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3-07-02 09:19:52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活着读后感1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活着读后感14篇

  活着读后感 篇1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激情,蹉跎的岁月,易逝的青春,蓦然回首,消失殆尽。

  留下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留下一分钟领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感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探索,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留下一分钟,细细咀嚼“人为什么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大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现在的我们涉世未深自然是属于最低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都是依照本性去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与其说是“天真烂漫”,不如说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延续着生活,随波逐流,别无所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这样的生活就像是一觉醒来,黑暗朦胧中万丈刺眼的光芒,飞扬的心灵,落进了痛苦的躯壳。漫无目的的寻寻觅觅,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长吁短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曾这样定义人生的意义。

  知世如梦,无所求心。人生固然一梦,但一生中也就只有一次这样做梦的机会,何不好好把握,岂能这样混混沌沌的度过呢。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的努力吧。亚历山大·辛德勒说过: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将与时间同在,永存不朽。这是创造的`永恒,也是人生的真谛。付诸行动吧,要相信,一切皆有希望,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并且这样的创造,即使苍天崩溃,也不会泯灭不会淹没。那么我们应踏着骄阳,迈过江河,迎着星光,向着宇宙穹窿的尽头出发,无怨无悔的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真谛。让远处的圣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追求神往的终极,昭示我们从有限的,苦难的尘世走向自在的解脱之道。帕斯卡尔感慨: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那么让我们开拓思想,坚定信念,探索我们人生的意义吧,即使脆弱也带着思想思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蓦然回首,景然跃目。

  追逐着前进,寻找意义的所在。它似清晨的雾霭虚无缥缈,似夜晚的繁星若隐若现,似流水中的落花漂浮不定。在天涯深处,在海角的尽头。这样的寻找令身心疲惫不堪。

  静心思考,让内心拥有宁静的海洋,让平和笼罩你的心灵,让友情,爱随之滋长,让生命即时即刻地舞蹈--人生不会暗淡,可以这般绽放光辉。

  值得珍惜的痕迹消失在岁月的尽头,让时间洗涤,愿你蜕变的单纯又自然,不求别人的赞美,恭维,不求别人的鲜花与掌声,只求了解与珍惜。人生可以如此蜕变,依旧精彩。

  生活总有悲欢离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虚,重担,失败,怠惰。但终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辉灿烂,我们怎么可以不珍惜呢?生是遗忘与珍惜的结合体。

  寻觅久远,可终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义,因为它有时就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我们缺失的是发现它的眼睛。

  王国维的事业三境界使我从《人为什么活着》中领悟到人生也如此的三境界。独上高楼,衣宽不悔,众里寻他,灯火阑珊。

  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老年做和尚。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老来却是无牵无挂,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去抱怨,也不去哀悔。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管是对是错。他说:“这就是命。”他唱响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用一句自嘲归结了自己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轻松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己,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耕牛活着,就得拖起耕犁,忍受风吹日晒,一步一步往前迈;骆驼活着,就得踏上沙漠的征途,忍受风沙和饥渴,一步一步向前走;人活着,就得忍受现实,现实不尽人意,你若无力改变,就必须得受着。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时,想着远方的那个家,死里逃生活着回来了,我们在不尽人意的生活中也要牢记着心中的信念,为着信念忍着,看淡物喜几悲,忍住现实的坎坷,活着,好好活着。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该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活着读后感 篇3

  开始读《活着》这本书纯粹是我闲来时拿来消遣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愈发感觉它的光彩耀人之处,于是,也便越发抱着敬畏的心态去品读它。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下这本书,毋庸置疑,“悲”是最恰当的。

  福贵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由于只知道肆意嫖赌以致最终将家产败完了。妻子家珍患软骨病去世,儿子有庆因抽血而死,女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而死,偏头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孙子苦根吃豆撑死。他亲眼目睹六个至亲相继离去,亲手将他们葬进土里,最后只与“老福贵”相依而活。

