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3-07-02 18:13:24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合集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读后感合集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

  气势恢宏的《百年孤独》包含了科技、政治、文化、爱情,各种各样复杂矛盾的内容,探讨了文明的繁荣昌盛的方方面面。

  小说的主旨是家国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文中透露出了因深感一切都是宿命而照成的深深的绝望——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昙花一现,繁华都是往昔,就连最“疯狂执着的爱情”都是过眼云烟。《百年孤独》在控诉,是一部国家、民族和家族的悲剧。

  《百年孤独》也探讨了爱情,在这方面,小说的描写同样精彩至极。看似魔幻,却基于现实,《百年孤独》的爱情现实得直刺入骨髓。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得爱情吗?至少例外是有的'。这个例外至少包括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而对于梅梅和丽贝卡,她们至少也曾经勇敢的追寻过。三角恋大多是浪漫的,小说中两段三角恋精彩绝伦。其中之一是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加斯通。姨妈和外甥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妥,况且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血缘关系。阿妈兰妲。乌尔苏拉是令人敬佩的,她的人格是独立的,她对待爱情是勇敢的。“folow my heart”,这话是知易行难,她是做到了。真实的活着最重要,对待爱情贵在真实,在我们真实的爱别人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真实的自己。《百年孤独》的爱情,另一对三角关系是奥雷里亚诺第二、佩特拉。科特斯和费尔南达。这是很奇怪和别扭的故事,奥雷里亚诺第二和费尔南达的婚姻根本就是个错误。一个有些年少轻狂不太自知的家伙,一时冲动的娶来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妻子,于是悲剧开始了。奥雷里亚诺第二和佩特拉。科特斯才应该在一起,因为他们在一起才可以过得开心和随性。我们也看到,他们两人在老年的时候,在轻狂与激情褪去之后,终于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到了爱情。《百年孤独》一直在探讨“爱的能力”。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缺失爱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爱人?小说当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不过显然,要去爱人,首先得自爱。然后,要去爱人,除了需要勇气,还应该加上一条,“follow your heart”。

  在感到烦闷时,不要太过陷入回忆,因为加泰罗尼亚智者曾经说过“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名言真是魅力无限,“Cease, cows, life is shot”。

百年孤独读后感2

  《百年孤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马尔克斯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描写了南美一个叫布恩蒂亚的家族和马贡多地区的衰亡史。

  看完这部小说,我闭上眼睛好好想了想这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可是一无所获。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吧,它就是想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情绪。

  我是20xx年8月13日周六午后在实达一区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间里,最终读完这部小说的。在读最后几章的那几个小时中我尤其感觉到一种孤独感和一种生命的无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一个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艰辛,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义等等。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那他要表达什么呢?或许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做一部心理学的小说来看,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

  他或许还想表达的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否定,布恩蒂亚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点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后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阵飓风吹散。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的是,我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呢?我死了以后,这篇文章又在哪里?能被几个人看呢?如果大到整个世界,人们每天这么营营苟苟的生活着到底有什么用呢?也许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些文物,但人类毁灭以后呢?地球毁灭以后呢?

  这里貌似是宣扬了一种悲观的无为主义论?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不符,但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那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解决的办法了么?

  仔细想想还是有的?

  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预言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最后奥雷良诺参透了羊皮卷的奥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到来。

  也许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解决办法吧,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命运,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

  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独读后感3

  比较难读的一本书,外国人的名字长且晦涩,时不时的就忘记人物之间的关系,初读,需拿笔勾勒人物之间的关系。我初读完时,苦涩感比较重。就是那种,你给我块糖吃,我说这糖是苦的,吐了。后来,我发现不是糖是苦的,是所有东西都苦。

  《百年孤独》想表述的主题,没有读明白。只记住了一个大概的情节——历经百年的家族七代人,最后都在羊皮卷的预言中走向湮灭。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也在的交流、沟通,有的甚至需要不伦之恋这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孤独(我是这样理解的,但最终都未摆脱掉孤独的命运)。文中,七代人不断重复以祖先的名字命名,凡是叫奥雷里亚诺的男性都是性格坚韧、沉稳的,而叫阿尔卡蒂奥的男性都是狂躁、放纵的,似乎是命运不断的在重复轮回。

