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6 18:56:4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水》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教学设计

《水》教学设计1

  1.教材分析

  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影响其状态变化的条件主要有温度和压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冰.水和水蒸气非常熟悉,也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对于转化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并不十分清楚。本课着重从受热这一条件下,揭示冰—水—水蒸气转化过程的特点。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运用多种感官,将冰.水和水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猜想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第二部分,做冰融化的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知道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建立融化的概念。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第三部分,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在观察和描述的过程中发现:当温度升高到100 ℃时,水会沸腾,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变少。

  第四部分,了解满壶的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冰能融化成水.水烧开了会冒气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知道冰在0℃融化.水的沸点是100℃也不算难,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吸引孩子们的呢?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科学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科学探究得来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我要做什么,并且通过实验操作而有所发现,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知识并非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获得的。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展开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会有积极的影响。

  3.学习目标

  3.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 ℃时,水会沸腾;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3.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能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能用温度变化曲线图记录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3.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3.4让学生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进步。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5.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课件.烧杯.水.冰块.铁架台.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学生:温度变化曲线图.烧杯.冰块.铁架台.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彩笔.秒表。

  6.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设计图

  创设轻松开放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猜谜语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本课内容。

  说说水的其它存在形式及其异同

  测量冰融化为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获得实验数据。

  给冰加热,直至完全融化

  冰融化的温度变化

  在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可以知道冰融化的温度为0℃.

  整理记录信息,进行分析讨论

  水沸腾温度体积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水的温度变化的数据,并得以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给水加热,直至沸腾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水位下降。

  整理记录信息,进行分析;观察水位

  巩固学生对沸腾现象的认识,即沸腾常伴随大量气泡产生;让学生关注到凝结现象,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观察分析满壶水烧开的现象及其原因

  观看视频,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7.教学过程

  7.1创境导入

  师:老师说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遇冷会变成冰雪。平时我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大海里咆哮。万物生长离不开我,我会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同学们猜出我是谁了吗?(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出示水的图片,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轻松开放的学习情境,通过猜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也为本课所学的水的变化的知识做了渗透。

  7.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7.2.1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一杯水,请用语言描述水的特性。

  (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水的`特性。)

  7.2.2师:大家说说在自然界中,水还会以什么形式存在?

  (引导学生说出冰和水蒸气,并板书。)

  7.2.3师: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可以结合实物说说冰与水的异同,教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理由,但对于某些有争议的想法不必急于作出正误判断。)

  7.2.4师:同学们对于水的变化都有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来了解水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比较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中,发现冰.水和水蒸气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猜想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7.3研究冰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7.3.1师:冰怎样能变成水呢?(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加热的方式。)

  师(出示温度变化曲线图、烧杯、冰块、铁架台、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等实验器材):你能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说一说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能获取哪些实验信息?(鼓励学生说出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测温并记录.观察现象等。)

  7.3.2给冰加热,并记录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7.3.2.1教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 °C时为止。

  7.3.2.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合理分工,并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冰的状态的变化以及相应时间温度的变化。

  7.3.3完成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7.3.3.1师:看,冰已经完全变成了水,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还藏着哪些秘密呢?我们将从温度变化曲线图中寻找答案。

  7.3.3.2学生将图中表示温度的各点按次序连线,组内成员检查连线是否有误。

  7.3.3.3教师以书中的曲线图为例,指导学生读懂曲线图中的数据及温度的变化趋势。

  7.3.3.4师:观察图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2.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3.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提示:冰融前是指只有冰存在的状态,冰融化时是指冰水并存的状态,即冰融化的过程。

  7.3.3.5学生根据图中数据作答,教师总结: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冰融化时的温度是0 ℃;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冰融化的过程,分析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冰受热后是如何从固态变成液态的。

  7.4研究水沸腾前后的变化

  7.4.1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给杯子里的水继续加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水面位置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操作继续探究。

  7.4.2教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2.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3.加热过程中不能用手触碰温度计,以免烫伤。

  7.4.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水的变化。(如有学生误以为加热过程中水中产生气泡,水就达到沸腾状态,教师应及时纠正,说明沸腾状态的特征:容器中的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而且这种现象持续存在。让学生在水沸腾后测量沸点。)

  7.4.4学生完成温度变化曲线图,并分析回答问题:

  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

  3.水沸腾以后,温度是否继续上升?

  学生根据观察和记录回答问题。

  7.4.5师: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7.4.6学生撤掉酒精灯,师:观察水还在沸腾吗?为什么?(水停止沸腾,因为停止加热;说明水的沸腾需要持续加热。)

  7.4.7师:水面位置有什么变化?消失的水哪里去了?(水面下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认为消失的水变成了水蒸气)

  7.4.8师:比较一下,说说水蒸气有什么特点?(无色无味,可流动。但要说明,我们看到的白气并非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小水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水沸腾的过程,分析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从而了解水受热后是如何从液态变成气态的。

  7.5讨论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7.5.1师: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变化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要注意观察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课件播放满壶的水烧开的视频,学生观察。)

  7.5.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包括壶盖被顶起.产生气泡.水流出来.壶把上出现水珠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壶盖被顶起等现象是发生了沸腾;壶把上出现水珠是发生了凝结现象。

  教师补充: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并非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与壶把上出现水珠的原理相同,通过光的折射呈现出白色,真正的水蒸气是透明的。

  [设计意图]本活动一方面巩固学生对沸腾现象的认识,即沸腾常伴随大量气泡产生;另一方面让学生关注到凝结现象,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7.6全课总结

