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4 08:05:2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氧气》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氧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氧气》教学设计

《氧气》教学设计1

  第一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苟体扬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3、认识氧化反应。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用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自主学习法

  四、仪器和药品

  分液漏斗、锥形瓶、集气瓶、玻璃片、燃烧匙、石棉网、水槽、带活塞的导气管、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蜡烛、木条、澄清石灰水、细铁丝、木炭、硫粉

  五、教学步骤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提问: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我们又是怎样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2、讨论:你知道在空气中占了五分之一的氧气的哪些性质?你又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同学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觉得很“熟悉”的氧气的同时,我用课本图片指出火箭升空图,并说明火箭升空,液氧作助燃剂。

  3、引入谜语: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得高。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打一物质)

  (二)制取氧气,了解其物理性质

  1、利用双氧水制取几瓶氧气,简介制取过程,观察收集的气体,说出其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溶解性,及其三态变化。(板书)

  (三)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学生协助完成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观察比较: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思考:燃烧后生成的产物相同吗?如何证明生成物是什么呢?

  (3)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注意:

  a、把木炭、蜡烛直接伸入氧气中会燃烧吗?(突出条件的重要性)

  b、木炭、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有何不同?

  (4)交流讨论:完成课本32页的实验记录。

  2、教师演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设疑:说出为什么铁丝要绕成螺旋状?为什么铁丝末端要系上火柴梗?为什么要待火柴梗即将燃尽时才伸入集气瓶中?

  (2)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引导学生讨论: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能举例说明吗?(用铁匠加工铁器的实例说明)。(瓶中先装的水)这水有何作用呢?

  (3)完成课本32页实验记录。

  3、教师演示硫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观察现象有什么不同?

  (2)思考: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事先装少量水?

  (3)完成课本32页的实验记录。

  4、小结: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有助燃性。

  5、讲解: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分为剧烈的氧化反应和缓慢的氧化反应。并举例说明。

  6、学生讨论课本第34页图2—7,总结氧气的用途。

  (四)总结归纳:用多媒体展示的形式

  (五)板书设计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支持物质的燃烧。例如: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4)硫+氧气?二氧化硫

  二、氧气的用途

  1、支持燃烧

  2、供给呼吸

《氧气》教学设计2

  本节课是学生从化学角度,系统认识物质的重要启蒙课。认知建构的条理必须清晰,而且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但讲解中的分析与归纳,则应深入并留有余地。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体验到,自然界物质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要在教学中认真落实并体现这些,就必须牢牢把握住“氧气”这个“点”,同时又决不局限于这一“点”。还需要相机发挥“以点及面”的教学功能,为今后的教学夯实基础,并留有借鉴与发展的建构链接之处。

  《课题2 氧气》的教学随笔

  一、因势利导,纠正中拓展

  [教学实录] 师:出示一瓶氧气,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生:(看后立即回答)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注意:契机出现,“无味”怎么能看出来呢?!)

  师:大伙有没有观察氧气的气味?

  生:没有。

  师:任何事物的结论应在观察后再得出。那么,应该如何观察氧气的气味呢?

  … …

  [评述] 首先,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发展与建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第二,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要比在训练后再解决的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此时学生更易理解产生错误的原因、后果等,同时增强了对正确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达到了“知其所以然”的'成效。

  二、现象中设疑,自然条件中解秘

  [教学实录] 师:(根据课件展示的固态氧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固态氧在空气中表面是白色的,而不是淡蓝色呢?

  生:这可能是固态氧表面结了一层冰?

  师:OK!为什么会结一层冰呢?

  … …

  师:(根据课件展示的液氧的图片)提问:盛液氧的烧杯口不断涌现的雾状物质都是氧气吗?为什么?

  生:其中有冷凝形成的水蒸气。… …

  师:我们在描述现象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条件,这样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结论。

  [评述] 即时“捕捉”实验现象中的疑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的科学素养。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改实验难点为探究,扩展学习视野,培养科学理念

  [教学实录] 其一:关于氧气能否溶于水的探究。

  师:出示一瓶氧气和一杯蒸馏水,其它实验用品自己确定,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氧气的溶解性。

  生:(分组讨论,提出设想)

  师:(引导)蒸馏水中能否养金鱼?蒸馏水注入氧气瓶后呢?

