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读后感

时间:2023-12-13 08:29:26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中国史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史读后感

中国史读后感1

  终于把这套书细细读完了。

  我最早关注《伦敦新闻画报》是因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画和石印版画是以照片为摹本的,这和中国早期摄影史息息相关,是我研究的方向,后来发现,除了图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读,最后还选一部分该画报中和中国有关的部分翻译出版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这次拿到沈泓老师翻译的这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很兴奋,因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师,他之前出版过的几本书对我都有很大帮助,而且我知道这套书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终于到出成果的时候了。从马可·波罗起世界就在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探险家、商人和使臣们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内并传播出去,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荷兰使团的纽霍夫、英国使团的威廉·亚历山大等等,反观中国,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现在去翻看当时世界怎么观看我们或者说看到了我们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现在的我们去了解过去的中国。特别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明末到现在,从荷兰东印度公司使团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应该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的变化和态度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当时西方的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虽然有不准确、臆测或扭曲的地方,不能严谨到作为正史,但毕竟提供了另外一个可以审视或佐证正史的'视角,我想,这可能也是这套书被定名“遗忘在西方的中国史”的原因。

  最后,我还是一贯讨厌地说些负面话。我对图像的质量比较敏感,这些早期画报原作中的插图很精美,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但毕竟原作的获得不容易,所以书中图像的质量不太符合我的标准;此外,书中还有些没能避免的小错,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图一样,但图说不一样。无论如何,瑕不掩瑜,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书,里面有作者和编辑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们后续将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

中国史读后感2

  走过泥泞,方知大道珍贵;经历风雨,更觉阳光美好。

  题记

  中华上下五千年浩瀚历史,虽然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也许千百年前的小吏平民未能在岁月的波澜中留下存在的印记;也许有人名垂青史创立千秋伟业,有人遗臭万年惨遭世人唾骂;也许历史上一桩桩的疑难杂案如今的我们无从知晓其中的真相。

  但,这就是历史带给人们的魅力,我们从历史的长河里看新旧更替,悟人生哲理,叹华屋丘墟,历史书上翻过的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是他们为之辛劳奔波的一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是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和时光

  毋庸置疑,虽然现在处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我们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历史独有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尤其是那些经过电视剧、电影经过渲染夸大后扑朔迷离的疑案更令我们迸发出一种想要穿越回历史一探究竟的.欲望。《疑案里的中国史》恰好用多元的,客观的视角带我们回顾了那段历史,在每一桩疑案的推理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真相,反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疑案带给我们的对历史的深思,对人性的剖析,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在四衢八街权贵遍地的京城,有着一位不太起眼的人物王之寀,作为一名刑部主事,他有着职业上的机警,更多的是内心对真相的追求,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尊重。晚明的三大案将他卷入了帝国政治风暴的中心,面对层层势力,经历了三个朝代风云变幻,从做官到被贬到沦为挡箭牌。三大疑案最后的真相如今的我们只凭靠推理无法窥得,在当时的大明王朝只剩下沉沉黑夜,而这样一个无惧权贵,一心查案,以面对案件公正司法,揭露真相为心中光明的小官员则显得珍贵至极,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执着坚韧,高洁傲岸。

  我想我并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一段历史或是一个人所谓的好与坏,但每一段历史,每一桩疑案背后总有一些推动着时代变更,坚持心中所想,追寻真相的普通人。他们寂寂无名,是所谓的小人物,但正是一个又一个像王之寀这样的小人物推动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前进。历史需要这样的无名之辈,真相需要这样的无名之辈。

  历史确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

中国史读后感3

  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家称号。古代史集中的所谓“国”,指的是某个奴隶制或封建国家政权,并不包含当时我国的所有民族和疆域。中国历代王朝虽然都有国号,但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当时的“中国”通常只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殷周之时,他一般指京师或国中。到了春秋战国,才逐渐扩大为华夏诸侯国所在的中原地区的通称。秦汉以后,它又用来泛指中原王朝管辖区域,不仅汉族中原王朝以“中国”自居,少数民族政权也不自外于中国。 既然少数民族也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就点明了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缔造和发展的巨大贡献。