  起初,我因为他的肆意挥霍而觉得他可恶可憎,可到后来却只觉得他可怜可悲。如此悲怆的故事,作者却用平淡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叙述,令人揪心压抑。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片段莫过于福贵用亲人的名字吆喝着那头老牛,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我想他留下的大概是一串镌刻着“我还活着”的脚印吧。

  即使生活不尽人意,但他仍旧愿意勇敢地生活,并且将对家人的思念有所寄托。我想我是很难做到像他一样的。纵然命运多舛却不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如此痛苦却依旧坚持尽可能乐观去面对,而不是选择郁郁寡欢。

  不得不承认,人活着有时候并非会事事顺遂,活着也并未必一定会迎来希望。但是,你要知道,活着就意味着可能会有所改变。我们固然没有魔力决定命运的走向,但我们应该坚持自我,好好面对生活。要相信随时可能出现的转机。这样,你在低头穿过黑暗与荆棘时,再度抬头就有可能与温柔的黎明撞个满怀。要知道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罢了。

  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参透关于生命的奥秘,只能说说略有感悟。“活着”它仅仅代表一种状态,表明我们还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究竟应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想我会有自己的答案。人这一生应该乐观、简单的活着。

  所谓乐观,在我看来,不是没有悲伤,而是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困境都不会为此丧失信心,永远不会颓废绝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曾说“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倘若我们人人都是乐观主义者,怀揣着这样一颗积极的心,那么有什么困境是这样温柔又强大的情愫化解不了的.?

  所谓的简单也并不是单纯到不谙世事,而是历经无数磨难却仍旧保持着心底那份最柔软最原始的东西。是不会被大千世间的繁华而迷了眼,不会为追逐名利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一份纯真;是那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简简单单地生活享受自己的那份悠然自得。就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说的那样。

  所以说,“活着”这两个字既简单却又具有深远的含义。它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生活远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即将遇见的温暖,有光。

  人间很值得,请你务必努力地,乐观地,简单地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 篇4

  余华,一位蜚声国际的小说家,一位写实中国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活着》是一部中国杯具史。福贵的一生在我看来是悲惨的,大半辈子多灾多难,经历身边亲人逐一离世。但从福贵的角度,他并没有认为自我的生活是痛苦的,这点从福贵在诉说自我的故事时能够看出,平淡而又质朴的讲述,犹如看破红尘的老僧。当看完这部小说时,我想到“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又总觉得还不够,福贵身上不只有这些,但是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敬佩福贵,佩服他的勇气,活着的勇气。

  福贵是幸福的,有一向疼爱自我的父母,有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有一向孝顺自我的儿女,平淡是福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福贵在我们眼中又是悲惨的',身边人相继离自我而去,他默默忍受生活带给他的苦难,不曾向苦难屈服,所以我佩服福贵,最底层的小人物却有着经受暴风雨一样心胸。难以想象当我应对福贵曾遭受的苦难我会怎样做,我想我不可能做的比福贵好,可能在此中死了不明白多少回了吧。

  在读福贵时,我骂福贵年少无知,怒其不争,终家财散尽,老父亲也离世,我恨不得打他几个耳光。我继续读着,福贵的家还没散,他最后改过自新,为他的小家工作。“不幸”还是找到了他,一向陪伴自我的妻子被老丈人强行接走,一向爱着他的母亲也身染重病。福贵没有哀怨,依然努力地生存着。日子渐渐变好了,老婆为他在娘家生了儿子,儿子出生后的半年,妻子家珍回来了。如福贵母亲所说是你的谁也抢不走,家珍就是他的。在这充满期望的日子里,生活还是那样无情,母亲重病垂死,自我被抓当兵,战争摧残着人的意志,我们的福贵幸运而又艰难的活下来了,我想大概是他一向忘不了他的家吧。

