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

时间:2024-04-10 17:52:39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1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悠悠、仪式、抱歉 、溜走、介意、 演奏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老人是如何帮助“我”学会拉小提琴的,体会“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读懂课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音乐的殿堂,更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体会老妇人的语言和神态。

  教学准备: 小提琴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令人心动的课文。

  板书 :唯一的听众

  2、检查字词

  3、品读课文首位段 体会作者的变化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2)反馈检查,指名说小伙子身上的变化

  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位清晨里──唯一的听众。

  三、品读课文2-6段,感受小伙子的不自信

  1、找课文中小伙子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小伙子?

  2、反馈检查,指名读小伙子不自信的句子。

  3、小伙子的这种信息是否被老妇人所捕获呢?老妇人想给予小伙子什么呢?

  4、自由朗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看看老人对作者的鼓励、关爱之情是通过什么传达出来的呀?你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了吗?

  6、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老人说的语言。看一看,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产生了什么作用?一会儿我们交流。找到以后,可以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老人说的话。

  7、反馈交流,感受老妇人对小伙子的鼓励和关爱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8、老人的这些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她的语言产生了什么作用?

  9、齐读老妇人的话

  四、课文还写了几次老人鼓励和关爱的眼神,是不是啊?那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含义是什么?请你找一找,画一画,体会体会。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2)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也就是说,他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

  (3)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那好,我们把这些含义朗读出来,好吗

  五、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在老妇人的鼓励下,小伙子发现自己变了,小伙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态度、信心、琴技……)

  2、齐读段落

  六、小练笔--写感谢信

  老人给作者信心,带领他度过了练琴起始的艰难阶段;老人给他鼓励,带领作者体验练琴中成功的喜悦;老人带给他享受,带领他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同学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啊,小伙子多想对老人说声谢谢啊,可是老人是个聋子啊,你们说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感谢来老人呢?(小练笔,写感谢信)

  七、反馈交流小练笔

  板书

  11 唯一的听众

  不 自 信 关爱

  …… ←唯一的听众(平静)

  自 信 鼓励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2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诅咒、珍藏、指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琴声的语句。

  2、联系“我”的感受,品读描写老妇人语言的语句,感受她的美好心灵。

  3、感受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令“我“终生受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引入

  1、揭示课题

  2、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我和一位老教授之间的感人故事,谁来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3、复习对“我”和“唯一的听众”的了解

  过渡: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

  ◆交流

  ◆板书: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

  “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

  ◆交流

  ◆板书:热爱音乐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理解“音乐白痴”

  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词卡:音乐白痴)说明他们觉得——(生:我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

  4、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

  师:昨天我们已经查过字典,谁来说说“指点”是什么意思?

  (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5、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今天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二、深入学习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1、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我发现这四句大家都找到了,看看是不是?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可是还有一句很多同学都漏掉了,有谁找到了?

  出示: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为什么你认为这句也是老教授说的话?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2、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就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

  (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师:这些话看上去很平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么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老人最后还嘱咐我——(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出来,老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

  她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人啊。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

  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3、理解第一个“秘密”

  自从和老人初次相遇之后,我的心里便珍藏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4、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1)第一句

  ◆引读:

  我每天都会如约来到林中,面对着耳聋的听众拉起难听的琴声,而她总不忘说——

  ◆指导读句

  老人的这句话该怎么读,才会让听的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呢?

  自己练、指名读

  2)第二句

  ◆引读: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开始渐渐发生变化,有一天——

  ◆再来一次,要让听的人深受鼓舞。

  三、学习第9节,感受“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理解“指点”,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1、老教授的话有没有令我发生变化呢?自由读第9节,结合重点句子说说。

  ◆交流,出示: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

  (充满自信)

  我不再坐在木椅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认真练习)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大长琴艺)

  2、联系老教授的话进一步体会“指点”的方式

  1)看来“我”的身上的确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现在你觉得老教授有没有指点“我”?

  2)联系老教授的话说说她是用什么方式指点“我”的?

  交流,板书:

  耳聋赞美

  3)深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体会老教授装聋的良苦用心

  ☆借助提示练习说话

  这样的指点方式,给了“我”什么?又令老教授失去了什么呢?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

  老教授______________,使“我”_____________,她却失去了(必须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做)

  ☆小结:

  老教授是为“我”而“聋”啊!

