景的`景物。

  2.由远景部分开始,用大笔迅速铺出蓝天、白云与远处的彼岸,笔上的水分要足且用笔要概括。趁纸面尚未全干时,用湿时着色的方法将樟树画上,注意对树外形的整体把握,不要拘泥于细节。随后将小巷的路面铺上一层暖调的黄灰色。

  3.近景部分是画面上最清晰、对比最强烈的部分,也是画面上色彩与细节变化最丰富的部分。掌握阳光下景物亮部暖、暗部冷的规律,从两侧民居的屋檐部分开始,由上至下、由浅到深,将暗部一气呵成。左侧屋檐下几根闪亮的木杆,是在纸面底色将干未干之时用笔杆刮出来的。

  4.采取干后重叠着色的方法,逐步塑造和丰富画面的细节。在塑造左侧屋檐下的白墙与晾衣杆上的衣裳时,要注意控制明度,保持光感。

  5.回到整体,适当调整画面,直至最后完成作品。如右侧屋檐下感觉太暗,可用洗涤法将其稍稍提亮。

  活动四:实践展评

  1.教师安排学生观察周围的风景,自选角度,对景写生。

  2.教师巡场指导。

  3.学生完成作品,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

  4.其他学生从画面构图、色调等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

  (比如:《校园风光》内容——湖水、树木、鸭子等;色调——绿色调,清新透亮。)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进行情感升华: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学生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2.查找资料并思考:在中国水彩画家的作品中,是如何具体展示、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结合的?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竹根雕工艺的不同流派及流派之间的不同艺术特色,理解竹根雕作品的创作理念,掌握赏析竹根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与探究,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赏析竹根雕作品,感悟竹根雕之美,提高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嘉定派”与“金陵派”竹根雕的区别。

  难点:运用专业的美术语言评述竹根雕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嘴尖皮厚腹中空”,提问学生:同学们,大家猜一猜这是哪种植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正是竹。竹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植物,除了观赏的作用外,竹笋还有食用价值。人们对竹子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却无人留意它的根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领略竹根之美。顺势引出课题《竹根雕》。

  (二)描述分析

  1.概念

  教师请学生观看PPT中的竹根雕作品并提问:

  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尝试归纳总结一下什么是竹根雕?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以圆雕为主,产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2.分类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们继续观看PPT中的作品,思考并将作品进行分类。

  教师总结:竹根雕刻艺人技艺高超,人才济济,逐渐形成了竹根雕的两大流派。刚才我们所分出的两个不同类别的雕塑作品,一是以嘉定为中心的嘉定派,另一个是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南京在明清时期被称为金陵,所以被称为金陵派。

  3.赏析

  学生以小组形式欣赏作品《人之初》和《竹林七贤笔筒》,并思考:

  ①这两件作品的材料是什么?(《人之初》能看出取材于竹根;《竹林七贤笔筒》只能看出是竹子)

  ②这两件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人之初》是圆雕人物;《竹林七贤笔筒》是笔筒上的浮雕)

  ③这两件作品的风格是怎么样的?(《人之初》更加保留了竹根的原貌,简单的雕琢;《竹林七贤笔筒》看不出是取材于竹根,做了精细的刻画)

  ④这两件作品表现的内容与使用的技法是否符合?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感觉很符合,《人之初》利用竹根原生态的特点,将竹根里的一截竹子通过局部雕刻,使其成为点睛之笔,表现出一种原始人的形态;《竹林七贤笔筒》在实用的功能上,精细加工,反复打磨,将所有须根清除,重视审美。

  教师总结:两个派别,两种风格,各有千秋,各有韵味。

  (三)总结解释

  教师归纳总结:嘉定派创始人朱松林善于雕刻,所以决定了嘉定派的'特点,偏重文气雅致,在“精”字上下功夫,嘉定派在创作根雕时,更多的采用通体雕刻。注重精雕细刻,技重于艺。而金陵派主张根艺创作要心、眼、手并用;形、意、神兼顾,提出“雕而不雕,不雕而雕”。可见,金陵派创作竹根雕,在精雕细琢的同时,更注意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大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趣味。金陵派竹根雕的创作,更多的利用竹根自然形态,再施以局部巧妙雕刻,艺重于技。

  (四)欣赏评价

  教师出示根雕大师张德和的代表作《出没风涛》,让学生进行赏析,并且说明其属于哪一派别?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品属于“金陵派”作品。此作有感于范仲淹《江上渔者》中渔夫捕鱼之艰险,联想到艺人生涯之不易。试图通过雕刀的传递和竹根的介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君不见,白发苍苍的渔者,在夕阳下驾一叶扁舟,全神贯注的奋力拼搏在风浪中,去打捞明天的希望,那空空的鱼篓则警寓艺无止境。成就属于过去,一切从零开始。作品由上下两个联体竹根巧构而成。作者巧妙地借用根、须、空、节、疤等一切自然因素,内容丰富、心裁别出、清新自然、独特隽永。

  (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竹根雕作品,也感受到了手工艺匠人的妙手生花。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对祖国优秀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

