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17 16:15:2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经典]《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1

  课题:你,浪花的一滴水主持人:马存莲参与人:教委领导、学校听课小组、学校语文教师、六三班全体学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高朗读水平。了解比喻、排比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理解诗意,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道理。体会修辞的效果,转折的作用,体会诗的节奏美、音乐美和意蕴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课标的具体要求:写人叙事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学情分析:雷锋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收集时理解时不会太难。教学重点:学习雷锋忠于党,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体会在平凡中孕育着不平凡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四个暗喻,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歌颂他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板书设计:你,浪花的一滴水↓(不)是…却…青春雷锋→ →永生像春雨渗透人心壮丽课下作业:收集整理雷锋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背诵这首诗。:本节课教学自我感觉不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突出了“四个体现,一个实现。”不足:首先大家都公认为我讲课速度快,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其次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奖励,这样学习热情更高。教学过程:(见下页)

  教学过程

  一、亲切地呼唤一声——雷锋

  导入: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解放军”,他的家在“中国”,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雷锋图片。)

  引导学生用激动、自豪、敬佩的感觉呼唤雷锋的名字。

  二:深切地怀念你——雷锋

  师:雷锋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雷锋的故事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咱们来讲讲雷锋的故事,回忆雷锋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吧。

  三、品读诗歌,抒发情怀

  师:作家魏钢焰他把自己心目中的雷锋写成了一首诗《浪花里的一滴水》。课件出示全诗。

  1、师配乐声情并貌地朗诵整首诗。

  2、生自由朗读。

  3、指名逐节读诗。(6人)读后评价

  4、再次自由地读,读出自己的情感。抒发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之情。选一节精读。

  5、朗读交流指导。

  选择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同时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评价与指导。尤其是最后两节排比句式的朗读要多下功夫,读出渐强的气势。

  6、师:读着读着,你发现雷锋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

  交流:一滴水,刚展翅的鸟,才点亮的灯,刚敲响的鼓,一个音符,一根纤维,红花一瓣。

  师:作者把雷锋比作了这么多的事物,你觉得哪个比得最确切?

  学生发表观点:选择事物——读一读原句——说明理由

  (如:把雷锋比作一滴水很确切,雷锋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战士,但他的事迹确实伟大的,他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杰出代表,把雷锋比作刚展翅的`鸟,因为雷锋的年轻,他才22岁。)

  7、师: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是这样一段短暂的人生,却把自己所有的光华都献给了他人,让我们来深情地用课文中的语言赞一赞他。(出示课件)

  8.用第七节的三个词语概括雷锋。(青春、永生、壮丽)

  四、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中曾经有过以下一些谈论,你能否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让学生联想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举例说明学习雷锋楷模的事迹>

  1、“雷锋出国了”。

  2、“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了”

  (出示课件)

  五、当堂练习

  1.本课是一首赞美雷锋的XXX(体裁),“浪花的一滴水”指的是XXX,采用XXX修辞手法。

  2.你对“一滴水”的理解为:XXXXXXXXX。

  六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讲述雷锋故事,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3、通过重点句,体会修辞的效果、转折的作用。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句,体会修辞的效果、转折的作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重点句,体会修辞的效果、转折的作用。

  2、通过探究对“一滴水”的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畅谈英雄,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告诉大家,你心目中崇拜的英雄是谁?

  2、 小结:是呀,翻开历史长卷,无数英雄用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谱写了人类最壮丽的诗篇,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让我们为之感动!

  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也是英雄。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位平凡岗位上的英雄。请大家齐读课题:你,浪花的一滴水。

  4、 “你”指的是谁?说说你对雷锋的了解。(随便说一些)

  二、仔细聆听感悟诗情.

  听录音范读,注意“呵”的不同读音。

  三、用心诵读进入情境。

  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深情地诵读全诗,注意重音,体会破折号、感叹号所表达的语气。

  四、勇于展示品读辨析

  1、出示第二小节,指名朗读。

  2、辨析:其中的“渗透”能换成“湿透”吗?