  大难不死的回来,一切重新步入正轨。在那充满期望的田野上,家珍在田里晕倒,苦难在这时候接踵而来。家珍的病无法治愈,儿子的意外死亡,女儿的难产,家珍无法承受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也去了!这时候的福贵只剩下偏头女婿和小外孙,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爬满了皱纹。生活还不放过他,女婿在干活时意外身亡,他最后和小外孙相依为命。读到那里,我几次泪眼婆娑,感叹为什么他要承受那么多,为什么老天一向不放过他,就算前二十年生活无度,但福贵所承受的也太重了。我以为老天会怜悯他,在他死后,外孙会为他收尸,我想错了,大错特错!因为命运并非如我们所意料,外孙因他而死。福贵责备自我又老又蠢,害死了外孙。我看不下去了,我责怪老天太无情,也在回想福贵的一生,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还是忍不住看完书的结局,老牛福贵陪伴着福贵,老人和牛渐渐远去。

  读完全书,回想几天,“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应对苦难,应对痛苦,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死亡或许能够逃避,但活着的人已经是英雄。

  活着读后感 篇5

  历经千辛万苦,福贵得以与家人团聚,可生活的难题再一次摆在眼前——有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福贵、家珍只能决定把凤霞送人。可怜的凤霞,还不知道自己就要被送走了……我们无法去谴责福贵的选择,因为我们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但也同样心疼懂事的凤霞……

  至于有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乖巧懂事得让人心疼,为了不磨坏鞋子,大冬天的光着脚跑去学校,每天来回几趟割草喂羊。凤霞也是,父母为了弟弟上学把自己送人,她除了不舍之外,没有一点怨念,反而一直惦记着回家……所幸,最后福贵还是把凤霞留了下来。这一家人艰苦却又宝贵的相处时光,真的太少太少了。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严厉地对待有庆也不是福贵本愿,但一家人是没有隔夜仇的'。而若是福贵的父亲还在,大概会训斥他:自己都不成器,是个败家子,有庆比你小时候懂事多了。——总之,一定会护着有庆。

  接着,又是人民公社、吃食堂、炼钢……时代裹挟下的福贵一家人,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辛苦吗?辛苦的。他们自己心里觉得幸福吗?幸福的。这就是余华在自序中所说的,“活着”的力量吧。

  灾年之下,原本朴实本分的人为了活命,也会做出缺德的事。“仓禀实而知礼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为圣人的数量如此之稀少,而其品格又如此之高洁,所以才显得尤为珍贵,也才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福贵和家珍,也都垂垂老矣——“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因为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家珍挺过来了,真好。就像电影《流浪地球》里说的那样,希望是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哪怕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的希望。

  可谁知,意外来得那么的快——有庆死了。从愤怒,到痛恨,再到无力,最后,只剩心疼。心疼一个勤劳能干而又善良懂事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长大,就离开了人世;心疼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珍和福贵,生活已经够苦的了,却还要承受那样的打击。余华没有特意煽情,可读来心情依旧沉重。

  纵观全书,凤霞出嫁是福贵一家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所有人都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家珍对福贵说,自从他回家以后,这个家就“什么都好了”,但其实,生活还是那么的苦,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凤霞死后,家珍也很快便去了。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又送走了家珍。现在,只有他自己、二喜、苦根这三代在人世间“受活”。爱无生离,只有死别。

  最后的最后,家人全部离去,就连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贵,还在人世间“受活”。我们也就突然明白了,在故事的开头,福贵为什么要骗老牛还有其他的牛在干活——或许,他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或许,在他心里,那些人儿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老人唱着歌,和老牛一起,渐行渐远,消失在了茫茫岁月之中。人这一辈子啊——黄昏转瞬即逝,人生白驹过隙,黑夜从天而降,死亡终会来临。“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其魂气无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

  活着读后感 篇6

  不一样的岁月,读书、交流、成长;写一段文字,记录那时年少。

  关注青春语林,看青春观点,读青春故事。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在《活着》中,余华选择了一个采歌青年“我”与破落地主福贵来镶嵌整个故事,于是这部小说便囊括了两种语言风格。在日文版自序中余华提到:“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而在这生活的重压下,苦难,始终是福贵身上为数不多的深刻鲜明的人物碎片。这也很容易令读者把关注点落在“苦难”二字身上,甚至不禁要问:余华是不是在有意的歌颂苦难?