  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更多优秀的竹根雕作品,下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彩陶的起源、概念和主要纹样,能够从造型、线条、纹样等方面鉴赏彩陶。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和讨论《马家窑彩陶》的纹样,造型、线条等方面,学会鉴赏中国古代彩陶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以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功能美、实用性,热爱中国传统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造型、线条和纹样方面鉴赏中国古代彩陶艺术。

  难点:感受彩陶纹样的精美灵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埙曲”,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

  1.视频中的乐器是什么?(中国古代乐器——埙)

  2.猜一猜埙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陶)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视频中我们看到的埙是由陶制成的,制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陶器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同学们想不想深入的了解陶器艺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的彩陶艺术。

  活动二:描述分析

  1.彩陶的起源及概念

  播放彩陶发展的纪录片,提出问题:

  (1)彩陶在什么时期最为繁华?(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2)仔细观看视频,视频中呈现的彩陶是什么样子的?(表面不施釉色,绘有黑色或褐红色纹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制陶在我国有8000多年历史,在新石器时期,有一种表面不施釉,绘有黑色或褐红色纹样的陶器,称之为彩陶。其中,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多样、形体完整、纹样变化有致。

  2.彩陶的纹样

  教师展示原始彩陶纹样图片,提出问题:

  (1)看一看,原始彩陶的外形图案有什么特点?(多以抽象几何纹样为主)

  (2)仔细观察图片,这些纹样的是如何组成的?(以水波纹为主体,间有圆点、菱形、网格等组成综合性图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

  3.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色

  教师展示《马家窑彩陶》作品图片,请学生4人一组,交流讨论:

  (1)《马家窑彩陶》的造型和线条有什么特点?(造型古朴、线条简洁)

  (2)仔细观察彩陶表面的纹样,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点为中心,弧形线组成漩涡形,上下左右互为连接,组织巧妙)

  (3)这些纹样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很强的运动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器皿为代表,它的造型古朴丰富,线条简洁优美,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黄河流域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也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活动三:总结解释

  教师播放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资料和图片,提出问题:

  彩陶可以通过哪些角度分析?(造型、纹样、感受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器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勤劳、聪慧的先民以土为材,挖穴为窑,烧制出精美的低温彩陶。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文化的开始。这一时期的陶器造型朴实饱满,比例协调,装饰图案简洁大方,色彩明丽,集实用、美感于一体。我们在欣赏彩陶作品时,可以从造型、纹样、感受等方面进行鉴赏,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彩陶的起源和发展深刻体会彩陶的魅力。

  活动四:欣赏评价

  1.展示《人面鱼纹彩陶盆》,请同学充分感悟作品的形式美。

  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从造型、纹样、感受进行综合分析。

  3.完成作品后举办“国宝档案”解说会,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观点。

  4.其他同学从纹样、造型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

  (如《人面鱼纹彩陶盆》:绘图手法大胆夸张,图案对称、反复,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富有律动感,充满了生气。色彩上黑白对比强烈,同时辅以赭石色的陶坯,极富装饰性。)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现代陶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别在表现题材、作品形式、制作工艺上,有些艺术家朝着个性化、有创意的方向发展。所以艺术的发展也是在不断革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传统艺术的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

  2.课后请学生走进博物馆,感受更多的陶器之美。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前美术的主要类型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的起源说,进一步掌握美术鉴赏语言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总结史前美术的审美特征,了解史前美术的特殊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世界多元艺术的的了解和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并自主分析史前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总结,能够简单说明艺术起源的依据。

  三、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所有的大江大河几乎都能寻到他们的源头,艺术这条历史的长河也不例外,那到底艺术的源头在哪里呢?引出课题《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二)讲授新知

  1、欣赏史前美术图片并思考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都有哪些类别?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观点,教师进行总结评述——大致分为绘画和雕塑两类。

  2、出示不同地区史前美术图片,分别以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拉斯科洞窟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法国手持牛角的裸为例进行赏析,并提出问题:

  ——史前美术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最后补充总结。

  3、对比图片提出问题——根据所学,简单分析艺术的.起源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说明——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等。

  4、教师展示古埃及美术的相关美术遗存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古埃及美术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如何理解埃及美术多方面的突出成就?

  学生翻阅教材,找出答案,教师补充总结。

  5、教师依次向学生讲解人类早期文明的美术之两河流域美术以及墨西哥美术,并鼓励学生讲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同学之间相互分享。

  (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艺术起源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作业要求:

  学生尝试找出相对应的美术作品加以佐证,学生可独立完成问题或小组合作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评述补充。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通过问答的形式回顾本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着重强调史前文明美术的起源及其重要成就,提示学生要学会尊重世界艺术的多元化。

  作业:教师鼓励学生课下利用多媒体等资源,搜集艺术起源说的相关资料,并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素描的表现手法和基本构图,并运用素描的基本技法表现一幅造型准确的素描作品。

  2.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等活动,掌握素描的表现技法,表现一幅构图合理、造型准确的素描作品。

  3.在写生素描作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素描的表现手法和基本构图,学会运用素描的基本技法写生素描作品。