  本文的基调始终都是颓废的凄凉之意。初读时,一直以为他会像《一句顶一万句》那样,给我启示。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但它没有,像是在讲一个没有任何情节起伏的故事。把每个人的命运都那样无情的罗列在纸上。

  一段奥雷里亚诺第二回到家乡的描写:

  他带着自己的`衣箱回到家里,心中确信不仅是乌尔苏拉,马孔多所有的居民都在等待雨停后死去。一路上,他看见他们坐在厅堂里,眼神迷茫,抱手胸前,感受着浑然一体、未经分割的时光在流逝。既然除了看雨在无事可做,那么将时光分为年月、将日子分为钟点都终归是徒劳的。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不知是在纸上做到了感同身受还是为这样的人悲哀。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这句话是文中叙述的,似乎不断的在提醒读者,孤独才是生活的本态,而生活中其他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你千万不要对这些东西持有幻象,那样你在识别生活的本态后会更孤独的。

  作为读者,如果没有一种丰富的人生阅历,这部作品不能让我们感到开心启发或者任何正向的东西,相反的却是绝望,极度的绝望和从骨子里往外冒的苦涩。

  但这是部好作品会再读第二遍,会试图寻找更加细致的情节,感受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去体会这宏大的家族的孤独,相信在体验孤独本身的过程中,更有收获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4

  我在阅读小说时有根据文字描写想象出对应画面的习惯,但时常会遇到无法具象化的描写,例如《百年孤独》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四十字,在不确定的现在、将来、过去切换,我无法准确想象每个时空,只能去感受。

  这种习惯其实类似于电影拍摄,所有场景、演员、情节由我的大脑来设计。电影带来强烈视听冲击,让人声临其境。但文学有其独特优势,可以在电影流行的当下保持生命力。

  首先是时间。小说中关于时间的安排,在电影里无法完全重现。例如文学里有一对概念: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循环时间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效果。《百年孤独》采用循环时间。“多年以后”和“见识冰块的下午”首尾相接构成闭环,这也是《百年孤独》的整体结构,由果溯因,让家族历史不断循环,体现一个家族的整体气质。

  电影多采用线性时间。虽然电影可以实现情节上的循环,但是少有人用,也许是因为时长限制。

  而当涉及到同一场景的'时空交错,像《百年孤独》开头,电影则不能完美重现。因为文字的时空可以仅仅存在于大脑,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多个时空交织。电影需要切换画面来实现时空转换,而这样便弱化了各时空的联系。

  二是详略安排。

  在人物和场景上的描写中,小说可以仅突出重点,避免细节,达到普遍认同。马尔克斯说:读者感到书中所写的,正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书里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叔叔婶婶。如果拍成电影就毁了这一特征,因为电影不允许有普遍认同的特征。演员的脸,就成了人物的脸。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长得像他。

  文学里情节详略的安排也很自由,可以一笔带过几年也可以花几面来描写一秒的事。而电影,必须考虑镜头连贯性,而且时间流逝是等时的,除非运用快慢镜头,但个人感觉不如文字自然。

  三是想象。

  文字是人类想象的载体,电影却受限于现实。目前电影特效能力有限,例如《三体》中的四维空间、《基地》里的盖娅星球生命,电影完全无法重现。

  文字的优势还有很多,文学的生命力远超人们想象,探索的道路还很长。

  无论是对语文还是文学我都没有很大兴趣,我更多把它们看做一种消遣的工具。尽管如此,高二高三语文课都上得挺开心的。这篇虽然文笔不行,但是能勾起一些回忆……如今他们都是历史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5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为<<百年孤独>>的名著。

  这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以魔幻主义的手法,模写了布斯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

  并从中艺术地再现了作家童年时代眼中的世界。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超越于整部拉美文学史之上,其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对光荣与梦想的憧憬,对爱与自由的崇拜,创造后的不屈和灵魂的不朽已超越于虚幻的手法之上,再此篇小说中,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归宿。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七十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这本书以很大篇幅描述了这房间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这种古都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时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五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绝陌生的感受,从而及其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我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绮丽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穿始终的。

  后来我还看到了有关介绍说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八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

  这是很深切的批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难道不是吗?