  因为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无疑只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土改、内战、人民公社、文革……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而生存上的艰辛往往也伴随着精神上的折磨。爹、娘、有庆、凤霞、二喜、家珍、苦根,“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历史的车轮从无数的福贵身上碾过,从生命的尘埃中滚滚而来。不同的历史因素也融化凝固成了区别于从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苦难”。例如过年回家公司聚餐逃不开的酒桌文化、996或007工作制下忍气吞声又无可奈何的当代社畜等等……然而就像福贵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和活的憧憬,只要生存本能犹在,人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为自己编织希望,哪怕是极可怜的希望。

  于是在婉拒劝酒的同时,也反思着酒桌文化是否真的有必要延续到下一代;于是在感慨低效工作过度加班的同时,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努力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努力寻求打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利益的平衡;于是越来越多走出迷茫的年轻人愿意通过视频、推文等网络媒介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心智上的后辈打好辅助,并送出祝福——“加油,后浪!”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好,不是生活,不是苟且,只是活着。余华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书中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也向我们给出了他的回答:苦难不值得被歌颂,值得被歌颂的,是苦难中依然不屈不挠、心怀希望的平凡的英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比活着更加艰难了,但也没有任何事情比活着更加美好了。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苦难本身并无意义,它只是痛苦和挫折的集合,是人的成长与蜕变书写了它独特的价值。以一具肉体凡胎,去承受荆棘路上遭遇的苦痛,我们都和福贵一样平凡,我们也都和福贵一样伟大。

  活着读后感 篇7

  《活着》,主人公福贵用平静地近乎陌生人的语调,讲述了自我与身边人的命运,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在他的身边,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那天,我在微信上这样说:“今日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起初看得仔细,到之后已不忍深读,实是难以承受这平白叙事里的悲凉,到最终竟是看到苦根走后心里反有解脱之感。许是黑色更显生命的张力?在时间与命运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间?活着,要真切地活着。”在那时,我更大的感触是感恩,多谢命运对我的宽容,让我过得平凡,但也拥有了平凡的幸福。

  之后,无意间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译序言,余华在韩文与日本版序言里,巧合地提到了两个词,命运和时间。在韩文版序言中,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齐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齐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当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终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所以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我明白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明白《活着》的.叙述是否又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明白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明白是否也宽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催化剂?余华自我也在思考。

  我不明白,作为当事人,福贵是如何看待命运与时间的。可是,我一向认为,即便将命运视作了朋友,福贵也一向没有停止战胜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时间何等神奇,时间也并未冲淡福贵的伤痛。对一个人而言,在时间与命运的尽头,还有一个朋友,名叫死亡。也许,要了解命运和时间,还应当了解死亡?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长或短。但无论长短,都仅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余华说人当与命运成为朋友,其实也许同样能够将死亡当做“永远的伴侣”或“最忠实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所言)?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把握,这或许是另一个能够让我们更易与命运及时间相处的方式。

  爱,且请深爱,只因,韶华不再。

  活着读后感 篇8

  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平实感人,令人深思。

  活着,可以理解为以下三种词性。作为动词,活着的意思就是去活着;作为一个形容词,活着表示某个生物还具有生命;而作为一个名词,对于人来说,活着简直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课题名称。从动词到名词是一个活着的意义越来越丰富的、逐渐上升的过程。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家庭上演了一部凄凉、绝望的悲剧。福贵命运在戏剧般变化,导致了家庭生活极度拮据,再加上家人一一死亡,这种突如其来的、接踵而至的打击让福贵的家庭一一承担。