  难点:把握描绘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并准确的表现一幅构图合理造、型准确的素描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品,导入新课

  在多媒体上出示丢勒的一系列代表画作,学生感受素描的魅力。并提问:丢勒的作品特点是什么?(造型精准、质感强烈、神态自然)

  教师补充:丢勒是德国的一位画家,被称为“素描之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素描的魅力,从而引出课题《素描》。

  (二)观看作品,总结概念

  1.引导学生观察素描作品,并顺势提问:素描中常见的构图有哪些?(“△”形构图、“C”形构图、“S”形构图和“○”形构图)

  教师补充解释:“△”形构图画面稳定、主体突出、层次明确、错落有致。“C”形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具有流动性,更容易表现较大空间的静物组合。“S”形构图具有曲线的.优点,优美而富有活力和韵味,所以“S”形构图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形构图在视觉上给人以旋转、运动和收缩的审美效果。

  2.多媒体上展示中外素描作品: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伦勃朗的《风景》、吴冠中的《冬天的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他们理解的素描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可以通过线条、明暗的变化和空间关系,把物体塑造的具有立体感。它既是为美术创作收集素材,表现构思的一种手段,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画种。

  3.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思考:这些素描作品给你什么感觉?造成不同感觉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八十七神仙卷》看起来很纯粹,主要以线为主。伦勃朗的《风景》和吴冠中的《冬天的树》看起来比较厚重,以面为主,有明暗的变化。

  教师总结:中国绘画多以线造型为主,西方绘画多以面造型为主,利用明暗和色调塑造物体的形态、空间和质感。

  4.展示一组静物和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素描作品,提问:你们了解这两种类型的素描吗?

  教师总结:全因素素描就是调子素描,主要研究物体受光后产生的光影变化,根据明暗关系来塑造形体。结构素描强调对物体特征的表现,舍弃或减弱附着于物象上的光影变化,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构造。

  (三)播放视频,讲解技法

  全因素素描写生视频:第一步,起草构图。第二步,找到明暗交界线,涂暗部的调子和投影。第三步,深入刻画,进一步完善形体和调子。

  结构素描写生视频:第一步,起草构图。第二步,确定物体轮廓之后,用线表现形体转折处,使物体呈现出整体框架。第三步,深入造型,以不同粗细、深浅的线去表现空间、虚实。

  教师提前根据摆放好的静物,示范素描基本技法及步骤,演示如何运用硬铅和软铅,如何排线条。学生仔细观察视频,明确两种素描表现形式的作画步骤及基本技法。

  (四)学生实践,作品展览

  1.布置活动练习:选取其中一种表现手法,运用素描的基本技法表现一幅造型准确的素描作品。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线条及构图;注意保持课堂纪律。

  2.组织素描展览会,鼓励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线条、造型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素描这种表现形式的运用,发现生活中的美。

  2.课后搜集更多素描大师的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互相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艺术语言的概念,掌握不同艺术的语言元素和表现手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分析、讨论赏析不同类型美术作品,欣赏作品《维纳斯的诞生》《搜尽奇峰打草稿》,分析艺术语言的点、线、面组成元素以及中西方艺术表达手段: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段为笔墨、章法、皴法;西方绘画主要的表现手段是明暗、空间、透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养成正确的鉴赏意识,开阔美术鉴赏的视野,提高审美素养,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语言元素及其表现手段。

  难点:不同的艺术语言在中西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其表现。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天鹅湖》片段,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听一听,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舒适、温馨、宁静、和谐)

  教师总结:每一个音符组成了曲子,形成不同的旋律,这是音乐的语言;在美术中,艺术作品同样也有其独特的语言。顺势导入课题《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二)作品内容识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维纳斯的诞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两幅作品,提出问题:

  ①分析这两幅作品的艺术形式是什么?(一个西方油画形式,一个中国画形式)

  ②画面分别描绘了什么内容?(《维纳斯的诞生》表现的是古罗马神话题材,描绘了维纳斯诞生的场景;《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画,作者描绘了苍茫雄壮的横峰侧岭的场景)

  教师总结:结合书本可以发现,艺术家会使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不同的艺术思想和意图。因此,美术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广义地说,美术作品中参与作品表达的一切都具有语言的属性,而狭义的则是指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两个方面。

  (三)形式语言审美

  1、艺术语言元素

  教师继续追问:画家如何去创作的.,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元素?给你什么感觉?(《维纳斯的诞生》运用色彩平涂表现,给人以优雅的、圣洁的美感;《搜尽奇峰打草稿》主要用点来塑造形象,它通过各种点的组合和堆积形成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给人以苍茫、混沌和原始的感觉)

  教师总结:不论是表现人物形象还是描绘景物,画面都能找出点、线、面、色的元素,这就是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

  2、语言表达手段

  继续分析《维纳斯的诞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两幅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①中西方画家创作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维纳斯的诞生》作品比较注重形象的写实,中国的山水画更加重视意境的表达)

  ②画家们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去表现的?(西方绘画主要的表现手段是空间、透视等;中国绘画则是用特殊的笔墨表达情趣)

