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28 13:01:26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学生时代读红楼,无非就是就是看看大观园的热闹,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爱情叹惋几声。记忆中那些文字都很高深,勉强囫囵吞枣过一遍后就束之高阁了,这一晃,人已近中年。

  寒假搞卫生,洒扫尘除之际猛然抬头,发现书架上《红楼梦》几个大字在夕阳下闪着别样的光辉,忽有心动,居然一口气读到忘却了时光。

  阅读之余我发现,身为教师的我,已经不再关心大观园的奢华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满眼满脑看的想的都是那群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透过几百年岁月风尘,我发现他们和我眼前所带的学生一样,有多情而叛逆的贾宝玉,有寄人篱下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的林妹妹,有外表冷漠、内心炽热的薛宝钗,有尖酸刻薄、两面三刀的王熙凤,有心直口快、爱淘气的史湘云……

  阅读他们我就像在看一部青春偶像剧,我一边随着他们的悸动而悸动,一边想如果他们就是我身边的学生,我该如何去融入他们,如何去引导他们,陪他们走过花季雨季呢?

  比如书中的“呆霸王”薛蟠,是薛家的“独苗”,幼年时父亲早逝,被母亲溺爱纵容,从小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经常口无遮拦,出言不逊。正如薛宝钗所说:“何曾见过我哥哥那样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说什么的人呢?”

  如若这个薛蟠只是嘴上功夫了得,其他的品行不坏的话,那也无伤大雅。偏偏这个薛蟠,仗着自己富二代的身份,身后有贾政和王子腾做靠山,恣意妄为,在11岁上下的年纪就因为强买香菱打死冯渊犯了人命官司。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少年犯啊!他最后的结局就是在家道沦落后,数罪并算,被问罪流放。

  像薛蟠这样的顽劣孩子,当老师的哪一个没带过,哪一个班上没有几个被家长娇惯得无法无天的浪子,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我自己也有碰到过,孩子的行为不良,身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去引导他重回正路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其实细读《红楼梦》后,你会发现薛蟠是一个本性纯良之人,他对待母亲十分孝顺,就连平时在外面买的新鲜瓜果都不敢先吃,一定要等母亲尝过之后自己才敢享用。对待自己的妹妹他也是疼爱有加,每次出门必定给她带回礼物。他还是直性热肠之人,对穷人他慷慨大方,对朋友更是仗义。他的身上有着不少的闪光点,那他是如何成长为一名既纵欲无度又蛮横霸道的坏孩子的呢?究其根源,还是与薛姨妈对他的过分宠溺脱不了干系。薛蟠的种种劣迹都是在薛姨妈视线外犯下的,而他在母亲面前又是至孝之人。而身为母亲,自然是很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有时候意识到了孩子的行为不正确,出于母子连心,一句暖心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变得很原谅自己的孩子。薛蟠与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有相似之处,仗着母亲的疼爱,为所欲为,最终成为了啃老一族。由此,我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的问题行为之后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家长的纵容,或者是家庭教育存在某种缺失。

  还记得20xx年央视春晚贾玲的小品《真假老师》中她曾引用了苏联大货车司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的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在遇上熊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从他的家庭情况着手去了解他,只有用好了家校合作这把剑才能助力学生的成长。

  纵观红楼梦,里面一个个少年,他们在青春里痴狂,在青春里游戏人间,他们的成长经历无不和今天的少年相同,他们的人生故事也一如今天的少年一样单纯而复杂,怎么以书为鉴,怎么以这些少年心理发展,喜怒哀乐为参照,思考今天的少年教育,是我读《红楼梦》的一点浅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2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感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比较。“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期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感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我命运的杯具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感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

  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以往在一齐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感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完美。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我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一样,以致最终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我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忙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终构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杯具。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欢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趣味,但最终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仅有我们自我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

  现代红学家周汝昌曾评价:《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便捷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1]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2]

  红楼梦第三回中曾描述林黛玉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从写实的角度讲,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她的瘦弱多病共同塑造了她的诗人气质。多愁添病,善感伤身,多愁善感也增添了她的智慧,林黛玉越聪明,也就越痛苦。一个忧郁的聪慧的女孩,对外界的感知比较容易倾向于主观武断,时常伴随着情绪化的臆测,也就是敏感。