  注意设计对比实验。

  生:(一人发言、其他补充)在集气瓶中小心注入半瓶蒸馏水,盖好玻璃片,振荡后放入一条小金鱼;在蒸馏水的烧杯中也放入一条小金鱼,进行对比观察。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能否复燃。

  师:进行演示。

  … …

  其二:关于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探究。

  师:(分三步进行演示)取香烟包装盒内的铝箔为原料,盛氧气的集气瓶为125mL。

  ⑴将铝箔卷起若干层,一端接着铁丝,

  另一端包裹一根火柴。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没有燃烧;

  ⑵将铝箔裁成约1~1.5cm宽的长条,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加热,当铝箔大面积发红后,迅速移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铝箔也没有燃烧;

  ⑶再取一长条宽约1~1.5cm的铝箔,一端包裹着火柴,另一端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点燃,当火柴烧到近半时,将铝箔前端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的瓶颈处,待火柴将烧完时前端铝箔出现亮点,再将铝箔渐渐伸入集气瓶中,可见铝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白光。

  (投影讨论题)①铝箔能不能燃烧?

  生:铝箔在空气中通常不能燃烧;在纯氧中可以燃烧,但要注意反应物的量与反应的条件。

  (投影讨论题)②实验⑴中铝箔为什么没能燃烧?

  生:因为铝箔的用量过多,而且卷了几层,不利于与氧气接触。

  (投影讨论题)③有的同学在做实验时总是取很多量的药品进行实验,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生:如果随意增加反应物的量,不仅对反应不利,还可能造成反应无法进行。

  (投影讨论题)④实验⑵中铝箔为什么也没能燃烧呢?

  生:反应的条件不当,反应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够。

  (投影讨论题)⑤有的同学在写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时,经常不写反应条件,这样有什么不对之处?

  生:相关的反应如果条件缺乏,或达不到要求,反应往往不能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式事实上是不成立的。

  [评述] 将教师原来在“后台”进行的实验探究,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现场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与思考。促使学生知识构建与学习方法同步进行,也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进行变换思维与探索。讨论题的设计最后的落点基本上是学生实验与练习中易出现错误之处,因此实用性较强。

  资料链接:

  一、课后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氧气的“功”与“过”

  2.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

  3.查阅资料:其它金属与氧气能否反应及难易程度

《氧气》教学设计3

  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有:

  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

  2、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3、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

  2、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认识。

  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师:既然氧气的作用这么大,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1:探究制取氧气的方法

  师: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呢?

  生:(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师:演示实验:[实验2-5]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生:(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师: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那么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生: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

  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板书反应原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

  师:对,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进行实验探究。(板书反应原理)

  活动3: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生:进行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师:板书分解反应的概念

  活动4: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应习题。

  三、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氧气》教学设计4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能进行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4)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学习热情很高。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学生学完第一、二单元后的实验活动,在学习了氧气的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亲身经历的一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将以上各部分知识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的基本操作、氧气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高中学习氨气等气体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学习热情很高。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能进行固体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固体等基本操作。

  (4)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进行制取氧气及其性质检验的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难点: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五、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六、实验用品

  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玻璃片、坩埚钳、细铁丝、木条、棉花、火柴

  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

  2、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选择反应装置,并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然后验证氧气的性质。

  [提问]实验室采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气呢?

  [学生思考]

  [ppt]展示P45图2—17

  [学生看图并进行如下讨论]

  1、在图2—17,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学生讨论]……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知道了氧气的制取以及它的性质,接下来在我们亲自动手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验证它的性质之前先看段视频来概括一下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视频]播放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性质实验视频

  (分析)抽取氧气的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药品、固定试管

  3、集气瓶装满水

  4、加热试管

  5、收集气体

  6、停止加热,移导管

  [归纳总结]实验室装配仪器的原则一般是:先下后上,先左后右。所以先固定酒精灯和试管,然后放置水槽。物质加热一般是先均匀,后集中。“均匀”指先预热,“集中”指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气体收集有两种方法,不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水法,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气法。采用排气法应根据密度来决定瓶口向上或向下。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收集氧气还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这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操作步骤简称为“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讨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7、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应用坩埚钳夹住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思考:为什么?)

