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6 19:06:2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课堂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设计(15篇)

课堂教学设计1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与帮助,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惑与阻碍,一下烟消云散。这本书共有九章,内容精彩,有很多课堂教育设计案例,涉及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数学、科学、化学……

  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名好老师,她不仅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能够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还有高水平的服务……"读着书中“洞悉学生的需求和特征”的理念是,我不由地想到:一首古诗只有二十几个字,有些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来,心里暗叹“此生不可教也”的时候,为何不反思学生不会读的原因?为什么没有意识到是自己“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进一步改进,要给予学生最简单、形象、易懂、的教学方法。做到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书中讲到“以人为本,发展情景创设”。创设教学情景,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学生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巨大的感染力。它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

  记得那是一次区公开课,一位语文老师这样教“奶”字:(情境再现)她半蹲的身子,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杖”。接着她还学老人的样子走了几步。坐在我身边的两个孩子写完,把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换欣赏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给“奶”加上了一“ヽ”这也是我的学生常犯的错误,该如何处理?正当我思考的时候,这位老师也发现了其他学生类似的错误,她用平台展示该错字,让学生同桌交流写错的原因。其中一个学生大声说“奶奶本来行动很不灵便,你还忍心砍她的腿?”我旁边写错的那个学生用笔猛敲一下自己的头,认认真真地改写一次。我想,永远不会再写错的远远不止他一个。

  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孩子的脑海。遇到这样的老师,学生之大幸也。

  然而,也有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更多的感官感染,过度使用图片、音乐、视频。过度轰炸学生的感官。给教学效果带来“事半功倍”。我们应该做到“课堂情景要讲究随机应变”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向坚信多读一些好书,必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期,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课堂教学设计2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出贡献,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

  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的原因,引导双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学习课本知识,按实验小组发放盐桥,重新实验。探讨盐桥的作用。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5)盐桥的作用:(板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3.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6)结尾的设计:学生谈谈学习本节的感受,情感表达及分享。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 合作、学会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4、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

  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指名个别读)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回答)(《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

  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4、学生指名用一段话来描绘:你的面前浮现出怎么样的一幅图画?

  师述: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六、小结本文。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放女声录音,学生跟着读)

  八、联想迁移,拓展诗歌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1、 学生朗读全诗。

  2、 学生独立欣赏全诗。

  3、

  教师点评:

  明确:这首精致的小诗,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种温柔而礼貌的神态。诗的第一行描写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别时鞠躬的神态,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娇羞的水莲形容女郎的美丽与温柔也流露出诗人对其由衷的赞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诗人从女郎的道别声中听出了”密甜的忧愁”,这正是诗人此时此地的内心感受.而这一切是刹那间袭来的情思.。

  诗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诗的音乐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数不一的长句,第三行是两个短句重复,形成了起伏缓慢的节凑和柔和的旋律,采用的韵脚是“柔、羞、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

  九、布置作业:课外读徐志摩诗

课堂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看拼音识字和听读识字的方法,认识14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和愿望。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人与动物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啄木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第5单元以“动物”为主题,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一方面了解有关啄木鸟的知识,另一方面感受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能用拼音识字的方法自己朗读课文,能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

  全体学生比较喜爱语文课,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特别喜欢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并能在练习中提高朗读能力。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1课时

  第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2、综合运用看拼音识字和听读的方法学习课文。把读书与识字联系起来,看似读书,实为识字。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感知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读课文时把看拼音识字和听读识字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再结合插图,图文对照进行阅读,在生动活泼的动画演示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披文以入情”地读课文,富有个性地读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明。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共同提高。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的学习机会和相互合作的机会。组织小组同学运用合作的方法互教互学,在识字课文中合作学习达到以优带差的目的;在讨论交流中合作学习达到思维火花碰撞,对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感悟;在理解课文后合作表演课本剧,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综合实践,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合作学习对语文犹如春雨,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4、课堂上适时运用“两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多层次的习题设计。结合本课内容,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我会连。⊙⊙我会认。⊙⊙⊙我会说。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三种层次的习题,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二)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在听、说、读、写的学习过程中,适时开展自评、生评、师评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评”中学会了自省,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同伴,同时,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发扬优点,改进不足,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拓展延伸,树立环保意识。在课堂结束时设计疑问,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师:“假如地球上的鸟被人类捕捉完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深化主题,使学生明白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和睦相处。感受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六、教学媒体设计:

