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美世界》有感

时间:2021-11-04 20:18:3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完美世界》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完美世界》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完美世界》有感 篇1

  点开百度,照常搜索“完美世界”,点开目录,看那一章章题目,脑海里又是满满的回忆……

  当一个孩子从大荒中崛起,是多么艰难,亲人一个又一个离开自己,爱人一次又一次与自己分离,是多么痛苦。他生长的环境是即将来临的末日,他肩负的使命是与整个黑暗做斗争。一次次的痛苦磨练,让他的心更坚定,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打败他。经历百万年,最终成为了最强者,沧海却已变为桑田,亲人都离开了,爱人变成了另一个模样。再强又能怎样!

  我追了这个小说很长时间,一个孩子在艰苦环境下成为强者,历尽挫折,精神不得不令我折服,有喜有忧。它带给我的不同于其他玄幻小说那样都一个情节,读者他,仿佛身临其景,感受这详细的动作描写,自己似乎变成了主角,生动的描写是我的情绪随着主角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感人处不免落泪。这是我看过的其他玄幻小说不能给的,每一个细节有每一个细节的作用,多了不可,少了亦不可。通过文字叙述就可以在脑海吃想出各个人的面貌,表情,动作,每个人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内容精彩曲折。极力推荐这本书!

  看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无论什么环境,什么挫折,都不可以停下前进的脚步!遇到挫折时,要遇强更强!永远向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读《完美世界》有感 篇2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感性的菇凉,稍有温情的画面就足以让我哭上好一会儿。看到菲利普穿着白色精灵服和男主角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他真的太幸运了,这位暴力又慈爱的逃犯将自己的感情寄托都演示在这个8岁孩童身上,你能看到他内心深处的善良、他自己对美好父爱的向往,还有他藏在内心深处的灵魂。

  大概没有得到过父爱或者母爱的人才会真正切身感受这样的痛楚。小时候的我,没有得到过任何亲人的关怀,长大之后,也总那么悲凉的以为,当自己能“独当一面”的时候,那些温情与情怀也不再是一种必要。其实真的不是的。

  对一般人来说,长大了,毕业了,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人了,是一个可以有担当的人了,也是一个可以独立自主的人了。对我来说,真的不是。

  说成熟,我也只是用年龄和服饰来伪装自己的内心;说担当,我从来就没有做出一件真正让父母让身边人的人欣慰的事情;说独立,我从来没有将一分一厘存进银行。不是我没有能力,不是我太不自力,更不是我太不懂传统节廉,只是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想做的每件事情都会受到牵制。就是这样繁而种种,我们就会采取一些非必要的手段去实现心中所想。

  在这个闪着高科技光芒的21世纪,你每一个滞后的决定都会影响你之后几年的生活,残酷也好,激情也罢,其实内心对这样的状态是非常不喜欢的,你不能为所欲为的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更别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梦想了。

  我们说出来的梦想都是被逼的,逼着过好的生活、买好的车子房子,我们遵循这个社会的准则去实现对自己对身边的人有利的梦想。却不敢直面自己最原始的初衷。

  布奇,我想说我很欣慰你死了,如果你不死,我觉得你也不会幸福,这个世界的包容度更不会让你“梦想成真”,你会看见很多你看不惯的人或事,你也会做出很多有悖于常理的事。而结局对你来说,真的是种美好,虽然我的眼泪已是无法止住的向外泉涌,但我的内心很平静地接受你的离去。

  读《完美世界》有感 篇3

  本书的取名,作者说是对伏尔泰《老实人》里的“最后的十全十美世界”这句话所作的一个双关语文字游戏。而作者认为,《最后的完美世界》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但并不代表没有努力的空间,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个完美的世界也许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代表,作者也是矛盾的,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他也提到了在马克思的那个预言的那个全新的完美世界里,人人皆如同胞手足,社会充满了友爱、和平。“老天呐,对这个美梦索别斯基可不能苟同。”作者写到最后发出这样一声惊叹。

  当然,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围绕着共产主义来写的,那只是完美世界代表的一部分。在书中,作者提到更多的是人性的完美。他例举了和完美沾边的好多人物,例如主人公的妻子在第一次无畏地向他袒露爱意时,他却这样想:我感到某种荣誉感,亦可能是某种近乎骑士精神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偶然的、无法道明却情不自禁的敬畏——对她天真的敬畏。“对天真的敬畏”一词让人倍感新颖,也许是作者本人对天真、没有任何杂质的感情的向往,真实的`将内心反映出来,这也许就是一种人性的真,一种和完美的人性。