  3、小结过渡:(滴水藏深海。本小节把雷锋比作一滴春雨。写出了雷锋的平凡与年青微小,但产生的作用很大,像春雨一样)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请大家赶快找一找,说说你的体会。

  五、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结合雷锋的`生平事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联想。

  2、指名读句子。

  3、出示四个比喻句。

  句子1:他呵,是一滴水,却能够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1)谈体会

  (2)师讲解:雷锋同志觉得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做是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3)朗读指导:(女1人,女齐。)轻读,赞颂

  句子2:他呵,是刚展翅的鸟,却能够一心向着党飞!(1)谈感受或联想

  (2)师讲解: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在农业战线上,是治水模范,优秀拖拉机手;

  在鞍钢,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在部队,多次立功,被评为优秀战士、节约士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可以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显著的成绩。多么高强的工作能了呀!

  (3)朗读指导:男1,男齐。声音比前一句稍高,敬佩!

《水》教学设计3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近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发现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过程,它可以是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可以是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可以是技工学习某种技巧的过程,可以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探究发现应分不同层次,主要是根据研究的主体(人)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科学实践能力高低,以及相关经验阅历的深浅而定。只要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水平上自己经过钻研学会了过去不曾会操作的方法、过程或技巧,都应属于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都属于发现式学习。本案例在发现式学习上作了较好的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2、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某种物质能否溶解于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1、每组若干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瓶子,1根玻璃棒,1只水槽装水,1把小药匙,1片玻璃片。

  2、食盐、高锰酸钾、干净的沙、糖、面粉、洗衣粉、土壤、味精各1小包,分别写好名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杯自来水)提问:

  (1)这杯子里面有什么?

  (2)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取一药匙食盐)把食盐放入水中,轻微摇晃,请同学们观察,食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食盐已经均匀地“化”在了水中,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溶解。(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概念。

  (1)谈话:到底怎样算是溶解,怎样是不溶解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用高锰酸钾和粉笔灰分别放在水中做对比实验。

  条件:相同数量的.高锰酸钾和粉笔灰;

  在两个杯子里放入相同的量的水;

  相同的水温,放入的物质不同。

  (3)实验观察后汇报:

  ①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它们的条件都相同,但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小结:高锰酸钾在水里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5)学生讨论:看课文插图,食盐哪里去了?(化成微粒,分散水中)请你根据插图,说一说食盐的溶解现象。

  (6)小结:食盐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7)提问:粉笔灰在水中有没有溶解?为什么?(没有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而是沉淀在杯底)

  2、指导学生研究能被水溶解的物质。

  (1)谈话: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叫溶解。世界上的物质有许许多多,能不能被水溶解,我们只要实验一下就知道。同学们的桌上还有6种物质,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鉴别一下,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

  (3)汇报结果。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糖、洗衣粉、味精能溶解在水里,而面粉、土壤、沙在水里不能溶解。

  3、指导学生认识物质不灭,食盐可以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1)提问:食盐溶解在水中,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了,是不是食盐就没有了呢?你有没有办法把食盐从水中取出来?

  (2)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

  (3)小结:从食盐水中将食盐取出的方法是:晴天,可将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放到太阳下去晒。如果是阴雨天,可用酒精灯烤或电吹风机吹,把食盐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欣赏并归类积累字词。如,“绮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应和、低语、谈心”

  2.阅读理解

  遵循“初步感知—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整体回顾”的阅读规律,采用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从读中感悟的方法。

  3.表达运用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课件逐一出示春景图。

  (1)师引导:同学们看,春姑娘唱着歌来了,她走过柳树,柳树变绿了;她走过桃树,桃树开花了;她走过小河,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流动起来。春姑娘所到之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今天我们就跟着春姑娘走进三月的江南小镇,来欣赏三月江南清净明洁的春水吧!

  (2)板书课题。

  2.释题读题。

  (1)师指导: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2)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4.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认真思考: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示例:飘洒着无数点点桃花的水;水声忽大忽小,仿佛一曲美妙的乐章……

  (4)生听课文音频,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月桃花水的?