  多愁即善感,善感即敏感,正是超强的敏感让她对肮脏的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邪恶的人性拉开了很远的距离,从而最终自绝于悲惨世界,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不过林黛玉还是实现了那个圣洁的愿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的精神境界是高贵的,无论是她的爱情追求还是人生境界,都是那么纯洁,那么高远。

  然而,我感到在林黛玉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不是说她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就如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心下暗服”,从此变得跟宝钗非常亲密。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选择笑着与自己的姐妹们告别,在焚烧完自己的稿子,在与知己道别之后,与世长辞。也许,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

  总的来说,我感到林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她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颇深。,然而,浊臭的社会不能玷污她,就连死亡也不能扭曲那颗高傲的心灵。也许,在整个大观园里,也只有她能够身处闺秀之中,却心已超出凡俗,飞向那至纯至洁的世界。

  《红楼梦》语言成熟优美。其特点是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小说中那些写景状物的语言,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红楼梦》读后感4

  一次偶尔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所以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慑,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撒播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历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泛动在我心里,来来回回,模糊中好像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瘦弱却万分诱人。她落泪,由于只要放纵的哭往后才会更舒展,笑脸才会愈加开放。闭上眼似乎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目光,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浸其间,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点评黛玉“小性质”乃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以为!由于在这背面,仅仅由于她太介意宝玉了,由于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刻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领会不到。在她某个郁闷的瞬间,心境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应到来的问好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仅仅由于太难受,所以她只要用诗来宣泄心里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相同潺潺活动,会聚成一泓清泉,弄清着她的凄惨剧。她哭泣,由于她太委屈,她是凄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惜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终身无限伤感,可是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久的离开了这个国际……

  尽管她的故事完毕了,可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怀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心里的尘土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闭的.伤感像尘土相同在空中飞扬、旋转、摇动《红楼梦》写了一个我们族由盛而衰的凄惨剧故事。这个宗族凄惨剧的暗影笼罩着《红楼梦》里一切的凄惨剧。《红楼梦》里宝黛的凄惨剧、十二钗的凄惨剧,由于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本质而成为凄惨剧主人公。可是贾府的实权阶级终究的衰落也具有凄惨剧性质吗?关于《红楼梦》来说,特别如此。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注重凄惨剧,是旨在着重凄惨剧与存在体会、价值体会的同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注重凄惨剧,则是旨在着重凄惨剧与前史的同一,而这一“前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意图的人的活动罢了”,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凄惨剧诠释就修建在对前史开展、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剖析的基础上.凄惨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消灭给人看。关于贾宝玉来说,贾府有其价值,这儿供给给他“锦衣纨绔”、“饥甘餍肥”的日子,供给一个大观园让他能够在其间一厢情愿地过其艺术人生;这儿有他的亲人、亲属、朋友、情人。在物质上,他依赖于贾府,在爱情上,他并不期望这个宗族衰落下去。在他看来,贾府的负价值首要在于它的控制人物逼迫他读他不愿意读的陈腔滥调文章、走他不愿意走的中举当官的人生道路、应付他不愿意应付的官场俗套。他对这个宗族是既爱又背叛的。所以他关于贾府的衰落并不觉得是“活该”、“咎由自取”、“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是觉得可悲可叹。脂砚斋的批语多处点明晰这一点。在第2回正文“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笔墨诗书之族,现在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处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贾府的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的危机在作者心里触发的是极度沉痛的情感,沉痛建根据作者对这个宗族的爱与怜惜之上。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他人。最是心里有估计的人,岂只乖罢了。”黛玉道:“要这样才好,我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估计,出的多进的少,现在若不节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样后手不接,也短不了我们两个人的。”黛玉供认,她尽管行动上不管家,但她心里与探春往一处想。而脂砚斋自己,据说是作者的老一辈.也有这种宗族爱情以及对宗族衰颓的哀痛。

  我觉得红楼梦很美观的,期望我们多看一下。

《红楼梦》读后感5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红楼梦》这本书,并曾一度沉浸在书中那个世界,它应该说是我在文学方面的一个启蒙老师吧。那时候我形容程度必用“真真是”,说话、写作文也是半文不白、用字极简的,而整日的情态,用闺蜜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一个林黛玉”。我可以一个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同住的大姐姐投入地按着手机聊QQ,我便乐滋滋地看我的简版《红楼梦》。我写的一篇作文《缘》里这样描述:

  “天刚蒙蒙亮,一睁眼,手里就多出一本《红楼梦》,虽然是少儿版的,仍是看得不亦乐乎。黛玉滴在帕子上的眼泪,湘云醉卧芍药裀的姿态,晴雯撕扇时的大笑,这些场景好像都从书中跳出来,在我的面前上演。通常是一个早晨看上一遍,心里五味杂陈,身上仿佛多了许多尘世苦乐,令人唏嘘。”

  更令我着迷的是电视剧87版《红楼梦》。这部优秀的影视经典,在当时,如此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种神态都历历在目,我百看不厌。回看时最常点播的'就是“判冤决狱平儿行权”这回,丫头们在大观园里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我真爱这种情趣。

  初一下学期,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转学到了山下。开始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伙伴。孤零,野草一般,在陌生的环境里时而不安。这时候读红楼,依然喜欢平儿,喜欢湘云,却更在我们的悲剧主人公黛玉姑娘身上找到了共鸣。我在语文书的扉页上写“一年三百六十夜,风刀霜剑严相逼”,我把冬日里冻死的一只雏鸟埋在一株牡丹花旁。现在看,有点太矫情了。

  后来我开始看一些红学界的评论,知道了脂砚斋、畸笏叟、周汝昌、刘心武,才反应过来,我的枕边书《红楼梦》里竟然还有那么多隐秘,那么多可待研究的内容。草蛇灰线的结构,名字的隐喻,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如江南水网一般密密交织的生活。那时最爱听刘心武讲红楼,至今还记得,有一天中午看《百家讲坛》,正好是刘心武讲黛玉。我看了之后去歇中觉,却还在想着刚刚他所讲,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太想发声了,就爬起来码字,写了一篇《葬花吟》,里面这样写到:

  “曹雪芹塑造的你,真实可爱,却有一点超前的艺术境界,你的葬花就是一个行为艺术。我们甚至都能想象得出来:一日,天气较好,你拿着特制的轻巧花锄,沿着早已设定好的路线,缓缓走着,你手里还拿着早已准备的葬花辞,来到一条小溪边,打开装有一路收集来的落花的花袋,开始葬花。轻轻地掩埋,轻轻地吟着词。

  你那灵气的文字,那满是哀伤的词调,那诗魂,无不让我们倾倒。”

  可不是,历史上那么多有才华的女诗人,谢道韫、朱淑真、李清照的形象如今都有些模糊了,可大家却都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多情的女子,她是她们之中最能被想象的那一个。

  学习压力最大的高三阶段,《红楼梦》又成了我的枕边书。很久没读,这次又完完整整地读完了前八十回,我说不出那种感觉,我觉得之前看了那么多红学学说和评论解释,都不如看原著那么靠谱,像“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方面,如形容科普作品的一段话:“科普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消除你对繁冗知识的恐惧,提升你学习的兴趣,同时预先给你一个浅显易懂的理解方式,使你不至于太迷茫。直白地说,就是看完文章第一反应应该是‘原来XX挺有意思的啊,也不难懂,我去好好看课本了!’而不是‘原来XX就是这个意思啊,你一说我就懂了嘛。过!”不能以看红学界的百家之言,来替代看原著。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本就可以很纯粹地去读一本书,有自己的思考啊。比如这次读,我就对「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回印象很深,这回主要讲的是梨香院的小戏子龄官,戏唱得特别好,宝玉就特意跑来央她唱一套袅晴丝,她冷冷地拒绝了。这可让受万人宠爱的宝二爷讨了一个没趣,原来自己并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各有各的缘分。于是龄官衷情于贾蔷,他便半点嫉妒、毁灭之心都没有。

《红楼梦》读后感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本红楼,一份痴情,一幅画卷,一段历史。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名著已离人们越来越远,能够静下心来品读名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而我,从小与红楼结缘,一本红楼被我翻看了六遍,其中的精妙之处几乎可以倒背如流。读红楼,品红楼,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初读红楼还是在七岁,因为我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妈妈在我七岁时就让我看儿童版《红楼梦》,我好奇地瞪大双眼:“《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啊?”妈妈笑着拍拍我的头:“你自己慢慢看吧!看透了就懂了。”就这样,我抱着一本厚厚的《红楼梦》走进书房,开始了与红楼为伴的日子。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啊!那么多不认识的字,在拼音的帮助下才能勉强将字句读通。这还不算,那里的人物实在太多了,老爷、太太、小姐、姑娘、丫环一大堆,好不容易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