  师: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说说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师:冰受热后会融化成水,水受热后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所以说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那么三者可以进行反向变化吗?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反向的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学习。

  8.板书设计

  水受热以后

  融化(0℃)沸腾(100℃)

  冰 水 水蒸气

  加热 加热

  9.教学评析

  冰融化以后会变成水,水烧开了会冒气,这些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早已司空见惯,那么本节课还要教给孩子些什么呢?我认为科学课不仅仅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所以本节课就有了两条线索:思维与操作。思维是思考的箭矢,在本节课中,我在每一个环节都启发学生先去思考,然后用思考启动操作。在导入环节,我用一个水的谜语开启教学,这就是思考的开始,然后是讨论水的不同形态.它们的异同,接下来在操作环节也伴随着对实验目的的猜测.对实验数据和现象的分析,最后是对水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整体思考。总之,是教师引导学生处处思考,以此来推动教学活动。

  “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这两个实验操作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水融化.沸腾的温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实验的难度不小,因此教师在学生操作前进行细致指导,包括实验操作的方法.小组成员的分工配合.温度变化曲线图的记录等等,以保证学生能够完成探究活动。

  关于教材,我有一点疑惑。我们肉眼可见的白气并非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珠,在光的折射下呈白色。而在本课教材的篇首便出现了一副水汽缭绕的图片,意指水蒸气,这一点是否有误?还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有偏差?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是没有采纳这一现象,同时把比较水.水蒸气的异同环节设置在水的沸腾实验之后,这样学生面对实物来分析讨论会更加有的放矢。

《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及为我们村里人带来的欢乐,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研究文章中心,初知珍贵。

  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而这篇课文又是写“水”的什么?

  2、浏览课文,交流:本文写人们珍惜水而表现了水的珍贵。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贵的?

  2.文章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

  1.学习第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或者是说水缺乏)的句子。

  (2)交流、逐句引导理解。

  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感受水的缺乏,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该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哪些句子描写出那里因缺水而过得很苦。

  (2)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着重理解:

  ①“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②“只有在下雨日子里……洗上一回澡。”

  ③“在雨中奔跑踊跃……吃来自天空的水。”(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表现你的欢欣愉悦?为什么会这样呢?)

  (4)学习“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5)朗读体会。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你从哪里地方感受到这儿的“苦”?

  2、交流。重点研究:“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①齐读这句子。②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2、用“▲”标出第四自然段中妈妈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思考:如果你是四兄弟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一读吗?

  3、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是什么意思?

  2、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缺水,而“饿”表现出极度的缺水。)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拓展延伸。

  1、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饱含着因缺水带来的“苦涩”,这样更能深刻体会到水的珍贵。)

  2、简介、交流有关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知识。

  3、说一说:你打算怎样珍惜水资源?

  【作业设计】

  1、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课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水

  雨中洗澡痛快

  水最珍贵的东西

《水》教学设计3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阅读浅易的记叙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位语言。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其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游记的特点及写作手法;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学会品味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学写游记,要反映游踪及顺序,突出特点,情景交融。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它由四篇游记组成。四篇游记的写法各有特点,或写旅游的全过程,或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或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几篇游记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

  教学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在阅读与写作中,学习游记的各种写作手法和不同语言风格,学习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单篇阅读或多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精读篇目,教师重在学法指导,而对于略读篇目,应放手给学生阅读,以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学写游记。

  四、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记录的是作者对同一个景点的多次游览以及获得的多方感受,景致因时不同而缤纷多彩,感受因景不同而丰富微妙。又因作者笔端细腻婉转,文采丰沛华丽,文章犹如周庄之水韵,闪动着灵性与仙光。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必须由教师巧妙引导,带领学生细致深入地品味,方能让学生入情入韵,获得独特的美感。教学时要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领会作者独特的感悟。特别要突出对作者写景技巧的学习,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表达。

  五、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 、学习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表达对景致的感悟。

  3 、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六、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描摹技巧上作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重点语句做专项研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七、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八、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游览时间不同、所看景致不同、所获感悟不同,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绘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九、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建立对周庄的直观印象,为学习课文铺垫感性认识。)

  展示周庄风光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特别引导学生感受周庄与水的密切关系。明确:碧水环抱,宋湖环列,条条小河清流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1、默读课文一遍,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和句;

  2、交流对字词的标识情况,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排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各次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精巧构思、独特感悟,以深入领略周庄之美和作者行文之美。)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讨论后明确:第一次游周庄是在仲春雨季,春雨绵绵,如丝如雾,石桥屋脊,粉墙灰瓦,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游者似在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恰似走进像一幅水墨画中。这里从视觉角度突出了周庄如诗如画的恬静意境。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二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讨论后明确:版画的特点是黑白分明,凹凸有致,雪后初晴的周庄,古老的青石砖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对比强烈,有强烈的明暗视觉效果,恰似版画。但周庄不是静态的版画,融雪的滴水声和流水声为这幅版画配上了低旋而缠绵的旋律。凝固的水——雪,动态的水——滴水和流水,共同构筑了周庄如歌如画的神韵。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看到的是夜景,夜色中的水韵如何表现?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节日的夜晚,到处张灯结彩,色彩缤纷,气氛热烈,这就有了如梦幻、如童话般美丽氛围。)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房屋街道点缀的彩灯、空中闪烁的礼花,倒映在水中,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水中朦胧模糊的倒影,摇曳生姿,迷离飘忽,更有河上飘绕不绝的丝竹管弦声,游客泛舟其上,犹如走进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