  (5)生交流。(示例:写声、写色)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春景图,加上富有画面感的导入,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春天江南小镇生机勃勃的美景,感受到三月江南春水的可爱可贵。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板块二词串欣赏,精读感悟

  1.读词入境。(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提醒生注意用声音和表情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2)发现词语排列特点。

  ①师引导: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②示例:第一组词语是表示颜色的;第二组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组词语是形容说话、声音的。

  (3)生认读第三组词时,师相机出示多音字“和”,指名认读后齐读。

  2.过渡谈话。

  师:用心地读这几个词语,就能想象它们所构成的画面,读出它们的色彩,读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同样,用心地去读课文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感受。课文的第3、4自然段写的就是声音。

  3.引导倾听桃花水的声音。(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听到了什么声音?

  (2)师指名交流。

  示例:拖拉机的鸣响,纤细的低语……

  4.引导进行“批注式阅读”。

  (1)师引导:当你静静地用心读书时,读着读着,某个字或某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譬如,当老师读到“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时,我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就像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

  (2)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师引导生读思结合并做批注,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5.师指名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引导:围绕“纤细的低语、谈心”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6.指导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反复朗读重点句。

  课件出示:

  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

  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7.师小结: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妙,它就像一根轻柔的弦。因此作者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春天的竖琴)

  8.引导生交流朗读感受。

  (1)生再自由读第3、4自然段。

  (2)师引导: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的是清亮的桃花水,第二次读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第三次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桃花水的勃勃生机。相信你们的感觉也跟我一样,这次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指名读后交流。

  示例:像春天的使者;像一位善解人意的春姑娘;像温柔的母亲,滋润着万物……

  9.师课件出示桃花水系列图片,并做小结。

  三月桃花水犹如美妙的精灵,犹如鲜活的生命。它流过树林,树叶更绿了;它流过田野,花儿更艳了;它流过高山,山林更茂密了……

  10.师生合作朗读第3、4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应和、低语、谈心、叮当”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得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

  板块三仿写画面,精细感知

  1.引导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1)师引导:现在让我们循着三月桃花水的声音,一起去桃花水边看看吧!(出示课件)

  (2)师配乐范读第5、6自然段。生边听边思考: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3)师相机提问:你刚才描述的画面,课文中描写出来了吗?(生交流)(板书:春天的明镜)

  (4)师引导:你是从课文哪个地方读出来的?(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

  (5)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省略号藏着的美。

  2.小练笔。

  (1)师引导:大家读出了省略号藏着的美,这省略号里还藏着许多美,现在请大家将省略号里藏着的美写出来,写一写桃花水的宁静的画面……

  (2)生练笔后,师指名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指导朗读:把自己当作桃花水,美美地读。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鼓励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统一。

  板块四朗读末段,总结全文

  1.师过渡: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奏出了春天的乐章;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照出了春的明媚。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2.师生合作朗读,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桃花水一起奔跑,一起歌唱,在这里,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听到了三月桃花水的声音(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我们看到了三月桃花水的色彩(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我们还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歌,看到了一幅灵动的画……这有声、有色、有情的三月桃花水使我们深深地陶醉。让我们听着轻柔的乐声,欣赏着色彩斑斓的画面,让这清净明洁的三月桃花水再次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田吧!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水》教学设计6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水,知道大自然的水无处不在。

  2、愿意欣赏并初步感受诗歌,学习念诗歌。

  3、知道水的用处,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一、倾听录音,激发兴趣。

  1、倾听流水声(放录音PPT)(问: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水)

  2、你们能说一说,你们在哪儿见过水,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教师小结:其实,生活中的水无处不在,你们知道跳舞的水是什么样的水吗?还有什么水是脏脏的`水?什么水是甜甜的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幼儿学习诗歌。

  1、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诗歌《水》。但是在听的时候 ,王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你在诗歌里都听到了那些水?诗歌里是怎么说这些水的?(如:什么水,是海水?)幼儿可自由用动作表现。

  2、出示PPT,学习诗歌。

  大大的水,是海水。

  小小的水,是泪水。

  跳舞的水,是喷泉。

  静静的水,是湖水。

  清清的水,自来水。

  脏脏的水,是泥水。

  甜甜的水,西瓜水。

  咸咸的水,是汗水。

  3、幼儿集体朗诵。(可以加上动作表现。)

