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时间:2024-03-31 16:24:19 教案 投诉 投稿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1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漂移说”等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短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教师准备:教学图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讨论一、讨论二)

  讨论一: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给出三个选项:恐龙,大陆漂移学说,恐龙无处不在。

  明确:大陆漂移学说。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的灭绝)—一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讨论: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3)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明确:

  (1)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2)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3)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引人入胜。

  (1)举例子,说明具体真切易懂。

  为了说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2)作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4)列数字,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五、拓展延伸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提示: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实所提出的假设。

  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七、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资料,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八、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逻辑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2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平实严谨的说明文,表面看好像是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就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所以,在初读了解作者后我提出了问题“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这样的设计看似有些唐突,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却有很好的效果,同是,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结构,让他们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说明顺序和方发进一步剖析文章。最后以赏析语言结束课文。不过为了能进一步升华主题,我设计了“学了本文之后有什么启示?的讨论问题。这不仅锻炼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对文章进行完善的小节。

  教学目标:

  1.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讲授法 、问答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图象导入:

  播放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г诘厍蛏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

  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不是,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4.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板快构造理论。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

  2.课文中应用了那些说明发法进行说明?有何作用?

  明确:(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说法严谨.

  (2)作比较。例如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3.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生物学和地理学。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4.细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请看下面的句子:

  (1)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C、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五、拓展延伸

  1、说说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

  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3: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 。

  2、小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在———————板块理论的正确

  生物学 ――――———— 地质学

  一个领域 -――————其他领域

  影响

  八、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结果正是这个问题学生的看法有了分歧,大部分同学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说明对象就是恐龙,写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这样的引导,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有关恐龙的还是板块构造学说,大部分学生们回答是板块构造学说。我就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不知是因为慑于老师的下定结论,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原先那部分认定“对象是恐龙”的人也不敢出声了,可是细察他们的神色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对老师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我立即进行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依然这样设计,这次也依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就不急于定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在概括内容要点的情况下从文本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语句理解,这样使一部份人认识更加深刻。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3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携带(xié)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绽。

  2、美国的杜威先生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出发点的。”那么请看课文标题《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要说明的对象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告诉我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例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作者在行文中把这句话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出它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为了说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是相吻合的',以此佐证它们很早以前可能是一整块陆地,从而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可能性。

  5.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五)拓展延伸

  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作为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证据,把考古发现与地理理论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看问题不能简单化和孤立化;要学会举一反三。

  (六)小结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是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初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但是在质疑,提出问题这一块上反应比较冷淡。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有读错了字音,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希望今后在教学上能多备学生,努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生2: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六)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特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适度讲解,点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欣赏特色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课文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学习难点】

  写作手法如何表达人物性格精神实质,借鉴本文写作手法。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上正确读音

  嗜()辄()吝()褐()箪()汲()俦()觞()

  欤()黔()娄()戚()

  二课内探究

  (一)充分诵读

  1.学生齐读

  2.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翻译不懂的组内交流

  (二)赏析课文

  按行文顺序摘除原句:

  1.籍贯姓字:

  (1)陶渊明看重门第,名利吗?从中他可看出什么精神品质?

  2.思想性格:

  3.志趣爱好(概括);

  (1)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为什么“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由此可见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3)著文章为自娱说明什么?

  4.陶渊明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原句)对此他持什么态度?

  5.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评价五柳先生的?

  6.文章最大写作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延伸(见3,4页)

  四训练检测

  1.尝试背颂“不”字句

  2.解释加点词意思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性嗜酒亲旧知其如此

  造饮辄尽环堵萧然或置酒招之

  3.翻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描写五柳先生思想性格:...............,.....................

  五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6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五、《恐龙无处不在》课文阅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六、《恐龙无处不在》自学评估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

  (4)劫难(5)追溯(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2)追溯:

  (3)劫难:(4)致密:

  (5)天衣无缝:

  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4.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

  B.“赤潮”对海洋鱼类、贝类甚至人类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

  D.“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

  2.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4)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科普作品(2)自贡

  4.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5.可从恐龙的种类和其他的灭绝说法来谈,答案略。

  【能力提高】

  略(例子切合要求,语言畅达即可)

  【开放探究】

  1.C 2.赤潮频繁出现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①不能。②去掉“一些”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

  4.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二、字词环节(4分钟)

  1、介绍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2、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研读课文(25分钟)

  1、听读赏析

  多媒体展示视频朗读

  推理环节

  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试着来做一道推理证明题。

  题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恐龙在移动。

  解答过程

  ∵已知南极附近的岛上发现恐龙化石。 现象

  又∵其他大陆已发现了恐龙化石。 联系

  ∴恐龙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判断

  ∵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南极的气候不相适宜。 联系

  ∵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疑问

  ∴大陆在漂移? 假设

  又∵一些板块边缘可以拼合 依据

  ∴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结论

  猜想环节

  多媒体展示4张地图,让学生阅读课文7-12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大陆板块的变化。

  4、总结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别涉及到了哪些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和考古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一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2、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4、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的运用。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5、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3分钟)

  1、总结课文《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课文首先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下一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2、布置作业

  (1)用今天学习的推理方法,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2)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学科之间联系的资料。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读法,辅以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

  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

  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

  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可能这样回答:①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②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③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南极当时不冷。④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⑤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教师小结: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4、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选择。出示幻灯片13

  5、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相关信息。出示幻灯片14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请同学读第2、3自然段)

  提示: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同学读第6自然段)

  提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出示多媒体“大陆漂移示意图”注:“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阅读第6自然多)

  提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出示多媒体“六大板块示意图”

  (4)什么是“泛大陆”?(请同学读第7自然段)复述“泛大陆”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请同学分别读8、10、12自然段)

  “泛大陆”在第7自然段做了诠释。过程如下:

  约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约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到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快速阅读短文,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出示幻灯片15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从现象到本质)

  7、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我们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也来证明这一观点。出示幻灯片16

  下图为两个说明对象的关系图:

  恐龙板块理论

  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生物学地质学

  不同学科领域

  道理提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理解: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他们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

  举例:物理学上的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各种科学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两种不同科学可以利用相通之处联系起来;……

  四、课堂适时讲解:

  短文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五、总结全文: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请你也来一次大胆地猜测:

  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冷死往;

  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不及逃脱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

  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9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写这些文章一是回顾科学近期的进展,一是评价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过程。这两篇文章的突出特点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板书教学目标: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师:请谈谈对课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的理解

  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师:它为何飞到南极?