  课件一:设计“飞入一只啄木鸟”画外音:鸟叫。

  以直观、形象的动画效果使学生从视觉上认识“啄木鸟”,从而爱上这只色彩斑斓的小鸟。

  课件二:生字的练习。

  由于本节课需要认识的生字为14个,识字量比较大,因此,我设计了“飞入苹果”这个练习,把一个个彩色的生字放在红红的大苹果里,一个个飞到了大屏幕上。这样,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也让学生在认字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认字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喜欢学习汉字、主动认识汉字的习惯。

  课件三:游戏,找朋友。

  这个环节是课件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找到与图对应的文章,体会文章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看似游戏,其实是融游戏于知识的学习中,既有趣味性,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课件四:插图改变成动画,画外音:鸟叫。

  学生一边欣赏形象直观、新颖的动画,一边听读课文,这样,既学会知识,理解了课文,又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课件五:课堂练习题为三种:(自主选择)⊙:我会连,⊙⊙:我会认,⊙⊙⊙:我会说。

  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三种习题供学生选择,看似形象直观的摘苹果游戏,其实是融游戏于不同层次的习题之中。选择类型:⊙易;⊙⊙有一定难度;⊙⊙⊙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练习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件六:本课会写八个生字和“讠”在八个“⊙”上。

  把摘果子游戏贯穿到学习生字当中、学生乐学、愿学、都想摘到大苹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课件七:最后的课件作业:为了……是人类的好朋友。

  使学生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得以延伸到课后,并且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能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达到完美的统一。

  视频仪:展示学生写的生字,便于集体欣赏、评价。

  录音机:放课间律动《小鸟,小鸟》,这是学生身心疲劳的一种调节。

  七、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的体现

  第一课时

  (一) 展评搜集到的资料、导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伊始,先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的资料。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本单元教学渗透着“了解有关啄木鸟的知识及感受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这一主题,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课文内容显得比较深奥,所以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课前实践活动,首先为学生营造一种浸润性的课堂教学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课文的主题,不知不觉地进入老师设置的.情境中,以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同时使“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落到实处。

  (二)自读识字。

  这一教学版块的程序是:

  1、让学生用指读的方式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相机提问: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这时学生可以答出好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拼拼音、查查字表、问老师、问同学等等。常言道:“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们自主读文时,我及时点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2、学生自己指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这样不仅对学生以前所学识字方法是一个积累的检查,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桌互相指读课文、互教生字。语文学习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的学习机会和互相学习的机会,组织同学运用合作和方式、互教互学,以达到以优带差的目的。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手指读识字。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范读课文,学生指读课文的方式去帮学生纠正他们读错的字音,这样既纠正了字音,也使生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字音与字形相联系的过程。另外,将看拼音识字与读课文识字有机的结合起来,也体现了教材编排的意图。

  5、脱离语境识字,即教师出示生字卡,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因,他们的记忆力非常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篇新学的课文背诵得非常熟练、流利,而需要认识的这些生字藏在课文中,学生有时根本就没有注意,那么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再去检查生字,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6、生字巩固练习。即把生字请回到课文中,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感知这些字在语言环境中的正确读音。

  (三)初读感知,游戏感知课文内容。

  本环节通过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插图,运用“找朋友”的游戏,通过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是课文的哪一段?请能正确流利朗读这一段的同学站起来读出这一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课文内容,即完成了阅读与图画之间的统一和联系,也让学生学会了从图中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另外,他们也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学生谈各自的收获。

  教师:通过上节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个环节是承接上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各自谈谈上节课初读课文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思、说结合的能力。]

  二、精读细品,感悟体会。

  1、教师:你喜欢课文中的哪种小动物,为什么?

  2、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我喜欢啄木鸟,因为它能帮助苹果树治病。

  3、教师:请你把书中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话读出来好吗?

  [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说,尊重学生的喜好,当学生提到哪种小动物,教师都可以相机指导写此小动物的一段朗读。]

  4、教师重点指导啄木鸟这一段。

  (1)找学生表演啄木鸟,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要带着想象读课文,带着对啄木鸟的喜爱之情读课文。

  (3)学生练读后,竞赛。

  [学生通过结合表演、想象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课文,开展赛读,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1)师:我觉得猫头鹰、喜鹊的本领不如啄木鸟!