  4、引导幼儿讨论:

  小小的水除了泪水,还可以是什么水?脏脏的水除了有泥水,还有什么水。(雨水,污水。)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在诗歌中看到的和听到的水,今天请你们把这首诗歌带回家念给爸爸妈妈听,看看周围还有什么样的水。

  三、延伸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假如没有了水,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植物离不开水,金鱼离不开水,引出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水。)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水的用处,所以要养成爱惜水、节约水的习惯。那小朋友们平时用水的时候,要时时刻刻记得节约用水。

《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只识不写的二类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4.体会作者反衬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抓住有关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描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

  教学难点:体会反衬写法。

  预习准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借助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就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思考,查找资料,在朗读中探究问题答案。

  4.了解整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中心句)写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图片。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

  2.明确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说说:在生活中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4.质疑:为什么作者认为水最珍贵呢?

  四、品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a.自主朗读,寻找“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原因。

  b.交流汇报,深入体味。

  明确: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a.自由朗读,质疑并在朗读中思考。

  b.交流汇报,深入体味,教师相机板书。

  c.有感情朗读地描述下雨这一场景的句子。

  明确:下雨天是大家期盼的日子,雨中洗澡的痛快与欢乐再次说明:“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默读课文,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b.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c.再读课文,画下语段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体味干燥、炎热的天气里,母亲用一勺水为孩子们解暑的快乐。

  d.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e.再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五、深入体会反衬写法:为什么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作者却具体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六、拓展延伸:

  1.猜猜课文原题目为什么叫“饿水”?

  2.出示图片《给地球注水》,引导学生体会水对我们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七、作业:

  1.对身边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一项调查,记录相关调查情况。例如:家庭里有那些浪费水的不良现象等等。

  2.查找并收集我国及世界现阶段缺水的相关情况。

  八、板书设计:

  水

  挑水苦

  洗澡反衬

  冲凉乐

《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摘录笔记,自学生字新词。认字6个,写字8个。学习多音字“和”。

  3、通过学习与交流,理解“映照、绚丽、流淌、回旋、轻柔、应和、纤细、催促、袅袅、沉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和写作句式的方法学习,提升学生诵读和理解的习能力。

  4、继续学习针对课文的层次结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习旁注心得笔记。

  5、在老师引导下,学习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写景中的抒情,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创,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和表达春水的不同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的美感。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多角度描述,丰富情感,练习表达

  教学准备

  1、生查资料理解“三月桃花水”;

  2、教师ppt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而来的滚滚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架竖琴带着它的节奏和明净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与《春潮》进行对比阅读。

  3、练习对课文题目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三月桃花水指的是农历三月江河水涨,此时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所以被人们称三月桃花水或者桃花汛。

  4、播放三月桃花水视频,请同学们谈一谈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陶醉,很美……)

  师:同学们,三月桃花水以它美丽的倩影从色、形、声等角度由动态、静态出发,向我们诉说着春天的赞歌,那么著名散文家刘湛秋先生又是如何赞美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整体感悟。

  1、师:昨天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读课文,检查预习课文的情况。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2、检查生字词。

  映照绚丽流淌樱花回旋竖琴波纹轻柔琴弦应和纤细催促开犁披上袅袅沉醉鞠一捧

  1)自读词语。 2)指名读。 3)交流自己利用工具书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把词语学习的认真扎实,老师要为你们点赞。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要求:1、用双直线画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在这个中心句找到关键词语,用“ ”做标注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师:ppt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师:指导学生在该句旁边做简洁的批注——中心句这个句子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比喻把三月桃花水的声音比喻为“一串小铃铛”,形容它的声音悦耳;把三月桃花水的光芒比喻为“一匹明洁”的丝绸,形容它的光亮。(师指导学生做批注比喻)

  课文开头以两个问句的形式出现,请同学们齐读。那么它们的答案在哪里呢?就在课文中,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这两个问句相对应的段落,然后读一读,把三月桃花水还比喻成什么呢?开始吧。

