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事件

时间:2023-09-03 22:30:10 兴亮 参考资料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史迪威事件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事件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迪威事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考资料一: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联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的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方法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其经过大致为: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基本简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用心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使其继续抗战和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控制。但是,由于中国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国民党统治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使美国政府十分忧虑。1942年1月29日,根据蒋介石的请求,美国派任史迪威中将来华担任了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在如何看待共产党及其军队问题和争夺军事指挥上,蒋介石和史迪威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此刻政治、军事方法以及与其相关的是否装备中共军队、租界物资控制权的方面,并由此导致蒋、史矛盾不断激化。1944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将史迪威调离回国。

  事件背景

  1942年1月2日蒋介石允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后,为尽快实现罗斯福总统所倡议的设立中美英三国政府代表组织——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的推荐,俾加强中美英三国问的进一步合作,于1月4日致电在美国的国民的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嘱其请求罗斯福总统遴选其亲信的高级将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联军司令部所属参谋部之参谋长职务;而美国政府也正拟物色一高级将领赴中国协助作战。双方为此一拍即合,后经反复磋商,选定“想象力丰富,灵活多变,自信心强”的美国陆军第三军军长史迪威少将担任此职。

  飞赴重庆

  1942年1月23日,美国陆军部正式发布史迪威职务的新命令,2月11日,史迪威以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美国援华物资监督、美国政府出席重庆军事会议代表、中国战区与南太平洋战区间联络员的多重身份,偕其参谋人员及部分警卫人员从美国纽约启程赴任,3月4日抵达重庆,开始了在另一角度长达二年零八个月的生涯。

  产生分歧

  1942年3月8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授命其指挥入缅的中国军队第五军、第六军。但就在史、蒋开始合作的同时,双方在指挥权、隶属关联以及方法战术上开始出现分歧和矛盾,这种矛盾随着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发生、失败更加突出和加深,以致出现蒋介石每提出一个观点,都遭到史迪威的反驳;史迪威也萌发出“要么任事态自由发展,不闻不问也不干涉,要么辞职不干,离开那里”的想法。

  矛盾激化

  相互指责

  1942年6月,美国政府决定将原属中国战区、驻守印度的美国第十航空队及美国派遣来华的A一29轻型轰炸机一队调往埃及,这对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失去西南国际通道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更加加深了史蒋之间的矛盾,双方已从方法战术上的不一样与争论,发展到对个人品行的相互诋毁与人身的恶毒攻击。蒋介石不仅仅第一次表示了对史迪威来华工作的不满,指出美国政府之因此援华物资不多、不及时,完全是史迪威不能及时向美国政府和军方报告与推荐所造成,并称史迪威“言行无常,似有精神病状态”;史迪威则指责蒋介石是一个“顽固、无知、满脑子偏见和自负的暴君”。在此状况下,蒋介石第一次萌发出“撤换史迪威”的念头,并命令在美国的宋子文,与美国政府“重新协商参谋长的职权”,同时期望美国方面“最好能主动召回史迪威”。

  矛盾激化

  史蒋之间的矛盾,经中美双方的种种斡旋特别是罗斯福总统行政助理居里的亲自到重庆调解,以及美国对华援助的增加、中美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暂时得到缓和。这以后,史迪威倾其主要精力,于印度和中国云南训练中国军队,并提出了整编军队、清除无能高官、澄清指挥系统等种种推荐;与此同时,史迪威还超出意识形态的差异,坚持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方针,主张予国共双方军队以平行援助,同时推荐将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数十万嫡系部队用于抗日前线;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状况,史迪威还冲破层层阻力,向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代号叫“迪克西使团”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从而开启了美国政府、军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先河。

  辗转回美

  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大溃败,美国政府要求蒋介石赋予史迪威以指挥中国军队全权的时候,蒋史矛盾得到总爆发,美国政府与蒋介石双方为此反复磋商、争论甚至摊牌,最终美国政府在蒋介石不撤换史迪威中美两国即无法合作的要挟下,从维护美国本身及其与国民的政府的关联出发,于1944年10月19日致电蒋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另委魏德迈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蒋矛盾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结束。1944年10月21日下午,史迪威离开重庆飞昆明,转道缅甸、印度回国,先后就任美国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太平洋战场美国第十集团军司令等职,1946年10月12日病逝于美国。

