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经典教案

时间:2024-04-21 12:29:58 王娟 教案 投诉 投稿

《分一分》经典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一分》经典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分一分》经典教案(通用15篇)

  《分一分》经典教案 1

  【活动背景】

  我们班很多孩子干事磨磨蹭蹭,我们对孩子一日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有磨蹭习惯的幼儿高达78%。在家中,幼儿磨蹭的行为习惯更为严重。早晨起床让家长很头痛。

  大班孩子将要升入小学,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的现状急需改变,于是,我设计组织了“一分钟”的社会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时间的价值,初步树立时间概念。

  2.体会一分钟的长短,懂得珍惜时间。做事不磨蹭。

  3.学习制订作息时间计划,并能按计划执行。

  【活动过程】

  1.在理解故事中初步感受时间

  活动开始,我给幼儿讲述了故事《一分钟》,孩子们都被元元的慌张、忙乱逗笑了。“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当我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有的说:“因为元元太懒了!”有的说:“因为元元碰到了红灯!”还有的说:“因为元元没有挤上公共汽车。”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元元做的事情上,没有把元元的行为与浪费时间挂钩,同时也充分表明孩子们没有时间概念。我在肯定了幼儿的回答之后,出示了一副图:晚起床一分钟一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一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一上课迟到20分钟。

  在图的提示下,幼儿明白了由于元元晚起床一分钟,导致了在十字路口和车站都耽误了时间,于是一分钟就变成了20分钟。但是,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呢。从孩子的目光中我觉得他们的理解仍然是混沌的,于是引出了下面的环节。

  2.在操作实验中体会一分钟的长短

  我先请幼儿进行猜想“一一分钟可以干多少事情”?孩子的猜想五花八门:“一分钟看一本书、一分钟可以看电视、一分钟可以玩儿电脑、一分钟能听一首歌、眨一下眼”……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呢?我计时,幼儿开始做实验,并把做事的结果记录下来。一分钟后,幼儿开始交流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我一分钟眺了87个绳、我用一分钟涮完了牙;我用一分钟洗干净了脸;我用一分钟穿好了大衣、戴好了帽子;我用一分钟时间叠好了被子;我用一分钟看了3页书”……“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干这么多事情,我们小朋友生活中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我及时进行了小结。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在操作和实验中真正体会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3.在制定计划中理解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

  幼儿有了对一分钟长短的经验,我就开始引导幼儿制定作息时间计划。

  首先,我们一起讨论:每天早晨起床、叠被子用几分钟时间,从家到幼儿园需要多长时间等。然后,幼儿开始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计划。由于幼儿尚不认识时间,只是对多长时间能干多少事情有初步的体验。因此,我们选择了图表形式制定作息计划。

  在做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真正把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时间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计划完成以后,我们进行了小组内交流,每个幼儿都能够把早晨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的时间说给同伴听。

  最后,孩子们自己提出要把这份时间计划贴到家里,并决心每天早晨严格按照计划做事,不浪费一分钟时间。我从孩子的表现中欣喜的发现:孩子体验到了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计划的重要性,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做决定的需要。经过家园的共同努力,必将慢慢内化成他们的行为。

  附:故事:一分钟

  丁铃铃,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多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过了一分钟,元元起来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走到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到了学校,已经上课了。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李老师看着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20分钟。”

  元元非常后悔。

  《分一分》经典教案 2

  教材分析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主要讲的是元元因多睡了一分钟,而迟到20分钟的事。课文内容通俗易懂,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珍惜时间的熏陶。

  设计理念

  根据边远地区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课教学设计注重为学生搭建生活与教材联系的平台,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读的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融汇,能在有感情朗读中领悟课文内容,体味“分秒必争”的意义,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味时间的宝贵,能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学习要点

  领悟课文内容,体味“分秒必争”的`意义,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教学进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一分钟”的长短

  1、组织学生依次表演“笑一笑”。(时间:1分钟)

  2、学生交流刚才表演的感受。

  3、教师小结,导入教学。

  二、看图读文,感知“一分钟”的重要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意。教师启发谈话:画面上那个低着头的小朋友(元元)遇到什么事情,你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尝试读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让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4、再看插图,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

  (引导学生看图感知,形成初步的感受。)

  三、学生读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让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等。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

  3、用多种方式巩固生字、词。

  4、指导学生读课文。

  (1)抽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2)自由自读。(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同桌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要求:先自读感悟,体会元元着急的心情,再朗读,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20分钟,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再讨论,让大家真正领悟一分、一秒的重要。