  8、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下面大家开始动手做实验,一定要注意到我刚才强调的几个事项,同时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注意观察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实验要求]收集两瓶氧气,且其中一瓶底部要有少许水。请同学们合理分工,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生:分工,动手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并填写实验报告。

  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

  [陈述]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行灰水变浑浊。

  [回答]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继续陈述]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教师]接下来把这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

  [可让学生板演]

  [板演如下]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过渡]实验前,我提出了几个思考题(见实验注意事项1、5、6、7、8中的问题),接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答案]

  1、除了用手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热毛巾捂住试管等方法。

  2、导管口刚开始产生的气泡,是试管中和导管中排出来的空气,如果这时候就进行收集,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应等均匀、连续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3、实验完毕后,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槽里的水可能会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所以实验完毕后,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来,再熄灭酒精灯。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是为了使集气瓶中氧气都用于木炭的燃烧,以便有较长时间的观察,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很快地插至瓶的中下部,则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易使集气瓶中的氧气逸出损失,会迅速使瓶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影响实验现象。

  5、氧气不纯的原因,有没等装置中的空气排净便开始收集氧气;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中的水没有完全充满,还留有气泡;收集完气体后,玻璃片与集气瓶口之间密封不好。

  九、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个实验的具体操作,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奠定了基础。

  十、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

  十一、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与探究课,学生动手又动脑,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动手能力较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实验活动熟悉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室制氧气原理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氧气》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 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 3 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 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 取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 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 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 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2、难点 :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 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 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 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 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 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教具准备

  分组提供:试管 5 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 锰、小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 ,但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较纯净的O 2 ,如何获得的呢?

  (二)新课

  1、【投影出示图片】

  1:人和动物的呼吸、植 物的光合作用 。

  【投影出示图片】

  2:工业上用的氧气钢瓶 。

  师引入:自然界获取氧气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实验室中怎样获 得少量的O 2 ?

  学生猜想, 畅所欲言 ;学生观看 、思考。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 发学习兴趣。

  2、实验 探究 合作 交流 。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 问题。

  参照教材P 37 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 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思考回答。

  3、 组内交流 明确学习导向。 与已学知识相 衔接,为探究 新知识作准备。

  4、 实验 探究 合作 交流 (课件展示)

  【实验2-5】

  内容 实验 编号 现 象 原 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展示提高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合作意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 增强学生的成就 感和愉悦感。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用过的 MnO 2 能否再次使 用?

  让我们一起完成【实验2—6】。 先预测,后实 验并认真观察, 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

  (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 观看,思考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5 展示 提高 (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 吗? 此处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思考讨论 使学生体验到 实验室可通过 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观察并思考:

  (1)、上述实验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 收集O 2 ?

  (3)、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 O 2 能用此装置吗?

  学生分析、比较、 交流, A:固热型制取气体 B: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 C:难或不易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气大 E:密度比空气小 。

  (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 的化合反应吗?

  (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师生共同归纳规律 ,分析发现新问题 ,指导学生寻找 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

  6 (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 (课件展示) 反应物种类 ,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 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梳理 、整合、 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

  四、诊断评价

  一组习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 核对答案,互相纠错 ,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氧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包括药品、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初步学会气体制备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信息引导设计实验装置。

  2、在阅读交流中总结化学知识,掌握操作要点。

  3.、视频欣赏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

  2、通过阅读归纳培养自学能力。

  3、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

  4、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设计及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制取氧气的操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学生;学案指引学生;自学阅读训练学生;实验操作锻炼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课堂阅读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方法并用。

  教学用品: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铁架台、导气管、橡皮塞、烧杯、集气瓶、水槽、棉花、玻璃片、木块、高锰酸钾、小木条等。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

  展示

  设问

  活动

  设问

  引导

  投影并

  板书

  讲述

  板书

  投影

  板书

  演示

  提示

  提问

  投影

  板书

  学案引导

  设问

  回答

  投影

  讲述

  板书

  投影

  说明

  设问

  回答

  并解释

  投影

  板书

  动手探究

  观察学生

  师生共同总结并给予评

  小结

  投影

  视频实验

  小结

  过渡

  本课小结

  投影

  课堂练习

  牛刀小试

  课堂提升

  化学版《青花瓷》。

  化学知识有用吗?化学课有意思吗?

  游戏活动:请同学们用手将自己的鼻子和嘴堵上,看谁坚持时间长,老师数数坚持不住的举手示意。

  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你身体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不能继续游戏了?