  (四)归纳提升(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总体感知,从中提炼出知识要点。)

  1、回头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a、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b、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扑捉景物特征。

  c、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五)积累拓展(知识运用,进行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重点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3、比较课文与《三峡》写法上的区别。

  4、课外练笔,描写如月下校园、河中倒影等景致。

《水》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情况:课文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挑水、爱水、盼水、节水。作者通过回忆孩提时洗澡的快乐,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洗澡时的“痛痛快快”、“ 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当然,本着多元解读的角度,母爱、苦乐交织的生活、乐观生活态度也可以成为个人体会。

  (二)、目标设定:本课设定了三大目标。一是有感情的读文,此目标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不论哪个年段,哪篇课文。且文本情感性极强,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更应强调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这既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也凸显教材的编写意图——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同时,文章又是以“珍贵”为中心展开描写的,洗澡的快乐,缺水的苦涩都是为了突出水的珍贵。当然,三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以文本为依托的,要紧扣文本,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学习入手,最终达成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学会“品味”文本,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而课文所叙述的背景与故事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如何让学生体会水的珍贵便成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理念:改变知识系统核心的课堂,建构以语文能力、学会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一是以读为魂,以“品味”、“述说”的形式体会文本、训练朗读。品味与述说不仅作为学习本课的形式手段,更应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贯穿课内课外,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习怎样进行阅读,从而能够自觉地将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形成能力,为学习语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文道结合,引导学生读文悟道。道,既有道理之意——珍惜水;也有方法之意——以乐写苦的反衬手法。读“乐”悟“苦”知“珍贵”明“反衬”。三是变教课文为学语文,大胆取舍,1自然段学方法,2自然段用方法,5自然段巩固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采用“镜头呈现法”、“变换角色法”、“联系生活法”等形式,引导学生 “品味”文本,“述说”语言,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随文学习生字。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对课文两次洗澡的内容进行学习,感悟作者以有水之乐反衬缺水之苦的写作方法。

  (三)、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水的珍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

  学会“品味”、“述说”文本,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采用“镜头呈现法”、“变换角色法”、“联系生活法”等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水的珍贵。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至少读4遍),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对课文有初步印象,了解大意。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享受语文。

  1、师生认识、聊天。

  2、品味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中有真情,“水”中有美景,“水”中有哲理……

  3、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品一品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笔下的《水》中有什么,你们准备好了吗?

  【课前以水相关古诗让学生感悟“水”中有真情,“水”中有美景,“水”中有哲理……感悟文字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尝试品味文字、享受语文。】

  (二)、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珍贵”。

  1、要想品味课文,先要知道文章大意,通过预习,谁能在课题前面加上一个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 )的水。

  2、文中有一个生词 “水窖”,一起读两遍,:出示图片:这就是水窖。水窖有什么作用?说作用、写生字“储”。

  【借助预习,以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生词“水窖”为切入点进入学习。】

  (三)、亲临“挑水”现场,品味显而易见的“珍贵”。

  1、为什么建水窖呢?(缺水)。文章开篇就提到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缺水?生交流。(通过数量词品味语段、板书“抓住词句”)

  2、假如这是一场电影,透过镜头,我看到了遥远的路、曲折的路,你看到了什么长场面?生交流。

  3、镜头渐渐拉近,近了,近了,不,我们每一个人不再是看电影了,而是成为了村子里的一员,我们也来到了挑水现场,请问你在干什么?你想说什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注意逗号的强调作用,融入其中品味语段,板书“融入其中”)。感情升华,读句子:水,成了我们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板书述说)

  5、用这样的方法,述说文章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以电影镜头的方式呈现,牢牢抓住数量词品味语段,由电影镜头到挑水现场,进行角色置换,学生转变为“村里人” ,我即是“我” ,述挑水之难,感缺水之苦,品水之珍贵。】

  (四)、围绕“水窖” ,品味藏于乐中的“珍贵”。

  1、学法小结:抓住词句是为品,融入其中才有味。

  2、运用学法同桌合作品味雨浴场景。交流:品了哪些词,品出什么味,融入文中读。(注意读好“痛痛快快”,感受:雨,是我们村子里很珍贵的东西。)

  【总结学法,同桌合作学习,熟悉品位之法。同时对第二自然段进行选择性学习,重点抓住“只有……才……”和孩子们洗澡的场面,而大人们洗澡的场面则留待第二课时。】

  3、我们还会在何时洗澡呢?体会“勺”,水的珍贵。

  4、让我们也成为四兄弟中的一员去感受这一勺水的舒服吧!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指导难读的句子“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5、读正确、流利了,我们就可以品味这一勺水了。

  6、品味、述说“勺浴”。

  (1)自由品味。

  (1)滑的解释,体会快。

  (2)文中却是“缓缓地滑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生交流。

  (3)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

  (4)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述说这一勺水吧!

  (5)省略号,你感受到什么?停留享受、继续滑动……

  (6)那就让水继续在我们四兄弟身上继续滑动吧,我们继续述说着。此时的述说与之前的缓缓地滑动有什么不一样?