  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如果要我承受那“百年孤独”的话,以我的性格非得把我“憋死”才怪。唉,还是珍惜现在吧!

  一部恒久远,名著永留传!

百年孤独读后感6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恕我愚钝,这本书读起来真不咋滴。

  就像一些艺术作品,你欣赏不了,不能说它不好,只能说自己还没有那个境界去领悟。我可能就还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吧。

  于是我就找了几篇豆瓣书评,很想理解下这本书到底要表达什么,因为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真的没有什么感悟。

  但看了几篇我也还是没有真正领悟,有人说讲的是孤独,有人说是拉丁美洲的历史变迁。但还没有看到一篇让我幡然醒悟的那种。

  那我干脆就先把自己的感悟先写下来,再慢慢去研究它的深刻吧。

  这本书我看了一个星期左右就看完了,可以说是快的了。因为我看到有人在豆瓣书评里说他看了两三个月,还有些人说,第一次看了几页之后就放下看不下去了,然后再次拿起的时候已经过了好些年了,才再次把它读完。

  还好我没先看这个书评,不然我可能会被这些评论引导,会被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误导我看不下去。

  这本书出现了很多的人物,关键是很多人物的名字的都是重复的,或者在相同的名字下,再加上一个名字,所以看起来会吃力一些。

  虽然我有时候也会搞不清谁是谁,很想停下来,回忆下这个人物是最开始提到的哪个人物。但我没有停下来,记不起来我就直接略过,然后随着剧情一直看下去,这个人物就自然而然的记起来了。

  而且我觉得人物的名字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情节。

  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故事真的没有太大的触动我,不能说不好看,看的时候也还是有滋有味的,但就是无法共鸣。无法共鸣的东西,看过后就看过了,可能会很快的就忘掉。

  用简单的一点的话,这本书就是讲了一个家族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我说的坏一点,就是一对老祖宗生了一堆儿女,然后作者用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在每个人物背后为他们添上了一些故事。

  但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我看了之后完全没有什么可以供我借鉴学习的地方,要是讲历史变迁,但它又是魔幻现实主义,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历史意义。

  要是讲孤独,那他又没有把那种孤独感传达给我。

  以至于让我想:哦,这个写法有点想巴金的《家》,除了把相同的故事情节重复堆砌在不同的人物上,这本《百年孤独》就是不同的人物堆砌起来的一本小说,嘿,以至于让我想,原来小说的字数是可以这样凑齐的。

  我知道这样想不好,毕竟这两本书好歹也是个伟大的作品,但这是属于我的读书感悟,既然我看了,他能让我有这种感觉,说明也是这本书的问题。

  当然,我还是觉得是自己愚钝,无法去理解书里要表达的宏伟意义,不说了,我要继续去研究它的深刻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7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外国文学对于我来说是不完整的。相较于之前读过的欧洲文学和苏联文学,以《百年孤独》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姗姗来迟,但它不同于之前任何一种文学,《百年孤独》也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本书,它是那样震撼人心,那样不可思议,以至于不同人发出同样的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在只读完一遍这本书后就写读后笔记,说实话我有点无从下笔,因为我没怎么看懂,但他带给我和其他人差不多的冲击:他怎么想到这么写!我用惊奇的眼睛看这本书,看完用新的眼睛看世界。有人说《百年孤独》的开篇就开创了小说史上的新篇章,“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将未来、现在、过去三个不同的时空状态牢牢地绑在一起,不同于常规小说的线性叙事,它由线到面,是一种圆形叙事。读书过程显得异常艰难,先不说别的,就说人名,书中出现多个重复的人名,让人困惑。不过后来想来,这不正是作者对百年孤独的倾力表达吗?他就是在写这个小镇仿佛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但在整个岁月变迁中大家变得支离破碎,这个家族的孤独一直在延续,这几代人一直在重蹈覆辙,陷入恶性循环,经受着这个家族的百年孤独。我想,没有这些重复的名字,作者写作的目的`就丧失了一半。