  囫囵吞枣似的将《红楼梦》读完一遍,结果只记住了四个人: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那林黛玉不知哪来的这么多眼泪,整天哭啊哭,然后不是写诗就是填词。我对薛宝钗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只觉得她人缘很好,到处做善事。不过我纳闷的是,宝玉明明喜欢黛玉,为什么后来嫁给宝玉的是宝钗呢?不过我很喜欢宝玉,他对人很好,特别是对女孩子,他还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他还真有绅士风度!再读红楼是在十岁,爷爷给了我一本《红楼梦》原著让我阅读,那书的封面印着宝黛共读西厢的图像,落红遍地,流水潺潺,宝黛两人靠在一起读《西厢记》,那画面煞是清新秀丽。

  再次翻开红楼的我已经能懂得它的大致内容了。秉灯夜读,我仿佛看见黛玉葬花的凄惨,宝钗扑蝶的娇羞,湘云眠石的憨态可掬,元妃省亲时的雍容华贵。我为黛玉死时焚稿而叹惋,对宝玉终入空门不解,对宝钗无奈嫁人同情。书中人的一举一动似乎牵动着我的心弦,我与他们同悲,同喜,同欢,同乐,这一次读《红楼梦》,我了解到了这是一段悲伤得让人流泪的故事。又读红楼已然十二岁,轻抚那熟悉的封面,我又一次翻开那些似曾相识的纸页。

  此时细读红楼,竟觉得词藻优美,行文清新流畅的红楼背后是另有隐喻的。也许“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判词暗喻宝钗、黛玉两人的悲惨命运,她们也不能逃脱命运的掌控,更不能逃离那黑暗的社会,只落得一个郁郁而终,一个独守空房的下场。也许“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对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是呀,面对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宝哥哥能给的温暖实在太少了,她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像“渔翁渔婆”的爱情,可是这能实现吗?也许“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彰显着宝黛两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一幅鲛绡帕,寄托着彼此的思念。也许“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表现的是湘云与黛玉的孤苦无依,这句诗也是贾府衰败的预兆。

  其实,衔玉出生的怡红公子如何?才华横溢,孤高自许的林姑娘又如何?处事得体的皇商小姐又如何?皇贵妃的三个妹妹,富贵贾府的三位小姐又如何?最终还是死的死,散的散,她们终究拗不过那吃人的'社会。此次读红楼,我有了新的收获:元春的选才凤藻宫,探春的千里东风一梦遥,惜春的青灯黄卷古佛旁,宝黛的木石前盟,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以及上至元妃下至投井的金钏,屈死的晴雯,她们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树倒猢狲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才读了几遍呢?怎能解析其滋味?

  其实我不想当一名红学家,致力研究红学,也不想与王昆仑,周汝昌齐名,只是一路走来,红楼相伴,它给了我无尽的思索,也让我体会到文学巨著的深刻的美。

《红楼梦》读后感7

  帘外一蓑烟雨朦胧,梧桐在风雨之中,枝叶颤抖,沙沙作响。不经意间,一两片黄叶自枝头飘落,于一地素白的秋菊之间显得分外萧瑟。我坐于窗下,桌上放着一杯茶,温热的雾气一点点溢出,渐渐散于秋风中。氤氲之中,我手捧一部《红楼梦》,细细品咂。

  我深陷于红楼的梦境中,无法逃脱。贾府的繁荣到败落,从满园的欢声笑语到杂草丛生,我尽收眼底。

  落红满地,她惋惜地皱眉,一双似睁非睁的眼不觉间流下泪水。这女子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除黛玉,谁还能有这般美好?这般富有诗意的女子,有着这般细腻的心思……最后却还是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移步,抬头,见一女子在打理盆栽。兰花清幽,虚涵若谷,优雅淡然,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而去,那与之有良师一起品茶论经的日子,渐渐模糊,而那良师,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带着一颗素心,期待着执子之手。探春,纯洁如你,坚强如你。

