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读后感

时间:2023-12-21 18:40:37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冬牧场》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冬牧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冬牧场》读后感

《冬牧场》读后感1

  向来,认为自己才疏学浅,没读过几本书。儿时,受父亲影响,家里的哥哥们总能就某本书天南海北地神侃,我则呆坐一旁,努力跟上节奏,时不时假装领会他们所言,极不合节拍地频频点头。过后心里颇不舒服,心里很是没底啊!如此种种“受虐”,我终下定决心“穷追猛打”,恶补名著,专挑名气大的经典名作读,如《简爱》、《茶花女》、《漂亮朋友》等等。如此,稍稍心安......偶与别人谈及名著,心里竟然有些自豪,自认可与书中故人同呼吸,共悲喜。

  偶然间,看到丁立梅丛书,先是被书的封面吸引,清新,淡雅;翻开书,仅读几页,便不忍放下。自此,便喜欢上当代文学作品,温暖,舒适。又一个偶然,办公室语文老师推荐李娟写的《冬牧场》。光是听她的描述及分外享受的表情,便痴痴地爱上这本书。回家,才发现,书,赫然立在书架。缘分呐!

  《冬牧场》讲的是李娟随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迁移至冬牧场,在冬窝子过冬时的所见所感。文字质朴,接地气,自认为越简单朴素的文字就越是能够触碰人心。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语言平实,却不失灵动,让人置身其中,不禁神往。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他们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块突兀的黑色沙窝子,有旧年的羊粪墙羊圈和三个低矮破旧的地窝子。我们将在这儿展开整整一个冬天。”他们刚到时,居所破败不堪,地窝子被两侧流下来的沙子堵得严严实实,连羊粪墙都塌了一半......可两天过后,经主人修整,装饰,变得温馨而温暖。很难想象,住在用羊粪堆砌的居所里是什么感觉,味道,卫生状况堪忧,但它却神奇地吸引着我,仅李娟因寒冷而在被窝里的那紧紧一裹,便让我身同感受,也极想去试上一试,就着羊粪味儿睡它个昏天黑地。

  此外,文中一句“哪个生命不强烈”直击心房。虽生活乏味,清苦,然那里的人们依然热情四溢,装着对美好的`期盼,按着自己的方式倔强却坚强地快乐着。由此想到主人公居麻一家。男主人居麻,率性,幽默,时不时耍赖,撒娇,胡闹;但他真正的善良与热情,在客人来访时却泼墨般溅满冬窝子的四壁。居麻的妻子,寡言,勤劳,表情严肃,但内心温暖,对丈夫及子女毫无底线地宠溺。加玛,居麻之女,美丽,善良。身处荒无人烟的冬牧场,却也有着少女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的向往,对羊粪堆砌而成的冬窝子也竭尽全力地装点,使其温暖而美好;每每出门,必精心打扮,对尊严的苛求及少女最质朴的情怀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女孩子充满怜惜与喜爱......书中众生,在李娟笔下,灵动,可爱,寻味无数,久久不能相忘。

  李娟写的故事是在游牧生活快要消失的年代。看似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李娟却能把牧民转场时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把牧民生活的画面表现得一览无余。这一切源于作者的真实体验和她如水般安静的心灵。静静地体味,静静地书写。李娟写故事时,游牧生活快要消失。因此,同时,她也在静静地怀念,怀念即将消逝的冬牧场,怀念即将回归平静但清冷的冬牧场,多年后,依然几座孤坟,依然黄沙漫天,依然默默守候。由于牧民定居点的慢慢完善,这种追着雪线放牧的生活方式将在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中消失,所以,我想,《冬牧场》带给我们寒冬里的温暖,却也有细细品味后感到的丝丝悲凉。如此看来,《冬牧场》也算是对冬牧场的祭奠吧。

《冬牧场》读后感2

  前几年,看过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那时候的她是站在天光之下、草原之上、明亮愉快又亲恋生活的李娟。

  初读《冬牧场》是因为好奇,在中国的西北边境,在遥远的阿尔泰山脉,哈萨克牧民过着春日北上,秋天南下的原始游牧生活。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这样居无定所的生活,于我而言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作者实打实的相当剽悍地进入牧民角色,她甚至变成了牧人,她走进冬窝子,完全融入一个陌生的牧民家庭,全身心的探索他人的情感和希望,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她早上去放牛,跟着女主人去寻找冬天唯一的干净水源—雪,下午借着冬窝子天窗透进来的光亮绣毡子。甚至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她也穿上厚重的装备出门,镶嵌在茫茫无际的荒漠里。她的字里行间没有居高临下,没有悲天悯人。书中的文字就如封面的感觉一样,淡淡的。再大的痛苦、忧伤、寂寞到了李娟的笔下,都变得平淡,但就是这淡淡的情感,却尤为真挚、亲切。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说,李娟写散文有种小说的写法,他是在评价那本《阿勒泰的角落》,他说这些散文里经常会透露出一种短篇小说大师的风采。这是李娟散文超越散文意义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李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显或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观念和困惑,这是一种全局式的表现,可以说把各种文学样式、各门学科都揉合了进去。

  她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冬牧的过程,而是用繁杂的笔触对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件琐事、每一个生命都进行了回忆。这样平凡的表现方式恰恰写透了生活的伟大之处。并非作者的文字有什么出彩之处让我赞叹,而是因为书中那样零零碎碎的记述完整地还原了生活的全貌,从而触动了我的感动。前半截比较逗趣,时常让人欢喜,越往后读,越有无边的哀伤涌来。散文能写到这样的深和纯净,那背后倾注了多少心力,又承载了多少情感?

