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4-03-26 08:37:39 教案 投诉 投稿

大班教案(常用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教案(常用5篇)

大班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2、尝试用水粉作画。

  3、增强对冬季周围事物关注。

  二、活动重点:

  用水粉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三、活动难点:

  能画出冬天里景物、人物的特征。

  四、活动准备:

  油画棒、画纸、范画、水粉

  五、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引出主题。

  讨论,教师简单小结。

  2、提出绘画主题,引导幼儿思考。

  “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幅‘冬天’”,你会画一些什么呢?”幼儿个别说一说,互相说一说。

  3、提出作画要求,幼儿自主作画教师观察引导。

  “请小朋友画出景物、人物在冬天里的样子,但是要求小朋友用白色油画棒作画,整幅作品完成以后,在纸上图上水粉颜料,一幅非常漂亮的画面就成现在眼前。尽量不要和别人一样。”

  4、幼儿作画,教师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进一步表现冬天特征。

  5、活动结束: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或找一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说说原因。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就教学和幼儿发展的关系进行讨论。维果斯基的有关理论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造就了发展,是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教学与发展过程既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只有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是一个十分诱人但又很难在教学中解决的理论假设。中班美术活动《冬娃娃》是一个很传统的教学活动。可是,从这一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用维果斯基理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尝试。

  1 、努力寻找幼儿的大纲。维果斯基曾经指出:“3岁以后的儿童是按照成人的大纲同时也是自己的大纲的程度学习的……,因此,教师的大纲同时也应该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冬娃娃》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画出冬季人物服装的主要特征。这是教师从幼儿原有水平出发提出的教学自标, 是一个教的大纲。本次活动中,教师在引导讨论范例人物小弟弟时,将该目标变得非常具体又非常有弹性:小弟弟要出门怎样才能保暖呢?你们戴过什么样的帽子呢?在分辨人物服饰颜色的'时候,老师还请幼儿从桌上的蜡笔中任选两枝,比较哪一枝颜色深,哪一枝颜包浅呢。这里,范例并没有成为统一的图像标准,而是从这一具体图像中引发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重现。因此,当教师的大纲变成幼儿的大纲时,就成了穿得暖烘烘,别冻着就好,穿戴什么、穿什么式样、花纹、颜色都行。这个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给了幼儿创造自己图式最大的安全感。教师的大纲变成幼儿自己的大纲以后,幼儿就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表现他们自己对冬季的感受中去了。

  2. 将技能与幼儿的经验相联系。

  幼儿对任何一种美术技能技巧的认识和学习,都与他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当一种技能技巧脱离了幼儿的经验时,他们的学习就会因不理解,没兴趣而变得被动,有时他们还会拒绝学习。

  《冬娃娃》中,教师示范蜡笔涂色,其实是提高控制手部肌肉动作的能力和协调性的技能演示。但教师没有把这个涂色技能抽象地告诉幼儿.说:“要用力地涂得均匀,涂得浓”,而是把它与穿上厚厚的衣服,衣服上不要有小孔,别让北风吹进来等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经验联系起来。所以当幼儿涂色时,他们想到的不是涂满、均匀,而是给冬娃娃穿上暖暖的衣服,把涂色练习变成了幼儿关心冬娃娃的行为,提高了幼儿练习涂色的积极性。