  (2)生反驳。

  [这一环节设计欲擒欲纵,使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自己以往积累的知识做出回答,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开拓性和批判性。]

  (3)指导学生读第二、三段,带着内疚的心情读课文。

  (4)学生分角色以小组练读。

  6、指导学生读写苹果树的话。

  7、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全文。

  [这个环节学生理解感悟课文于反复朗读之中,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披文以入情地读文。]

  8、(多媒体动画:生病的苹果树请猫头鹰、喜鹊、啄木鸟治病。)师:请大家选一名小播音员,给动画片配音。[形象、直观的动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理解。]

  9、分小组按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再由小组来表演。

  [这一环节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重在培养协作精神、自编自导自演的才能。]

  三、组织学生进行课间律动《小鸟,小鸟》。

  [针对儿童身心的特点,易疲劳,进行调节休息。]

  四、(多媒体出示课堂练习[自主选择]⊙我会连,⊙⊙我会认,⊙⊙⊙我会说。)学生选择做习题。

  [三种不同层次的习题,供学生选择,满足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度,既兼顾了差异,又寓教于乐,此题结合本课编成摘苹果游戏一举两得。]

  五、学习写字(多媒体出示本课八个生字和言字旁。)

  (1)学生认读生字。

  (2)师:请你找出八个字中自己认为最难写的,咱们共同学习。

  (3)学生找出“说、气、起”。

  (4)师重点指导“说、气、起”。

  (5)其余字学生自学。

  [这一环节是学生已有半学期学写字的基础,能用“看、析、记”的方法自学简单的生字,所以只选比较难写的在课堂上学习,其余的自主学习,重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写字的能力。]

  (6)①师筛选两本作业展示(视频仪展示)。

  ②学生评价。

  [培养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拓展延伸。

  1、师:学习了课文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师:假如地球上的鸟被人类捕捉完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将课本知识有效地拓展到学生生活中,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结课(课件出示:为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在地球上快乐生长,请你写出爱护动物的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

课堂教学设计5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能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加深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6、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3、 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4、

  三、课前准备

  教师:1、分组

  2、安排学生活动

  学生:1、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学生对自己调查所得的资进行交流并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组讨论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自己调查所得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查阅教材P29观察与思考讨论:图中的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 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3、 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4、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各种生物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原因,讨论在生产生活中怎样来保护生态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讨论。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课前让你们观察一定的地域如学校(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湖泊)内的生物及影响它生存的因素。下面同学们交流一下好么?

  生:好

  生1:我观察的是一片树林,土壤、阳光、树、草、水、鸟

  生2:我观察的是一块农田,有作物、人、杂草、鸟、虫、土壤、阳光、水、肥料

  生3:我观察的是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

  生4:我观察的是一个池塘,有水、水草、光、温度、鱼虾、蛇、

  …………

  师:同学们交流的很好,据交流情况你们说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池塘等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

  (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师:(总结校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好,如一片草原,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天然的却生长良好,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

  生1:吃草籽的虫无天敌,导致吃草籽的虫增多,从而草减少。

  生2:吃草籽的虫失去鸟的控制,猖獗起来,草减少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有分析的例子可看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生1:不可分割

  生2:相互依存

  师: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是什么?

  生:生态系统

  师:谁能定义一下生态系统?

  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师:生态系统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师:生态系统有生物与非生物两大部分

  师:生物部分又有什么成分?

  生:动物、植物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幅图片教材28页图17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

  生2: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

  生3: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如何?

  生1: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植物的形态各异,植物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植物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他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植物吃掉,可是不要紧,植物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植物,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

  生2:动物家族庞大,动物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动物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

  生3:虽然细菌与有的真菌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它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如果没有它们,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它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植物健康地生长;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那么环境的作用如何?

  生: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环境,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环境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通过前面的许多例子,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

  好,下面谁能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生1:我们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下面我们进入挑战阶段(练习)

  出示题目

  生:争先恐后的挑战对方。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观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中的插图并思考

  1、 图中有什么?

  2、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生:(仔细观察插图,相互讨论。)

  生1: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

  生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9页这幅图。

  生:(连图)

  生1:能(在黑板上表示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

  生2:一种生物在吃时可能被吃。

  生3:哪一位同学表示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我不同意,我的是…………

  …………

  师:(总结、讨论结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是食物链。

  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它们互不相关么?

  生:8条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1:青蛙、蜘蛛、鸟、鼠、猫头鹰

  生2: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

  同学们,你们想想,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或减少吗?