  (7)读“水,它不多不少……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体会水的珍贵。

  7、小结:用一个词形容勺浴。

  【抓住“勺浴”展开探究式学习。“滑过”的处理,有矛盾解读、有品重点词句,有诗歌述说,有变换角色,以多种形式品味勺浴之舒服。“勺浴”的处理可以分成三个大步骤:一是读正确流利,抓难读的句子“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既要扎实指导学生读书,也要渗透一种扎实的学习态度。二是品味,抓住“滑、缓缓地”进行品味。三是述说,以诗一般的语言述说,抓住省略号述说。】

  (五)、结合板书,品味“苦乐”之“道”。

  1、回顾两次洗澡:通过板书,雨浴对我们意味着( )、勺浴对我们意味着( )。

  2、出示句子:这样的日子像过节一样,读“过节”。

  3、不过,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了。那更多的是什么呢?(炎热、干燥,是苦)

  4、是啊,文章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 苦 )。

  【道,既有道理之意——珍惜水;也有方法之意——以乐写苦的反衬手法。同时鼓励多元解读,品味苦乐。】

  5、文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如大人们雨中洗澡、风干的滋味、母亲的一笑,腰上的钥匙,渴说成饿……留待下节课咱们再去品味、述说。

  【课内得法,课外运用,让品味由一种方法,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这也是我的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水》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氢气的性质和检验。

  2、了解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区别。

  3、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和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题,学生已熟悉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判断化学变化、氧气的鉴别、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技能,但氢气的检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崭新的,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坡度大,学生比较难以接受。

  3重点难点

  1、电解水实验的观察及总结。

  2、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及具体物质的分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

  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氧气?

  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_____颜色______气味的______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沸点是________,水结冰时体积_________(变大或变小),所以冰的密度比水________,能_________在水面上。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但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吗?

  活动2【讲授】水的组成

  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教材P79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氢气上一种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是相同条件下密度 的气体,氢气具有 性。

  2、收集氢气可用 法 ,因为氢气 ;也可用 法,因为氢气 。

  3、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 。

  合作探究一:

  教师演示收集一试管氢气并进行验纯,然后点燃。

  小组合作探究氢气的性质,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教材P80-81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它们的体积比为 实验说明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 和 。

  2、切断电源后,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两种气体,观察到甲管 ,乙管 。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 。

  合作探究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80探究活动表格的内容,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自主学习三:自主学习教材P81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由 元素组成的 叫做化合物。

  2、由 元素组成的 叫做单质。

  3、由 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 ,这样的 叫做氧化物。

  4、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

  空气 氧气 水蒸气 高锰酸钾 铁粉 氮气 海水 冰水混合物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硫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5、物质 (包含 )

  活动3【测试】达标检测

  1.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

  C.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D.水中加入硫酸是为增加导电性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高锰酸钾、氮气 B.洁净的空气、氧气 C.铝、二氧化碳 D.硫粉、氧化镁

  3. 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 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4.将下列物质分别按照混合物、纯净物、单质、 化合物、氧 化物分类:①空气、②氮气、③水蒸气、④氧化铁、⑤红磷、⑥二氧化锰、⑦氯酸钾、⑧稀有气体。( 把序号填充到右边的图中)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生命活动不 可缺少的物

  B.水是常见的溶剂

  C.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D.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教学重点: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1-4)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5)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6)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2、了解(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

  2、师:刚才作者带者我们一路欣赏桂林山水,大家不仅领悟到它的风光美,而且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呢?

  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16)

  第一部分(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一层( 4 ~ 5段 ) :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6~16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16~17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板书)

  四、品读传说,思考探究(出示幻灯17)

  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1、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3、你认为这些传说对表现桂林山水的美有用吗?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你是怎么看的呢?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b、间接材料丰富作品的内容(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课堂训练: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课外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18)

  1、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2、搜集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四 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 描写江上景色 点明写作意图

  清奇峭拔 介绍有关传说 牢记过去

  凝结着感情和想象 诗请画意 畅想未来

《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堂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文,知“水”珍贵

  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水”的什么?

  3、小结:本文是记叙文而不是说明文,通过写人们珍惜水而表现了水的珍贵。

  二、再读理层次,感“水”之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惜的?

  2.文章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精读课文,叹“水”之珍贵1.学习第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说。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的句子。

  (2)学生回答后,教者逐句引导理解。

  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人,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

  ①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

  ②理解“期盼”(期待、盼望),盼望下雨天的原因是什么?

  ③欣赏有关句子: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④研究“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⑤各自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究: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

  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②齐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①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②第四自然段中要着重理解妈妈的动作和“我们”的感受。③第五自然段。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

  (4)学习第六自然段。

  理解“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四、练习

  1.“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找出有关句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加以描述的。

  2.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3.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水》教学设计8

  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知道了水是纯净物,而自然界中水都是混合物。因此想知道水有哪些净化方法。学生在前面以学习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沉淀、过滤、吸附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难点

  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滤的操作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仪器药品

  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1、陈述: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看一些关于水的图片;面对一瓶污浊的河水,这些浑浊的水可否饮用?为什么?

  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入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陈述:浑浊的水要能饮用,我们就要经过处理让之变得清澈;所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水的净化方法。

  3、提问:生活中浑浊的水我们在什么地方将之净化得到饮用的'自来水?

  学生回答:自来水厂

  二、水的净化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

  学生认真听讲,师生交流互动并回答问题。

  学生做分组实验。

  学生交流互动展示实验成果。

  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过滤后的水会浑浊?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记录。

  学生听讲、思考、记录。

  1、引导观察学习: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图。

  2、陈述: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净水方法“静置沉淀法”。

  陈述:过滤的定义;实验室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讲解: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习过滤的操作方法。

  学生分组做过滤实验。

  操作完毕后,学生评价交流。

  请做的较好的一个实验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

  讨论:若过滤后的水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

  讲解: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哪些物品代替实验室的过滤器。

  讲解: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颜色、异味等)

  讲解: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用活性炭净水的过程。

  3、思考:自然界的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之后变澄清了,这样的水是否是纯净物呢?