  教师总结:中西方语言表达手段各不相同,在西方绘画中就是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

  (四)社会文化理解

  播放《中西方艺术的起源中》纪录片,提出问题:为什么东西方形成不同的艺术类型?(社会文化)

  教师总结:美术作品一定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定文化背景的反映,因此,在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手段后,我们结合本节课的作品的内容总结出他们艺术语言的运用及表现手法,以及他们社会背景,经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咱们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来鉴赏美术作品。

  (五)方法归纳总结

  1、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中国艺术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为:笔墨、章法、皴法。而西方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为:明暗、空间、透视。随后,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从艺术元素与表现手段的方面进行艺术鉴赏,体验艺术的美。

  2、设置“鉴赏家”的活动,请学生在课本中挑选一组自己喜欢的中西方绘画,对比鉴赏其艺术语言所带来的不同美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审美体验。

  (《虾》是齐白石晚年的作品。用简单的笔墨把虾的形态和特征表现得十分生动传神。)

  (六)小结升华作业

  1、带领学生以回顾的方式对本课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梳理。

  2、升华情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兼容并包,多元审美。通过本课学习感受到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我们要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开阔美术鉴赏的视野,提高审美素养。

  3、课后预习并思考艺术家在具象、意象、抽象艺术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从而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铺垫。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楷书在结构、章法等方面的特点,学习楷书中点、横、竖、撇等八种笔画,掌握“永”字八法的书写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等方法,熟知楷书书写的方法,提高书法书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体会楷书的艺术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永”字八法的正确书写方法。

  难点:楷书书写技法及正楷笔势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放书法创作的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提问:老师看到平时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在练习书法,你们最喜欢的书法家是谁呢?(王羲之、颜真卿、苏轼……)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据说他用十五年时间专攻一个字,这个字到底是什么字?在它身上又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永”字八法》。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楷书特点

  (1)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书体的书法作品,同时提问:

  ①同学们认识这些作品中的字体分别是什么书体吗?(篆、隶、楷、行、草)

  ②在这些书体中,哪一种是最常见、最实用的?(楷书)

  (2)教师放大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①这幅作品中的文字是什么字体?(楷书)

  ②这些字体有什么特点?(端正、规整)

  学生代表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楷书作为五大书体中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沿用至今,用途广泛,有规整、端庄、方正、工稳精到等特点。

  2.“永”字八法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介绍楷书书体的相关视频以及观察《“永”字八法》示意图,并提问:

  为什么《“永”字八法》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因为一个“永”字包括八种不同笔画。)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尝试书写感受不同笔画,师生共同总结:“永”字包括楷书所有的标准笔画,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八种笔画,古人在讲授楷书书写方法的'时候多以“永”字为例进行笔画的解释与练习,遂有“永字八法”之说。也被誉为中国书法此说约始于唐代,宋代又有详细解说且此说延续至今。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在宣纸上用毛笔实际展示“永”字的书写,并通过高拍仪放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毛笔的具体运笔行笔的笔势:

  1.点:侧势倾斜落笔,行笔要快,笔力要足;

  2.横:逆锋起笔,缓行急收;

  3.竖:笔锋先由下而上逆行,然后顿笔成方,提笔转中锋下行,末端驻笔、顿笔再回锋收笔;

  4.撇:逆锋入纸,先向上折,顿笔后转笔锋,向左下方运行时逐渐提笔,然后撇出;

  5.捺:由左向右下渐行渐按,先缓后疾;

  6.钩:要驻锋回上,较快的起向左出锋,笔力集中在锋尖上;

  7.挑:直入锋切成方笔,笔势由左下向右上,笔画由粗到细,要求峻整锋利;

  8.折:先逆锋起笔,行笔向右,再提锋顿笔,最后中锋行笔向下。

  活动四:实践展评

  1.布置活动练习:20分钟时间,运用书法工具反复练习书写“永”字。

  2.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的书写和笔画顺序。

  3完成作品后,举办“书法交流会”,组织学生将自己练习的作品中最满意的一幅展示出来。

  4.其他同学从字体书写的美观性,笔画书写的正确性来评价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都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升华:“永”字八法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从一个字的书写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学们应当多练习书法,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书法的独特魅力。

  2.课后请学生查阅楷书四大家的相关资料,临摹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书法家的作品,下节课一起分享。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工艺美术鉴赏课,主要是对陶器与瓷器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总结,使学生在巩固工艺美术史上对陶与瓷作全面的了解。陶瓷是门实用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它要求以简洁、朴实、明了的外型及图案,强烈的视觉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课以大量的陶器与瓷器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结合图片、多媒体、幻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从陶瓷的应用和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到工艺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对审美创造的认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让学生在对美的玩味中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陶与瓷之间的区别;并培养学生鉴赏陶瓷艺术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在具体鉴赏陶瓷的`教学情境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欣赏陶瓷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中国陶瓷为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及难点

  因为陶瓷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陶瓷的艺术造型与设计。

  同时由于学生起步水平不同,观摩生活的感受不一样,所以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鉴赏名瓷作品。