  3.在激发创造中指向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指出,好的教学不仅能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而且能激发和形成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这就是指向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怎样才能找到最近发展区呢?那就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上,必须鼓励幼儿的创活性表现。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两次对幼儿直接提出表扬。一次是当一名幼儿说出蓝色和米色配合时,教师立刻表示惊讶地说:“啊!你连米色都知道,这可是许多大人也说不出的呀!” 又一次是教师为手套划分色块时少划了一块,她没有立刻补上,而把表现的机会留给了幼儿。她用一种犹豫的口吻说 :“呀!少了一块,两块米色要连在一起了!”一位幼儿立刻说:“中间再挤过去—块!”老师说:“真的,你可救了我了!”这两个并不明显的细节,都被教师不失时机地抓住,变成了鼓励幼儿努力超越的契机。教师还向幼儿提出为冬娃娃找一个动物朋友一起上学的极具挑战性的建议。在整个作画过程中,教师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幼儿创造的那些她从未演示过的图像,并把这些图像及时介绍给大家,如狐狸、野牛、松鼠……,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又进一步观察思考:冬娃娃穿得暖和不暖和,我们找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能不能跟着冬娃娃一起上学。从而引出了更多的话题。也许有人会觉得教师对幼儿认识米色有点小题大做, 幼儿画的那些动物远比教师画得差,甚至让幼儿帮助教师填色还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可正是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在为幼儿创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幼儿不是跟着教师重复已经获得的经验,而是在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甚至超越老师,从中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我们看到幼儿非但没有看不起老师,相反,他们与教师更亲密了。这一切使教师从幼儿的真实表现中进一步了解了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教学建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这个教学活动,也给了我们进一步的启发。我们的教学工作的确常常不能达到维果斯基所提出的那种好的教学境界,其主要原因不是教材不够新,也不是教学形式不够别致,而是教师和幼儿是处于完全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教师并不能真正地完地了解教育对象。这就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幼儿的发展过程常常不能一致。怎样找到通向理想教学境界的思路呢?维果斯基曾指出,幼儿园编制的大纲应该按照能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目的的体系来编制,而且每年要沿着向目标迈进的道路上跨出一定的步伐……大纲实施的次序又应符合儿童感情丰富的兴趣的和与一般要领相联系的思维特点。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努力去创设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情景,每一次都去认真地了解幼儿,把幼儿的不同表现贯通起来,找到一些规律,并将它们作为设计、组织、评价和改进教学的依据,那么,我们的教学在适应和推动幼儿的发展上就可能做得更好一些。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对一定数量的物品进行平均分。

  2、积极动脑筋想出均分的方法,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PPT;

  2、操作卡每人一套;

  3、小老鼠分披萨玩具卡每人一份。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知道将十二平均分成两份,想出均分的方法。

  2、难点:借助实物操作,将十二平均分成三份、四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讲述故事开头部分,数出蚊子的总量。

  师:小猪坐在屋里看电视,嗡嗡嗡,嗡嗡嗡(播放蚊子飞来的声音),原来是一群蚊子来捣乱,小猪心想,这得有多少只蚊子呀?

  提问:请小朋友们帮小猪数一数,有多少只蚊子。(12只)

  小猪说:天哪,有十二只蚊子。这么多的蚊子,叫我怎么对付得了呢?

  二、结合故事内容,借助实物操作,将十二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

  1、根据故事内容,直观感知将十二平均分成两份。

  师:这时,小羊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PPT图片上有六只蚊子朝着小羊飞去)

  幼儿猜想,并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原来小羊一进屋,蚊子马上分成两群,一群围住小羊,一群对付小猪。有六只蚊子正在咬小猪,另外六只在咬小羊。小猪哈哈的笑着说:“我觉得好受一些了。”小羊说:“可我觉得一点儿也不好受。

  2、根据故事内容,尝试将十二平均分成三份。

  说着,小羊想走,小猪赶紧拉住他,说:“咱们再找个伙伴来看电视,你肯定会觉得比现在好过。”小羊问:“为什么?”小猪说:“再来个伙伴,蚊子就会分成三群,并且三群蚊子一样多。小羊还是有些不明白……?小猪看见小兔从门外走过,就大声喊:“小兔快来看电视!”

  提问:小猪说在找个伙伴,蚊子就会分成三群,三群蚊子一样多,小羊不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帮他呢!

  幼儿探索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验证记录结果,分享均分的方法,帮助小羊解答疑惑。

  果然,蚊子分成三群──一群围住小兔,一群围住小羊,一群围住小猪。小羊数了数咬自己的蚊子,真的只有四只了,数数咬小猪的蚊子是四只,再数数咬小羊的蚊子也是四只,小羊说:“小猪,你真聪明!”

  提问:小朋友们分对了吗?你们是怎么分的。

  小结:先每个小动物一个一只,剩下的蚊子再一个分一只,直到分完为止。

  3、根据故事内容,尝试将十二平均分成四份。

  小猪哈哈一笑,对小羊、小兔说:“要想比现在更好受,咱们再找个伙伴来,那时候,蚊子会分成四群……”

  于是,小羊帮着小猪一起朝门外喊:“小猴来看电视呀!快来看呀!”小猴听见喊声,跑来了,他一进门就嚷:“这屋里蚊子怎么这么多呀!”