  (4)汇报讨论结果。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质疑: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四、品读析句,感悟“一分钟”的重要

  过渡: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的有关句子里帮元元找一找原因。

  1、指导读句子“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从中体会元元认为多睡这么短短一分钟是不会碍什么大事的。

  2、“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元元为什么要叹气?指导学生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

  3、“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同桌讨论:元元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4、小组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交流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实现认知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领悟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五、总结升华,懂得“一分钟”的宝贵

  1、“元元非常后悔。”他后悔什么?(后悔不该贪睡一分钟。)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2、朗读课文,想想第二天元元会怎么做?以“第二天的元元”为题续编故事。

  (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深化理解,学会欣赏。)

  六、实践活动,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2、汇报课前调查情况: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3、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

  (让学生交流,明白每一分钟的宝贵,强化时间观念,懂得不能浪费一分一秒。)

  【附】板书设计:

  7、一分钟

  多睡一分钟→迟到20分钟

  时间宝贵,分秒必争

  《分一分》经典教案 3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物品的颜色匹配相同的盘子。

  2、体验与同伴共同操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能根据物品的颜色匹配相同的`盘子。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卡:红旗、红苹果、黄花、黄碗、绿叶子、绿剪刀------红、黄、绿三色纸盘各一个。

  2、《幼儿画册》第三册P20。

  活动过程:

  1、认认说说。

  (1)老师展示物品。

  (2)请幼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字和颜色。

  2、游戏“分一分”。

  (1)出示三色纸盘,让幼儿说说是什么颜色的。

  (2)试试怎样把这些物品装进相同颜色的盘子里。

  (3)请幼儿拿出自己的物品卡,试一试可以怎么分。

  (4)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3、幼儿练习,完成《幼儿画册》。

  4、游戏:找朋友。

  玩“找朋友的”音乐游戏,找与自己身上颜色卡片相同的幼儿舞蹈。

  《分一分》经典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

  2、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

  4、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二、自学生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2、学生读课文,用你认为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3、小组合作交流。

  4、认读词语卡片。

  5、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6、教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段朗读课文,正音,并说说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四、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我会写”中的字,把部件和笔画看清楚。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二、理解课文

  1、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了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

  2、小组讨论。

  3、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1)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这时他的心情怎样?

  (2)请用叹息、自责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4、过渡: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到感到愧疚和后悔。

  小组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1、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四、作业

  通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如,工人、农民、解放军、清洁工)。

  《分一分》经典教案 5

  活动目标:

  感受一分钟的重要,懂得珍惜一分钟

  活动准备:

  时钟flansh,多媒体课件,幼儿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受一分钟

  师:小朋友,每天早晨,谁叫你起床的?(爸爸、妈妈、闹钟)老师这儿有个小朋友,也是闹钟叫醒他的,我们一起看看他起床的故事,好么。

  师:刚才故事里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晚起一分钟)

  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60秒)出示钟表,又细又长的红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圈是一分钟(感受一分钟)。

  师:你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二、集体涂色游戏,体验一分钟。

  1、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看一分钟你能涂几个桃形。

  2、请幼儿停止后数自己涂了几个桃形,把总数写在下方横线上。

  3、每人一格,贴在黑板上。

  4、刚才小朋友涂的一样多么?为什么同样是一分钟却涂的'不一样多呢?那怎样涂得快一些?(抓紧时间、专心)

  三、自选游戏,体会一分钟能做更多事。

  1、小朋友今天学会了,只有认真做,抓紧时间,才能在一分钟内多做事。

  2、现在老师这儿有许多材料:夹玉米、图画、捏泥、拼图案、搭积木。

  3、小朋友分组来玩,看看你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记住,要抓紧时间)

  4、小结:一分钟能做的事还真不少。

  5、生活中,一分钟还能做完什么事?爸爸、妈妈呢?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一分钟的重要,懂得珍惜一分钟。

  1、(课件)一分钟做的事。

  2、小结:看来,一分钟能做好多意想不到的事,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许多一分钟组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分钟。

  五、送时间名言,教育珍惜时间。

  《分一分》经典教案 6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1、CAI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1)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2)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

  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3)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4)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

  1、购物中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同桌学生互说。

  (2)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4)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三)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

  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2、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四)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总评:

  1、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分一分》经典教案 7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认识“钟、零”等8个字,正确书写“欠、元”等8个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情感目标:在读中体悟时间的宝贵,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珍惜时间。

  学法和习惯: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和合理运用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悟时间的宝贵。