  生:(讨论)不会,当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减少,草因蛙、蜘蛛、鸟、鼠的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它们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水族箱中有小鱼、水草、假山、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

  师:非常正确。就像这个水族箱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校园生态系统,花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很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

  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下面,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分别扮演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庞大,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我们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扮演成植物的同学说: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我们的形态各异,我们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我们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我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我们,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扮演成细菌和真菌的同学说:虽然我们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扮演成环境的同学说: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们,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我们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大家都表演得非常好。通过大家所说的,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书中27页的练习1。

  生:(做练习)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5页这幅图。

  生:(连图)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名称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们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

  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网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农田里大量捕蛇,可导致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通过这些事例,同学们发现什么道理了呢?

  生:(讨论)我们人类应当保护食物链中的有益动植物,适当控制有害动植物,否

  则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的地球也会失去平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五、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

  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课堂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段。理解“傍晚、满湖通红、山神、省下、灰心”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灰心,要有信心,坚持天天学,认直学,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背诵第二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第2段的语言文字训练;难点是通过第3段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悟出

  道理。

  三、课前准备:

  挂图、词语卡片、小黑板、录音机、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

  2.指名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教学第2、3段

  引入新课:王冕的父亲死了,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背上还要读书,真是勤奋好学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王冕是怎样勤奋学习画荷花的'。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

  学习第2段:

  1.自由读,标出有几句话。

  2.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傍晚是什么时候?

  3.问: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给“忽然”换个词。

  4.大雨过后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出示挂图)

  (1)看图说话:湖面上有哪些景物?

  我们看去这湖面怎么样?荷花怎样?荷叶呢?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划出课文中写大雨过后湖面、荷花、荷叶的句子,读一读。

  (3)理解“满湖通红”,并板书。

  荷花的花瓣上有一滴滴清水(板书:清水滴滴)

  荷叶上的水珠还滚来滚去的,(板书:滚来滚去)

  真美啊!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女读。

  5.这么美的荷花,难怪王冕看得“出神”。(理解“出神”。)

  他心里会怎样想呢?

  “那多好啊!”后面用了感叹号,表达了王冕怎样的感情?谁能读出王冕心里很想把它画下来的语气?指名

  6.这一段写得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一段背下来呢?自己试背,齐背。

  7.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

  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 )。湖里有十来支( ),花瓣上( ),荷叶上( )滚来滚去。王冕看得( )。

  学习3段

  过渡语:下雨后的景色这么美,王冕多想把它画下来啊!那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呢?带着问题自己读第3段。

  1.指名读第1句。画画用的画笔、颜料、纸,王冕是怎样得来的?理解“省下”。

  2.后来王冕画的荷花像不像?从课文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句子比较:

  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3.朗读这一句。

  4.同桌讨论:王冕为什么能把荷花画得这么像?

  交流,板书:不灰心,天天画

  5.假如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向王冕学习呢?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四人小组谈一谈: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6题。

  五、板书设计:

  27学画

  (课文插图

  放大)

  满湖通江画不像

  清水滴滴

  滚来滚去

  像……一样

  六、教后感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对第2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了突出重点,在第2段教

  学时,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先进行看图说话(“湖面有哪些景物?我们看去这湖面怎样?荷叶、荷花怎样?),再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获得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课音乐教学设计,围绕以情感为核心,以关爱为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

  (2)设计理念:本课音乐设计以音乐体验、表现音乐情感为主线。采用互助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培养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材分析:歌曲《我的好妈妈》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中国儿童歌曲,歌曲描写了小朋友体恤妈妈劳动一天回家后的场景,意在表达孩子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温馨情景、由于歌曲旋律线并不复杂,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孩子的歌曲与节奏的配合能力,脱离了以往枯燥的2/4拍每小节拍两下手的节奏形式。虽然这组节奏并不难,但是与歌曲配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演唱的同时还要拍打与歌曲时值并不相同的节奏,考验小朋友的'思维和口手配合的能力。

  (4)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学生还没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乐器演奏技能。理解力和判断力也处于最基本的状态。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全靠老师的逐步引导。与此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好奇心特别强烈。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能力,互助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能完整的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体会歌曲的情感,体验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感受音乐色彩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旋律模唱、乐器合奏、歌曲表现等多种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教育学生从小关心他人,关爱父母,体恤父母劳动的辛苦,并为主动为他们着想,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音乐表现。全体同学都能够边打这组节奏边演唱。