  几年后,面对《百年孤独》,林涛准会回想起初中语文老师和他们谈及《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确实,只记得当时老师向窗户眺望着说,他感到环境很恶劣、心情很复杂,脸上露出和万千读者相似的困惑。一部小说叙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个世代的沉浮,写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有着华丽详尽的描写,大量的人物以及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让人深陷其中。在本书中,超自然现象或者能力,被作者以平淡的口吻描述,在虚拟小镇马孔多中发生的超自然事件与在现实中的哥伦比亚发生的事件相互交织,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吧。

  拉丁美洲落后土壤上这些落后人们的精神根源在哪?就是孤独。孤独是一种什么方式呢?是一种不合理地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就是当你无法接受或憎恶的时候你选择逃避,但这改变不了现实,就是当你对它回避的时候,你并不能躲开它,丑陋会在侵蚀别人之后侵蚀到你,所以马尔克斯认为孤独是一种不合理的处事方式,他是在以批判孤独的方式鼓励大家积极入世,改造我们这个世界,不光在物质上,更主要在精神上,我们应该拒绝孤独,排斥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8

  之前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从题目初步自我判断了这一本书,或许是悲剧,更或许是历史沉积的悲哀,没有想太多而去接触这一本书,一切刚开始只是为了了解是否那么悲伤,是否那么哀愁,不知道读这本书会多坎坷,只是想知道百年孤独的那一份感受。

  可以说,一开始去看这本书,只是因为在高中时期闲时看杂志的那些日子里,我曾经从各大媒体普天盖地的宣传中了解到有那么一本如果你在人群前说出来你读过你会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由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的书。后来,又曾三番五次在报纸上看到有人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才有了我后来去借这本书来读的出现。

  阅读《百年孤独》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大量相似而不相同的人名,很多时候都让我搞不清谁是谁,很多看似科学但又略显荒诞的事。几次我想放弃但最终都抱着一种不想半途而废的心情来继续。直到有那么一个早晨,略显灰沉的天气弥漫着无边无际的雾气,我翻到了最后的一页。男主他揭开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那本书,发现他所在那个马拉贡的历史正被一阵龙卷风吹走,而过往的那些所有历史,都将会渐渐消散。我彻底震惊了,心中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而叹服。文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所有人虽然生活态度人生报复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无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太过于独立,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别人。可以看得出,这个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父妻、父子、母子、还是兄弟,他们之间都缺少了必要的沟通,以致于总有无穷无尽的矛盾;他们太过在乎“自己”的`这一个角色,最终导致了是他们悲惨的人生。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精神失常而被绑于树下,最终死亡。第二代两个儿子,一个因革命的失败而终生自闭而死,另一个则是在家被枪杀。

  孤独,正是这部书真正的主题。作者在这里通过运用家族中不同性格人展现出来不同形式的孤独,通过马贡多这个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来创建的小镇来缩略地展现出来了南美洲的那种孤立于世界,想与外面世界建立联系却又被外面世界残忍对待的缩影。并且,作者在末尾用一个富具想象力的结尾来去做了一个预言,如果南美洲的人民再不去做出改变,那么,他们的结局就会如文中的马贡多一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存有任何的历史。

  悲惨的人生,百年的孤独,或者,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讽刺,这,就是所谓的悲哀。

百年孤独读后感9

  孤独给人的力量——《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五月下旬,恰逢中国图书网图书推荐与折扣购买活动,想着许久没有纸质图书阅读,便一个人开始选择书籍购买。而以前友人推荐过的《百年孤独》印入我的眼帘,“孤独”二字格外的让我有阅读的冲动。于是毫不犹豫的加入购物车,在拿到这本书之后,我便在第一时间好好享受阅读。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的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书中,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迪亚家族。他们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从小就孤独,冷漠。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正如书中所说:“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归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百年孤独》的叙述方式极其得吸引我不断的深入。让我想起了以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同样是结合魔幻与现实的作品,《百年孤独》也有着因果不对称的叙事手法,小说中很多不合常理的,像梦一般的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冲突,展现了一个惊奇的世界。小说中不仅有现实和历史,马尔克斯还结合了很多古老神话与民间传说,作者往往以非常平淡的叙述口吻讲出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