  现在,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印记的许多少数民族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他们对中国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现在我们经常所提到的中国不应该把他们排除在外,这也是本书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 少数民族最先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是在秦汉时候,就是匈奴,它诞生于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代,作为一个典型的游牧部落,早期一直踏着季节的鼓点追逐着肥嫩的水草而迁徙。这种随时开拔、来回游荡的日子,造就了全民皆兵和擅长游击的典型特征。匈奴只是少数民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开始,随后的乌桓和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女真无不是中国历史上精彩的一笔。并且蒙古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统一。中原王朝的很多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少数民族的。

  比如对隋唐经济推动巨大的均田制,即源于鲜卑族所建的北魏、北周:元朝实施的行省制度,则是省级行政区创建之肇始。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丝绸之路上的城邦为何消失?逐鹿中原的游牧民族是怎样被融合?它们没有断代史的宏伟,也没有编年史的缜密,然而他们却是民族记忆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史读后感4

  终于把这套书细细读完了。

  我最早关注【伦敦新闻画报】是因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画和石印版画是以照片为摹本的,这和中国早期摄影史息息相关,是我研究的方向,后来发现,除了图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读,最后还选一部分该画报中和中国有关的部分翻译出版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这次拿到沈泓老师翻译的这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很兴奋,因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师,他之前出版过的几本书对我都有很大帮助,而且我知道这套书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终于到出成果的`时候了。从马可·波罗起世界就在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探险家、商人和使臣们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内并传播出去,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荷兰使一团一的纽霍夫、英国使一团一的威廉·亚历山大等等,反观中国,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现在去翻看当时世界怎么观看我们或者说看到了我们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现在的我们去了解过去的中国。特别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明末到现在,从荷兰东印救公司使一团一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应该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的变化和态度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当时西方的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虽然有不准确、臆测或扭曲的地方,不能严谨到作为正史,但毕竟提一供了另外一个可以审视或佐证正史的视角,我想,这可能也是这套书被定名“遗忘在西方的中国史”的原因。

  最后,我还是一贯讨厌地说些负面话。我对图像的质量比较敏一感,这些早期画报原作中的插图很一精一美,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但毕竟原作的获得不容易,所以书中图像的质量不太符合我的标准;此外,书中还有些没能避免的小错,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图一样,但图说不一样。无论如何,瑕不掩瑜,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书,里面有作者和编辑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们后续将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

中国史读后感5

  刚看到大汉的时候就足以让我气得发抖。

  一方面,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始终无法做正确的评价,各人的形象总是褒贬不一,所有片面的评价都是作者主观臆断,尤其是对于始皇帝“焚书坑儒”其事。在动乱的时代刚刚结束大一统刚刚建立的初期,儒家博士淳于越为煽动恢复古制分封制以私学妄议朝政,民心本就不好安定故此行事,真正毁书灭籍的是项羽阿房宫一把大火,焚的是人心坑的是术士,术士之流,欺人盗信,然,读史需有大局观。

  其次就是对杀神白起的评价,众人皆知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降兵,边说武安君残暴嗜杀,却不知这背后有多少无奈。简短截说,战国后期,尤其是昭襄王中后期大一统之势已显露,各国连年征战人困马乏杀戮不断,且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自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军事力量大增,长平之战虽分出胜负,秦却是惨胜,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放降兵回国无异于放虎归山,翌年继续征战死的仍是自己的同胞手足,四十余万,带回秦国也不现实,连月的征讨连秦兵都面临断粮如何安置敌国的.降兵?所以,一场战役真的好评价孰是孰非吗?