  相关评价

  历史评价

  蒋介石晚年时期(右为夫人宋美龄)

  史迪威来华与史迪威的被召回,不仅仅是中美外交关联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毫无疑问,史迪威将军作为一名正直、坦率、公正的美国军人,在华期间“曾对中国之抗战事业与中美两国人民真正友谊的建立,有过很大的功绩”,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真正兄弟姐妹”。

  新论

  国民党军队在日军进攻豫湘桂战役中的溃败,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为保存实力,蒋介石要求将正在酣战的中国缅甸远征军撤回国内,这让史迪威气得发疯,他向马歇尔推荐由自我全权指挥中国军队,甚至将共产党的部队也纳入他的麾下。这番推荐最终得到罗斯福总统的首肯,他晋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并且给蒋介石去信,让他交出指挥权并由美方支配美国援华物资。过去史学界的观点认为蒋介石一门心思搞独裁,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而以这天客观的眼光来评价蒋介石,应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正因不论何因,向一个主权国家公然索取对全国军队的指挥权,是违背国际关联准则的。在蒋介石看来,尽管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但中国的抗战还是应由中国来主导,因此军队指挥权不能交给美方,援助物资的支配权也不应交给援助国。可见蒋介石对二战期间的国家主权还是十分看重的。

  相关资讯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后期中美外交关联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民国史有必须了解的读者想必不会陌生。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同年3月,美国派遣史迪威中将来华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双方因职务、思想和方法见解的不一样而屡生摩擦。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职责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史迪威事件”的主角是蒋、史,那么其时远在美国的宋子文居间扮演了什么主角呢?宋子文当真是传说中的幕后推手吗?最近胡佛研究所解密的宋子文档案(宋子文档案乃由宋子文家人于其身后捐赠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典藏之专档,共计四十六箱,其中三十九箱已经编目,开放供学人参阅)和蒋介石日记记载了有关该事件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为我们解开了谜底。

  “外来和尚”会念经?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为使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站在美国一边,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将中国以大国来对待,让蒋介石具有较体面的正式地位。1942年元旦,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宣言,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在罗斯福的运作下,开列签字国顺序时中国被排在了第四位,以下二十二个国家则按字母顺序排列。中国与美、苏、英一齐位列四强,实现了所谓的“大国梦”,时任外交部长的宋子文代表中国在《华盛顿宣言》上签了字。进入四强使中国的声誉和地位都得到空前提高,蒋介石在兴奋之余是诚惶诚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国签字于共同宣言,罗斯福总统个性对子文表示:欢迎中国列为四强之一。此言闻之,但有惭惶而已!”(《蒋介石日记》,1942年1月1日)不久,罗斯福又提议单独辟出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何谓“大国”?国际政治中对“大国”的界定,往往指的是拥有足够的实力,并能够以此影响他国决策的国家。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显然不具备这一标准,对此蒋介石亦是心知肚明。为投桃报李,他决定由美国委派一位将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宋子文作为蒋介石的私人代表长期在美国寻求政治及军事支持,尤其在出任外交部长后,更是如鱼得水,显示出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公关技巧,不仅仅成为白宫的座上宾,与美国军方、财界亦是关联密切。1月4日,宋子文收到蒋介石电令,转请罗斯福总统遴选其亲信将领来华任参谋长,期望其军衔在中将以上,但“不必熟悉东方旧情者,只要其有品学与热心者可也”(《蒋介石致宋子文支电》,1942年1月4日)。蒋介石提出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他担心一个熟悉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或许会对他的统治方式提出某些异议。对此,宋子文这样向美方解释:蒋介石是怕引起误会,正因“一些认识中国军阀时代中国军队的武人每以今日国军就如同军阀之队伍,因此蒋委员长认为不须远东专家来华”(《宋子文致MeCloy函》,1942年1月6日)。