  二、教法设想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学习内容,结合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教师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1、目标教学法: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和观赏实物,基本掌握陶器与瓷器的形成、并对其艺术特点有比较完整的把握。

  2、情景教学法:设置不同情景,利用游戏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

  3、注重个性教学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释放出个性色彩,设置不同的难度,让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留下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4、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生生对话,共同完成问题的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除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我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运用独特的导入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导入法。

  1、游戏: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等教学工具,分组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制陶瓷的魅力所在,为此课学习内容作铺垫。

  设计依据:提高娱乐身心,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增加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答辩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景中。

  (二)新课教学

  ※ 陶瓷的艺术造型与设计(重点)。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在下列问题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生 生对话。

  1、设疑:①古代陶器与瓷器有哪些区别?②如何鉴别四大名窑?

  设计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并在阅读中了解陶器与瓷器的异同点。

  2、释疑:①生生对话,学生相互间交流学习的成果;②师生对话,在生生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诠释。

  3、探究:结合图片、幻灯、多媒体,分组探讨,找出课本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说说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

  设计依据: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个别学生在游戏答辩时害怕的心理;充分发挥组长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讨、自我控制的能力。

  4、释疑: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和归纳作品的类别。

  设计依据:使学生了解陶与瓷的美术特征;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建立完整的鉴赏理念,培养学生自鉴自赏的能力。以此突出重点。

  ※名瓷鉴赏的标准(难点)

  1、思维拓展:设置不同难度,学生自选练习。

  设计依据:①让学生仔细观察名瓷,并认真作好记录,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②师生对话,共同归纳名瓷鉴赏标准。

  a根据各时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b根据各时期陶瓷纹饰的特点来判断; c根据各时期陶瓷造型的特点来判断; d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断。

  2、鉴赏小试:①出示名家陶瓷图片及收藏实物;②学生分组合作观赏,学生代表分别展示对陶瓷的认识、鉴赏。

  设计依据:在上一环节对名瓷一一认识的基础上的再认识;通过师生对话互评,让学生懂得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从中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3、个性表达。

  出示问题:同学们,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请你们睁开发现的慧眼,说说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优美的瓷器,它美在哪里?

  设计依据:课程是生活。这一环节其目的是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追求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小结反思:通过学习陶器与瓷器的知识,不仅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泥土的生命,而且还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并在师生互动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反思,促进了教学相长。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习俗的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形成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了解家乡本土的美术,进而热爱乡土美术,并逐步提高传承乡土美术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以及民间美术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难点】

  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民间美术特征的实物等。

  学具准备:民间美术相关资料收集、剪刀、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音乐导入

  播放民俗音乐《喜洋洋》,提出问题:过年有哪些传统习俗?中国传统春节有哪些民俗活动(东北、西北、南方)?(小组讨论回答)

  它们属于美术里面的'哪个门类?(小组抢答)——民间美术。引出课题:《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环节二:欣赏图片,讲授新知

  1、展示图片,哪些作品是民间美术的作品?如何界定民间美术?说说理由。引出民间美术的定义。

  2、学生观看民间美术短片,寻找、总结出民间美术的种类。——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民间玩具等。

  3、各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小组讨论民间美术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1)生活实用: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2)审美需求:质朴率真,乡土气息;

  (3)表达情感: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4、展示几组民间美术图片,让学生根据作品中运用的动植物或字体形象,分别猜测作品里所蕴含的象征寓意。

  (1)福禄寿;

  (2)喜上眉梢——喜鹊、梅花;

  (3)连年有余——莲子、鲤鱼;

  (4)鸳鸯戏水——婚姻幸福美满。

  小结:以上所提到的都是民间传统中比较常见的象征寓意,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追求喜庆吉祥。

  5、让学生回忆:过年过节有哪些民俗表演活动或热闹场面?在民俗活动的场所里能够见到哪些民间美术作品?(抢答)

  展示图片:过年——舞狮舞龙;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赛龙舟。学生讨论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教师总结:民俗文化孕育了民间美术,民俗文化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养料,而民间美术也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环节三:拓展延伸,情感表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1、目前,很多民间艺术由于民俗活动的消退而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传统的民间美术已经逐渐脱离了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保留民间艺术?它们有哪些价值?

  2、该如何传承发展民间美术、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为此做些什么?