  还有就是项羽,该作者说项羽鲁莽,没有头脑,我惊呆。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败秦兵三十余万,彭城之战三万精兵大破刘邦二十余万,垓下的四面楚歌不能完全评价一个人,泣数行下也有着多种原因,我们不可否认项羽不会用人且疑心太重,但总有这些以一己之能妄下判断的作者来误导读者将历史人物片面化。

  希望想了解历史的朋友可以看些史书或兵家典籍,不要受这种所谓的简史类书影响,不是每一个诙谐幽默的作家都是当年明月,市面上越来越多自以为白话通俗讲史的作家在胡诌,歪曲历史形象,片面定义重大战役,错误引导青年人,请务必擦亮双眼。

  最后我要说,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这样是片面错误的做法!

中国史读后感6

  我把《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看完了,这本书可以说非常好,而且“漫画”这两个字指的并不是像丁丁历险记一样,而是配了一些图片,而且图片比较多罢了,里面的文字其实也很多,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会有一种非常简单,有趣的方式讲历史,让人一看就记住,确实值得翻看。

  先说说,他会用哪些有趣的事让人轻而易举地记住历史,在第一本书里的方法是“把东周列国想像成一个班级”老师是周王朝,学生是100个小国,这些小国之间经常打架闹矛盾,有时候闹严重了,被打到流血,就背着包袱,走出了教室,这其实是指国家被灭亡了。第一本漫画历史的简介是,这100个小国打来打去,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大国,他们就是韩赵魏楚燕齐秦,而秦国国又特别的强大,你是剩下的六个同学就拉帮结派,要一起对抗秦国,但秦王远交近攻,最终还是破了这个六国联盟,佔领了整个教室,最后还把老师给赶出去了,一个人占一个教室听起来不太实际,但是一听这种方法,我就记住东周列国了,可见他的实用程度还是非常大的。

  在另外两本书里,已经没有这样的比喻了,不过还是让人非常易懂,听一下就记住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后两本书用了非常幽默的方式。惯用伎俩: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文景帝一起说“吃牛肉干要两粒一起吃,才最好”那我们就懂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人把汉推向了高潮。还会用非常好玩的方式说明情况,比如说,白衣渡江,上面打了几个大字,白衣是只便衣,不是指白色的衣服,要不然你渡个试试,下面放出来大图片,一群人穿着白色的衣服过河,城墙上的士兵边扔石头边说“有鬼啊”看这种书,感觉不到读历史的.乏味,反而觉得越看越像在看会儿,以后如果我要写历史书,要按照这种方式写,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最好用的。

  书里的画也不错,每一张都搞笑的要死,把人物萌化,当皇帝变成傀儡的时候,就化控制皇帝的那个人手里提了一个皇帝木偶,说起义军是一波一波全国各地起来的,就把他们都画成地鼠,这一波消灭了,另一波又冒出来了,不是漫画,却比漫画更好玩。

  这就是漫画中国史,采用最好玩的方法,让人轻松学历史,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中国史读后感7

  之前,我也无时无刻不思考国史。我品读着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和风云人物,历朝历代的变迁。心中总想,我这样利用典故来解读历史,理解国史的现今意义,应该是正确的。

  当我读到了《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后,意识到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过于片面。

  旧有的史书,大都淡化了“以史为镜,度量当代”的作用,成为了一堆“故纸堆”。只有借古思今,用史实反映当代的人性,脱离主观之见理解历史巨轮的前进趋向,这才是对历史真正的透析,才是对历史真正的反省。

  世界记忆——历史,始终都反映出人性。

  许多历史上的伟人遭到舆论和现实的迫害。有的避开攻击,隐姓埋名;有的'忍住这一切,让攻击化为乌有,坚决自己的理想,干自己的事。李靖就是一个用自己功劳消灭中伤的典型例子。“众口铄金”固然有道理,它比拳脚攻击,诽谤更能置人于死地;可是那些恶意的虚假评论,不屈从,直接反驳只会惹火烧身。“身正不怕影子斜”,“沉默是对诽谤的最佳选择”。李靖面对众人的攻击,他坦然处之,最后立下赫赫战功,用汗马功劳消灭了攻击。