  四、教学难点:

  最后一句“我的好妈妈”配合节奏演唱

  五、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录音机、电子琴、响铃、歌曲磁带、音像资料

课堂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足球基本规则

  教学目标:

  初步学习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并能有所体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

  难点: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约7分

  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基础部分约27分

  (一)慢跑100米

  (二)徒手体操(4节)

  1、振臂运动

  2、俯背运动

  3、体前屈运动

  (三)请一名学生配合,教师示范、讲解如何发界外球。

  (四)请每一位学生依次练习,体会。

  (五)请一名学生配合,教师示范,讲解如何发任意球、角球。

  (六)学生依次练习。

  (七)教师图板讲解手球、推人、抬腿过高、越位等规则,学生细心聆听。

  (八)500米放松跑。

  学生慢跑,学生按教师要求守成体操运动。学生认真听讲,并模仿

  学生练习,学生认真听讲,学生放松跑

  结束部分约5分

  小结,下课

课堂教学设计9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习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网络探究我能行

  1.教师介绍网站相关内容

  2.提出探究方向。

  3.介绍学习报告和评价标准。

  4.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感兴趣的问题。

  5.交流汇报。

  6.教师小结。

  五、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协作、探究,最终分享信息的能力。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10

  课题:小数加减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分组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在研究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只要合理就行。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效果比较好。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有:5—0.42 ; 5.01—5

  85-34.7主要原因是数位没对齐,忘记退位.

课堂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两条绿线间的4个字只识不写。

  3、凭借具体语文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语文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天空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1.揭示课题。

  (1)指名读课题。

  (2)你们知道拉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简介拉萨: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内玛布日山(红山)上有建筑宏伟的布达拉宫。

  2.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那儿的天空,更让人神往。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这篇美文,你也会喜欢上那儿的。(课件放音乐)

  问:听完了这篇美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3.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不懂的和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不懂的问题自己先解决,实在不懂的可进行小组讨论,再不行,就留着和老师一起解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认真地品读一下。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1、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课件出示:欣赏拉萨的天空(组图)。

  (3)引导学生品读比喻句。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把拉萨的天空比作了什么?这样写你觉得拉萨的天空怎么样?

  (4)多蓝的天空啊!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呢?

  自由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用笔把那些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勾画出来。

  (2)同桌互相交流,朗读自己所勾画的语句,看看怎样朗读才能把拉萨天空的特点表现出来。

  (3)第二段

  课件出示图1: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A、你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拉萨位于海拔3700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那儿的天空总是那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

  B、指名读。

  课件出示图2:有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了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A、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B、描述:蓝得这么纯净、这么明洁的天空,谁愿意用朗读让大家感受这种美。指名读。

  C、过渡: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一定很单调。如今,这蓝蓝的天空并不孤单,在白云、草地、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更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住了,让我们神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第二自然段)。

  (4)第三段: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作者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5)第四段:

  课件出示图片3: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A、自由轻读,你知道了什么?(的周围本来就没有比它高大的建筑物,有了这蓝天的映衬,布达拉宫就显得更加。如果没有这湛蓝开阔的天空,布达拉宫的气势就不会让人觉得那么雄伟壮丽。)

  B、朗读指导: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在蓝晶晶的天空的衬托下,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用你的声音来告诉大家吧!

  D、小结:拉萨的天空就是这么湛蓝、透亮,蓝得让人神往,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读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6)第五段:

  课件出示图片3:“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拉萨是藏族佛教的发源地,所以,在藏语中称拉萨为“圣地”。同学们,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可以把它称为“圣地”吗?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1、创设情境。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作者的引领下一同走进了西部,走进了拉萨,欣赏了拉萨的天空,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迷人风采。现在我们来整体感受一下。

  2、自主诵读。

  3、指名读,放轻音乐。

课堂教学设计12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习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实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实验,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习。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非常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第二个图形呢,谁能用__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3、师:刚才这位同学非常机灵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其实这就是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么?(转化)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同意)我们数学家呀,就是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就是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铅笔,剪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时间:4分钟)

  2、师: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拍成图片,看,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你们真会思考,动手能力也强,有数学家的风采。老师不知道怎么剪,我想请同学们来教教老师。其它同学在下面监督,有问题随时提出。

  (生: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平移,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跟他们的方法一样的,举手。(生举)真棒。同学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3、课件演示强调剪拼要注意的事项。