  认识我们生活中饮用的自来水在自来水厂净化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引导,过渡到过滤操作的学习。

  训练过滤操作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团队意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互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交流习惯,促进团队意识的发展。

  分享成果。

  辅导学习方法,理清思路,掌握好过滤的操作技能。

  设疑,吸引同学的注意力,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反馈

  课堂小结

  课件呈现出生活中如何健康饮用水。

  学生知识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

  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学以致用,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及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水》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3、品读文章1-4自然段,体会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整体印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领略一下他笔下的周庄,以及周庄给予他心灵的感悟。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赵丽宏,中国当代作家,1951年生,上海人。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多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斑斓(lán) 眩目(xuàn) 晶莹(yíng) 参差(cēncī) 谛听(dì) 娴熟(xián)

  瞬息(shùn) 璀璨(cuǐcàn) 摇曳(yè)

  3、理解词义。

  斑斓:颜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三次游历的过程,都对周庄有一个整体比喻,你能把这三个句子找出来吗?

  明确:第一次: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第三次: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明确: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图画”。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明确: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3自然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自然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二)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你能找出文中作者表述对周庄水乡整体印象的句子吗?作者对这样的印象评价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2、写周庄时,作者将周庄与威尼斯进行了比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明确:通过与威尼斯的比较,突出周庄所具有的特别的“水”的特点。

  3、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周庄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吗?

  明确:水中倒影斑斓迷离

  水上石桥各呈风采

  水傍古镇浑然一体

  4、作者第一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感受到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同是一幅画,为什么有“水墨画”与“版画”的不同?

  明确:“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第一次游周庄,春雨蒙蒙,像雾中观景,朦朦胧胧,故像水墨画。而第二次游周庄,是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所以说像版画。

  四、板书设计

  周庄

  水韵——总体印

  象:水乡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

  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

  强烈的版画

  五、课外拓展

  周庄这么美,如果周庄的负责人请你为周庄写一段广告词,你打算怎么写?

  示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示例二: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5—6自然段,体会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第一水乡”在周庄,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屋,都是周庄特有的水乡风貌,在这里,更有斑斓荟萃的人文景观,让我们一饱眼福,让我们继续走进周庄,感受这人间仙境般的美景,感受这童话般的神奇与美妙。

  二、自主预习

  从全文的角度看,作者描述前两次到周庄所见所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展示不同时令周庄的不同风采;引出第三次到周庄的非同一般的景象和感悟。

  三、合作探究

  (一)品读文章第5—6自然段内容。

  1、作者写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空间顺序写的。

  ①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②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由此可见作者三次到周庄,他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如果说第一、二两次的游历,作者更多的是试图展示周庄古朴的美的话,那么第三次游历则是要表现出周庄所具有的`另一种美,那就是极具现代意识的美。这样的两种美糅合在一起,在周庄可谓一绝。

  (二)语言探究

  作者文学功底深厚,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文中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请从文中选择一处,并试着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1)“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使用通感的修辞,将听觉和视觉融合起来,很形象,仿佛水声的热闹伸手可及。“细细”“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产生了音韵的和谐美。

  (2)“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长短句的交叉运用,形成节奏的参差美。

  (3)“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比喻贴切生动,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给人意味深长的遐想。

  (三)写法探究

  读完本文,你能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三次游周庄的详略的吗?

  明确:

  本文写了三次游周庄所见的美景和感受,从不同季节、时间,进行多角度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写第一次游周庄只用一句话,略写自己的印象,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写第二次游周庄,就稍微详细,写色彩,写声音,绘声绘色,更为动人,说周庄“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韵味十足。写第三次游周庄,作者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所以浓墨重彩。温暖的春夜,“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写岸上,写河中,写花船,写音乐,写斑斓的礼花,写摇曳的彩带,淋漓尽致。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水》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还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美文佳作都具有极强的意境美,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体验的。都知道,想象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语感,而且还要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于是,在《三月桃花水》第二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挖掘现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内容与学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教学目标阐明(三维)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纤细”“催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真切的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春水的可贵,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

  2、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读起来琅琅上口,。

  所以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贯穿课堂始终,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的指导丰富多彩。如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让学生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

  教学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音乐、各种水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美

  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印象,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

  二、自读课文,选择美

  1、请大家先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然后选你最感兴趣的一段,仔细地读,认真地去体会,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

  三、精读悟情、感受美

  (一)水声如音乐

  1、(师出示课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1)“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表苗谈心”

  a、引导:“纤细”这个词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换进去读读这句话。

  b、情景对话:三月桃花水这么轻言细语的,是在跟谁谈心呢?谁愿意来当麦苗?邀请你最要好的朋友扮演三月桃花水,在这美丽的春季里,你们会谈些什么呢?

  c、指导朗读: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谁还想把这种感受带给同学们。

  (3)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往上犁播种啊!

  a、理解“催促”:“催促”这个词咱们平时经常用到,谁能用它说句话?

  b、学生回答后,师小结:那“催促”的意思一定是很急很急吧。如果你们是三月的桃花水,你们会用怎样的神情,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语言去催促农家人呢?

  c、师引导:听得出,你特别的着急,谁能让我们从你的表情和动作中看见你的着急。

  d、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体会,咱们班的男同学,同三月桃花水一起去催催农家人。

  2、有了刚才的理解,同学们,带着你自己的体会,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一两钟后,点一名学生读。