  教师分析,呼吸需要氧气,在医疗上,工业生产中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氧气。那么在实验室中如何获得一瓶纯净的氧气呢?

  3.2制取氧气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条件。但是实验室也常用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因为高锰酸钾制备氧气速率容易控制。因此本节课就已高锰酸钾为例探究氧气制备方法。

  一、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设计思路

  1、反应原理

  加热/二氧化锰

  ①、过氧化氢水+氧气

  H2O2H2O+O2

  ②、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K2MnO4+MnO2+O2

  在试管中取少量高锰酸钾,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俗称灰锰氧或PP粉,紫黑色晶体,其溶液为紫红色,是常用的消毒剂,受热很快分解而放出氧气。

  依据反应原理,请你思考制备氧气的.发生装置需要那些仪器?

  展示发生装置

  2、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

  常见的三种气体收集方法比较

  收集装置图

  收集气体的操作要领。

  说明选择的依据

  3、收集装置(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实验室制氧气图片

  仪器的安装顺序(从下到上,从左至右)

  仪器我们已经组装好了,那么我们的实验是否可以开始了?你明白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吗?

  请大家阅读课本74——75页讨论归纳氧气实验室制备的步骤。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操作要领。

  阅读完后学生回答操作步骤,

  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装药品,在管口塞棉花,塞紧单孔塞)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5收(收集气体)

  6离(将导管撤离水槽)

  7熄(熄灭酒精灯)

  二、归纳操作过程:“茶、庄、定、点、收、利、息”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三、学生操作

  请两名学生代表演示操作。其余学生认真观察,寻找不正确的操作。

  总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主要操作注意事项

  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的全部过程。

  虽然实验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有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

  请大家阅读回答几大大注意事项。

  学生回答主要注意事项

  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与大家分享。

  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掌握了实验室氧气的制法。

  2知道了气体制备的一般步骤

  同学们这节课你快乐吗?你觉得化学知识用用吗?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有以下实验步骤:①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将导管移出水面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D.③①②⑤④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②试管外壁潮湿;③试管口没有稍为向下倾斜;④忘了加催化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心接触;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⑦高锰酸钾混有可燃物,其中正确的是()

  A、全部B、除④以外

  C、除⑥⑦外D、①②③④

  3相信自己:

  3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气体,已知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则制取并收集甲烷的实验装置?

  AB

  CDE

  仔细欣赏

  积极参考

  思考

  学生仔细

  倾听

  聆听思考

  分析比较

  认真体会

  仔细观察

  积极回答

  自学获取氧气的收集方法

  形成完整的理论操作依据图

  自学阅读

  急于

  阅读

  积极思考

  归纳总结

  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参与学生动手操作分工合作

  认真观察

  学生积极思维

  理清本节所学内容,掌握知识,达到目标。

  学生独立完成,

  核对答案,互相

  纠错,相互评价。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出新课

  为后面分解反应的学习建立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后面要平的正确取用打下伏笔。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

  阅读归纳

  分解重点

  知识

  掌握基本操作

  培养阅读及自学能力,通过主动参与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理清制备过程,为动手实验做准备。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合作中相互评价,体会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助精神。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强化学习内容,及时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3.2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设计思路

  1、反应原理(固体加热型)

  2、制取装置

  3、收集装置(排水法、向上排气法)

  4检验和验满方法(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庄、定、点、收、利、息”

《氧气》教学设计7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①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反应的理解。

  疑点: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

  五、实验材料

  器材: 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等。

  药品: 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其他: 火柴、木条等。

  六、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

  七、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用途。 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对我们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氧气的一些性质。 [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活动一 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板书】: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提问:木条放入瓶中与瓶外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讲述: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纯氧中燃烧实验

  提问:碳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

  【板书】碳在空气中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1、物质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

  2、燃烧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演示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提问:1、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少量的水呢?

  2、如果实验观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1、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融物把集气瓶炸裂。

  2、可能原因有:氧气不纯、铁丝生锈、没有等到火柴快燃尽就伸入

  提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氧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讨论:前面几种物质的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小结:1、生成物只有一种2、反应物都有氧气参加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讲解: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可用A+B=AB表示,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燃烧属于剧烈氧化,缓慢氧化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如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等。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与氧化反应、都会放热。 提问: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吗?