  师:昨天,老师也剪几个平行四边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说?(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剪,就变不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沿高剪,这样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那老师这就去剪拼。这样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剪,面积就变了)你同意吗?你能再说说吗?转化时,我们不能改变原来面积的大小,面积变了,求出的还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吗?(不是)

  师:我们把刚才操作的过程通过电脑再演示一次。(电脑演示剪的各种方法。)有些同学还有别的方法以,我们一块来看看图片。

  4、找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生汇报,师电脑展示

  师:你们找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吗?(找到了)请你们大声地告诉现场的老师(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为什么是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得真完整,把掌声送给他。

  师: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五(4)的同学,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剪、拼的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推导)恭喜你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了。

  赶紧用_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方格,验证公式

  1、数方格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面积,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着屏幕上的,我们一块来数一数。

  师:再一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同样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也再一次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师:通过公式观察,如果我们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谁的底和高?老师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两个字,为什么得强调是对应的?比如这一个平行四边形,7cm对应的高是(6cm),5cm对应的高是(8.4cm)。三、练习巩固,大显身手。

  师:下面,就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问题。

  四、总结升华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种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h

课堂教学设计13

  内容摘要:在“双主体”理论下,教师课前备课时,要对课堂中师生的活动在脑中进行预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要根据反馈出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课后,教师还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思和回授,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再造(重建)。

  前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思想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划一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这样做,势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思想把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重,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就是把抽象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等融入具体的教学操作,即进行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学习的内容、活动、步骤和方式,并为学生的学习留下发展的空间。我校实行的“双主体”理论指导下“主体参与、自探共研”的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再造或重建,这样的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的再造艺术包括预案预演、二次备课和追思回授三个板块。

  板块之一:预案预演──课堂教学再造艺术的坚实基础

  一、预案设计

  一堂好课可以与一档有观众积极参与的精品电视节目相媲美,电视节目的彩排是其精彩的保障。教学的彩排主角则是教师自己,它是设想的教学情境中的预演,是课堂再造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就是教学的“预”,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它的优劣直接决定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弗洛依德说:“思想是行动的预演”,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预案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生命。预案设计至关重要。

  1、预案与教学方式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预案是教学的素材,教学过程才是真正的创作,而且是师生的集体创作,是师生间生命的交融,师生互动将最大限度地激活双方原有的知识结构,开放式的课堂控制方式将增加生成式知识的比重,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空间。因而,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重组。

  2、预案与学习方式

  预案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有余地,以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的良好认知结构为终点,循序渐进,让学生自主吸纳、自主建构,从而使学生建构性的学,累积式的学,目标指引式的学,反思性的学,力求为学生搭一座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3、预案与课堂结构

  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活动板块,、主问题等,为学生自探共研提供一些思路。因而,预案应侧重在切入点各环节衔接与过渡,时间分配上优化设计。

  以语文教学为例,长课短教是一大趋势。《孔乙己》一文重点难点较多,笔者在主问题设计上切入,为学生探究提供了两个话题,即“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偷”围绕这两个主问题,学生迅速把握了小说情节,为孔乙己的形象分析铺平了道路。

  预案设计的过程本身具有预演性与情景性,它使教师如临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其中每个板块,每一个细节都周密考虑,仔细策划。

  二、预演

  预演是预案在头脑映现的特定情境呈现,它是一个循环调试的过程,有如下两个特征:

  其一、重“干扰”

  教学过程是往往力求排斥一切干扰,防止“节外生枝”,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这样显然也是排斥了创新,要使“干扰”真正促进创新,首先,使“干扰”和困惑真正引起学生困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其次是提供一种较宽松的气氛,前者在预演中变得更加重要。

  其二、重“差异”

  重“差异”,即尊重每个学生的理解,这使得预演过程中教师思维、学生思维、文本、编者思维,这“四维”的整合是关键,尤其是学生思维以及四维合一,使思维优化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课

  说课作为预演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群体性,交流性,研究性和可操作性,一般分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陈述学习需要,分析教学、描述教学环境。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解说教学策略及实施,媒体的选用。

  第三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

  说课(这里指课前说课)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也有与教学预演重合之处,展现预案,反思预案的内容,提升教学境界,以臻于完美,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再造。