  但即使明知是虚幻的世界,书中的孤独还是让我感觉得很真实。孤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如何抵抗,有时总会到来。但是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挫败时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更好认清自己,那就是孤独。读后感。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声,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在如今快节奏以及手机占据我们碎片时间的时代,必要的孤独,我觉得能使我们更加完善,更有深度和厚度。

  如果在看完这些后,你产生了对本书的兴趣,我有一点小小的阅读建议:第一遍读《百年孤独》最好一口气读完,时间越短越好,最好浓缩到一天。不要试着记住那些人名,不要深思,不要怀疑,不要问为什么有人会随着风飞走,不要问失眠症为什么会传染。读完合上书本,你会为这些瑰丽的想象震撼得久久不能忘怀。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世上有很多人都喜欢孤独,却没有人真正能承受孤独。”一开始体会这句话,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谁说这是绝对的呢?可读了《百年孤独》后,我也能略微领略这份痛彻心扉的孤独。

  这篇读后感的标题是在“论情”,可孤独又怎能和孤独扯上关系呢?但是,《百年孤独》却把情与孤独融合,不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孤独地刻骨铭心。

  乌尔苏拉,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她那悲剧的孤独体现在她凄凉的晚年。她多么希望能有一个男人来继承家族,振兴家族啊!可是命运女神一次又一次令她失望,让她在丈夫的死,儿孙的不争气中咀嚼着自己对昔日辉煌怀抱的希望以及苦涩的孤独中慢慢腐烂,连一个长辈该有的尊重都不曾得到。

  而阿玛兰妲与丽贝卡,却双双因那令人疯狂的爱情,一个负罪一生一个虚度一生。两个人为一个双方都中意的男子而把多年积攒的情谊统统舍弃反目成仇。可这段无果的爱情却以丽贝卡另嫁了其他人,阿玛兰妲缠上注定要伴随她一生的黑纱,蕾梅黛丝的死而告终。就好像妖精少女与堕入黑暗的`国王的爱情,两人都带着“矛盾的诅咒”,越是尊重生命,越会夺走生命。如此被世界否定的两人,在冥冥之中跌跌撞撞地相遇,开始只是朋友与师生的关系,可相处越久,他们越发现自己已离不开对方。再一次扪心自问,毫无疑问地,自己已爱上对方。于是,在夕阳下,两人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心意。

  可就是这一吻,夺走了原本拥有不老之身的梅比斯的生命。那个年轻的国王,再也无法体会任何情感,在孤独与空虚中游荡了四百年。爱情就是如此美好,也就是如此残忍,美丽又孤寂,让多少个时代的人奋不顾身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救。

  在书的最后几章,奥雷里亚诺终于破解了家族几代人都没能破解的羊皮纸。可最令我悲伤的地方却在何塞—阿尔卡蒂奥死后,奥雷里亚诺发现他的尸体时,作者写道:“到这时奥雷利亚诺才明白自己多么爱他。”读完这句话,我的心狠狠抖动了一下,回声震的我头疼欲裂。我不明白为什么它会给我如此强烈的触动,这种共鸣就好像你一直在寻找一样东西,在心里也为它留好了位置,寻寻觅觅,终于找到它后,你近乎虔诚的将它放在特地准备的地方,那种几乎将你引向疯狂的震动。