  《冬牧场》描绘的生活的艰辛,会让我感受到幸福的真谛,那种幸福,是劳动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充实感,是集体劳动中人们互相协助、相依为命的安全感,是依靠辛勤和智慧战胜困难的成就感,是创造劳动果实的喜悦感,是人们分享丰收的满足感,是家庭的温暖与生命之间最质朴的血肉相连。世界上真的会有不艰辛,更好的生活吗?真的会有轻易就能获得的幸福吗?我们生活在几千公里外的城市里,就真的`不再漂泊了吗?没有人规定,生活必须是什么样的,生活也无对错之分。就像书中所写,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忍受。世界上并不存在不能忍受的生活。什么正能量、痛苦、悲伤,与人的境遇无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

  冬牧场实际是怎样的?是无所适从的静、无孔不入的冷和漫无边际的孤单。李娟写冬牧场就像一个痴迷的画家,对着冬牧场这个美丽的风景,饱蘸深情的画笔,从各个角度:正面的、侧面的、仰视的、俯视的、阳光明媚的、阴暗深沉的;画出一幅幅清新又厚重的画面。就这样一遍一遍痴迷的画着,你读着读着也痴迷起来。

  我想象过大雪过后的乌伦古河畔,想象过夕阳西下,牧羊人朝着冬窝子方向,骑着马挥着鞭子,几百只绵羊埋头拥挤的踱过沉寂的大地。羊的一生是牧民的一年,可牧人的一生呢?或许就在这不停的出发和告别中,在绵延千里的大地上深浅不一的脚印里。他们的梦想和希望,全部渗透在每一片雪花掉落的枯草和羊粪里。虽然细小微弱、悄然无声,却是坚硬的,沉重的,富有生命力的。

《冬牧场》读后感3

  20xx年冬,女作家李娟一路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亲身体验游牧民族的冬牧转场、冬季放牧生活,并以35篇散文真实地纪录下了3个多月在转场和荒漠深处牧场上生活的点点滴滴,结集而成《冬牧场》。本书没有严格的行文构思,没有新奇入胜的故事,也没有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作者本真地描写牧民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甚至显得琐碎繁冗,但透视性地展现了牧民的生存境遇。

  作家对这些易被忘却,易被忽视的冻土、冷点和微弱群体投射了人文关怀和饱满热情,将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中沉默无声的.青春、爱情、生命和希望呈现给了大众,让我们看到各异的社会、生活,领略到多彩的生态和顽强的生命力量,是值得赞许和夸耀的,这可能也源自“非虚构写作计划”的初衷。头戴钢盔走天涯,四海为家的物探人与牧民何其的相似,看到书友们读后感中讲述的工地“小搬家”故事,五味杂陈,同路人之感尤盛,希望能有更多像李娟一样的作家,去深入,去挖掘,去展现物探行业有骨有肉、有笑有泪、有血有汗的生活,为物探人而写、而歌、而呼,或许我们都有去作“李娟”的潜在机会,更需要有“李娟”的责任感和情怀。

  千百年来,游牧民族靠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社会形态逐步造就了草原文明,放牧转场也成为草原文明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转场,草原文明不会像今天一样形态化,地球上养育人类的草原等不到农耕和城市文明的来临。游牧民族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想存活于天地之间,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停更换牧场,寒暑更替,南迁北返。转场是牧人生存的必然,也是游牧民族繁盛的必须。

  没有一块土地永远地鲜花长开、水草常丰。万千生灵,莫不存于自然,囿于自然。北雁南飞、鲑鱼回巡莫不是为生命存续,不得不转战、迁徙。循此理,人生转场也不可避免,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无不是这个道理。面对人生转场,有惊慌,存恐惧,是无奈被动,还是主动豪迈?人之常情,均可理解。

  转场是寻求一种崭新鲜绿的出路,牛羊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只要我们明白:人生转场不是等死或瞎折腾,而是为了存活、更好生活的本质。我们将会坦然、淡然。因而,需要转场的时候,万万不能自以为是,自我圈禁,自我封闭,一条路走到天黑,这时的守始如终并不值得击节赞叹,实为不可取的愚钝、固执。态度决定结果,如视转场为机遇,主动出击,理性思考,则转场是生命之积极,是超越,是充满自信,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否则,怕转场,充满恐惧,就会丧失创造新生的勇气,只能是无所作为,坐等衰亡。究其本质,转场与坚守并不相悖。相反,转场就是在坚守一种生命的规律,进取的规律。在转场中,获取生命更多的希冀和新的支撑力量。

  当然,放牧转场对牧民来说是艰辛的、痛苦的经历,特别是冬季转场,寒冷令人痛苦不堪,甚至是生命极限的挑战。但寒冷却理所应当,因为,寒冬孕育春暖。在人生转场中,我们要有应变而生的勇气,逐光而行的坚持,也要有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万千得失,不过一段烛光消逝的淡然,我们终会熬过寒冬,面朝大海,迎来春暖花开,我们也将因寻得了生活希望而享受幸福和快乐。

  当下,游牧业已趋于式微,成为历史、记忆或将不远,那么物探行业呢?寒冬是不是正在远去,亦或已拉开了转场序幕?

  牧民的一年是羊的一生,牧民的一生也只是历史的一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转场中,为了那一瞬光亮的绽放,我们准备好了吗?

【《冬牧场》读后感】相关文章:

冬牧场读后感10-08

冬牧场读后感500字08-18

《牧场之国》教案09-02

牧场上的家作文07-12

《牧场之国》的教学设计10-05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10-05

牧场之国教案01-24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07-16

牧场作文300字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