  3、师课件配乐范读。(播放课件)

  4、学生齐读。

  5、师小结:你们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水流的声音竟如此美妙,在作者刘湛秋爷爷听来,它像浪花敲打着鼓点、像什么、像什么、像……、像……

  6、学生边听边看联想。

  在我们的耳中,它还像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去发现,去聆听,去想象,去感受,看谁的联想最丰富?(播放课件)

  7、师评价:

  听同学们这么一说,我听懂了,这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原来是大自然一种最质朴的语言,你们跟作者刘湛爷爷一样,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8、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与这段话相关的句子,并理解所找出的`句子与这段话在结构上的关系后,师生合作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

  (二)水清如明镜

  过渡:三月桃花水听着悦耳,读着悦心,那么看着会更觉得悦目。这一个部分,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学完成,请同学们按照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自由地把这一个部分学一学,开始你们的学习之旅吧!

  1、学生自学,师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汇报自己的自学成果?

  3、引读。三月桃花水是一面明镜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看见……看见……看见……看见……

  4、(播放音乐)除了文中的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5、一齐美美地读读这段话。

  (三)赞美三月桃花水

  1、我们读了这样美的课文,欣赏着这样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板书:陶醉)

  2、你们跟刘湛秋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这样悦耳的声音,这样多姿的身影,怎能不叫人沉醉。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学生齐读。(出示课文7、8、9自然段)

  3、读着读着,有些地方会让我们有了新的发现,也可能会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来解决。

  4、分享与解决。

  重点指导理解“比金了还贵啊,三月桃花水”和“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同学们,作者刘湛秋爷爷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看到的美、听到的美、想到的美,此时此刻,在我们心中,三月桃花水已不再是水,它还是……还是……还是……还是……让我们也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你心中的三月桃花水,比如朗诵、创纺诗歌、表演、唱歌、绘画等等。

  2、学生小组全作自由准备后展示。

  3、读了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写了一首小诗,师生配乐读诗。

  五、课堂小结,总结美

  1、这就是叫人迷人的——————也令所有人着迷的——————。

  2、段暂的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可美丽的三月的桃花水将永远地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水声如音乐

  陶醉

  水清如明镜

《水》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

  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1、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肥皂水、浑浊水、井水和纯净水。

  2、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水有哪些物理性质?观察一下讲台上的两瓶水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能把浑浊的污水变成澄清透明的水啊?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那么如何把水库和河流中的水净化为我们家里的自来水?

  [投影讲解]自来水厂净化过程,重点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投影]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取水 → 沉淀→ 过滤 → 吸附→ 消毒→ 配水

  齐答水的物理性质。

  回答:一瓶浑浊,一瓶澄清透明。

  听讲、思考。观看投影,并记录。

  复习旧课,利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知识,引入水的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如何把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

  【演示过滤实验】

  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教师的操作步骤以及玻璃棒使用的几种作用。投影“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观察,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第一次使用是引流;第二次是搅拌;第三次是防止液体飞溅。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现在很多家庭中用的饮水机中就有净化水的装置,,哪位同学仔细观察过净水装置?

  拓展提问:我们在野外野炊时,没有清水了,只有浑浊水,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水变成清水呢?

  看书P56图3—18,自由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可用空饮料瓶、小卵石、沙、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提问:水壶经常盛开水为什么会产生水垢?

  [解释]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水垢,说明水厂净化后的水(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水。水垢产生的原因是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生成沉淀(水垢)。

  提问:1、什么叫硬水?2、什么叫软水?。

  [过渡]水有软硬之分,我们如何通过实验加以区分呢?

  【演示实验】

  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思索,看书齐回答。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井水中的泡沫少,纯净水中泡沫多。总结: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思考,回答:浪费洗涤剂;浪费燃料;使一些器具节水垢;造成安全事故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树立安全意识。

  [解释]硬水有很大危害,如果我们除区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投影如下两幅图并介绍装置仪器名称和操作过程。

  观看,蒸馏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结本节课内容,并要求课后完成课本家庭小实验。

  齐答。

  巩固本节知识。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2、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 。

  3、硬水:

  4、软水:

  5、硬水和软水区别方法:

  6、硬水的危害:

  7、常用的硬水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旁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4、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5、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习惯,既能使学生集累优美词句,又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语流、语感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段,体会用意,感受“文字优美、意景清新”的特点。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播放“小溪流水”的声音课件)(播放“漂浮着桃花的”流水声)

  师: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是什么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三月桃花水》(板书:三月桃花水)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交流,评价。

  4、挑战,教读。

  5、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板书:水声如音乐, 水清如明镜)以“这几句写的是水的( )美?”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三、精读悟情

  师:通过读文,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画一画、圈一圈有关的词句。(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一)、感悟水声如音乐。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你听到奏出了什么样的乐曲?

  2、它是怎么奏出来的?(三月桃花水——竖琴、桃花水波纹——琴弦、细白的浪花——鼓点、水流的声响——铃铛声)

  3、听音乐,想像这种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指名交流。

  5、(重点指导朗读第本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自由练读,通过学习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6、指名读,男女进行朗读比赛。(说出为什么读得好,沉睡了一个冬天——兴奋的醒来——舞动朝霞——回旋酒窝——兴奋演奏)

  7、配乐,师引读第三段,全班感情朗读第四段。

  (二)、感悟水清如明镜。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水清能看到倒影),映照出了哪些景物?(燕子裹云、垂柳如长发、姑娘如红莲、袅袅炊烟)……

  2、配乐: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闭目想像)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闭目想像,看能看到些什么?