  美方“选秀”的结果却令宋子文大跌眼镜

  1月19日,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HenryStimson)约见宋子文,向他通报了美方准备派约瑟夫·史迪威(JosephStilwell)赴华的决定。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时任第三军军长。他性情耿直,观察敏锐却易生疑,是一位相当自负又恃才傲物的职业军人。按理说宋部长对史将军并没有陈见,无奈的是这位美国陆军公认的出色指挥官却与蒋委员长的标准大相径庭。其一,他非但不是罗斯福总统的亲信,还对总统大人相当不感冒,在他的日记里甚至把这位美国总统戏称为“我们的孩子”;其二,史迪威先后在华十年,会说中国话,被美国军界称为“中国通的中国通”。就连他这个中将军衔还是正因派他去中国而火线擢升的。

  事已至此,宋子文只好向蒋介石如实电告美方“拟推荐Stilwell中将,此人公认为美陆军中最优秀之将才,现充军团长……通华语”。1月22日,蒋介石复电宋子文,一应对史迪威来华“甚表欢迎”,一面要求宋子文再向美方申明“联军参谋长须受统帅之命令而行”。两天后,宋子文会晤了赴华前的史迪威,对其观感颇佳,并在之后给蒋介石的电文中屡次推荐并多有美言,如描述史迪威“人极诚朴”,并转述美国参谋总长马歇尔原话:“史迪威为其部下最有潜质之将材,谅蒙委员长重用。”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飞抵重庆正式向蒋介石报到。当参谋长遇见总司令,本该相谈甚欢,孰料史迪威咄咄逼人,向蒋介石说明他来华的职责竟有六项之多:美国总统的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官、驻华空军司令官、援华军用物资监理官、滇缅公路监理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尤其强调他是美国总统的代表,而忽视作为蒋统帅参谋长这一职务,并提出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要由他全权指挥。这一连串雷人的职责和要求,加上史将军倨傲的神气,使蒋总司令相当不悦:这“外来的和尚”再会念经,对“住持方丈”最起码还就应讲点尊敬吧。可眼前跋扈的史将军哪里还有一丝半点的“诚朴”呢?蒋介石哪里知道史迪威在美国军界素以尖酸刻薄而闻名,享有类似“醋性子乔”这样的诨号。搞笑的是,以“酸”著名的史迪威却指责蒋介石“酸”,他在事后的日记里这样描述蒋,“他酸得像醋。对美国没有一句感激之言。只是想从我们手里得到东西”。

  参考资料二:

  史迪威事件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国民的政府在对日作战的方法方针及有关问题上发生矛盾斗争,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史迪威的事件。

  史迪威(1883~1946),美国陆军中将(后升为上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联合作战的需要提议成立中国战区(包括越南、泰国),并推荐由蒋介石担任统帅。蒋介石复电表示同意,并要求派美国军官来华参加联台参谋部。1942年3月史迪威奉派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美国政府决定由史迪威分配监理美国援华租借物资,引起蒋介石不满。史迪威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推荐改革国民党陆军部队,主张按潜质与功过而不按亲疏关联任用军官,这一设想遭到蒋介石的反对。蒋介石支持陈纳德依靠空军战胜日军的空战计划,在方法方针上与史迪威发生分歧。史迪威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政治深感不满,对国民党不用心抗日,屯重兵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抗日根据地的行为极为反感,要求把用于封锁的部队和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南调抗日,进而引起蒋介石的怨恨。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战役中溃败。7月6日,罗斯福理解参谋长联席会议推荐,要求蒋介石任命史迪威指挥一切中美军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以为非此不能扭转中国的军事形势。9月6日赫尔利作为总统个人代表来华,以调整蒋与史迪威的关联。在此期间,缅北战事吃紧。蒋介石要求史迪威调在密支那作战的中