  红楼梦中,贾府的女子有数人,我偏爱非议最多的宝钗。相对于林黛玉外冷内热、鲜活灵动,薛宝钗显得太冷静,也太无情——还记得宝玉生日群芳抽签占花名吗?宝钗抽到的那根签子上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动人是真的,无情亦不假。金钏去世时,她为王夫人开解;尤三姐之死,她更是冷漠。在宝钗眼里,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远遁,还不如伙计们吃饭重要。不错,她冷漠、无情,可是就算是她为尤三姐、柳湘莲尽洒同情之泪,甚至写下伤感的诗篇,又有何用?死去的不能复生,远遁的也回不来,倒不如打理府上的事。宝钗总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帮助一些人,比如给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邢岫烟施以援手,雪中送炭,这种善心,她不愿别人知道。金钗雪里埋,高贵如你,孤寂如你。

  由宝钗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就是小善与大善、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小善者,就是妇人之仁,表面会做出慈善状,当真的事关自己利益时,便就不再理会,不愿真心付出。宝钗则是君子之仁,这个有智慧的女子早就一叶知秋地参透世间没有永久的繁华,便有言:“姨娘是深知我家的,当日我家也是这样冷清不成?”今后,我知道了,做人应做大善者,并且不能被别人的小恩小善所迷惑。

  迎春、妙玉、晴雯……这些女子,性格各异,像是让作者写活了一般。曹雪芹笔下,这些女子是那么活灵活现,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评点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女子要么是水性杨花的,要么就是“母老虎”;《西游记》中,更是把女子塑造成一个个妖怪;《三国演义》里虽不乏有许多美丽的女子,但终究是“祸水”……只有《红楼梦》,在一个女人还在裹脚的封建社会,写出了这样的大观园胜景——一个个姑娘。这本名著不仅是文学上的突破,更是社会思想上的突破。

  也许第一遍读此书的人会觉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有悲有喜。但读过多遍的人再去读,便会觉得全书的格调都覆盖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便道出了这一点,这是对全书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的写实。从家族鼎盛到家道中落,从锦衣玉食到剃度出家。从荒唐、叛逆的少年开始,他便痛恨官场的人浮于事,不屑于政治的伪善面目,但他的生活离不开这种官僚体制的供养,无奈之下,《红楼梦》出于世。而无论那般生活,那种状态,对社会的批判、不满,在洋洋洒洒的文字间,都显得那么淋漓尽致。

  一本红楼,一世浮华,半生成梦,爱恨成空。一个个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大观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坐于窗下,轻合书页,长叹一声,感慨万千。

《红楼梦》读后感8

  有一部分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说实在话,我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刚入道的红迷,我对于《红楼梦》的认识还过于肤浅,只是用自己有限的领悟能力去领悟《红楼梦》无限的韵味,笔墨游戏,没有真正的输赢,只是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罢了。十二金钗中有两个可谓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她们的判词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难猜到,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是《红楼梦》里的主角,有许多过人之处,但也许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她们终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林黛玉,多愁善感,与贾宝玉初次见面就似曾相识,曾经山盟海誓,终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根入梦遥”。她本是太虚幻境的一棵绛珠草,到人间历劫,却堕入红尘,无法自拔。她那副病西施楚楚动人的样子,终究被泥土掩埋。她与贾宝玉生活在封建社会,却偏要冲破封建礼教,她一生追求自由与洁净,就像她《葬花吟》中的诗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到最后,泪水哭干了,便魂归离恨天。可以说,她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不希望贾宝玉堕入名利场,发生本质的改变,她不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偏要大展奇才,她爱刻薄人,爱使小性儿,因此,她并不受到大家的欢迎,不受下人的拥护,即使是贾母,也不过是对她十分疼爱,但内心深处并不看好她,并不欣赏她,只是看在她母亲贾敏的份上,让她不受欺负,况且又有金玉之论,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便更不考虑她了。凤姐一计将宝钗与了宝玉,而她,则在他们成亲的时辰泪干气绝。病时无人探望,死后无人理会,她也算得上是可悲了吧。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好容易有一个宝玉这么个知己,却硬生生被长辈们拆开,悲惨的死去,而她一生所追求的自由与洁净也自然随之逝去。可叹她“闲静时如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落得如此悲惨。她的死也与她所追求的自由与洁净有关,可惜她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薛宝钗,另一个绝色人物,她不像林黛玉那么小性儿,相反的,她就是个封建礼数的代言人,她从不越礼,处事小心谨慎,如凤姐所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做人做事几乎没有一点漏洞,深得众人心,人又圆滑,从不惹祸上身,因此人缘又是极好的,比黛玉的贾母喜爱。但是,她有些过分谨慎,过分做作,甚至连脾气也不敢发,生怕影响了她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就那宝玉比她杨贵妃的事来说吧,宝玉那她比作杨贵妃,她虽恼,却也只是话里有话得说了一句。她一味地遵守礼教,没有自己的性格,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最大的缺点。她的母亲曾和贾母王夫人提到过“金玉良缘”,她有金锁,宝玉有宝玉,也就是暗指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为此,他故意疏远了宝玉,怕遭人非议。她克制了自己。由于她的克制,她成功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那又如何呢?最终,宝玉出家,恢复了自己在太虚幻境神瑛使者的身份,断绝红尘,也就意味着她出阁不久就要向自己的嫂子李纨一样独守空房,消磨青春。比黛玉更为悲惨。可叹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银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时,自云守拙”同样也落得如此下场。