  提问:小猴也进屋了,蚊子分成了四群,四群蚊子一样多,有几只蚊子会咬小猴,其他小动物又会被几只蚊子咬。用我们刚刚探索的办法来帮帮忙。

  (1)幼儿探索操作,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验证记录结果。

  小羊忙对小猴说:“别怕,别怕,咬你的蚊子变少了,现在才有3只蚊子咬你了,(小羊轻声的数着,咬小猪的蚊子有3只,咬小兔的有3只,咬自己也是3只)咱们要是再找个伙伴来,咬你的蚊子会更少的'”。

  这时候,小猴不管他们说什么,啪、啪、啪……像是什么都没听见,还是不住手地打着蚊子。

  小羊看看小猴,又看看小猪,心里想:虽然小猪会算,但在蚊子面前,还是小猴让人佩服呀!

  提问:小羊为什么觉得小猴更让人佩服呢!

  小结:我们要学习小猪的聪明,学会对一定数量的物品进行平均分,

  积极动脑筋想出均分的方法,也要向小猴学习,懂得遇到麻烦,不仅要动脑筋更需要以实际行动帮助自己和同伴。

  三、小老鼠分披萨

  (1)有四只小老鼠来分一块大披萨,披萨总共有十二片,每个小老鼠分得的片数要一样多,那每个小老鼠能分得几片披萨。请小朋友们取下玩具卡玩一玩。

  (2)验证小老鼠的披萨有没有分对。

  四、活动延伸

  请我们的小朋友回到教室以后把这个有趣的活动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把操作材料投放到益智区,探索不同数量物体的平均分。

  活动反思:

  1.这是小班的一堂数学复习课,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增加一点按数取物的知识,让复习课提升了高度。

  2.活动过程我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讲求对幼儿能力的同等对待,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

  可是班级幼儿人数过多,对于操作环节掌握度不很自信,但是相信只要幼儿对课堂感兴趣,整个过程都将会很好的掌控!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与摇篮曲的比较,初步感受体验出进行曲的情绪。

  2、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按乐曲情绪,创编简单动作的兴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1、事先欣赏《摇篮曲》

  2、录音、磁带

  3、曾学过歌表演《这是小兵》

  活动过程:

  一、复习欣赏《摇篮曲》

  1、教师放《摇篮曲》,幼儿自然进入情绪中。(有的'身体晃动,有的哄娃娃睡觉……)

  2、师问:这首曲子的名称叫什么?听上去感觉怎么样的?

  3、教师小结:对呀,《摇篮曲》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时唱的,听上去很慢,很优美……

  二、欣赏进行曲

  1、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听听看,这首曲子和《摇篮曲》一样吗?

  2、提问:这首曲子和《摇篮曲》一样吗?听上去怎么样?;(如果幼儿说出神气或者说出“可以踏步”,“可以拍手”,集体跟着音乐试试看,让幼儿通过行动来初步体验进行曲的情绪。)

  3、师小结:听上去很神气,节奏感很强,可以踏步的曲子,我们叫它进行曲。

  三、迁移创编简单动作

  1、师生听音乐踏步走。鼓励幼儿像小兵一样神气。

  2、教师引导:小兵们真神气,你们听着这段进行曲还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你们听着音乐去想想,跟着音乐做做。(连续放3~4遍音乐)

  3、分别请几名幼儿上来表演自己的动作,幼儿喜欢的动作可以集体跟着做。(幼儿跟着音乐作动作时,教师观察,及时发现个别幼儿做出的各种动作,并加以表扬、鼓励。)

  4、启发幼儿听音乐创编多个动作。师:老师发现有一个小兵特别能干,别的小兵只会听着音乐做一种动作,他会听着音乐做敬礼、开枪、开炮的动作。小兵们,你们想不想也这么能干?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试试看。

  5、幼儿分组表演。

  6、小兵们都会跟着这首进行曲编动作,有的编了两个,有的编了三个,还有的编了四个,你们的本领真大。

  四、活动延伸

  小兵们,我们一起把今天新学的本领去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吧。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大班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幼儿是怎样体验行为艺术的呢?大班美术活动《手印》是一节引导幼儿初步体验行为艺术的课例,活动旨在引导幼儿完成动物动态的描画以及对动物的装饰,让幼儿体验印画的快乐,并了解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在手印上进行添画的绘画技能。

  2、了解在手印上进行添画变出动物各种形象的方法,并大胆尝试,创造添画作品。

  3、体验手印画的乐趣,在绘画过程中大胆想象,注意画面的整洁。

  三、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手印的原形,组合添加成有趣的动物图形,掌握技法、技巧。

  教学难点:设计图形及物象整体效果的处理。

  四、活动准备

  1、画纸、黑色勾线笔、多种颜色的颜料、抹布、桌布。

  2、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激发兴趣

  1、师:“我们先来玩个手指游戏吧!”