  (生浏览找出相应段落自由朗读)

  3、交流汇报。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1)对应3、4段,写的是三月桃花水的声音。

  (师:把3/4自然段的段号连在一起画||,表示这两段都描写三月桃花水的声音,指导学生用双斜杠做标注,并写上声音、比喻。)

  1)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对应5、6段,写的是三月桃花水的光芒。

  (师:把5/6自然段的段号连在一起画||,表示这两段都描写三月桃花水的光芒,指导学生用双斜杠做标注,并写上光芒、比喻。)

  3)课文的7、8、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指名交流师总结:我们旁注的就是心得,每个人阅读时的心得体会都不一样,旁注的内容也会不同,但旁注一定要简洁。指导写赞美。

  4)同学们,我们还有一个第2自然段没有学习,它讲的是什么呢?

  指名交流——河流醒来的样子。

  师总结:对照板书复述课文内容,说明课文结构就是总—分—总。

  我们刚才阅读第一自然段时找了相应的段落,解答了课文开篇提出的两个问句,作者最后由衷的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我们把这种结构方式叫做总—分—总。

  同学们,知道了课文脉络,还远远无法欣赏课文的文字美和表达的思想,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抓重点段落和特点;抓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配乐朗读……

  老师建议大家还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慢慢品味课文。

  三、潜心品读,感悟美。

  1、师: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作者描写的三月桃花水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同学们边读边画一画边圈一圈。并简单写好心得体会。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清新活泼的文字,从而得到美的体验。]

  (一)品味声音

  2、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听到了有节奏的鼓点;

  生:我听到了纤细的低语;

  生:我听到了忽大忽小的水波声;

  生:水波声

  师: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好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么多不相同的声音放在一起怎么用朗读体现出来了?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试着读一读,待会儿我们看谁最读的悦耳动听!

  (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

  师起头,生每人一句读,强调“应和”的意思,师水流“哗哗”,生拖拉机“突突”。

  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强调长句读好;

  那激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师:指导读的'时候“激流”读好。想一想三月的桃花水为什么要催促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生: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最好的播种季节。

  师:确实如此,在激流的水浪声的伴奏下,农民们开始了一年中忙碌的播种季节,配乐欣赏播种图。好一幅欣欣向荣的春耕图,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那激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总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读,已经再次创造了读书,把别人的文章变成了自己的文章,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正在演奏着春天的序曲,怪不得作者这样写到: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么美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富有人性化的特点,再加上整齐而又富有变化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接着,让我们伴着竖琴的音乐再次感受三月桃花水声音的美。老师先读,你们接读。

  师读:每一条波纹,生:都是一根轻柔的弦,一次类推。

  这么美的三月桃花水,怪不得作者在问候由衷的赞美到: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啊!

  (二)光芒

  师:,三月桃花水不仅是竖琴,它还是春天的明镜,那么作者在水中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刚才的阅读方法自学。

  生:我看见了垂柳披上了长发;

  生:我看见燕子飞上了天空;

  生:我看见一群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衣裳;

  ……

  生边说师边画提到的景物。除此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利用省略号做好课后小练笔,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抓住段后的省略号,引导孩子展开想像,丰富已有的表象,培养其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课文内容。

  总结: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下今天欣赏阅读课文用到的方法有:

  抓重点段落和特点;

  抓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

  配乐朗读;

  带着问题品读;

  画图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在以后更好地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课文。

  五、练习。

  1、课文内容大回放。

  课文是按照()____()____()结构写的;从()和()两个方面描写三月桃花水的。

  2、我能读准确,写美观。

  shù q n xúan zhuǎn cuī cù q n xián

  竖琴旋转催促琴弦

  3、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huò B、huó C、hè D、hé E、hú

  1)他俩和()好了,真让人高兴。

  2)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

  3)爸爸正在和()水泥。

  4)这件衣服我已经洗三和()了。

  4、“是”在不少句子中表示“好像”,想想下列哪个句子表示“好像”。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3)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