  生2: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

  生3: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南极当时不冷。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师:朗读课文。要求: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口述“板块构造”理论。

  师:找找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一句话。

  学生找了两个设问句后,然后找准了那句话。

  齐读:“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生1:世上许多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

  生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

  教师补充完善教学目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

  投影大陆漂移示意图。

  师:请根据这张图口述板块构造理论。(略)

  师:再读课文6——11自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对同学的口述点评。(略)

  师: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师: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具备此种思维品质,我们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发现。请同学们把第一段再读读,此段决非空泛议论,讨论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小组讨论,发言。

  生1:数学和物理的关系。复杂的物理关系用一个简单化的数学公式概括。

  生2:数学图案与美术的关系。拼图和对称。

  生3:生物学与建筑学,仿生,有种植物花瓣成螺旋形上升的,每个角度都可接受光线,仿照建房,每个房间都能接受阳光。

  生4: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

  生5: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6:学美术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画出美丽的图案。

  生7:物理中有一个关于温度的实验,要用到数学中的直角坐标。

  生8:数学题,观察中国地图,说出拉萨,重庆,杭州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分别是多少?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还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就更有意义。今天的作业:收集资料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其实并不是很正规的说明文。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在备课是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从题目入手,询问学生本文是不是讲恐龙的,然后引出“板块构造”理论,在得出结论。而我在备课是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和别的老师区别开来,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时虽然整体的框架基本没有跳脱出原来的框框,但在设计问题是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寻找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的以及会感兴趣的问题。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介绍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寓教于乐,还课堂与学生。课后再加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他们知道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的例子,让学生讲课上的知识和他们以前的认知结合起来。但是由于我在教学设计时太过于考虑学生能否快速的回答我的提问,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是很到位。特别是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讲不够深入,只是点到为止。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10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

  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名字是——恐龙。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鸟臀目( )褶皱( )遗骸( )天衣无缝( )

  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课文阅读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教学反思

  《恐龙无处不在》是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初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总体上,课堂进行的比较顺畅,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由于学生回去没有预习,我设想的字词环节又在听读课文之前,可能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在推理和猜想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语文味”

  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文章的语言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体会。

  最后,自己的语言感染力稍有欠缺,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以及课堂的魅力。

  针对以上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对这堂课的课堂重建我有以下想法: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在推理环节争取做得更细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多听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再进行总结。猜想环节,本来是预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可以给学生出示更多的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字词环节,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在预习结束之后,在检查他们的预习结果,在听读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11

  学习目标:

  1、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重点、难点: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在日常生活对我们的帮助。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 )骨gé ( ) zhě( )皱追sù( )

  劫( )难蟾蜍( )陨( )石携( )带

  2、解释词语

  劫难追溯

  天衣无缝致密

  3、根据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2)本文阐述了科学领域是的道理。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成四部分。 ( )

  (2)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的多。(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

  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四、研读课文

  1、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

  2、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

  拓展延伸

  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提示: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人类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及医学等几十个科目。

  以下是幻灯片可以在学生讨论后展示,学生可能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想法与科学家正在进行的不谋而合:

  覆盖南极大陆的1300万平方公里冰盖面积,占世界总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冷源。它像一座巨大的冷凝器安装在地球的最南端,冷却着从赤道来的热气,调节着全球的热量平衡,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南极冰盖还堪称古气候的档案库,科学家通过钻探冰盖获得的冰岩芯,是冰川学研究和多种学科研究的极好材料。

  陨石是研究太阳系内外星体历史演变过程的珍贵样品。它所提供的有关太阳系内外星体早期历史演变的信息,以及行星际宇宙射线和太阳风强度的资料,如果和宇宙飞船采集其它星体上样品提供的信息以及空间探测器测得的资料相比,无疑是既经济又可行多了。南极大陆的陨石藏量丰富,类型齐全,其地球年龄最长,原状保持最好,是地球上获得陨石样品的最佳场所。

  1970年以来,英国科学家在南极站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从此,南极臭氧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南极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课题。此外,由于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如同未经污染的一张白纸,是人类寻找环境本底值的最佳场所。

  由于极地区的太阳辐射和地磁场与其他地区不同,使极地成为研究高空大气物理的极好场所,而且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条件优越,因为南极圈内主要是陆地,而北极圈内主要是海洋。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居民、与世隔绝的大陆,气候极端恶劣,低温严寒,冰封雪盖,不尽白昼和漫漫极夜交替出现,给人类的活动和生物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南极超静和超净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里也是研究生物和人类适应性的理想之地。)

  每课一得:初识说明文

  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可能它不够赏心悦目,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

  (学生谈收获,文体上、内容上都可以)

  挑战自我

  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相关文章: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02-17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范文10-07

恐龙的教案09-12

《恐龙》教案02-25

恐龙无处不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20

《恐龙》优秀教案10-03

《恐龙》大班教案07-04

《恐龙的灭绝》教案07-19

恐龙的灭绝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