  不论是乌尔苏拉还是阿玛兰妲与丽贝卡又或是梅比斯与杰尔夫,甚至是奥雷里亚诺,以及《百年孤独》中所有的人物,当然也包括我们。都耗尽毕生在寻找一样东西,一样能够拯救自己的东西,不论最后是否找到,其过程都是无比孤独的。但,自己的孤独不一定要自己承受,有时候,有些孤独能在“情”中化解。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想来想去貌似也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貌似都不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希望大家在读过这本书后,可以讨论讨论。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一直觉得我是个容易入书的人,但读罢《百年孤独》,书里面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何塞阿尔卡蒂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里亚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里亚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丽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尔卡蒂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让它陪伴你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经常与孤独为伴,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

  我相信,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之前看过的书印象都变得模糊了,所以趁现在刚看完的这阵热乎劲儿,把自己的感慨书写下来。 置身于书籍浩如烟海的图书馆,大学期间就告别了书荒的状态,于是决定在大学期间减少购买图书的'数量,尽量从图书馆借阅,来节省金钱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高中时期,以学习为重,都不怎么看课外书籍,大学时间就宽裕了很多。在这个寒假期间也借阅了几本带回家,其中一本是百年孤独。原来只是听闻百年孤独被网友评为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目之一。借这本书,只是因为恰好在书架上看见了它,就决定回家啃啃这本书。 有时一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就如中国有孔子,英国有莎士比亚,法国有雨果,德国有歌德,印度有泰戈尔......

  而百年孤独就是这样的一本书,通过一家七代人的坎坷经历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正如的迪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不是每个人都能周游世界,一本书却能够带人领略难以到达的地方。这本书让我对之前从未关注过的拉丁美洲文学了解一点,十分佩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亦真亦假,亦实亦虚。情节复杂,丝丝入扣。 阅读过此书的人,还玩起了一个接龙游戏,好似地铁站丢书般有趣。也让我产生了疑问,一本书从出版以后有多少个人阅读过?

  又是怎样充盈了别人的精神世界?看了同一本书的人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让这本书的内涵比之前更加厚重,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这本书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里面相同的名字,书中的一段话:奥雷良诺们都离群索居,却头脑初中霍塞阿卡迪奥们都感情冲动而有闯荡精神,但都打上了悲剧的印记。他们的共同点是孤独。几代人总是反反复复起相同的名字,这倒是与中国的姓名避讳传统截然相反。但是看到了前几届的校友亲手绘画的人物关系图后,人物关系很好理清,看起来着实方便。可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原想这本书会很深奥,让人望而却步 ,可看到这张人物关系图后对此书产生了兴趣。 这本书思想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部分情节也有读者难以接受的。它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乏味,相反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吸引我们的阅读兴趣。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即使是读完整本书后,对我而言,它仍是晦涩玄奇的。匪夷所思:令人漂浮的热可可,不断死而复生的老人……令人费解:无故死亡的何塞的大儿子,伴随失眠的失忆,不属于人间的天女……

  但是,除去那深沉的书名,真正吸引我,抨击着我的,却是那一次次来不及挥手的别离

  书中太多的篇幅在叙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实在是一个曲折的英雄。

  “他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在母腹中就会哭泣,来到人世时,大睁着双眼。剪脐带的时候,他四下打量房间里的东西,好奇却毫无畏惧的观察人们的脸庞。”一出生便注定不凡的一个人,有谁会想到他即将面临的坎坷悲凉命运呢。

  作者是残忍的。年幼的上校,来不及同郁郁不解的哥哥挥手告别,哥哥便已悄然离去。上校知道他要走,可是却不能道别,不知道何时再见,可是不能挽留……再大一些,上校遇见了他今生的唯一——蕾梅黛丝。他爱上了那个每对他说话,都要带上“先生”的小姑娘。尽管她还小,但上校还是毫不犹豫地送出了小金鱼——他们订婚了。那是甜蜜的,看着她一天天长大,逐渐成为自己的妻子,我想,上校内心是充满甜蜜与幸福的。所以我说,作者是残忍的。他以残酷的心,残忍的手法,杀死了小蕾梅黛丝。可是,上校也仅仅只是悲痛了,或许,这是他宿命的初现吧。