  福贵从一个阔少爷落魄到一个佃户之后穷的叮当响。这种身份落差改变家人的人生轨迹,但他们还是在努力的去活着。在去活着的路上,他们也经历了种种幸福。穷人往往志短,他们的生活盼头总是很低,能够吃顿饱饭,家人在一起,能精打细算地计划买头牲口耕田,即书中的小鸡到鸭子,羊,牛的理想。这是最为普通最为平淡的'理想,也是最真实的幸福。然而,命运是一个不可预测的东西,当他们在这种幸福沉浸时,家人却一个一个的发生变故,儿子有庆意外死亡,女儿凤霞生孩子时死了,这种子嗣的变故给福贵和妻子家珍给了晴天霹雳,最终家珍也病死,留下了孤独的福贵、女婿和外孙。然而,命运还是如此狠心地留下了福贵一人孤独地活在世上。这种悲剧一幕接连一幕,但命运并没有消灭这个家庭,这个家庭还是努力地去继续活着。

  为什要去活着?活着就有了生命。个人有个人的生命,家庭有家庭的生命。有庆死了,凤霞死了,沉重的打击下福贵和妻子为什么没有结束生命?人死了,家还存在,家还要继续活着,即便死亡了,死亡的灵魂不能无家可归啊,于是死后他们埋在了一起,还是一个家。也许还有些许其他因素,在当时的环境下,生命其实是一个很贱的东西,战乱、饥饿、运动随时都在死人,这虽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但这种感觉是他人的死给来的,并非自己给自己的。其实,环境也同时给人带来了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淡忘和麻木,他们忘记了自己还有生命,忘记了自己有灵魂,也就忘记了去挣扎心灵上的东西,于是能够和别人一个模式地去活着,不足为奇,这种感觉是自己给自己的。

  虽然福贵不会去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福贵只是毫无察觉的以自己的方

  式,在自己的时代和地点上去回答了这个活着的问题,福贵去活着那是福贵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解答。对于人来说,活着,是一个多么包罗万象,变化多端,高深叵测名称。时代的命运往往会强制的加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常说时代变了,人变了,然而又是每一个人们共同创造了时代的命运。这种自因自果的,复杂多变的命运的几乎是我们不能企及的事情。活着虽如此复杂,我们还得以自己的方式去简单地活着,以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我们的脚,走完人生的路。

  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去活着。一切思想上的活着其实不过是思想实验。只有去活着才有生命,才能给生命赋予意义。总之,去活着,作为一个生命的诠释者,赋予生命意义。

  活着读后感 篇9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说明我确实是活着的,可是我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既是严肃的哲学问题,也是关乎我人生的基本问题,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实承认我是个懒散的大学生,没有学会学习学会品味,网上的快餐信息接受得多了,好书没怎么看过,以至于习惯了断章取义。近期拜读了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一开始偶尔看到一两句不顺眼的就想反驳,但继续看下去又觉得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层层地剥开讲给我们听,用严谨的思维一步步地论证他的观点,而他又能说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觉得晦涩。我,已深深为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所折服。

  先生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道场,活着就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和心智,使其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样,人的意识体(即灵魂)在ru tǐ死后就可以转世托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说,人不仅仅要对此生的自己负责,还要对来生的自己负责,活着就是为下一个“我”寻找更好的寄托。芸芸众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别人活得更潇洒,至于究竟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何在?稻盛和夫在书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于“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因为只有心灵纯洁、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辈子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在我看来,能够参透生死大彻大悟的人,活得达观洒脱、自在超然,他们明白“荣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戚戚于功名”“汲汲于富贵”的辛苦,多了“宠荣不惊,得失淡然”的从容。这样说来,有一种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信仰使你远离孤独和寂寞,信仰使你抛却烦恼和忧愁,信仰使你的心灵不再飘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灵充盈。信仰使你无坚不摧,无往不胜I不可以这样认为:人是为了一种信仰而活着!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以心为本”是其经营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敬天爱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训。这些是做企业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书中说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总是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有些问题总是会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悦与幸福一样,也需要和痛苦和艰难来对比。当我们遇到阻碍时,不会为此感到胆怯和失落。与其失落不如乐观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并且乐观地全力以赴、努力奋战、不断设法摆脱困境,心中始终相信对未来的期望。我们要如何做到不去烦恼了,稻盛和夫给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谦虚绝不骄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让大家每天烦恼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这样即使在遭逢苦难时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些命运,或者保持有个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愤恨的心。