  教学难点:

  认识一分钟的价值,学会珍惜时间。

  课前准备:

  知识铺垫:

  ①预习课文,画出生字词。

  ②了解一分钟的价值(人、动物、交通工具),收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③小实验:数一数自己一分钟心跳多少下;试一试一分钟能读多少个认识的字;试一试一分钟自己还能做什么。

  硬件准备:

  ①歌曲《上学歌》

  ②多媒体课件、闹钟一只

  ③学生自制生字词卡片、课文录音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引导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一分钟的重要性。

  1、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一动不懂地站立,看谁坚持的最久。一分钟后,请大家谈谈感受。

  2、交流课前实验结果、及其他相关数据。

  3、说说通过调查这些数据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建议?

  4、启发思考。

  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元元同学仅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等于了20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画出不懂的词语。

  2、学生拿出自备的生字卡,自主认读。

  同桌互相检测生字,再把课文读给对方听。

  3、小组长带领学习生字词。

  ①检测生字认读情况。个人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带领学习要写的字:欠、元、包、钟、叹、哈、迟、闹。(重点记字形,理解字义。)

  4、识字汇报。

  提示学生用下面的句式来汇报:我会读xx这个词,请大家跟我读。

  5、开火车检查生字。教师正音。

  6、识字方法汇报: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例如:

  ①熟字加偏旁:钟、零、闹、迟、哈、悔、叹

  ②熟字去偏旁:“抱”去掉“提手旁”变成“包”

  ③猜字谜:大门里边是市场(闹);两个儿子(元)

  走了一尺远(迟);每次少两点(欠)

  减字法:“歌”去掉“哥”变成“欠”

  组合法:“二”+“儿”组成“元”“口”+“合”组成“哈”

  7、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小组分自然段读。

  ②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③全班齐读。

  三、指导书写。

  1、小黑板出示8个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后观察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2、全班交流书写方法,教师相机示范。

  重点指导“包、闹、迟”。注意“包”竖弯钩的写法,里面的笔画要封口。“闹”的“门”要写大一点,里面的“市”不能“冲出门外”。

  “迟”的走之要平一些托住“尺”,里面的“尺”,末笔捺变点。

  3、学生先观察这三个字每个字在四字格中的位置,描一个,写两个。

  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姿势。

  4、指导独立书写“欠、元、钟、叹、哈”。

  教师检查学生写字姿势是否端正,书写的字是否正确。

  5、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议。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①出示课后“找找说说”的内容。指名按学习伙伴的提示组字、组词。教师贴出词语卡片。

  ②摘词语比赛。学生选喜欢的`词语说句子,先小组说,然后小组代表上台摘词语说句子。好的句子可放到该生的“成长记录袋”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注意体会思考:元元说了几句话?都说了什么?

  2、指导读元元的话。(指名读、范读、练读、指名读)

  3、齐读第一自然段。

  ①交流:读后知道了些什么?

  ②指导朗读元元心里想的句子。读出贪睡和无所谓的语气。

  过渡:元元又睡了,事情真的正如元元所想的那样吗?他有没有迟到呢?

  4、自学课文2~5自然段。

  ①自由读,读后汇报自己读后知道些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指导读李老师的话。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①观察书上的第二幅插图,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元元此时的心情。

  ②元元因为什么而后悔?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③元元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6、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实践感悟

  1、你们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

  2、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大家愿意演一演编故事吗?题目“第二天的元元”。故事发生时间段为:闹钟响了……到学校上课。学生自由编演。

  3、师生评议、总结。

  4、交流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一分钟

  闹钟响

  “再睡一分钟”

  叹了口气又叹了口气红着脸低着头

  “迟到了20分钟”

  后悔

  《分一分》经典教案 8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词语,能正确地读准字音,特别强调“哈欠”的“欠”读轻声,“丁零零”的“零”读第一声以及前后鼻音的正确与到位。并会给生字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3、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时间的宝贵,能从中受到教育,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能做珍惜时间和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指生读——(强调“欠”、“零”的读音)——集体读

  二、复习生字并组词。

  1、齐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2、读准多音字“背”。

  出示句子和词语,教师讲解意思,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三、精读课文,探究明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元元迟到的原因。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当闹钟响了,元元他怎么想?怎么做呢?

  指导朗读,强调心想的句子————板书多睡一分钟

  问:在元元心里,这一分钟时间怎样呢?(很短)你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就一分钟)突出两个一分钟。

  追问:就是因为元元多睡了这一分钟,结果怎样呢?