  作为金陵十二钗的她们,都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她们都有着沉鱼落雁,避月羞花之貌,但最终一个悲惨的死去,一个独守空房,她们都是时代的悲剧,时代的牺牲品。有很多人议论她们究竟谁更悲惨,我觉得,其实这都我所谓了,曹雪芹先生的初衷并不是写几个与众不同的人和事,他只是想透过他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至于他笔下的人,只给他情感的一种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后人会有很多种解释,这些,就是曹雪芹先生留给后人的谜了。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是值得我们品一生的作品,每阅完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触。经典的魅力也就在此处之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宝黛之间的痴痴所爱,而宝钗之间的又有几人能看懂;金陵十二钗有又几人享受人间之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又能兴盛多久;这是时代铸下的悲剧!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爱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对比。“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爱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爱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曾经在一起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美好。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己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同,以致最后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己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助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后形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悲剧。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快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有趣,但最后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只有我们自己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10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寄托了曹雪芹多少辛酸与不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是先人用无数的智慧和汗水赠与我们的礼物。但是十三岁的我,却还读不太懂这样的鸿篇巨著。其中,《红楼梦》更是难懂。但是来到了白雪老师的课堂,我发现,其实,那些所谓的高雅是可以拉下来的,变得通俗。在初级班,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赞叹于那里的金戈铁马和尔虞我诈。使我们也对三分天下,群雄争霸的那段史诗感受倍深!而到了中级班,我们在名著名篇的旅程中更近了一步。白老师对《红楼梦》的深刻剖析,更使我有了反复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和勇气。《红楼梦》在白雪老师的生动课堂中已经用十六讲的时光全部讲完,而在我们的心中仍然绕有余味。打开这本书,看到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曹雪芹塑造的,是一个大观园,更是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在大观园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一个个令人为之涕零的鲜活生命,然而一千多号人物,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贾府,和整个社会,和整个大清的江山一样的!再显赫,再富贵,也会有树倒猢狲散的那一天。放诞不羁,风流浪子的贾宝玉;善良诗意,含情泪目的林黛玉;知性随和,察言观色的薛宝钗;豪放大度,美丽可爱的史湘云;口齿伶俐,心狠手毒的王熙凤,还有“元迎探惜”这四位大小姐,以及《红楼梦》中所有的一千多号人,她们都在为我们演绎一场令人感到悲伤的故事。一切时间、地点、人物看似虚构的',但是反映的现实却是真真切切的。就像,一场梦,醒来时,却发现其中的真谛是深刻的,是值得一生铭记的……

  合上了《红楼梦》,在书外的我们还沉浸在那梦境当中。这个长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读书,就是在读别人的人生来映照自己的生命旅程。《红楼梦》正在努力的用一百二十回的篇幅告诉世人,富贵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一旦达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前进,爬更高的山,赏最美的景。当然也可以是第二个更为安逸的方式,坐在那里,享受你手中的一切,过神仙一般的生活。但是早晚有一天会从天堂坠落。《红楼梦》中的贾家就是如此,“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使原本钟鸣鼎食的贾家一夜为落叶,飘飘扬扬落在白茫茫的大地上。虽是悲剧,虽是已经在慢慢衰落的大家族,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必悲伤,毕竟在红楼梦的悠长走廊中走过的我们,也多了几分乐观和对生命的开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待这一切,读者在潸然泪下的同时,更多了几分的成长和蜕变。