  活着读后感 篇10

  活着读后感 篇11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即以贯穿所有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福贵的口气来展开故事情节。

  福贵,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战争、内战、饥荒、文革……的年代里,他死里逃生,而家庭却被命运肢解。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只孑然一身与老牛孤苦相依。

  福贵,他是一个面对诸多不幸的穷人。

  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生活对于他,太重了,仿佛是看见一绺极纤细的发丝被逼迫着承受千万斤的重量,然而它却没有断。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活着,执著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至于幸福或不幸福,我们无法断言,也许在旁人的眼里,福贵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许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诚如福贵自己所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不是用来煎熬,而是用来经历的。相比福贵,以及《活着》中的所有人,我们是幸运的,沧海桑田,多少的人和事都成过往,而我们,还好好地活着,这样的`存在,足以令我们心怀感恩。问题是我们都走得太匆匆,都在忙着追求更新、更快、更好,忽略了生命最基本的渴求:一个更宁静、更温柔、更甜美、更祥和的世界,那就是——简单。简单,不是重蹈贫困与简陋,而是回归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精神田园。

  没想张扬,也不为取悦,只想拈一朵花,温一盏茶,守着一点小清喜,安静地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要做的事实在太多,我的精力又实在有限,祈求上苍,允许我以中年人的节奏感知年轻人的幸福与快乐,静静融化,慢慢扩散。

  我要好好的欣赏生命、享受生命!人到知天命之年,得到过也失落过,此时的我不会给自己的内心以重负,我将理智的面对生活中的跌宕起伏,让心态慢下来,坐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带份感恩与满足,从容欣赏人生路上的风景,或许我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幸运地装点了别人的梦。

  我要好好的学习为人之道,学会宽容,人人都有难处,大家都不容易;学会放弃,拽得越紧,痛苦的是自己;坚守善良,善良的女人是最美的天使。我要用心让生活更精致多姿,让家庭更温情满溢,让友情更日久天长。懂得付出,学会经营,从而使自己雍容丰盈、成熟端庄。

  我要好好的学点知识,开阔眼界,丰富阅历。读点经典,陶冶情操,使内心空明;看点英语,张望世界,使思想奔腾;学点舞蹈,缓解压力,使身心愉悦……

  活着读后感 篇12

  时间的拉伸勾勒出一代代人的幸福或窘迫,坦然淡定的叙述突显出一个过来人的辛酸和顿悟。在那个年代,一片绿荫,一个少年,在田间地头,阅完一个老人的一辈子。合书而思,再谈论作者笔法似乎又落入官套,而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的一生对思想的冲击是再怎么高调评论都不为过的。

  在那个死亡和活着一样普遍的年代,任何一个正常性情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亲人或近邻甚至陌生人的尸体被抬走的瞬间真切地感悟到生命,而这份感悟绝对比西方死气而刻板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更深刻,更具有哲学性。

  虽说主人公福贵早年是个纨绔子弟,但破落后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解读都彰显着这个人并不肤浅。就像我们的人群中,在实施了有损人格的行为后,一部分人否认,甚至错误地交代给自己的内心;一部分人极力讨好被施与恶行者,局限于表层的和谐和圆满;还有一部分人,他或许不会表露歉意,但却痛苦而自责地深省,体悟罪孽的根源并自己评析,哪怕对方不解,但自己却也释然。

  煞是感动于福贵在别人口中得知自己头发白了大半时,回家端视妻子良久,告知她时间的流逝。概叹一种夫妻共生同难的幸福,一种此时非彼的酸楚,一种来日不测的无奈。我突然想到,也许只有借别人的眼睛,或是借日后以时间为轴的长篇记叙,我们才能在恍惚间意识到所谓生命如白驹,倏忽而已。

  也感怀于福贵在描述妻子的`死时并未煽情泪下,而只是简单地说“她死得很好”。这又是何等深沉而有着非常之意味。微笑着回味相伴了大半辈子的爱人的生命终结处的状态,似乎也只有这个看开了人生的老人做得自然而拿得上台面。