  2、学习课文第5段。

  (1)交流,因为元元多睡了一分钟,结果怎样?

  并出示句子,板书:迟到20分钟

  (2)读老师的话。——指生读

  问:元元迟到了,他心里怎样?——出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指声读,问“非常”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很、十分)——再读句子,读出很后悔的语气来。

  3、讨论:从哪些句子看出元元很后悔?

  (1)元元红着脸,低着头,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他很羞愧)

  (2)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问:为什么会后悔?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在十字路口,红灯堵住了,就差了一分钟,如果早一分钟,他就可以过马路了,所以,他很后悔地说。)

  (3)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问:他为什么又要这么说呢?(他刚到十字路口,车就开了,就差一分钟时间,如果他早一分钟的话,就可乘到车子了。)

  师:就因为元元多睡一分钟结果会出现这么多的事情,结果,他怎样呢?出示第4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同学们,这短短的一分钟时间是多么的饿宝贵,在一分钟时间里你能做哪些事情呢?

  是啊,这一分钟时间里,同学们能做这么多的事情,说明时间——非常珍贵(板书)

  四、名言警句:

  出示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五、拓展练习:

  第二天早上,闹钟又响了,元元会怎么做?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大胆地说吧!

  第二天早上,闹钟又响了--------

  六、学了课文,谈体会与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七、做课堂作业本。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以“元元多睡一分钟”为切入口,再与“迟到20分钟”作对比,突出一分钟时间的宝贵,从中让学生感受到珍惜时间是多么的重要,也为下面体会元元后悔的饿心情作伏笔。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看一看课文,朗读的点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读。在仔细品读后,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的心情。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的感情朗读,在追赶公共汽车一幕时,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再抽学生表演。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础上,学生读两次叹息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3、结合实践,课外延伸,突出重点。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后,体会他后悔的心情之后,”趁机和学生交流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孩子们是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课前我布置让爸爸妈妈测量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一分钟能跳几个绳,踢几个毽子,能写几个字,能做几道题。这时,我又告诉学生,一分钟能做很多事情,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送给学生。最后,让学生呢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第二天元元会怎样呢?由于前面的阅读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变的课文中学生顺理成章地点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迟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多睡。

  问题思考:1、本课教学中,虽然比较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问题和教学任务,但是在体会第2、3自然段时朗读时间不够多,体现不出朗读效果,学生在理解时因为朗读时间太少而对课文不是很熟悉,交流问题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2、写字教学可在两课时中分开书写,这样既突出重点字,又让学生轻松书写。把所有字在同一课时完成,量较大,学生可能会有厌烦心里而写不好字。

  《分一分》经典教案 9

  设计说明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还是读、写方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分数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因此,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形式,逐步体会分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确几分之一,就要把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1.创设实践操作活动,实现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自主提升。

  2.为巩固新知,及时安排相关练习。

  要想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得如何,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及时的练习能对新知的巩固起到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每个知识点教完之后,都安排了“做一做”这一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新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淘气和笑笑去餐厅吃饭,点了2杯果汁和1个披萨,你认为怎样分公平?

  2.提出问题。

  要把2杯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杯呢?(1杯)

  把1个披萨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半个)

  3.继续提出问题。

  半个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学生动手创作)

  4.全班交流。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个别汇报。

  师:每个人的表示方法都不同,但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怎样表示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又便于交流沟通呢?这时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数,那就是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悟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师: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每1份就是这个披萨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板书)

  指导学生读、写。(指出“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1份)

  2.出示教材67页情境图3。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图形?

  生个别汇报。

  师:请同学们分别涂出每个图形的,涂完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生个别汇报。(引导学生说清楚是怎样涂出每个图形的的。例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的部分就是它的)

  3.动手操作,展示图形的二分之一。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大家想不想试试动手折出二分之一,并用水彩笔表示出来。从准备好的纸中找出一张你喜欢的图形,开始吧!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折出的图形的二分之一?

  学生汇报: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生2: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生3:把一张圆形纸对折,其中的1份表示它的二分之一。

  (把这些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表示二分之一,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却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它们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所以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4.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得到不同的分数。(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集体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得到分数的过程。例如: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份,得到了什么分数……)

  《分一分》经典教案 10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4-66页“分一分(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四、教学准备:

  水彩笔、直尺、正方形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拍手”的.小游戏,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我出几个手指,你们就拍几下。

  师出示5个、3个手指,生整齐、准确地击掌表示。

  师:来点难的,行吗?