  4、交流:仿照——我仿佛看见了( ),发现了( )的格式说一说,师及时评价,告诉学生这就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5、配乐:全班美读5—6自然段。

  (三)、赞美三月桃花水。

  1、师: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水声如音乐:美在有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水清如明镜:美在有色;三月桃花水是庄稼的宝贝——水贵如油:美在有情;因为桃花水与农村生产息息相关,所以比金子还贵;因为它纯净透明,所以比银子还亮!让我们美读最后一段,好好的来赞美三月桃花水吧。

  2、生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1、师:三月桃花水的有声、有色、有情,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心中,我们已经为它深深着迷,为它痴痴沉醉。让我们掬一捧、品一口,用我们感情的朗读,让美妙无比的桃花水流进后面在坐老师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铭记,永远眷恋这醉人的三月花水!!

  2、配乐生感情齐读全文。五、拓展升华说说三月桃花水还像什么?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应和——轰鸣

  春天的竖琴 麦苗——谈心

  (有声) 催促——耕种

  三月桃花水 燕子 比金子还贵

  垂柳 比银子还亮

  春天的明镜 红莲

  炊烟

  ……

《水》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感受作者忆苦思甜的感情。

  3.增强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感受作者忆苦思甜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水》。(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家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饱受了缺水的痛苦,但在课文中作者却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两件乐事:雨天“洗澡”的痛快和炎夏“淋浴”的舒服。(指板书)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透过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份痛快和舒服。

  二、品味得水之乐,倍感水的珍贵。

  (一)雨天“洗澡”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人们在雨中洗澡的语句,圈画出关键的动词,品味人们内心的痛快。

  2.交流汇报: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人们的痛快?

  预设:

  ①“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随机理解“大呼小叫”:

  “大呼小叫”这个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痛快人心的欢乐场面,你们听——(下雨啦)闭上眼睛,你能想象那份欢乐,那份痛快吗?(指名说)

  久旱无雨,天降甘霖,那就大声的叫吧、喊吧!

  ②“仰起头,张大嘴巴,吃天空的水”

  ③大人们也加入到洗澡的行列中来,特别是女人们也来洗澡,可想而知,人们多么缺水。

  ①在这个严重缺水的村庄里,痛痛快快地洗澡是件奢望的事,盼了整整半年,终于下雨啦,大家可以洗上一回澡了,——(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②已经一年没有洗澡了,我们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渴望水的滋润,现在终于下雨啦——(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③骄阳似火,土地龟裂,男女老少饱受干燥和炎热的煎熬,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现在终于下雨啦——(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4、小结写法:

  同学们,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写作方法生动地写了村里人用雨水洗澡的痛快。

  (二)炎夏“淋浴”

  1.在严重缺水的地方,这样的雨天能痛快洗澡的机会是极其难得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都盼望母亲把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2.(出示图)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画出能表现作者“淋浴”时感到舒服的语句。

  4.交流汇报:

  预设:

  ① “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②“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理解“滑过”

  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这里的三个“滑过”能不能换成“流过”?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体会体会,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交流。

  (交流用“滑过”的妙处)

  评:三个“滑过”用得如此精妙,尤其是这个排比的句式,像慢镜头一样,让我感受到了夏日冲凉多么舒服,多么清凉!带着刚才的体会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③“在水的滑动中……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评:就请你们把自己当作四兄弟中的一个,用心读读这段文字。(生读)指名一人读

  多舒服啊,将要被晒干的我们,冲凉时不仅是身体舒服,连心里都舒服极了,谁再来试试,把这种非常美妙的感觉读出来。(配乐朗读)

  毛孔、细胞、肌肤,都在享受水的滋润,所有的女生让我们把这种前所未有、酣畅淋漓的感觉,通过朗读传达给大家。 (女生齐读)

  5.“淋浴”完了,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请同学们关注这两个字眼,联系前文,说说从这两个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C、一个饿字写出了水的珍贵,水对生命的不可或缺。同学们,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可幸福不减,怪不得母亲会笑着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6.小结写法

  同学们,作者在写这两件事的时候,写法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写人物的行动,后者是描写人物的感受。(板书)

  (三)呼应两个“中心”

  课文的2——6自然段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地描述出来了,可是村子里更多的是没水的日子,(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最珍贵的东西。)

  既然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的更多的是苦,作者为什么不着力描写缺水的“苦”,而要着重写“乐”呢?

  2.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长期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苦。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

  1.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 因为缺少,才更显得珍贵,才更觉得拥有时的快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饿水的远不止这一村人,也不仅仅是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

  (出示图片:全国共有669个城市,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大家都知道自去年7月份至今,我国的西南地区也正遭受着严重的干旱。

  在这里,人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

  2.从你们的神情中,老师看的出你们都被震撼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刚刚看到的西南地区干旱的图片、资料,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那里的缺水之苦。(音乐起,学生自由写)

  3.交流,评价(从行动和感受两个方面来评价)

  4.同学们不仅写得好,说得更好。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xx年正式启动,它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5.此时此刻,同学们心中一定感慨万千,或者很想呼吁些什么,让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或感受,也可以设计一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

  谁来说说你心中真切地感受?生交流。

  大家谈得都很好,老师也想说:“有水莫忘缺水时,不要一时痛快,痛苦一辈子。让我们一起珍惜水资源。”

  作业设计:

  1.小调查:你的家庭有哪些浪费水的不良习惯?自己设计一些有关节水的小妙招。

  ,网上同题研究《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2.把自己课堂上设计的公益广告进行装饰后张贴到自己居住的小区,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

  3.持续关注西南地区旱灾的情况,利用晨会课在班上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乐 反衬 苦

  雨天“洗澡” 痛快 行动

  水

  炎夏“淋浴” 舒服 感受

  教后反思:

  《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缺水的小山村的故事,诉说了村里人们对水的渴望。这种缺水的苦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孩子们很难感悟的。因此,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联系语言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

  整篇文章作者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两件乐事:雨天“洗澡”的痛快和炎夏“淋浴”的舒服,课上我首先让学生去抓住第二自然的的关键动词品味“洗澡”的痛快,并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那份痛快。三到六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淋浴”时的感受。最后用直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抒发,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写一写缺水之苦。

  但是,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太浅显。如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问你能想象那份欢乐,那份痛快吗?身处细雨纷飞的江南孩子们,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份欢快,但却无法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欢呼雀跃?因为雨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平常。因此,他们在读书时,虽然读出了孩子的快乐,但那份快乐却不够独特,不够珍贵!事实上,如果我能对教材进行多一点地深入,就可以将这样特殊的情境进行迁移,把学生平时对雪的渴望和这个山村孩子们对水的渴望进行类比,我相信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更真实,更强烈。

《水》教学设计14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3课。教材用冬天水面的冰、屋檐下的冰等场景引入,唤起学生“温度低时,水会结冰”已有认知,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水结冰后的变化”,从而开展一系列“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猜想;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创设温度不断下降的环境,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然后是学生进行“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观察活动。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后的变化以及冰还是原来的水吗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上节课对水加热过程的观察,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一定认识。本课研究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向周围放热,凝固成冰的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建构“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的经历。他们知道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可以变成冰,也不曾仔细观察过冰的特点,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很少有学生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如体积变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情景图片: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

  提问一: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

  2、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

  提问:如果让试管里水的温度一直不断下降,会怎样?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

  设计意图: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并将水结冰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2、探索

  观察一:水结冰的过程

  1、出示实验材料: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温度计。(幻灯片给出提示: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

  2、引导小组讨论:

  (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怎样才能知道?

  (2)预测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

  (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

  (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汇报句式: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发生了变化。

  6、 小结: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和交流水结冰的温度和水结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水温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他各种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

  1、观察冰的特点。

  引导: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

  2、引导学生归纳。

  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

  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先开展观察冰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融化等,再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

  三、研讨

  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冰还是水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希望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

《水》教学设计15

  一、教材简析

  科学活动是幼儿探索知识的有效途径,它既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接受任务。本次活动中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中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分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了解水的基本特性,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2.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三、重点、难点

  尝试操作,了解水的(三个)基本特性(即透明的、流动的、能溶解物质)。

  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究,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

  四、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幼儿最熟悉的东西之一,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动性、溶解性等特点使幼儿对水产生浓厚的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从幼儿的身边事物着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五、设计思路

  水无处不在,幼儿都喜欢玩水,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水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的经验,关于水的性质、水的用途等知识并不真正了解,可以从家长、网上、书上等多种途径来获取有关水的知识。针对水的主题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提问,从而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六、活动过程

  以目标为指导,我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1.出示鱼缸,对比观察。

  2.分析讨论,大胆表述

  3.幼儿操作,探索解决

  4.观看图片,引发思考

  第一环节,同时出示两个鱼缸,对比观察,引起探索欲望。小朋友们,看老师带来了两个鱼缸,这两个鱼缸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后说出一个鱼缸里有水,水里有鱼;另一个鱼缸里有米。开始部分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察两个鱼缸,简洁明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愿望,为下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大胆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师提问:米里会有什么呢?请一名幼儿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个塑料球来。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能看到鱼在水里游,却看不到米里面有塑料球呢?根据老师的提问,先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随后老师小结提升:水是透明的。通过两个物体鲜明的对比,让幼儿直观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师给幼儿灌输知识的原则,而是幼儿自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则是作为一名引导者

  第三环节,幼儿操作,探索解决,在试试、玩玩中了解水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两个操作实验。

  1.流动性实验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篮子、有洞的塑料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用来盛水。谁来说说看,刚才的小实验你成功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状况)在幼儿讲述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这一环节,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提供的都是一些会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儿就更能充分的.体会到水是具有流动性的。最后,老师加以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是会流动的。加深了对水的特性的认识。

  2.溶剂性实验

  教师给幼儿每人提供一根搅拌棒,每组一些糖、盐、菊花精、刚刚做实验用的那半杯水,教师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搅拌棒对其进行搅拌。,

  (1)谁来说说看,刚刚你放了哪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说水的颜色和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师小结:原来有的东西会被水溶解。)

  (2)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吗?把幼儿在实验中又拉回到了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可溶解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也巩固了幼儿对溶解的含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后再研究研究。老师以一个追问,拓展幼儿的思维,使活动更具延伸价值。)

  第四环节,观看图片,引发思考,在想想、议议中知道水的重要性

  (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动的,还能溶解很多东西。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没有水的危害。

  (2)如果水脏了、被污染了,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观看一组图片:干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污水河里的死鱼。观看后请幼儿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3)随后老师小结:水很重要,动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没有了水,或者水被污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引导幼儿说说,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教学设计03-01

《水》教学设计模板09-08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03-08

《我的水钟》的教学设计03-10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04-24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04-15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精选9篇)06-14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15篇04-15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通用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