  (在“聋”上加上双引号。)

  ◆师生配合练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虽然老人是——(引读板书: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学生说话)

  3、理解第二个“秘密”

  4、联系下文体会珍藏的方式

  ◆读读第12节,你觉得我是用什么方式把这个秘密珍藏在心里?

  (不道破,每天拉最好听的曲子给老人听。)

  5、引读第12节

  于是,——,每天都这样坚持着,我渐渐找到了音乐的感觉——(音乐起)我和老人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看到老人——(透过老人的这些动作和表情,猜猜她此刻是什么心情?——而此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对她的——)后来——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读老人的5句话

  我总会想她对我起用心良苦的指点,记得初次相遇时她曾对我说——,每天清晨,我拉完曲子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有一天,她竟对我说——,这些都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的回忆。

  2、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美好的心灵呵护了“我”对音乐的热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演奏家,但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应该能从音乐中感受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每天清晨里“我”——(再读课题)

  板书: 指点

  唯一的听众 “我”

  美好的心灵 (装耳“聋”赞美)

  音乐学院最有声望是教授 热爱音乐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面对成百上千观众演奏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3

  一、教材内容分析:

  《唯一的听众》是北京版十二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应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写人文章在描写上的特点。

  此外,本文还有一些美妙的句子,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应引导学生赏析语句,学会欣赏。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倾听者,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和鼓励,让孩子从我们这里找到自信和满足,健康地成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学习语文的方法,一方面学生知道写人的文章应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情感。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知道该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但是如何抓?学生还不是很有方法。基于学生的现状,我在设计时,为学生搭建了各种理解的桥梁,如:换角色的体会、感悟、朗读等。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说明语文课程在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将语言文字教学与实施德育结合起来。这篇课文文志兼美,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感受人物的品质,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同时,第三段的阶段目标中还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初步了解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人的好品质。

  四、本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

  3、理解老太太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五、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老人说的话以及老教授的神态,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六、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

  七、教学活动设计: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课伊始,趣伊生”,虽然本课时已经是第二课时了,但是我还采用了由音乐导入,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在课的开始就将学生带到优美的乐曲中,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接下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将老人图片和统领文章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兴趣,为学生整体把握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好铺垫。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接下来引导学生提升情感,以一个“我”的成功源自老人的鼓励、帮助,是不是缺少了些什么呢?的问题,引导学生抓文章的辅线,提升文章的人文情感。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写人的文章,深化关爱的情感,并将本单元写人的习作前移,降低习作的难度。

  本课的德育实施力争做到润物细无声,巧妙地分散在品读语言文字中,并在板书中呈现出心的形状,预示关爱的主题。

  八、课堂评价:

  我认为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的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九、课后反思:

  结合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实施的情况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六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当然,在巡视过程中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默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体会读,引导换位读、配乐读等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准备让全班学生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实施;陈思雨同学的配乐朗读,是本课的亮点,她那专业水准的朗读,伴着舒缓悠扬的小提琴曲,钻到了大家的心里,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在理解老人语言时,第一次学生朗读的不到位,我便将范读穿插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中,起到示范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理解读文,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读悟结合中感悟真情:

  抓主线,联系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进行学习,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能够较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可是有学生谈到了“我”的变化,但是谈得不够,于是,我让学生想想我成功的原因仅仅在于老人的鼓励和帮助吗?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对我刻苦努力练习琴技上来。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升情感,明确关爱主题。

  (五)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六)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两个字——关爱,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我每一次的小结都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的量还不够,朗读的质还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十、再教设计:

  如果再讲这篇课文,我将重新安排。

  (一)以一个大问题总领全文: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文中哪里让你感动?让学生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来感受。汇报时让学生尽情的表达,抓住一点带动一个面,即将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谈,让多生分析,说透,这样一处一处的分析。最后教师总结时分别从语言和神态入手。体会欣赏和鼓励是小伙子刻苦练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多欣赏别人,鼓励别人。关爱别人。

  (二)体会情感后,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体会小伙子知道真相后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三)教育学生做一个“与人玫瑰,送人关爱”的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唯一的听众》】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案10-01

《唯一的听众》教案08-30

《唯一的听众》教案11-25

唯一的听众教案02-12

《唯一的听众》优秀教案05-25

唯一的听众10-10

精选《唯一的听众》教案四篇06-28

唯一的听众教案(15篇)03-06

唯一的听众教案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