  3、展示图片,学生感受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动手实践

  1、以回顾式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民间美术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其寓意等知识。

  2、布置课外作业:实践——剪窗花。

  五、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纸浮雕作品的形象特点,学习制作纸浮雕的基本技法,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技法制作一件纸浮雕作品。

  2、通过欣赏、讨论,感受立体造型工艺的特点,学会利用基本技法制作简易的纸浮雕,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3、提高对美术课堂的学习兴趣,养成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喜爱之情,提高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纸浮雕的制作方法。

  难点: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制作精细新颖的纸浮雕。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设置情境提问:

  ①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浮雕的定义是什么?(在平面上用凹凸表现形象的雕塑)

  ②浮雕的常用材料有哪些?(石材、金属、木头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浮雕属于立体构成,它是雕塑艺术的一种形式,指在平面上用凹凸表现形象的雕塑。制作材料除了石材、金属和木头外,卡纸也可以用来制作浮雕,我们统称为纸浮雕。那么该怎样运用这种简单易得的材料来完成浮雕作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纸做的立体图像——《纸浮雕》。

  活动二:描述分析

  1、认识纸浮雕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系列纸浮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

  ①纸浮雕作品与之前所学如剪纸等传统纸工艺有何不同?(纸浮雕立体、剪纸平面)

  ②纸浮雕作品有哪些特点?(有立体感、起伏变化有规律)

  教师总结:虽然都以纸材为原始材料,但相对比剪纸作品,纸浮雕作品更概括;起伏变化有规律,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用一张纸就可以制作做出各种动物、器皿乃至人物、建筑,整体造型生动,而且取材方便,简单易行,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

  2、纸浮雕的形象特点

  展示纸浮雕作品《人面纸浮雕》,引导学生赏析,4人一小组讨论问题:

  ①作品表现了什么形象?(人脸形象)

  ②具有怎样的特点?(五官简洁,造型夸张、对称的美感)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作品内容是以纸做的立体人面造型,五官明确,且头发、耳朵处有装饰,整体的形象高度概括与夸张;头发部分蜷曲,鼻梁、下巴处通过折、刻的方式使面部变得立体,制作精细,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美感,这样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是纸浮雕作品的共同特点。

  3、纸浮雕的制作方法

  教师发放提前准备的纸浮雕模型,引导学生看一看,总结归纳:纸浮雕的作品都需要哪些制作方法完成?

  师生共同总结:纸浮雕的作品制作方法主要有卷曲、切刻、折断、揉搓等,在制作时可以结合作品的.形象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完成作品。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纸浮雕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1、构思:确定制作主题;

  2、画稿:绘制主题形象;

  3、制作:折、卷、切刻、剪等;

  4、粘贴:将制作好的形象粘贴到厚纸板上。

  活动四:实践展评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技法,自选主题,制作创意纸浮雕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选材新颖、造型夸张等要点。

  3、在学生完成作品后,举办“雕刻人生”艺术展览,请学生自愿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4、其他同学从造型、创意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教师做最后总结。

  (如《骏马》:运用方法折、卷、剪,通过有规律的折叠,表现出了骏马的节奏感和立体感。)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进行情感升华:古老的纸雕艺术主要孕育在民间艺术土壤中,发展缓慢却从未间断,形态虽无变化万千,却不失创新精神。希望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的工艺美术。

  2、鼓励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纸浮雕作品设计装点居室。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篆书的特点,掌握篆书的欣赏方法,感受其线条、章法、载体变化后的文化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和查阅资料,认识篆书的特点,提高欣赏能力和文化感知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能力,感受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感受篆书的美。

  难点:理解推动篆书载体、形式、章法改变背后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观看3D数字博物馆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1.大家看到的字体是什么字体?载体是什么?(篆书、青铜器墙盘)

  2.墙盘属于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总结:图中墙盘属于西周中期青铜器,从其拓片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篆书已经趋于规范化,相比之前的字体横竖均已有法度。这一时期文字在历史的滚滚湍流中不断荡涤,如大浪淘沙般在历史的河床上留下无尽的刻痕;此刻的你我如那些冒雪逐金的淘金者一般即将踏上一艘时光舰船回到那个战火与文化相交映的时代认识篆书,欣赏篆书。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篆书的特点

  多媒体出示墙盘拓片,提出问题:

  (1)墙盘拓片中的字体是由哪些基础美术语言组成?(直线、曲线)

  (2)结合历史上西周之前的篆书文字,对比思考和墙盘拓片中的文字字形有何异同?整体的章法又有何变化?(大篆多象形,墙盘铭文渐变规整,都为竖长形的字体;章法相较之前的大篆开始注意整体的横竖排列)

  2.探究原由

  学生以美术小组,探讨:为何墙盘铭文已经初步具有现代书法的形式?学生结合书中材料及课前预习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引导:大篆多较为明显章法变化原因在于载体材料和成字方式的变化;西周中期的冶炼技术趋于成熟,兽骨或龟甲卜卦之风渐弱均为墙盘铭文初见横竖规整的趋势。

  活动三:总结解释

  教师继续出示墙盘铭文拓片图片并放大与学生共同观看,师生共同概述墙盘铭文及这个时期的文字特点:

  1.墙盘铭文笔画粗细均匀,线条细劲;

  2.字形整齐、舒朗;结构严谨;

  3.主要用作记载功绩和事件。

  活动四:欣赏评价

  1.请同学们回顾篆书知识并欣赏大盂鼎铭文。

  2.教师解答学生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字形、线条、章法、作用等方面。

  3.举办“上古遗风”学术座谈会,学生按照美术小组介绍本组的欣赏角度和“学术成果”。

  4.其他小组同学发表自己见解、从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字载体的转变等角度。

  (如第5组:大盂鼎为西周时期,王室用来记载事件的青铜器铭文,从拓片中看整体文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时刻刻告诫我们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由龟甲、兽骨上的刻字转变为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是历史车轮的向前推进,也是先民对美的无限追求。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我们的汉字,能够写一手漂亮的书法。

