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0 09:50:1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荐]《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荐]《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腰鼓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明确:腰鼓)

  2、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明确:陕北的安塞)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塞腰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初步感知

  1、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跟随陕北汉子刘成章走进黄土高原,体会他酣畅淋漓的笔墨。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①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③尽量调动感情,有感情朗读。

  3、读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腰鼓?请用“……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可用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

  预设:生1: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安塞腰鼓。

  生2: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生3:好一个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

  4、好一个充满气势的安塞腰鼓。这种气势,体现在课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明确:隆隆,隆隆,隆隆……)(相机纠正读音:“隆”作为象声词时应读第二声)

  5、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声音?

  (预设:敲鼓力度大,有力量,产生了回音、回响)

  6、这种气势确实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使耳边听到的是一直不绝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教室里能否产生这种回响。(指导朗读:读时不一定要用尽力气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蓄势)

  师: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7、从中,你读出了怎样的高原人民?

  (预设:奔放、乐观、豪放、充满活力、豪情滚滚)

  三、重点品读

  1、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人民那份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请同学们找出火热的舞蹈场面,品味那份震撼。

  生:第七段:“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

  (预设: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当时表演场面壮阔、气势雄壮。)

  (2)能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比喻展现了腰鼓的什么特点?

  ①“骤雨”是夏天突降的大雨,又急又猛,写出了腰鼓的急促。

  ②“流苏”是穗状饰物,这里指系鼓槌的红绸带。绸带能飞起来,说明敲击的速度快。

  ③“乱蛙”写出了脚步的刚劲有力。

  ④“火花”写出眼睛的明亮。

  a、换成星星可以吗?(明确:不可以。星星给人恬静、清冷的感觉,但火花刚好和这火爆的场面、热情的脸庞相吻合)

  ⑤“斗虎”写出人的威猛有力,斗志昂扬。

  (3)这些都是短句子,作者为什么要用短句子来表现腰鼓的特点呢?

  (明确:这些短句简洁有力、节奏快,感觉就像急促的鼓点。)

  (4)这么雄壮的气势,这么急促的鼓点,这么强健的风姿,这么昂扬的斗志,读时语调应该高昂,语速要快。我们先自己体会一下。(生自由练读。)

  (5)哪位勇士能先来试试看?

  师:这位勇士,你准备把重音放在这句哪些词语上?

  (预设:发狠、忘情、没命)

  师:很正确。知道为什么用“捶”,不用“敲”吗?

  (明确:表现敲鼓的力度大。)

  师:用力到什么程度?

  (没命的程度)

  师:现在,请你拿出陕北汉子没命的劲儿,激情读。(生读)

  师:很有激情。还有想试试看的吗?(个别读——男女生分读)

  (6)现在,让我们带着心灵的震颤,带着高原人的壮志豪情齐读这一段。

  (鼓声响起,生齐读。)

  2、师:好一个安塞腰鼓!看着这火热的击鼓场面,不禁使人想起——

  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师:使人想起——

  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师:还使人想起——

  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1)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作者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中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2)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呢?

  (写出鼓声敲打的声音非常响,场面浩大)

  (3)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师:“晦暗”指思想上的迷惘。这个是否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我们中华历代的进程。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磨难和痛苦,经受了失败与成功的交替,终于走过了迷惘,走进了改革开放这个令人振奋的美好时代。所以说,鼓声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苦苦求索、不屈抗争。)

  3、(出示有关作者写《安塞腰鼓》时的资料)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1)这是作者在创作《安塞腰鼓》时的时代背景。请看资料,作者此时的文章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能理解这一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他到底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

  (师: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环境,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生活富有开放还是贫苦闭塞?贫瘠的黄土地、贫苦闭塞的生活,给了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但“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丧失希望,隆隆的鼓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爆发和力量的喷涌,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所以,作者歌颂的不仅仅是这雄壮的腰鼓,更是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以及那份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2)谁来朗读这一段?读出人民爆发的生命力,以及渴望冲破束缚、阻碍的精神。(指生读)

  (3)雄壮的腰鼓让我们的心中奔涌着万丈豪情,奔腾着生命的力量。现在,我们男女同学合作朗读第9——13段。请看大屏幕。(鼓声响起。)女同学读前两段,男同学读后两段,最后一句齐读。

  4、(出示25——27段)让我们再次借助声音把作者这种激情,腰鼓的气势宣泄出来!读——(生齐读)

  5、师读28——30段,激荡的腰鼓敲完了,飞扬的尘土落了下来,作者写道“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这样写妙在哪里?

  (预设:生1:以动衬静,使全文动静结合,对比强烈,更给人以震撼。)

  (2)师:鸡啼预示着什么?

  (预设:生2:黎明,新的一天到来。)

  师:对,雄鸡一唱天下白,鸡啼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贫苦的安塞人,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而这声渺远的鸡啼预示着新的生活将要来临。

  五、课外拓展

  1、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如果把安塞腰鼓放在江南地区表演,适合吗?

  生:第20、21段:“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①怎么理解?

  (明确:把南方和北方作了对比,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衬托出安塞腰鼓粗狂、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

  ②那么,江南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

  (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很是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恰恰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也就是说一个艺术形式的形成是与地域环境紧密不可分割的。)

  2、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我们台州地区的艺术形式?简单介绍一下。

  (玉环的渔灯、温岭的大奏鼓、仙居的山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3-0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3-1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通用)09-21

(精品)《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0-27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4篇03-0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4篇)03-0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21篇)03-10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精选22篇)03-1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03-05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