  还有女婿二喜与福贵的对白。“爹,我死了埋在这里”,“这块地就留给我吧”对于死亡毫无畏惧,毫不避讳,活着的人以商量的语气对死亡居所达成共识。这不是思维的极端,而是一种常态,决定这一切的,是那个时代,是苦难的命运,是活着本身。

  也记得苦根在父亲二喜死后活泼如初,竟问道“死”是怎么回事。若说童言无忌,未免太过表层。我倒是从中感到一种震撼。苦根不了解死亡,福贵则太了解死亡;一个处在生命的始端,一个接近生命的终处。两者都能看开。前者因为对生命的无知,后者源自对活着的解读。如果苦根活着,若干年后,或许当年的苦根真的就成了年老睿智的福贵,而看透了一切的福贵,也必然回皈原始而本真的苦根。

  苦难的命运相继在福贵身边带走了父亲徐老爷、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到头来相伴朝夕的竟是一头叫着自己名字的老牛。他抚慰负累的老牛,跟它对话,谈幻化出的家珍、凤霞。这何尝不是自说自话,自我抚慰。这种看似麻木的睿智让孤苦伶仃的福贵坦然地接受着这个世界,坚毅地活着。

  死亡似乎是个时人相当忌讳的字眼,带点形而上的终极思维。因而活着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冲击力,因而生命也似乎没有了原来价值。以至,小悦悦在众目睽睽之下无人施救而丢了性命;当今社会竟为了跌倒的流血不止的老人扶不扶争论不休。

  不想再次针砭时弊,只是我觉得,对死亡的不敢提及,造成了对活着理解的误区;我也只是觉得,活着的福贵,很是令人仰慕。

  活着读后感 篇13

  初次接触到这部作品,是在中学时期一次写语文练习册上的阅读题,那些题目我已不大记得了,但题目中节选的那些文字却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中,带给我心灵上的感触,所以,后来我便去买了这本书,将那个没有讲完的残篇完整的读了一遍。《活着》确是一部读来令人触动令人心恸的作品,它令我了悟了" 活着就是幸福" 这一句简单的话的意义,令我对" 生命可畏" 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好赌,最终将家产赌了个精光,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气死,母亲也在贫困中重病最终逝世。而福贵的妻子辛苦将儿女养大却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他的一双儿女也相继死去,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福贵,相依为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福贵的活,我不知道对于他来说究竟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但毫无疑问,福贵是一个能忍受孤独而坚强的人,在亲人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也没有放弃过自己,哪怕孤独,哪怕心痛,他在最后也能够为了活着而活着。

  " 活着就是幸福" 这句话被福贵的妻子家珍诠释了意义,"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 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 ,这是家珍的话语,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只

  要家人天天在一起,好好活着,也许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不仅仅是自己活着,还要身边的人活着,那才是幸福。这种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在生活中,当过年与家人团聚时,当打通一个个熟悉的号码时,都是我们可以称为幸福的时刻,有时这样回想才发现自己已拥有太多,正是因为拥有,才觉得它们并不重要,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回想书中最后,福贵与老牛为伴,那老牛明明已经老得快要行将就木了,却仍固执地活了下去,陪着同样年迈的福贵,这种陪伴是最温暖的幸福,所以珍惜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吧,他们带给你无尽的爱与温暖。

  书中的'福贵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过,这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无论有多痛多坎坷,路依然要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生命中的苦难与艰辛都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的,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本身也是一种责任。这种体会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要敬畏的,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为了活着而付出了多少……

  《活着》是一部令人心痛的作品,但同时,它带给我的震撼和体会也使我获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它能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厚重和沉痛,让我们去深刻的反思活着的价值和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 篇14

  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的作文03-17

《活着》心得04-14

活着的读后感09-20

《活着》读后感08-03

《活着》的读后感03-18

活着读后感08-24

活着的意义作文11-16

活着话题作文01-22

活着优秀作文03-02

活着累的句子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