  生:行。

  师:老师手里有4个桔子,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你用拍手的方法表示出每人分得的个数。(师出示桔子)

  师:老师手里有2个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边玩师边演示。)

  师:老师手里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学生都在迟疑,不知该怎么拍手)

  师:为什么不拍手呢?(每人只有半个,不会拍。)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分一分。板书课题:《分一分》

  师:是啊,每人只有半个,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半个呢?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半也可以用1/2来表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借助形象,感知1/2,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生迟疑)

  师:现在,请大家跟老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开。

  (师课件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师: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两份。

  课件闪烁其中的一半。

  师:它是其中的几份?

  生:一份

  师边说边演示在课件中出示“1/2”:平均分(/),两份(2),它是其中的一份(1),这就是二分之一。

  生读二分之一。

  师:这一份是苹果的二分之一,那另一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1/2表示的意思说一遍。(生说师大屏幕出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它的1/2。)

  生代表说,同桌互说。

  师:那这能用1/2来表示吗?为什么?(幻灯片演示没有平均分,指名学生说,重点强调“平均分”)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1/2,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如果用长方形的纸代替苹果,你能折出它的1/2吗?拿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折一折,涂一涂,交流多种方法。师投影仪展示。)

  3、 动手操作,认识几分之几,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3份、4份,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表示?(学生分组完成,集体交流、汇报。)

  师:你还能用老师为你准备的纸创造出那些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师展示。)

  4、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师:像1/2、1/4、2/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师: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大屏幕出示: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

  (2)师:认识了那么多分数,我们也来写写。

  师:那请大家拿起小手和张老师一起来写。

  师示范写1/2。(边说意义边写。)

  师:会读吗?

  生:会。(1/2 读作:二分之一)

  师:那谁认识它各部分的名称。

  生: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生: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几份?(2份)

  生: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师:谁来说一说分数怎么写?怎么读?(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读时从下往上读。)

  5、巩固训练

  1、完成课本54页的说一说。(师大屏幕出示,指名说一说理由。)

  2、完成练一练上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运用新知

  我们班级后面出了漂亮的黑板报,老师这里也有一份板报设计,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这里藏着几个分数哦!我们找找看

  《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生:《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

  师: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

  生:把《科学天地》再分,黑板版面就平均分成了四份。

  (四)学习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那什么叫分数?今天回去后,在我们身边找一找它的身影。

  六、板书设计

  像1/2、1/4、2/4、3/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1――分子

  /――分数线 读作:二分之一

  2――分母

  《分一分》经典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挂图、彩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本学期初始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还知道什么是整数、自然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二、引导探索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创新与反思

  (三)折一折

  1、用依仗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2、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1)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1/4。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4。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

  (4)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3、介绍分数:像1/2,1/4,2/4......都是分数。

  (四)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分一分》经典教案 1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份,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2、探索将同一形状的图形用不同的方法四等分,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绳子每人一根;各色正方形若干;剪刀每人一份。

  2、正方形不同方法四等分图示卡等。

  三、活动过程:

  1、幼儿操作,体验四等分的`含义。

  (1)师出示一根绳子,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绳子)我们来学魔术师变魔术,好吗?变什么呢?将一根绳子变成四根,你们信吗?

  (2)幼儿操作变魔术,师观察。要求由一根绳子变为四根一样长的绳子。

  (3)说说你是怎样变的?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长?(个别)

  (4)小结:把一个整体分成一样的四份,就是四等分。

  2、教师提供一张正方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四份。

  (1)幼儿操作,师观察。

  (2)幼儿反馈尝试结果,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图示卡。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四份是一样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3)小结。

  3、再次尝试,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不同方法。

  (1)师:“老师这里为你们准备了多个正方形,请你们再来试试,想办法分一分,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哦!”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鼓励幼儿探索正方形的四等分的多种不同方法。

  (3)幼儿交流自己的不同方法,师和其他幼儿验证。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图形分成一样大的四份的。怎样证明这四份是一样大的?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图形分成了一样大四份?”

