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3-12-29 11:06:26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的历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诀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在璀璨的科学史上,希腊出现了多种学派,它们也拥有各自的代表性观点。例如米利都学派——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学研究,万物都是数;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还有原子论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个人拥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几乎被所有现代人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说。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2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简称“三观”。或者在社会流行语中“三观”只是一个词语,它不代表任何内容,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有关“三观”的定义就是“能否说得上话”。我们将“三观”这个词语简化处理之后,只与个人的生活状态有关。至于追究“三观”这个词语所概括的意义对于个人生活有何种深远影响时,世界、价值、人生这一类的词语过于宽泛和宏大了。

  “观”也同时有两个意义在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观看”是首要层面,“观念”是在看之后随即进入的层面。此种认识来自《科学的历程》中的叙述。无论是哥白尼的“天球论”,还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重力实验,都是从“观看”中得到“观念”的。尤其到了现代的量子物理学中,观测反而成为量子物理学最重要的前设条件。四季循环往复,昼夜交替出现,想必我们的观看也并不是自今日才开始,而观念的形成也不是见过之后就有的。对于周遭世界的观看是每一个人的终其一生必做的事情,却未必能让每一个人形成共有的观念。在探讨科学诞生的最原始的状态时,我们暂时没有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反而柏拉图在“穴居人”这个故事中倒是非常贴近“科学”诞生之初的场景。

  即便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每一个人眼中所观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用“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来描述这种状态最合适不过了。尽管我们在一流科学家的著述中都会发现他们热衷提及“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来作为讲述科学理论时的比喻。如果这个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科学著述中,我们则可以认为这是科学家们真实的感受。也是他们花费了毕生的`观看之后对自己的所得最清楚的判断------自己也不过是摸象的盲人的一位。在构建每一个人的观看世界之后的“世界图景”之时,上述所提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可能就是个人“世界图景”中的承重梁。而且作为个人来讲,我们也必须得承认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不过是“世界图景”中的一个侧面,或者只是一个阴影部分。

  《科学的历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那样简单,因为其中涉及太多观念,伴随着不同角度的观看而诞生的观念层层叠叠,而面对这些观念不能用简单的对错加以增减删改,至多我们只能用“合适”与“不合适”加以区分。而对于观念的梳理则集中在《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对于读者而言,《科学的历程》的是有关“观看”的过程,《什么是科学》则是“观念”的过程。

  在《科学的历程》中只有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讲述到有关中国科学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只是回顾从公元九世纪到公元11世纪之间的中国科学历史。在其后的章节中,凡是遇到与中国科学相对比的地方,吴国盛先生总是欲言又止。这种回顾与对比在《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得到了释放。

  《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其实尝试解决两个与观念有关的议题:一、什么是科学?二、科学是什么?如果从这个两个议题上出发,那么《什么是科学》讲述的内容和对象要比《科学的历程》要难许多!观看历史是有对象的,而观念则是有点飘渺无据的性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科学的历程》讲述观看,《什么是科学》讲述观念。

  我们可以看到在《什么是科学》中会遇到许多与“词语”有关的探讨。这种探讨符合科学本身所应具备的理性、精确和准确的要求。我们也需要承认在现代汉语中许多与“科学”相关的词语其诞生的时间不超过一百年,而且是大多借助于日语的转译才融合进入汉语的。现代汉语的诞生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尽管我们会说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不过词语的组合和词义却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这些不那么准确的现代汉语构建了西学东渐之后的中国科学内涵。这一点在阅读《什么是科学》时要特别注意。

  广义上的科学进入现代汉语的视野中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我们从“词语”开始,可以看到观念是如何影响到语言的变化。即便吴国盛先生在《什么是科学》中列举的词语并不是很多,但举一反三,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到这些词语是如何在一百多年前被组合诞生,并被人赋予意义,从而广为流传并成为我们的观念之一。我们可能会惊讶的发现,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科学”、“自然”、“文明”这一类的词语,已经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的内容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毕竟,用单字来描述和解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在描述这个光影变幻的世界时,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同样需要具备光影变幻的进步。

  词语会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当一个词语被反复提及和使用时,它就会成为观念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不能确定观念在何时成形,但是挑战观念的往往是最不起眼的工具--词语。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日常生活所遭遇的种种,就会发现流行词语和流行话往往是最先撕裂庸常生活的发源地。在《什么是科学》中也会让读者反复遇到这样的问题,在面对由“两希文明”所建筑的科学观念中,现代汉语中对于“科学”这一观念的普遍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准确、不精确。这种不精确其实也是因“现代汉语”在创建之初过于潦草而导致的。这种体验让我想起朱维铮先生的一本书《音调未定的传统》所讲到的:“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更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阔略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真相。”对于汉语来讲,也是如此!

  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词语出现在汉语中时,的确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对应的词义和解释。浓缩为“三观”这样的词语只是这旅程中必经一段,绝非终极。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相关文章: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6

细胞的生命历程07-08

《难忘的历程》教案09-05

成长历程作文02-24

生命的历程作文12-27

心路历程作文05-02

细胞的生命历程教案07-08

我的成长历程作文02-26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09-19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