  2.课后了解更多的文字变迁的历史。

  四、板书设计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13

  教学思路与内容设计:

  写意花鸟画由于其独有的人文性,除了能够带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够托物言志,深受广大人们所喜爱,其笔墨的特点,也有着极大的发挥空间,较工笔花鸟来说,它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学习,也能够充分展示笔墨的情趣。

  在课本中,只是节选了一些近代画家的作品,对写意花鸟画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所以,在本节课内,我将以写意花鸟代表人物为载体,回顾上节课所花鸟画的发展史,并展示花鸟画常见的内容。再分析两幅能够充分体现水墨特性的作品,以作品来展现写意花鸟托物言志的特性。另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生动手画荷花,感受水墨的变化与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2让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常见题材内容。

  3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感受写意画的笔墨情趣。

  4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体会到花鸟画的人文情怀,并能从画家身上感染到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花鸟画课堂实践,让学生能基本掌握笔墨线面的使用,学会使用泼墨和泼墨来完成写意荷花。

  教学难点:

  营造古典艺术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花鸟画家创作的意图,体会花鸟画的寓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文化史料,花鸟画代表作品,画家简介,笔墨,生宣纸张,

  学生准备:生宣纸4尺对开,笔墨,白瓷盘,报纸

  教学过程:

  一、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简介

  教师出示个人花鸟画作品《琵琶》,播放音乐

  以老师作品直接呈现给学生,会给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且有一定的亲切感。以此为切入点,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花鸟画的发展,尤其是写意花鸟的形成过程。

  图片展示:徐熙,文同,赵孟頫,(陈白)创新生宣纸作画,徐渭的作品

  【隋唐时期,人物画达到顶峰,与此同时,唐代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奢侈豪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间出现不少花鸟画高手,如画鹤的薛稷,画马专家曹霸、韩干,还有如韦偃画龙,戴嵩画牛)等,画家们越来越倾向于描绘花鸟,花鸟画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绘画科目。

  从隋唐五代到北宋中时期,花鸟画均以工笔为主,描绘细腻生动,色彩艳丽,描绘对象广泛,写实性极强,注重对象的“真实性”,成为花鸟画的主流。北宋中期以后,徐派画风开始发扬光大,工笔花鸟开始衰落,。以水墨梅竹为标志的人文画风形成,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是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文同、苏轼等。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发展文人画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风行一时,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意的航道。同时,墨法已备,艺术技巧也达到了足以适应这种表现的要求。明代以徐渭为代表的生宣水墨花鸟的出现是中国写意花鸟画风真正确立的'标志。到清代,写意花鸟画得到大发展出现了朱耷,石涛,扬州八怪尤其是郑板桥,吴昌硕,达到成熟阶段,近代有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题材和形式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此内容为老师带领学生回顾。

  设计意图:水墨写意花鸟发展过程复杂,课堂上不能够详尽地给学生讲解,只能够将代表人物的作品以图片的形式(重点人物:徐熙,文同,赵孟頫,陈白,徐渭的作品展现给学生看,让其粗略地了解到真正地写意花鸟画是形成于明代,以徐渭为代表。

  二、花鸟画常见题材

  梅、兰、竹、菊,荷,松,鱼虾,禽类(鹰,鹤,鸽子,麻雀,鸡)

  为什么画家钟爱这些题材呢?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何渊源?

  学生作答……

  教师归纳: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松—长青树,喻长寿。梅—--象征傲骨。兰---古人指君子品格。竹---比喻刚直不阿、正直、不屈眉折腰。菊---清雅,隐士,不问世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洁净。这些都是形容人品中的高风亮节,都是好的品格,十分符合文人对道德的追求,所以画家会画这些被人们赋予特殊意义的花鸟。

  三、重点作品赏析和画家简介

  本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水墨写意花鸟画有一定认识,理解中国人文画的特点,理解作品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画家是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与民族感情寄托于画里的。对比以往的小写意或工兼写的花鸟画,感受大写意画的豪迈奔放,简练概括,洒脱无拘无束的特点,体验画面不拘于形,追求神韵的意境。

  关于花鸟画意境:(一幅优秀的花鸟画并不是花鸟的单纯描绘,而是借助于花鸟的描绘,表现画家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和意愿。被描绘的对象只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当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的神韵气氛交融在一起,通过特殊的构思和形象塑造,巧妙地反映在画面上,使画产生一种动人的境界。这就构成了意境。)

  1徐渭:“青藤画中圣”

  作品欣赏《墨葡萄》

  画家简介:【徐渭,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号名很多)。他是诗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军事家,他是戏曲家,他是民间文学家,他是美食家,他是酒徒,他是狂禅居士、他是青藤道士、他是旅行家,他是历史学家,他是精神病,他是杀人犯。明清两代,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文长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得。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徐渭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们能够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并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皇家园林,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难点:对于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但仅凭课堂所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是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当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对于园林的图片展 示以及视屏解说,激发学生对古代园林的浓厚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园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播放一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宣传片,吸引学生兴趣,再引入中国古代园林。

  在中国建筑体系中,园林建筑是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个门类,它综合了建筑、园艺、美术、音乐、文学、生态学等学科,兼有欣赏性和实用性。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大家觉得园林是什么样的呢?