  国驻印军去攻八莫,以解龙陵中国远征军之围,并称,否则他就撤回远征军去保卫昆明。史迪威认为这将使打通中缅印公路的一切发奋付诸东流。9月19日,蒋介石收到罗斯福一件措词强硬的电报,其中要求蒋授权史迪威毫无约束地指挥中国军队,并立即派增援部队赴缅。蒋介石拒绝任命史迪威,并要求美国政府将其召回。赫尔利支持蒋的要求。至此,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发展到了顶点。罗斯福不得已宣布召回史迪威,并任命魏德迈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和驻华美军司令,任命索尔登为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于1944年10月22日离华返美。

  史迪威事件是什么

  说起史迪威事件,相信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多少都有听过,这是二战期间中美抗日战争后期在外交关系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美国与政府在针对日本作战的方针以及相关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1944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时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的史迪威,此为史迪威事件核心。贝克的《战时中国》就记载了这一事件的诸多细节。

  史迪威的焦虑

  1944年10月,史迪威事件发生时,当时在重庆只有少数美国人了解其中的详情,我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对此所知甚少。现在有必要再次明确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1944年夏天,中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积极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使其继续抗战和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控制。1942年1月29日,根据蒋介石的请求,美国派任史迪威中将来华担任了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史迪威事件是在一场军事危机的关键时刻发生的一起军事性事件。史迪威的任务是让中国坚持抗日,尽可能加强中国的力量,并为当时计划中的美军从太平洋方向的在华登陆做好准备。1944年中,日本人通过河南、湖南南下攻入广西,整个中国可能被征服,使史迪威原定的任务无法完成,除非他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

  史迪威非常熟悉国民党军队的腐败状况,而正是因为这种腐败,才在中国南方导致了那样的必然结果。史迪威开始设法获得有关共产党的第一批报告。一些美国人到了延安,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明显,在经过了重庆的腐化、残暴、虚荣、颓废的沉闷空气之后,黄土高原上这座“窑洞里的城市”却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令他们耳目一新。

  激烈的改革措施

  为了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改革,史迪威做了两年徒劳无益的说服疏通工作,最后他认定,反对这种改革的根源正是蒋委员长本人,是他的中央集团和控御之术。于是,史迪威认为有必要采取激烈的改革措施。他建议,他不再仅仅担任蒋介石名义上的参谋长,而是要获得中国军队的实际指挥权;蒋介石仍可担任最高司令官,但不得通过非正常的渠道来干涉自己的指挥。史迪威还要求控制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援华物资。自珍珠港事件之后,绝大部分援华物资都是无条件地交给了蒋介石,而蒋介石则利用这些物资来加强他自己的控制力。

  史迪威的最后一个要求是,停止对共产党的封锁。这种封锁至少牵制了20万国民党军队和近10万共产党军队。史迪威打算让共产党也参加盟国的对日作战,并向他们提供美国武器。共产党人告诉史迪威,他们将接受他作为联合部队司令官的指挥。

  在重庆,史迪威将军得到了高斯大使和总统特使唐纳德·纳尔逊、帕特里克·赫尔利的支持。如果蒋介石接受史迪威的建议,纳尔逊就答应在战后向蒋介石提供大量美援。在美国国内,史迪威的计划得到了马歇尔将军、陆军部部长史汀生、国务卿赫尔和总统罗斯福的批准。作为一项机密的国家政策,这一方案当时并未知会美国公众。

  罗斯福不支持史迪威摊牌

  当时蒋介石同意了史迪威的一切要求,但美援的使用除外。然而,如果仍由蒋介石来决定把美国武器给予哪些部队,那么他的其余让步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会谈的气氛越来越糟糕,最后矛盾终于爆发了。那是1944年9月中旬,罗斯福给蒋介石拍来一份私人电报,确切内容至今保密,但电报里显然是告诉蒋介石,他如果想继续得到美援的话,就必须屈服。蒋介石大发脾气,在狂怒之下,他宣布不管有没有美援,自己都绝不会屈服。他的信心很可能来自和日本人达成的大理—潼关协定。