  讲解: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却不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而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练习:课本56页第一、三题

  作业:56页第二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1、实验比较成功,现象明显2、过渡自然,重点突出,难点落实3、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语速过快

《氧气》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反应装置、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实验室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胶塞、酒精灯、水槽、集气瓶、火柴 高锰酸钾 药匙 棉花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9月20日天舟三号载物飞船发射升空,你知道发船发射用的`助燃剂一般用的是什么吗?空气行不行?而纯净的氧气又是如何制得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取氧气。

  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黑板上的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实验探究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探究

  (1)发生装置

  A固固加热型 B固液常温型

  (2)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a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b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原理: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 收集装置:排水法

  (3)实验步骤: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4)实验现象:

  a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中的水逐渐减少,产生无色气体。

  b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实验注意事项: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c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稍微露出橡皮塞

  d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e收集气体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f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六、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课堂小测

  八、拓展

  板书设计:

  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物理变化) 富氧膜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步骤: 查 装 定 点 收 离 熄

《氧气》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

  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

  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3: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结束语。

《氧气》教学设计10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初步认识分解反应;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实验方法为实验法、观察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丰富科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已经认识了一些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学习了药品取用、加热、仪器连接、排水集气等基本操作,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以及氧气的性质,也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独立的实验基本操作,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学习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但如何将单个的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连贯起来并制取出具体的物质更毫无所知。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

  1、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

  2、通过本课学习,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入

  回顾:“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及氧气的性质”,提问:“实验是如何制取氧气的?”问题的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明确目标

  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三种方法。

  1.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2.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氧气。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本节课我们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来研究实验制取气体的整体流程。

  活动3【活动】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学生自主完成实验原理,教师解答实验室选择制氧气药品的原则,为将来学生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打好基础。

  活动4【活动】小组合作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用已给实验用品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因为好奇心及求知欲,他们很快的投入到了课堂的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困生也很快的加入到了研究讨论中。

  活动5【讲授】教师点睛

  依据学生组装的实验发生装置,教师采用相片记录的模式展示给大家看,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成果中寻找问题,互帮互助,相互学习,最终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认识,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打好基础。在明确了发生装置不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

  活动6【活动】实验收集装置的选择

  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收集装置,集合教师给出的另外两种收集装置,再依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对收集装置进行选择,并自主总结出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教师对重点、难点、关键点及易错点给予强化提升。

  活动7【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步骤

  学生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小组内讨论实验步骤,探究制取氧气的整体流程。

  活动8【活动】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室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整体流程,学生认真观察,并与自己探究的过程进行比对,不断发现问题并改正。此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思考下进行自我反思,达到了知识的提升并加深了对整个流程的理解、强化记忆。

  活动9【活动】学生总结实验步骤

  学生通过不对的反思、改正,总结出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

  3、固定安装试管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加热

  5、收集气体

  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后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活动10【讲授】给出简单记忆的方法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查 茶

  2、装入药品 装 庄

  3、固定安装试管在铁架台上 定 定

  4、点燃酒精灯加热 点 点

  5、收集气体 收 收

  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离 利

  7、后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熄 息

  活动11【活动】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活动12【活动】检验气体

  检验收集的气体为氧气,小组合作总结检验氧气的方法及氧气验满的方法。

  活动13【练习】自主完成

  一、看图找出装置中的错误并改正。(图片于素材中)

  二1、为什么要检查气密性?

  2、为什么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应该放一小团棉花?

  3、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时,要等气泡均匀后再收集?

  4、为什么排水法实验结束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

  5、为什么试管内导管不宜深入过长?

  活动14【测试】自我检测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⑦③②⑤④⑥ B、⑦②③①④⑤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 D、⑦③①②④⑥⑤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在导管口出现什么现象时才收集( )

  A.没有气泡冒出 B.刚有气泡冒出

  C.气泡断断续续冒出 D.有连续气泡冒出

  3.若用试管加热固体时,若出现试管炸裂现象,其原因不可能是( )

  A.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 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试管口略向上倾斜了 D.试管夹在中上部

  活动15【作业】作业安排

  自主完成所发试卷

《氧气》教学设计1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是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气体制备的起始,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启后:为第六单元中《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做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氧气用途,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会取用固体药品、知道固体加热的方法。液体的取用。通过其它学科及前面知识的学习,对氧气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在化学实验室里用什么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观察实验和常见仪器的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设计思想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考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倾听、分享。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带铁夹)、

  脱脂棉、酒精灯、集气瓶、水槽(四套)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关于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现在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室制备氧气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

  教师:很好,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下相应的文字表达式。(学生板演加以评价)

  制备气体需要实验装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制备气体的装置分成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下面就共同看看我们实验室中有哪些装置!