  4)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的麦苗谈心。

  六、作业。

  1、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和优美的句子,写好摘录笔记。

  2、小练笔——在三月桃花水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推荐阅读刘湛秋的散文诗《春天吹着口哨》。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竖琴

  是什么光芒?明镜

  陶醉

  赞美

  比金子还贵

  比银子还亮

《水》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环节的内容,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分类方法。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上课前,我将学生带到学校塑胶运动场边的喷泉池边,让学生留心观察喷泉池,看看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预热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预热环节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到喷泉池边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3、小组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发散练习:

  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同桌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发散练习,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水》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遇到困难或麻烦的事情,能自己解决的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总依赖大人。

  2、初步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看图写一段话,句子要通顺。

  3、初步学会看图发挥想象。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指导学生仔细看图,理解图意,然后说说主要意思。说图意时,学生可以互相补充,以求对图意有整体的了解。

  2、再次看图,发挥想象,用几句话说出每幅图的图意。

  (1)第1幅入是什么意思呢?看看图,再看看开头的几句话,谁能说说?

  (2)读课后第1题(1),看第2幅图,想象水打翻了,丁丁和冬冬的.想法有什么想法,想法有什么不同?

  (3)读课后第1题(2),看第3幅图,说说小红和冬冬在干什么?

  (4)读课后第`1题(3),看第4幅图,说说图意。

  3、用上开头的几句话,把4幅图的图意连起来说一段话。(注意句子的连贯,句子通顺、及时点评)

  4、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选部分学生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评议优缺点。

  二、自己针对老师评议中的建议对作文进行修改。

  三、誊抄作文。

《水》教学设计11

  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的实验,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的准备:

  教师准备:

  粉笔1支 红水钢笔1支 高锰酸钾1份 盐1份 糖1份 沙子1份 玻璃棒2根 抹布1块 托盘1个 放大镜1个 纯净的水1杯 红水1杯

  学生准备:

  纯净的水24杯 红水6杯 高锰酸钾6份 盐6份 糖6份 沙子6份 玻璃棒12根 面纸6张 布条6块 抹布6块 托盘6个 放大镜6个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又见到大家,你们喜欢水吗?我们都是响水人,对水有了哪些认识?

  生交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看来,大家对水了解的很多。

  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水有许多神奇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神奇的水。(板书:神奇的水)

  二、研究水的溶解

  实验一 学生实验感受水的溶解

  为什么说水神奇呢?让我们从实验中来寻找答案吧!想把实验做成功吗?那可要好好看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的变化。

  2、一分钟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按实验报告的要求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自己轻声读读吧!看明白了吗?那就赶快动手实验吧!

  学生实验,师巡视。

  生汇报。(实物投影)

  实验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颗粒不见了,水却变紫了,像这样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溶解)

  同学们,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糖、盐、沙子,把这些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溶解吗?大家猜猜看!

  生猜测。

  把盐、糖、沙子放入水中,究竟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赶紧动手实验吧。别忘了做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师巡视。

  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代表你们组来说一下?(实物投影)

  生汇报。

  看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生活中,还有什么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呢?

  生回答。

  三、研究水的毛细现象

  刚刚我们研究了水的溶解现象,它让我们看到了水的神奇,其实,水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下面我们继续来感受水的神奇。

  实验三 感受会“爬”的'水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水到底往哪里流。

  老师准备了一杯纯净的水,为了让便于观察,课前放入了一些红墨水,现在我把****笔的底端垂直放入水中,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做实验,生观察。

  学生汇报。

  这也是水的神奇之处。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汇报。

  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做实验,在实验中寻找答案。

  实验四 揭秘会“爬”的水

  同学们的桌上有面纸、玻璃棒、布条,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将它们放入红色的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猜测。

  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吗?做完实验你就知道了,别着急,先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把面纸、玻璃棒、布条的底部垂直放入水中一分钟,观察水的情况。

  2、实验中对器材要轻拿轻放,以免损坏器材。注意安全与卫生。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刚才各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谁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实物投影)

  生展示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布条、粉笔、面纸都能帮助水往上爬。为什么玻璃棒却不能呢?请大家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答案?