  2)建造园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过园林有哪些类型呢?

  4)古人造园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样的人生观和自然观呢?

  5)我国园林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皇家园林,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如圆明园、颐和园等。

  二是私家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三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无锡鼋头渚等。这种园林规模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

  活动设计:分组进行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

  占地面积大,纳入了真山真水,追求宏大的气派。占地面积小,风格素雅,装饰精巧,注重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建筑设计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处处显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处处营造恬静、安详、舒适的自然氛围。

  雕梁画柱、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显示古代帝王的纵情享乐自私心理 因地制宜,仿效自然,移天缩地,有限的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丰富的风景。

  园林特点:

  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在园林的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我们江南面积较小的私家园林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园林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善于“借景”。借景是中国古代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把园林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例如无锡寄畅园“借”锡山的景。

  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接下来播放一段苏州园林的视屏,并提问同学们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课堂总结:园林的历史发展;

  中国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点;

  园林特点;

  七、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园林的发展史以及特色。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人画的特征,分析鉴赏文人画作品的不同角度,学会从艺术语言和艺术意趣等方面鉴赏文人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墨葡萄图》的观察、欣赏,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文人画笔墨交织、诗书画印、以形写神、抒情写意的特点,能够从不同方面对文人画作品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文人画的独特魅力,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人画的特点。

  难点:体会中国文人画笔墨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境导入

  朗诵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出问题:诗文给你怎样画面感?(空无、万籁寂静)

  教师总结:通过此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中一老翁独坐舟头垂钓之景,让我们感到意趣清冷而幽远。为什么古代文人骚客的诗画能达到如此契合的地步呢?引出课题《文人画》。

  (二)作品内容识读

  造型的形神表现

  教师展示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提出问题:

  ①作品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画面中葡萄描绘的写实么?(描绘了葡萄垂落的景致;不写实)

  ②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冷落、凄凉和萧瑟)

  教师总结:《墨葡萄图》的画面之中绘有葡萄藤下串串垂涎欲滴的葡萄,通过对于画面形神的描绘,表达了中国文人画的独特意境。

  (三)形式语言审美

  1.笔墨交织的审美趣味

  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墨葡萄图》讨论问题:

  ①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是小心翼翼还是信笔挥洒?(信笔挥洒,枝干是中侧锋并用,葡萄是用点染的方式表现)

  ②画家是如何用水墨描绘串串垂涎欲滴的葡萄?(水墨交融,层次丰富)

  教师总结:在用笔上通过勾、勒、皴、擦等笔法变化,追求书法的书写感和情感表达。在用墨上,讲究墨分五色,以浓、淡、干、湿、焦来表现物象的主次、虚实变化和心绪。在笔墨关系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墨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使笔墨的审美价值得到凸显。

  2.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①《墨葡萄图》中题诗是哪首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②除了诗句以外,还有哪些其他元素?(印)

  ③题跋和压印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题跋可记录当时画家作画时的心情,压印可以证明画作所属)

  教师总结: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特有的境界与魅力。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仅是画上题诗和画上题跋、压印的外在融合,而且是在画面中追求诗的意境,以书法的笔意塑造形象,将印章作为审美形式构成的`元素,使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四)社会文化理解

  抒情写意的价值追求

  请学生结合徐渭的生平资料,思考问题:画家通过《墨葡萄图》想表达什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画家怀才不遇的愤懑)

  教师总结: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价值“画为心声”,通过画抒发胸臆、表达情感,中国文人画往往借用诗歌的“比兴”手法,借景抒情,寓意于物,追求情景交融、意象高远的艺术境界。个人情感、心绪和人生理想在画面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并通过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使文人画的视觉形式与内在意蕴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五)方法归纳应用

  设置“中国画鉴赏家”的情境,请学生鉴赏“你最喜欢的文人画作品”,并从艺术语言、艺术意趣等多方面鉴赏。

  (《荷塘忆旧图》的画面描绘了一人立于廊亭之中遥望荷塘之景。画面笔墨清新淡雅,并于画面上方题有“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的诗句,体现艺术家对于旧友的无限思念。)

  (六)小结升华作业

  1.以回顾式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文人画的特征。

  2.升华情感:中国文人画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通过物象的描绘,寄托自己的精神,表达深层次的自我和人生理想,以中国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不朽。

  3.课后搜集文人画作品,下节课开展分享活动。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06-24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精选9篇07-04

高中美术《竹根雕》教学设计12-27

高中美术《素描头像写生》教学设计12-27

高中美术《文人画》教学设计12-27

美术教学设计10-07

美术教学设计03-22

高中美术《“永”字八法》教学设计12-24

高中教学设计02-19

美术教学设计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