  作者曹雪芹,是一个迷一般的人物,更确切的说,《红楼梦》,就是他自己的梦境。曹家祖上也是声名显赫。她的祖太爷随满清入关,也是大清的开国功臣,老曹家一直都备受皇上宠爱,她太爷、爷爷、爸爸三代为皇家御用江宁织造。可惜不幸的是,一代天子一朝臣,雍正五年,贾家被抄。他也就拖家带口开始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但是坚持《红楼梦》的创作!又想起了张爱玲说的“红楼梦未完”。其实不必惋惜,因为,当你读了一遍红楼之后,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结局,一个自己的红楼梦,自己就是红楼梦中人……

  公众号:丁锋语文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11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题记

  一部《红楼梦》,千种儿女情。里面写了一群美人,她们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儿国。贾宝玉是这个女儿国里唯一的男性公民。这个小小的女儿国里,在短暂的几年中,充满了青春爱情萌动之美,充满了笑与乐,充满了爱与怨,充满了诗与情……她们都享受到在当时一般条件下很难得的自由。也正因如此,《红楼梦》里的意境与柔情,才惹得万千读者如此羡慕与向往。

  书中万千个女子,尽管命运不同,却都是那样鲜活灵动;书中万千个故事,尽管结局不同,却都是那样吸引生动……她们的故事总让我们在唏嘘、惋惜之余,品味出人生百态,即使从未经历,也能感受到酸甜苦辣。若能读懂其中蕴含的道理,便能一生受益。可在芸芸众生中,又有谁,能真正读懂曹雪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起《红楼梦》,便会想起林黛玉。她位于金陵十二钗之首,有着过人的才华,也有着令人惋惜的身世,父母早逝使她搬迁贾府与贾母同住。世间如此楚楚动人、闭月羞花的女子又有多少?而被贾宝玉称为神仙姐姐的她,到底有着多大的魅力与气质?林黛玉凭借着她出众的才华,在大观园的多次“诗词大会”中拔得头筹。《咏菊》、《螃蟹咏》、《咏白海棠》、《葬花吟》等都是林黛玉的代表作,如此有才的女子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

  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令我们向往,也令我们惋惜……青梅竹马的他们本是天生一对,但世事无常,没有人能保证谁和谁会一直在一起,也没有人能保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很多很多的故事,都像黛玉宝玉之间凄美的爱情一般,纯真又可惜。我们总是毫无缘由地确信我们能打败时间,却又毫无例外被时间打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打败时间,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只想用心珍惜每一个人,用心保持联系,哪怕最后分道扬镳也不遗憾。

  说起薛宝钗,她与林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世人众说纷纭。有人说赞美她识大体,懂得人情世故;也有人说她虚伪事故,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无论你喜不喜欢她,不可否认的.是她过人的才华。

  每次的大观园“诗词大会”,她的诗词总能赢得众人的喝彩与欣赏,她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让旁人敬佩不已。在生活中,无论你表现的多好,都会有人不喜欢你,你要做的不是讨好别人,而是修炼自己。“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有真实才能,别人定当敬你三分。所以啊,才华才是女人最大的底气!

  贾宝玉作为大观园里唯一一位男性公民,他的身世地位自然显赫无比。有人认为贾宝玉只不过是滥情的纨绔子弟,而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多情公子。每个人的看法与见解都不近相同。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最终放弃与薛宝钗的美满婚姻,出家为僧。不仅是因为他痛失所爱,同时也因为自己心中的这片美好世界已毁灭……

  若当初贾宝玉没有迎娶薛宝钗,而是选择与自己朝夕相对、青梅竹马的林黛玉,也许《红楼梦》的结局也不会如此凄惨,也许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曲折与困难……凄美的故事已经完结,也不会拥有像迪士尼童话故事里般圆满美好的结局。也许正是这凄美,才更加衬托出《红楼梦》里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中心。

  《红楼梦》里的人物故事数不尽也说不完,它既是当是小说创作的巅峰,也寄托了那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与故事,这不禁让人赞叹曹雪芹的写作功底与能力。也正因这深厚的写作功底,才让《红楼梦》里面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让人们读出人生百态。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后记