  完美,另一方面也是行事的完备,不料想到结局的事不会轻易去做。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攀岩的首要规则是当你确定自己能够返回时,再往前移动。第二条规则是,当你确定四肢中其他三肢都牢固地搁置在安全的着力点上,再移动剩下的这一只。也许有人会抨击这样的生活方式怯弱、平庸,没有敢闯敢拼的精神,不会追求。然而,这这样的生活到最后却会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他们乐于平静,安逸舒适,不会做冒风险、没把握的事,但就是拥有这样的一大批的以为是“小民“思想的人拥有的才是全世界最后的完美世界,不管你屑还是不屑。

  完美,是定义在十全十美的基础上,然而,十全九美也不一定不完美。现实生活中,太过一帆风顺的事情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枯燥乏味感,偶尔的磕碰、挫折,或许才会回味无穷。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款东印度巧克力点心。厨师在点心里头放了一点点非常辣、辣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红辣椒,但那突如其来的烧灼感恰好反映了巧克力的可口怡人。同样,在遭受煎熬以后,心灵柔情、美感以及充盈的宁静就会变得更加明锐,做人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读完此书,我想读者都会试着用作者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或许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像空气一样包裹着我们的这个纷繁社会。

  读《完美世界》有感 篇4

  白得刺眼的日光下,男主布奇枕着臂弯躺在广袤无垠的草地上,四周微风轻拂,钞票被卷起撒落一地,耳边是一片寂静,只有秃鹰的叫声凄厉地盘旋在头顶。电影开篇犹如梦境一般的场景很容易就将观众引向那个导演精心布置的情境中去,让我们不禁对这个所谓的完美世界充满了期待。

  可以说,导演很准确地拿捏了观众的口味,将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叔和一个呆萌乖巧的正太组合在一起,激起了观影者观影的兴趣。再加上在另一位性格暴戾自私残忍的越狱同伙的助攻下,二者的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罪犯和被劫持的人质这样冷冰冰的关系了,而是渐渐变成了同仇敌忾的友好拍档或者说是旅伴,并且一同踏上了追寻完美世界的旅程。

  逃犯布奇和小男孩菲利普之间诸多的相似遭遇使得二人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尤其是布奇,他一直想方设法地为小男孩去建造那个他曾经幻想过却不曾拥有的美好童年。小精灵服饰、不给糖就捣蛋的万圣节游戏以及孩子应得的理解与尊重,布奇都费劲心力地去达成。都说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也正因如此,这样一个尽管沾满鲜血却细心体贴、充满父爱的形象让人实在讨厌不起来。尤其是那一句“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了我妈妈的人,一个是想伤害你的人”更是戳中了观众内心的柔软之处,让人会不知不觉原谅了布奇所做的一切逾越了法律秩序的事。

  其实,布奇敲破牢房铁窗的那一刻就已经标志着他对现有法律秩序的反叛与挣脱,他将过往的一切踩在脚下,试图去建立一个游离于法律之外不受秩序所束缚的乌托邦。与布奇一同出逃的同伴特里不同,特里逃出后仍是一个罪恶的人,布奇则是一个改过自新立志、重新做人并对未来有无限期许的人。然而他所憧憬建立的所谓完美世界并非任何一个叛离者都可胜任,影片所要讴歌的是那些在人性立场上的完美者。

  在现行的秩序下,我们中的大多数都选择妥协接受法律制度的条条框框,却无形中做着一些尚未被明令禁止却有失道德与公平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去做这件事正是因为制度不会给我们惩罚。或许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一点,我们自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由制度条令规范的完美世界实则并不完美。

  那么所谓的完美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影片结尾很好的交代了这一点。中弹的布奇把我们对完美世界的幻想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美好被撕碎了摊在我们面前,小男孩在布奇临终前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童年愿望,却永远地失去了那个如同父亲一样照顾关怀了他一路的伙伴。散落在草地上的小精灵面具,被风卷起的美钞,轰鸣的直升机,躺在草地上流血的男人,结尾的一切都让人心痛得无法言说却又不得不心平气和地接受。

  因而,我们需要知道,法律和制度只是庇佑我们的工具,它所构成的世界还有太多的缺陷与不完美,而这些不足正需要人性光辉的弥补,才能最终达成完美世界的构建。

【读《完美世界》有感】相关文章:

读《在寂静聆听世界》有感500字10-19

读《我的世界我的梦》有感09-23

读《方与圆》有感07-24

读《展翅》有感12-03

读格局有感10-27

读《坚持》有感10-23

读名人有感10-20

读《酥油》有感01-22

读《文城》有感10-16

读《火刑》有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