  板块之二:二次备课──课堂教学再造成功的关键

  二次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法设计,因为我们教师的预案有时是一厢情愿,但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很多时候“发生的事情”的是教师难以设计和强求的,但也往往是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本文教材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二次备课,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化非预设为预设,从而使教学目标、人文目标、学生目标三位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整合学生学习思路,更新调整自己一厢情愿的教案,确定完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完成二次备课,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二次备课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论

  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的调控,进行重新安排设置,即所谓的二次备课,这是教师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二、二次备课隐含了教师的素质水平

  (1)二次备课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知识的人,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长流水,也证明了教师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但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容乐观,如有的教师讲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也许除此以外,没有读过她别的文章;讲“大江东去”也许在课堂上会随口背诵起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其实只记得这两句……这些都是学生不易觉察的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试想在教学中学生是喜欢一个旁征博引、能够出口背诵苏轼的许多其他诗文的并能信手拈来穿插在课文讲解中的老师?还是一个只对“大江东去”这一首词精讲细析的老师,答案显而易见。要想打开学生的视野,教师的视野必须开阔,教师的专业知识必须丰富渊博,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使教学立于不败之地。

  (2)二次备课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

  式无常式,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遍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往往出于教师课前预案和预演的设想之外,所以课堂上会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的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所表现的机智上,这些机智是我们在预案中无法设计的,这也正体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

  三、二次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以“以学定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的观念决定行为,这是二次备课的基础。二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动向,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和接受教育的理想的切入点,三是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把学生的学与新课程理念进行瞬间结合的教学机智是完成“以学定教”目标的关键。

  (1)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课堂调控,完成二次备课。

  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异想,令教师一时难以置否。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有的是学生理解错误造成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引发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要旨造成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控输出信息,进行二次备课,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备课时准备了许多资料,时代背景,片断、情节模拟,但是一上课学生就不懂的问题向他发问,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好像挺矛盾该怎么理解呢?”这是一个牵涉到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他备课时始料未及的,他善于捕捉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探讨,终于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这些案例充分说明,根据学生质疑问难,调整教学思路,体现了学生和教师“教”的和谐统一,因为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

  (2)针对学生的课堂“怪问”进行控制,完成二次备课。

  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提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针对学生的怪问,教师进行二次备课,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宋朝诗人曾巩的《三衢道中》,当讲道“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名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一声。全班同学的目光盯住老师,意思是看你老师怎么处理。这位老师冷静地一笑:“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不正是受到诗中的环境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可见写黄鹂的叫声可以渲染环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同学们从这一鸣叫声中,一定能体会到作者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心情。”全班的气氛缓和了,而且这首诗的重点、难点也轻松地得到了解决。这说明教师能随时根据学情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3)随时观察学生动态,以便根据“学情”二次备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对教师的讲解或引导难以理解)或“不屑听取状态”(可能对教师所讲感到过于浅显而繁琐)时,应及时采取反馈措施,以便对原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调节,完成二次备课。

  板块三:追思回授──课堂教学再造的有力保障

  新模式的实施,

  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而课堂的再造,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课后,还要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思”和回授。

  一、涵义:

  追思的实质就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针对教师常规性教学的内容及程序,我们将教学追思总结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追思。课前反思是指向于未来教学,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的了解与激发、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课中反思是指向于当前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的反思,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主体发展状况,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及时间安排等内容的调控。课后反思是指向于过去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等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等。这种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是很具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包括二次备课时课上出乎意料的事故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也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学追思的结果是课堂回授的基础和依托。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课上及时调节目标。调整预案及时回授。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光点或困惑,然后通过批作业,解答疑惑,讲评试卷等各种形式进行回授,以弥补预案及授课的不足,也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下一课、下一批学生的“回授”。

  效果回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质疑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学生障碍。在一个单元或一章一册教学完毕之后,要进行关于教学效果的回授调节。其中,尤以“阶段过关”为重要,就是应当给掌握阶段内容有困难的学生以第二次教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过关。

  二、追思与回授的具体作法(实践)

  1、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及效果回授呢?

  如:(1)课堂上你真的关注学生吗?

  (2)你是否真正地体现了新模式?

  (3)组织的课堂教学有效吗?

  (4)你设计的环节繁琐吗?

  (5)教学中有无小高潮?

  (6)你对这节课还满意吗?

  (7)这节课的设计,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的整合上有哪些得失?