  ——是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正方形的四等分图示卡。

  4、延伸活动:

  (1)师:你们平时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这种方法?(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如:分蛋糕、火腿肠、饮料等。)

  (2)老师布置一个任务:你回家试试用四等分的方法分一分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分一分》经典教案 1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数量是双数的物品平均分成两份,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2、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3、感受分配的过程,体验操作的乐趣。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等分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卡、图卡、食物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复习10以内数量的比较。

  1、故事导入: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快乐餐厅",小猴是餐厅里的服务员,餐厅里好吃的食物可多了,小动物们都爱去餐厅里用餐,老师也想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2、我们来看看快乐餐厅里都有什么好吃的?(教师出示:6个汉堡、8块蛋糕、10颗棒棒糖、4包薯条。)

  3、请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食物的数量。

  4、请幼儿比较食物数量的多少,并说一说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二、引导幼儿等分10以内的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1、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到餐厅,它们要吃一样多汉堡,谁也不能多、谁也不能少,怎么分?

  2、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汉堡平均分成两份。

  3、教师小结:在分物体的时候,不但要把物体分完,还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平均分。

  4、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操作卡上的食物卡片有多少,然后把它们平均分成两份。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1、粗心的服务员小猴,把给红太狼和灰太狼的食物分错了,我们来看一看错在哪里?(先数一数两个盘子里的食物分别有多少,哪个多?哪个少?)

  2、怎样才能让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引导幼儿从比较多的盘子里取出一个,放到比较少的盘子里,再数一数,两个盘子的.食物是不是一样多。)

  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从多的那个盘子里取出一些放在少的那个盘子里,使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取多补少。

  4、幼儿操作:用取多补少的办法把操作卡上两部分的食物分成一样多。

  5、集体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四、带领孩子们分享餐厅里的食物,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分一分》经典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分一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实物、图形或数字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公平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分一分”的操作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如小棒、圆片等)、作业纸、展示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情境图(如:小兔分胡萝卜、小朋友分苹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中的物品是如何分配的?这样的分配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引发学生对“公平分配”的思考。

  二、探索新知,理解“平均分”

  1、实物操作,感知“平均分”

  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些实物(如小棒、圆片等),让学生尝试将它们分成若干份,每份要一样多。教师巡视指导,邀请个别小组上台展示分法,引导全班讨论:“他们的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出“每份同样多”,即为“平均分”。

  2、归纳定义,明确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给出“平均分”的定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三、实践应用,掌握“分一分”方法

  1、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设计不同层次的“分一分”活动,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完成后在展示板上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将6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

  将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

  将10个笑脸贴纸平均分成5份。

  2、图形表示,抽象思维

  引导学生用图形(如方格纸上的圆点、长方形等)代替实物进行平均分,并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如:将8个圆点平均分成4份,可以画出4列,每列2个圆点,对应的算式为8÷4=2。

  四、巩固练习,提升应用能力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配套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及操作技能的掌握。

  2、拓展练习:

  设计生活情境问题,如分蛋糕、分水果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1、知识回顾: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平均分”的含义、操作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情感教育:

  强调“平均分”不仅是一种数学知识,更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到公平对待他人,分享美好。

  六、布置作业

  设计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习题和实践性任务(如在家找一个物品,尝试进行平均分,并向家长解释你的分法),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分一分》经典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实物、图形等的平均分方法,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养成合作、分享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2、掌握实物、图形等的平均分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如小木棍、水果模型等)、图形卡片(如圆形、正方形等)。

  2、学具:

  每人一份学习材料包(包括小木棍、图形卡片等),便于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约5分钟)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小明家有8个苹果,他想和两位朋友平分这些苹果,每人应该得到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

  让学生尝试用实物(如小木棍代表苹果)进行模拟分一分,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约20分钟)

  活动一:理解“平均分”

  1、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分法,讨论是否做到了“公平”分配,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同样多。

  2、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尝试进行平均分,并交流分法,强调“每份同样多”的关键点。

  活动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平均分方法,如“一个一个地分”、“两个两个地分”等,总结出“按照份数逐次取走相同数量”的平均分策略。

  2、引导学生思考: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每次取走的数量与总数量、份数有什么关系?逐步引入除法算式,如8÷2=4,表示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

  三、巩固练习(约10分钟)

  1、基础练习:

  出示一些简单的.平均分问题,如“将12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让学生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操作,并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

  2、提升练习: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如“有16个橘子,至少需要几个小朋友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多的橘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平均分及除法知识。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归纳“平均分”的定义、方法以及与除法的关系。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分一分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或心得,深化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平均分题目,让学生在家中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践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平均分的概念:

  每份同样多。

  平均分的方法:

  按照份数逐次取走相同数量。

  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

  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分一分》经典教案】相关文章:

《分一分》幼儿园教案07-19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07-27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11-24

《一分钱》教案01-19

《一分钟》教案09-08

一分钱的教案09-22

一分钟教案03-08

分一分教学设计06-09

《分一分》教学设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