  据可靠消息,9月末,身在华盛顿的孔祥熙向重庆报告,在一次午餐会上,罗斯福的特别助理哈里·霍普金斯告诉他,罗斯福并不支持史迪威摊牌反对蒋介石。于是,蒋介石向罗斯福提出,只要美国召回史迪威,他就考虑美国的建议。结果史迪威于10月下旬奉召回国,随即于10月21日离开重庆。

  蒋介石拒绝史迪威的真正的、政治的原因在于:在蒋介石的统治中,军队占有支配性的重要地位,对军队的改革必然会引起其他方面的改革要求。蒋介石拒绝史迪威的要求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如果蒋介石允许其对军队进行改革,那么那些一向被压制的其他改革要求就可能爆发出来,最终冲破蒋介石的控制,并把蒋介石本人扫到一边去。

  史迪威的多重考虑

  多年来,人们对于史迪威事件还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有关这一事件的新闻是在1944年10月末公布的,当时只差几天就要进行总统选举了,此事明显使罗斯福感到为难,于是他努力贬低这一事件的意义,把它说成是史迪威和蒋介石之间的一次个人争执。从此之后,这种解释便在美国流传开来。我认为,这一事件完全是非个人性质的,而是双方认识上的冲突经过长期累积的公开爆发。对于这场战争,美国人的认识和国民党实践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几乎必然要在某个时刻爆发。

  史迪威认为,首要的军事目标是创造使军队保存自己、战胜敌人的最佳条件。与此相比,政治和经济的考虑必须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按照这种概念,史迪威的责任是明确的。他了解国民党的防务状态已经虚弱到了可怕的地步,但成千上万美国人的生命却全系于此。为了挽救美国在中国投入的人力、物力,史迪威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同样,在这一事件中,史迪威对共产党也完全是从军事角度去考虑的。1944年,美国的设想是主要依托中国打击日本,且必须在整个中国海岸线上一步步地击败日本人。要想做到这点,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帮助,势必要额外白白牺牲大批美国人的生命。此外,我们不应忘记,在史迪威提出建议时,美国飞机已经开始在中国北方行动,一些飞行员迫降在敌后游击区,他们需要共产党人的帮助才能脱身。

  矛盾公开化

  然而,国民党习惯于把战争当作达到国内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把战争看成局势的一种正常状态,所以认为延后对日作战胜利也无妨大局。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腐败的基础正在于它对农民的残酷无情,所以它并不在乎农民士兵白白去送死。在他们眼里,农民士兵只是肉食者棋盘上的小卒子而已。原来预计在1944年将进行大规模的中美联合地面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国民党战争计划中的矛盾就公开化了。美国战斗部队计划在中国登陆,能否成功取决于掩护登陆的国民党军队。如果中国军队由于政治原因而使用不当,那么胜利就会来得更晚,许多美国人的生命将被白白浪费。

  另一方面,史迪威要求更加独立地指挥中国军队,在蒋介石看来,这可能是对他所珍视的至高权力的一种侵犯,从感情上蒋介石就必然要拒绝史迪威的要求。

  在史迪威事件中,蒋介石对自己面子的考虑也起了作用。蒋介石必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是多么不稳定,当时他对美援的依靠至少不亚于他对国内支持者的依靠。毫无疑问,他也意识到,以后他会更加依赖美国人,甚至可能不得不让美国人按照美国希望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指挥战争。他可能也看出,自己的权力已经控制不住局势,他希望美国人被深深地卷入,以致他们不得不拯救他。但在此之前,他必须首先装一下面子,让本国人民看到,他并不是美国的傀儡。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表明他仍然是能当家做主的。此后,如果他再答应美国人的要求就不会太丢面子了。

  史迪威事件代表着现实主义在美国政策制定中的失败,似乎也预示了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

【史迪威事件】相关文章:

文明事件作文07-29

鸭子事件作文01-07

护理不良事件总结05-29

什么是突发事件07-20

鸭子事件作文3篇01-07

教育笔记-咬人事件08-05

火灾事件的心得体会11-19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总结02-05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总结09-30

校园欺凌事件心得体会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