  生分组观察,讨论。

  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答。

  看来 正是有了小孔,才存住了水,产生了水往上爬的现象。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一根玻璃棒放入水中不能让水爬上去。现在,请你把两根玻璃棒紧紧的靠在一起放入水中,看看会有现象发生?

  生分组实验观察,汇报。

  看来,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往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往上爬。小孔和缝隙合起来就叫做“孔隙”。

  实验五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如果把墨水滴在餐巾纸上,会怎么样呢?(实物投影)我们一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

  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生回答。

  四、联系实际

  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课件出示)

  水的毛细现象神奇吗?(生:神奇)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实验中研究了水的神奇,它会爬,还能溶解一些物质。关于水,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同学们,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哪一组做得最好?(播放乐曲)

《水》教学设计13

  【教材结构】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文本与庄周原文的改编之处,把握作者对材料的创新设计及构思,进而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再读文本,分析并归纳语言特点。

  3、摹写,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4、通过学习和写作,初步学会鉴赏与评价流行文学。

  教学难点和重点:

  作者对文本的创新再创造和寓意的展现。

  教学课时:

  2-3课时,未定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导入新课,告诉学生学习任务。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刘征的杂文:他的杂文不同凡响。

  《人民日报》几次评奖,他都获得第一名。

  他的杂文有二味:辣味和甜味。辣得令人痛快,甜到心的深处。有一种非凡诡怪的艺术魔力,有讽有刺,但是不剑拔弩张。读后得到启发,引起思考,与之共鸣,令人心喜。

  今天我们在课堂一起学习他的《庄周买水》,而且希望能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并模仿课文写一篇特立独行的杂文。

  二、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用到了几处典故,分析原材料与文本的变化之处,思考体会作者的改编意图,感悟写作意图(文章寓意)。

  1、文中典故: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道教掌故之一,典出《庄子齐物论》。根据该书的记载,庄子梦见自己化成蝴蝶,翩翩而飞,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後,又觉得自己是庄周。到底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庄周?在道家与道门中人看来,不论庄周也好,蝴蝶也,其实不必进行人为的彼此区分,因为让思维处于物我一体的状态,彼此没有分别,大道也就在心中。

  仓颉造字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濠梁观鱼

  《庄子秋水篇》记载有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事:一日,两人同游于濠上,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悠然自得。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就是这一段简单的对话,对于我国的思想界、哲学界和文学界等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后人将他们对话的地方称为“庄惠钓鱼台”,它就在凤阳的临淮镇附近,它位于凤阳县临淮镇南郊老塘湖中,原为濠河边一个高岗。现在是麦田包围中的一个土堆,当地又称为胡大海钓鱼台。相传庄子和惠子以后,胡大海也曾于此垂钓。今天虽然“庄惠钓台”没有什么特别出众之处,几乎与荒冢野坟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口就是碑,将一个两千多年来流传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到如今,就凭着这一点,钓台便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原本应该理所当然拥有售水权的东海管理人员海若,转手将水倒卖给河伯,河伯又倒手将“水”权,“下放”到濠梁,;一倒——将水价提为原来的十倍,二倒——水价变成原来的五十倍。但水最终却要到东海去领取。《史记》上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倒买倒卖的背后,不就是一个“利”字吗?当然,利从何来?靠“倒买倒卖”,怎样才能称心如意的“倒买倒卖”?当然,只需手中有权,说实话,“利”的靠山是“权”,“弄权”是“牟利”的依据,“牟利”是“弄权”的一种表现方式罢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空间的一小部分就是被这样一些东西填充着。作品也正是着眼于这种“弄权有道”与“谋私有方”的现实,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之块垒,起到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也是一种喻世名言,醒世恒言吧。

  3、文章结尾一段,写甘霖欲降和庄周敲桶而歌,对深化主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1)革命的风暴到来,受到惩罚。

  (2)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笔法,表现出庄周在经历一段腐败、黑暗现实的磨难后,对清明政治的渴望与欢呼。

  (3)渴望人与人之间少欺骗,多层性的社会到来。……

  (补充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8年,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这个潮流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

  三、学习文本的写法,构思仿作的材料和主题。

  推荐材料:孔子(孔子办学)

  四、总体品味鉴赏文本,学习写作技巧。

  1、这篇杂文写得富有情趣,文章的叙述有何特点?