  (8)哪些同学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

  三、课后追思的表现形式: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等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基础上进行课堂再造。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应吸取的教训与回授及课堂再造的重点。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时空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的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课堂再造,离不开学生的独特见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对此应当充分肯定,这不仅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和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再造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5)记再教设计。一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有何新招;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写出“再教计划”,便于今后的课堂回授与再造,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总之写课后反思及教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在执著的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四、效果回授分为课堂回授和课后回授。

  1、课堂上,二次备课后,对教学内容及步聚、节奏等进行有效调整,据学生学情进行回授,这种教学不是教师牵着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看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切实做到课堂再造。

  2、课后的回授调节。

  (1)细微调节,对每节课的课后调节,通过札记、总结、本课的得失,然后对学生面批作业,课下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效果回授。

  (2)阶段回授。教师搜集和指定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再次回授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观察交谈提出问题、课内巡视,课堂复习,实验操作,考查测验及讲评等等。对学生的阶段回授,便于弥补初次授课的不足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处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校新模式的实施,开展教学反思及效果回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生活中的负数》单元第一课时《温度》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过程:

  组织课前互动:

  同学们,张老师第一次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有什么优点?(学生介绍)

  有这么多优秀的同学,看来我们班级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了。老师好希望和大家一起上这节数学课。你们准备好了吗?好,那我们上课吧。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刚才那么多同学介绍了自己,说了自己的优点,你知道张老师的优点是什么吗?告诉你,张老师的天气预报播的最好,特像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你相信吗?不信啊?那我就播一段你听听,但是请你边听边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是那知道的'方式,将新闻中的数据记录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上,看谁的记录方式最简单、最清楚……(播新闻,播音员:20xx年11月2日部分城市的最高气温分别是:昆明15℃,海口21℃,长沙5℃,西安0℃,天津—2℃,长春—8℃,哈尔滨—15℃。今天的天气预报就为您播报到这。学生记录)

  张老师播的怎么样?天气预报天天播,看来温度很重要,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温度”(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引入正负号的必要性,自主合作探究总结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请同学们把你记录数据的方法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合理、最简单、最清楚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

  选出“+、-”的方法,你们想的真好,和数学家想的一样。

  (二)会读温度,及温度的相关知识。

  你知道怎样读这些温度吗?(学生会就学生说)

  (1)“℃”这个符号,我们读作“摄氏度”

  (2)通常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

  (3)师:每组桌面上都有一张图片,谁愿意也学学“天气预报”播音员,来播一下天气预报?(指名一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仔细听,你能从播报的温度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边听边思考,汇报)

  (三)会使用温度计表示生活中的温度

  在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温度计)

  (1)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学生拿出温度计,每小组一个)从温度计上你知道些什么,又观察到了什么,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0刻度线是红色标出的;

  2、上面还标有数字:零以上的数字越来越大,零一下的数字也越来越大。

  3、 0以上是零上的温度,0以下是零下的温度。

  4、一个小格表示一度。

  5、有一个℃的符号)

课堂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使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长大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成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读生字;难点是让学生明白长大的意义。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仪、识字卡。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快快长大。那么,你觉得怎样才叫长大了呢?

  (教师板书:长大了)

  让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马莎(教师出示挂图1)。她呀,也像我们一样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呢!那么,她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课文《马莎长大了》。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课文中的生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读完课文后,师生谈话,通过比较师生的朗读情况,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

  3、学习生字

  ①自我检查

  让学生自我检查对课后生字的认读情况。

  ②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引导学生利用生字组词或说话。

  ③巩固练习

  利用多种方式练习巩固,如,集体认读,分组读,开火车读,两人抢读等。

  4、齐读课文

  师生齐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中的生字。

  5、检查朗读

  检查个别学生的朗读情况。

  6、师生共同回想课文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①马莎很想快快长大,她想了哪些办法?结果怎样?

  让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挂图2,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教师总结板书:学打扮

  ②后来,马莎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让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挂图3,再让大家学一学马莎学扫地的样子。教师总结后板书:学扫地。

  ③接下来她又做了什么?

  个别学生发言后,教师出示挂图4,让学生观察后,小结并板书:倒水

  ④为什么后来大家都说马莎长大了?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长大的意义。

  ⑤学了这篇课文后,今后你想怎么做?

  三、总结全文。

  教育学生要懂得为别人做事,懂得关心别人。

  四、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

【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设计08-25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03-17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04-25

学生课堂教学设计04-06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04-04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03-20

课堂教学设计15篇01-26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05-22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