《红楼梦》读后感12

  如果说有一本小说能够常看常新,永不觉枯燥的,现代文学里大概只有《白鹿原》,古典小说里有不少,四大名著都算,但只有《红楼梦》,每过一段时间阅读,感受都会不同。

  我很小就看此书,幼年懵懂阅读只重情节,少年时多探究人物性格和命运,现在研读更重视小说的内涵感受。好的小说,其思想内涵和意识形态也是深邃博大、自成一体的,而《红楼梦》,更融入了哲学、美学、政治、社会、儒教、佛教、道教等文化现象,吸纳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等艺术形式,它构筑了一个迷宫一样的世界,写出了社会最真实的人情世故,也碰触着每个阅读者心灵最隐秘的情感角落。它是一块磁石,走进去都会不自觉地被深深吸引。因此,爱好者众多,研究者更多,从书成之日起就造就了名家辈出的“红学”,有人感叹道:“《红楼梦》一书,养活了多少红学家!”

  《红楼梦》描写人物是小说中最多的。曾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姓名称谓的就有732人,无姓名称谓的有243人,而这些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动分明,不仅有着人物形象的主导性格,各种性格还表现出了多维性、复杂性和立体感。特别是主要的几十个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鲜活的似乎可以从纸上走下来。

  曹公对人物的勾勒,是非常独到的。一种是对独特性分明的人物,通过对比凸显性格,如写林黛玉,运用写意手法:“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诗意的语言,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黛玉的灵秀、病弱、美丽、善感,写宝钗则纯是白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寥寥几句,一个健康美丽、教养良好的`大家闺秀就呼之欲出了。另一种是从其他人的眼中的形象来对比,写在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又写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点出黛玉的美,是那种风流袅娜、配得上芙蓉花“风露清愁”的美;写薛宝钗则有宝玉忘情那段:“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明艳无俦的美人“艳冠群芳”,呼应了宝钗的花签牡丹花。

  曹公对林薛的塑造,成就了文学史上最鲜明的对照,可以说在1000个中国人的心中,就有着1000个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不管《红楼梦》改编成什么艺术形式,电影电视剧也好,绘画、歌舞或者戏剧也好,每个中国人都能毫无悬念地一下子把这两位“环肥燕瘦”的女子区分开来。还记得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红楼梦》出来后,评论界一片嘘声,批判声最大的就是剧中林黛玉看起来居然比薛宝钗还要“珠圆玉润”!

  曹公对人物描写,还注重于相似性格的人物不同之处的对比。如紫鹃和袭人同样属于温柔和气的类型,紫鹃情辞试宝玉,聪明勇敢、侠骨柔肠跃然纸上,其忠诚无私可钦可敬;袭人进言王夫人,性格中的世故圆滑、稳重驯顺暴露无遗,其隐忍善谋足令人侧目。黛玉、妙玉同样清高自诩,黛玉的清高中含着温暖的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她会认真细致地指导香菱学作诗,对宝玉的爱情深深执着;妙玉则多了一分冷漠矫揉,以“槛外人”自居,对红尘俗世人物存有深深鄙视。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曹公还采用了类似烘托的手法,称为其独创的“影子”写法。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设定,实际上是各种人物在不同社会阶层上的影射,袭人为宝钗的影子,两人在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直至价值取向上颇多一致;晴雯为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惨遭遇是黛玉不幸命运的“彩排”;“袭为钗影,晴为黛影”,这样的写法,于人物的性格命运上的互补、互似、互衬,更是显得意味深长。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鲁迅先生更是感叹,“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些话,都点出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地位,更牵引承载着一代代读者的思索和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13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熟悉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假如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红楼梦读后感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忽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贵族之家衰败过程中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是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林黛玉,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痛苦的总结。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真、崔莺莺、杜丽娘等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

  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脖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个美人。黛玉的美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也是痛苦的美。高级智慧遭遇了苦难的灵魂,便发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红肥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满足。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体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显得深刻。成为宝玉心上人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只因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罢《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写的是,那些不过是生命的伏笔,供红学家们有机会上《百家讲坛》,诗词歌赋是一波三折的咏叹调,反反复复,都是说不尽的薄命。相比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幽微灵秀,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以及光景常新的人文熏陶。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从中,我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

  回想起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时,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时,我不禁感叹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所以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宝玉不但在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像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学、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不知悔改的叛逆者,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我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我不满宝玉出家。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他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红楼梦》读后感15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 读书心得11-17

红楼梦读后感02-08

红楼梦的读后感08-18

红楼梦读后感05-16

《红楼梦》读后感05-07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5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24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28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