  手指游戏:

  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爬呀爬!

  两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蹦蹦跳!

  三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喵喵喵!

  四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螃蟹呀,横着爬!

  五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花蝴蝶呀,飞呀飞!

  2、师:刚才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神奇的魔术师,用手指头变出了许多什么?有哪些动物?

  3、我们的手指头本领可大啦,那手掌是不是要比它厉害多了,那你们能用手掌变出许多动物吗?那你们能用印画的方法变出来吗?你们想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吗?

  4、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引出主题——手印动物。

  (二)观察手印添画,了解绘画步骤

  1、出示课件:雪地里的,洞穴里的手印,你们看,这是什么?手印。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印上去的呢?

  2、师:原来是用我们的手掌蘸上颜料,印在纸上,印出来的。我们的手掌都是神奇的魔术师,你们猜猜看这个手掌会怎么变出小动物呢?

  3、“小眼睛仔细看好了,这个手掌要变魔术啦!变—变—变—变成什么了?刚才的手掌变成了什么?又添画了什么?”

  4、师、这个手掌不光能变出大象,长颈鹿,还能变出许多其他的动物呢。出示第二个动物:这回又变成了什么动物啊?在上面添画了哪几笔?

  5、刚才我们看到的小动物是用我们个手掌印出来的?

  6、这些手掌有都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小、形状,方向

  它们能变化形状来变成动物的头,尾巴,脚、、、、、

  7、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手印添画,现在你们知道手印是怎么变出小动物的吗?

  (三)结合儿歌,示范手印画的步骤,提出要求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用手印来变出各种小动物呢?现在请你认真看一看,我是怎么画的。我们用左手蘸颜料,用力在纸上印一印。印的时候不要移动,手臂抬高一点。

  2、儿歌:手指轻轻蘸颜料,

  用点力气印一印,

  擦干手指换颜色,

  色彩干净又美丽,

  然后拿笔画一画,

  马上变成×××。

  3、提出注意点:请小朋友注意哦,老师有三个要求:①用左手印,右手添画;②轻轻蘸颜料,用力压一压;③及时擦干净手,不要弄脏纸和衣服。

  (四)分组操作,指导幼儿大胆创作

  1、师: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想,除了图片上的动物,你还会在指纹上添画出什么动物呢?然后根据老师的方法,一边念儿歌一边用指纹变出各种小动物。你可以用手印重叠,转变它的方向来印,再进行添画。请小朋友卷起袖口,赶紧试一试吧。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

  (五)幼儿作品展示

  让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作品,启发幼儿相互评价作品。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梦不可捉摸的特点。

  2、学习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事先与幼儿交谈有关梦的话题。

  活动过程:

  一、说梦。

  1、在长长的.黑夜里。老师和你们一起也慢慢地睡着啦,有时候还会做各种各样的梦。你们想知道吗?

  2、教师讲述自己作过的梦。

  3、你们做过梦吗?做的是什么梦?

  二、找梦

  1、有首诗歌就是讲关于梦的事,题目叫《找梦》。

  2、教师完整的朗读诗歌两遍,幼儿欣赏。

  3、梦是什么时候来得?又是什么时候走的?

  4、有位小朋友想找梦,他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

  5、到了什么时候梦又来了?

  三、想梦

  1、我们一边听诗歌,一边假装做梦,看着梦是不是真得留不住、找不到。

  2、教师与幼儿进行模拟游戏活动;互道晚安,教师用恬静、舒缓的语气朗诵诗歌,幼儿双手合掌放到脸颊旁,闭上眼睛,此时可想象某些情景。老师朗诵结束后稍作停顿,再念“我一醒来,梦就去了”,幼儿睁开眼睛。

  四、我也来找梦。

  1、梦来过了吗?现在走了吗?

  2、与幼儿边念儿歌边找梦。

  3、引导幼儿讨论:朗诵关于梦的诗歌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和语气?

  4、幼儿再次完整跟念诗歌。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教案08-21

【经典】大班教案08-01

大班教案(经典)08-04

(精选)大班教案08-04

[经典]大班教案08-04

大班教案【经典】08-14

大班教案【精选】08-05

大班教案(经典)09-17

(经典)大班教案10-03

大班教案(精选)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