  文章的叙述很有特点,随处可见作者用心。

  庄周要养鱼,必需大量的水。首先,老天大旱,水又十分紧俏,怎么办呢?这时,文笔趋紧。下面庄周决定到东海买水,可谓“智者”。东海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乃绝佳去处,但谁知东海竟然“门上吊着一把大锁”,而且“无货”,连东海都无货——那,何处有啊?无怪乎庄周“几乎哭出来”,文笔为之陡然一紧,但仔细想想——“‘无货’两个大字是后来写上去的,写的是仓颉体,苍劲有力。”不难看出其话中有话的的言外之旨了。眼看走投无路,突然峰回路转,“走来一位西装笔挺的办事员”,前面讲过“门上吊着一把大锁”——分明无人,怎么这么巧(无巧不成书),偏偏就有人来呢?——看来,非无人也,正“守株待兔”呢!果然,指点一二:“听说河伯那里也许有些存项,你快去问问吧。”文笔一松,读者也为庄周稍松一口气。但仔细再想,东海之大尚且无货,小小河伯水从何来?不由又暗地为庄周的买水前景倒吸一口凉气。结果,不出所料,庄周在东海的遭遇,再次上演。好歹到了濠梁,令人惊喜之余,不由被价格吓得半死,这还不算,——钱,你的留下;水,却要到东海去领!领就领吧。费尽周折与磨难,半道所遇暂且不谈,结果秋雨马上就要下来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国际玩笑”啊,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嘲讽”啊。

  可见,文章的叙述绝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跌宕有致,一波三折,耐人寻味的。

  2、总体品位文章的情趣所在

  (1)巧妙的构思,折射出现代生活的面貌。作者借用了与庄周有关的一些事情巧妙的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情节。同时作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观照古人古事,用现代意识加以改造、生发,让内容折射现代生活的色彩。

  (2)旧瓶新装。作品中人物穿古人衣服,说现代人的话。如长发披肩的女秘书耸耸肩说:“sorry,没货了。”

  (3)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活画人物形象。如女秘书“耸耸肩”,“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一连串的“嘿嘿”,“哈哈”的拟声词的使用,活画出人物形象,并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五、开始摹写。

  六、课堂评赏学生仿作。

  1、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佳作,要求写好简短的推荐理由。可以是构思特别巧妙的,语言突出的等等,只要有一方面突出就可以推荐。

  2、每组代表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评说。

  六、小结

  当今文坛寓言式杂文出现得比较多,我们不能只看到改编后的好笑,更应该看到改编背后的寓意,这才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类文章,应该和香港盛行的“无厘头”文化区别对待,后者是除了好笑别无其他,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是要笑过之后仍有回味、咀嚼的东西。这就是真正的“幽默”。

  高考作文,目前为止,还是以话题作文为主,如何在短短的考试时间中出奇制胜,夺得创新发展分呢?我们也可以学学这类“文本新编”的写法,主题、构思、写作技巧也得相应跟上。

《水》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引出课题。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

  1、师:老师今天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

  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

  3、出示实验要求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根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在袋子不能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方法去判断。

  教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三、分类

  师: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师介绍分类方法:将石头、木块、树叶这类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水、牛奶、醋这类没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空气单独分为一类,称为气体。

  师:根据老师的分类方法,你们还能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回答。

  四、完成水的网状图

  师: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水属于以上的哪一类?

  学生回答:液体。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水的特点?请记录在水的网状图上。

  请学生投影分享他的网状图。

  师总结:关于水的更多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深入了解。

  板书设计:

  水

  一、观察方法:摸、闻、听

  二、分类:

  固体:石头、木块、树叶

  液体:水、牛奶、醋

  气体:空

【《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教学设计03-16

《水》教学设计范文04-27

水教学设计范文06-28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05-22

《水》教学设计模板05-24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04-24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03-08

《测量水的温度》的教学设计04-29

教学设计:画山绣水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