  同样被施以辣手的还有奥雷里亚诺第二,准确说应该是佩特拉·科特斯。

  我并不认同费尔南达做何塞家的'媳妇,那迂腐的古老贵族礼仪实在让人不爽,圣经,玫瑰,银餐具……适合何塞一家吗?或许正因如此,佩特拉·科特斯才出现了。她温柔贤淑,知情达理,可以说是一个完美情人,可她真的只是一个情人了。但她不后悔,不是吗?那最后时刻的陪伴,很满足了。可她还是有遗憾,那双靴子,不是吗?来不及挥手,你再也不会回首。

  可是啊,大儿子的出走,二儿子的上校之路,儿媳妇的一尸两命,丈夫的死……这一切,最痛苦的是乌尔苏拉,不是吗?作为一位母亲,作为一位婆婆,作为一位祖母,作为一位妻子,来不及挥手,大儿子一去无踪影!来不及挥手,二儿子一去不回首!来不及挥手,白发泪送两代人!来不及挥手,阴阳两隔白首不相守!

  人生太多的来不及,当马孔多在《圣经》中记载的那种龙卷风的怒号中化作可怕的瓦砾与尘埃漩涡时,我知道,注定承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出现。故事——结束了。

  来不及喝温热的水,它已冰凉;来不及望夕下的霞,它已坠下;来不及体会蓬勃的青春伊夏,它已被尘封在回忆的木匣。别离总是在不经意,会让人来不及,我想,珍惜眼前,或许是,最好的,来得及。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从暴力开始,到血腥结束的家族史,人人都是孤独患者。他们,是孤独的总和。布恩迪奥,一个被小心眼打败的男人。邻居在他怒火焚烧的双眼中轰然倒地。而他,在邻居哀怨且死气沉沉的眼神中痛苦地挣扎着。

  也许,他曾在睡梦中被嫩芽冲破土壤时的尖叫惊醒,却撞上邻居的鬼魂正做在他的床边,带着一如既往的哀怨与死气的眼神凝视着他。反正,他终于决定带上家人离开这座村庄。历时两年多的“大迁徙”,布恩迪奥邂逅了他梦中曾出现的地方。他坚信这不是偶然,于是他们扎下根来。当然,布恩迪奥终于摆脱了邻居的鬼魂。

  而马孔多小镇,带着不可抗拒的速度,迅速崛起。马孔多的.家族,七代人的生活。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时间的号角吹响了,上帝之手,将记录历史。科技的进步,将布恩迪奥推入深渊。

  他是个疯子天才,深陷炼金术的泥塘不可自拔。他“忘了”妻儿,也“忘了”他的家族,他只认识炼金术,那好似他灵魂的寄托。“他没有察觉到时光在家里造成的细微而又令人心碎的破坏”,以至于他只能被绑在树上,与孤独为伍,直到死亡来临。

  这个家族吞噬了他们生命中的可贵。美丽的人却冷漠无情,善良的人却短命,潇洒肆意的人却死于非命……闻名遐迩的上校,在失去了他的十七个儿子后,做起了金质小鱼。

  做满十七个便熔化掉再来一次,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最后,他毫无预兆地停止了呼吸,脉搏与心跳。马孔多的家族,他们孤独吗?不,他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香蕉种植园里,那被杀害的三千多名农民的尸体,被长长的火车运往大海,抛进了海洋。此后,马孔多下了四年多雨,然后荒芜。想来,那雨应是那三千多农民的泪水。家族的第七代人,一个刚降生的婴儿,却被蚂蚁啃食掉。“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终是验应了。马孔多家族里每个人孤独的方式皆不同,可他们无疑都是孤独患者。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马孔多家族。毕竟“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亦或是马孔多家族就是我们的缩影,“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无论是马孔多的家族,或是我们,都是孤独的赞歌。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后感12-08

百年孤独读后感08-20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2-06

百年孤独读后感03-07

《百年孤独》读后感12-28

《百年孤独》心得05-03

百年孤独优秀的读后感10-08

《百年孤独》读后感【热门】02-27

【精】《百年孤独》读后感02-22

【推荐】《百年孤独》读后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