  提问:前四种装置与最后一种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前面四种没有酒精灯加热,最后一种酒精灯加热

  教师:对了,我们根据这样的不同,将发生装置分成两大类:固热不加热型、固固加热型。其实从名字上就可以判断我们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思考下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

  教师:对了,我们在选择发生装置的时候考虑的就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接着看收集装置!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因素呢?

  学生回答:考虑的是气体的溶解性和气体的密度

  教师:是的,排水法适用的是不易或难溶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的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这是我们介绍的制备气体的装置。

  想一想:若以加热高锰酸钾为例来制备氧气,我们应当选择哪些实验装置呢?

  学生回答:因为高锰酸钾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固固加热型的;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也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好的,今天我们就以高锰酸钾为例来看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具体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装置如图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重点讲解】: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3)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加热时先预热,再用外焰对着药品处集中加热。

  (5)试管内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6)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因为刚开始收集到的是空气)

  (9)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药品

  (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燃酒精灯加热

  (5)当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

  (6)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7)再熄灭酒精灯

  老师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引导学生利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记忆。

  【提问】

  (1)收集完氧气后,如何验满?

  (2)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验满方法: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检验方法:

  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学生分组实验:请按照以上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其为氧气。(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适时引导、指导实验操作)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第3课题的内容,主要就是如何制备氧气,这一块的内容在今后的考试当中会多次出现,而且高锰酸钾制氧气也是初中化学实验考查必考的实验之一,所以这节课就是想学生能够动手做一下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能是经验不够,整个课堂的氛围不是非常活跃,今后在调动课堂氛围方面要继续努力!

  这节课中,时间的分配上有些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时间用多了,使得学生实验的时间显得仓促了,这点要改进。学生分组实验中,我只安排了“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实验内容少了,应该多加些内容,比如氧气和铁丝反应、氧气和硫反应等。

  总的来说还是要多学习多听课,汲取他人长处,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步!

《氧气》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氧气教学设计。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结合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脑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同学们仔细观赏图片,在这些照片中,你觉得哪些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看看哪几张和图A比较像?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到的,用数学知识怎样解释呢?

  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如,图A的一条边是4份,另一条边是6份。剩下的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自己数一数长和宽的份数,填一填、比一比。

  小组讨论:学生观察、讨论,动笔计算。分别找出图中长和宽的倍数(或分数)关系。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师:谁说一下其他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师:根据上面的计算,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A和图片B、D比较像?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的大小变化了,但不变形。长与宽的倍数关系不变,照片看起来就像;长与宽的'关系发生变化,照片看起来就不像。

  2、生活实例

  (1)出示情境图

  师:你喜欢吃苹果吗?现在有三个卖苹果的摊位,据我观察,质量上没什么差别。你认为该去哪个摊位买呢?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反馈交流:

  A:15÷3=5(元)B:9÷2=4、5(元)C:12÷3=4(元)

  (2)出示情境图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小刚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师:要比谁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2=20(千米)

  45: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1、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苹果单价,跑步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时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2、请同学们自学P50的“认一认”,然后交流你从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比的知识

  (1)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项、后项、比值、写法、读法。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个窗户、两扇门。窗户和门的数量的比是4: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178厘米。

  ③我有1支钢笔,3支圆珠笔。我的钢笔数量和铅笔数量的比是1:3。

  ④我们小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2。

  2、你觉得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除法、分数)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1、各类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2、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1∶7。福尔摩斯发现一个脚印长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

  3、今天我们认识了谁?它表示什么意思?课后继续找一找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比?

《氧气》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氧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10-07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0-07

化学《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10-07

氧气瓶颜色10-06

争吵教学设计10-08

《手指》教学设计03-07

《洗澡》教学设计10-07

统计教学设计10-07

《地名》教学设计10-07

《繁星》教学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