  翻开历代中国皇帝的生活记录,我总会发现明君与昏君的明显差距。昏君滥杀无辜,生活奢靡浪费,大兴土木;但明君会做出相反的决定,明君总是关心平民百姓的疾苦,理解黎民的需求。正视国家兴亡的历史趋势,让社稷成为安宁土。昏君则完全沉溺于富贵迷魂汤之中,自己整日吃喝享乐,全然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对庶民的困苦也视而不见,甚至败光了整个国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对庶民全然不顾的皇帝迟早会亡国。

  最后一个中华封建王朝——清朝。在反抗外侮的战争中惨败。我们知道清朝用冷兵器,列强用的是火枪大炮和铁甲战舰,没理由不失败。后人理应对这次战败进行深刻反思,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历史,毫无疑问在警醒世人吸取教训,剖析人性。我想再次说出:历史长存,人性不灭。

中国史读后感8

  最初了解的中国历史是在小小的新华字典的最后一页,当时虽知道春秋战国、五代十国这些词,但并未领会词汇的意思;后来学习历史,是在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堂上,那时对历史毫无兴趣,只是为了分数识记背诵,但是往往云里雾里、糊里糊涂。后来看到一本漫画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倒是提起了几分兴趣。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这本书打破常规,文中不像有的书要么全是漫画,要么全是文字,此书则是诙谐幽默漫画插图加上言简意赅的文字,两者相结合,给我足足的补了一节节美妙的历史课。这本书着重于从纷繁复杂、事无巨细的历史中捋出清晰的大脉络,因此有很多无关的历史细节被有意地掠过,带我从不同的角度领略了别样历史,下面来说说我的感受吧。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被比作一个班级的同学,互相斗殴,争老大,后来被秦王统一全国,当了始皇帝。可惜秦王朝命短,只维持了十五年。这十五年奠定了中国后来两千年统一的基石,功不可没。可惜后来奸臣当道、陷害了长子扶苏,二儿子胡亥荒淫无度,任赵高指鹿为马,还施行暴政,终于激起民愤,让来不及赶去修长城怕被砍头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引来大批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统治。后来刘邦项羽楚汉之争,战神项羽与无赖刘邦,将帅之争,最终刘邦战胜建立了汉王朝。

  读完这本书发现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巧合和意想不到,比如魏国人才济济却没有用对人;比如楚王老老实实听秦王的话,不听屈原的告诫;比如项羽鸿门宴上的善心大发放了刘邦;还比如项羽乌江自刎,没有想到隐忍一时,重振旗鼓回头再来…这些改变可能只是某个人一念之间一时兴起的小动作,但影响却是深远的。

  历史是时间的长河,我们在其中扮演着小小的水滴,不期望能翻起多大的浪,只希望更加了解自己这朵水花的前世今生,走得更远一些。(张慧娟)

中国史读后感9

  近来,因为读着手头的又一套陈书——中华书局的《中国历史通览》,于是,对历史又产生了点点兴趣。心动之下,再次到“当当”逛逛,买下的是这样两本书:《中国史》与《吕思勉文史四讲》,作者:吕思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吕思勉,说是23岁就已能将二十四史通读一遍、一生至少仔细研读过四遍的一位历史学家。读二十四史的这组数据,说是在当代史学家中属于凤毛麟角。尽管如此,对于我这个读书时代“历史课”只交付给“琼瑶”的人来说,再大牌的历史学家实难成“灌耳”之效,说来不得不自己先行汗上一汗了……《历史的定义和价值》是这本《中国史》里第一编第一章的内容,全文节选如下:“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

  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所知“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都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决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

【中国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后感(精选15篇)08-19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读书心得08-23

《勇气》读后感 勇气的读后感10-17

项链读后感项链读后感12-08

《简爱》读后感关于《简爱》读后感10-14

《疯娘》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5-27

关于简爱读后感的读后感500字06-10

《神笔马良》读后感500字-读后感10-17

《双面猎犬》读后感_读后感700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