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作文

时间:2023-10-19 13:15:37 专题作文 投诉 投稿

(精华)年味的作文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年味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年味的作文15篇

年味的作文1

  二月十四日。放假。收东西。回家。

  回家的路上,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透过蒙蒙烟雨,我看见深巷中的大红灯笼扑闪着眼睛,我看见饭店门口张贴出了“年夜饭”的字样,霓虹灯下的城市,无一处不体现着繁华与喧闹,我突然意识到,新年就要到了。

  回到自家的小区时,已是十点钟的光景,幽暗的灯光下,道两旁的树在雨中微微摇摆着,好不凄清!年虽已近,我却丝毫没尝到“年”的滋味,只是想着,今年的春节,可是意义非凡的呢,但不能回老家团圆,又如何能有年味呢?

  记忆中的春节如此浮现。

  外公斟着小酒,在桌前分享着儿女们一年的喜怒安乐;外婆忙碌于厨房的火炕前,家中儿女多,她得一大锅一大锅的做菜。大人们在一旁又撑了张桌子,在玩着牌,互相打趣着。小姨抱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在房间看电视,我也过去,拿着糖逗两个小可爱叫“姐姐”……

  春节在记忆中是人多的,喧闹的,也是幸福快乐的;分离一年的亲人们又重新聚在父母身边,岁月的流逝可抵挡不住这血浓于水的亲情。

  二月十八日,大年夜,也是这年的最后一天。

  早晨的太阳照在了脸上,也照亮了整间屋子。这几天休息的好,因此,看到雨过天晴后窗下的一片翠绿时,心情也愈加晴朗起来。吃过早饭,一条短信映入眼帘:今年过年虽不能一聚,但一家人心连心,祝你们一家新年快乐,丫头明年高考一定能考好!这是舅舅发来的祝福,温暖的话语,似把我又带回了他们身边。

  我想到了我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知道,若王维知道亲人也与他一样思念彼此,那份愁苦之情是否会减轻些许?我又想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心在一起,距离又怎是问题?即使在此佳节看不见外婆外公慈爱的笑容,聆听不到舅舅小姑们的谆谆教诲,捏不了弟弟妹妹们可爱的小脸,年也并不因此而冷淡了一丝一毫,正如此时,我在思念着老家的亲人,他们或许也在谈论着我们一家,这就足够了,年的味不也正是在此么?

  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吃年夜饭。妈妈感叹一句,“现在老家可热闹吧。”在周围炮竹声的洗礼中,我似乎咀嚼出了真正的年味,那就是一份亲情的枢纽,那就是一份“一家人”的喜悦!今年,我们一家也可与家中亲戚“千里共婵娟”,共同吟诵着“炮竹声中一岁除”的意蕴。

  我开始期待十二点各地天空上绽放的烟花。

年味的作文2

  最喜欢过年的味道。快到新年时,那热热闹闹的景象无处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满为患。最拥挤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了,全是采购年货的人,商店里各类物品都供不应求,超市老板往往会趁此机会大捞一笔,但采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每到过年,奶奶最喜欢往超市跑,有事没事就跑去转转,就喜欢那热闹的气氛。奶奶手提一只竹篮子,在超市转悠,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张广告纸“年货大减价”。在精打细算一阵子后,便跟着人流,一会儿就装了一篮子东西提回家。我总忍不住,东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让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来的都是些鱼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装精美的礼品,什么红酒啊,广柑啊,盐水鸭之类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庆的小玩意,红底金字的'福字帖,可爱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红牛,大红色的灯笼,塑料爆竹,春联,金牛的剪纸,中国结等等一堆好东西。这下我可乐坏了,马上忙活起来:窗子上贴上金牛剪纸,马上就觉得家里又多了份喜庆;大门上贴上倒福字和春联,我的脸上也是喜洋洋的;书桌上摆上一对小牛,书架上挂着一串爆竹;连晾衣架也被我挂上了中国结和红灯笼。家里,马上有了“年味儿”,我嘴里也轻轻哼着那支小曲儿《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时,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小商场。还是新店开张,都挂上了灯笼,贴上福字贴,一片热闹的红色。往往那灯笼上都写着几个金字: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让我感受到了即将过年了。瞧,那边一位年轻的阿姨身穿大红底,金色花纹的旗袍,戴着中国结式样的耳环,手提一个小巧玲珑的红包,无不为这即将来临的新年增了份光彩。这被染红的大街,更是年味儿十足。

  饭店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兴隆,请客吃饭大出血已经是家常便饭,饭店天天爆满,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大过年的,年夜饭尤为重要,儿女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趟家,吃团圆饭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饭店,办得热热闹闹的,那是在所难免。要订好饭店,还得抓紧时间,晚了,就只能在家里吃了,有些人甚至几个月前就订好位置了。在爆满的饭店里,那花样百出的菜名,如“五福临门”、“牛气冲天”等,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过年不可缺少的调味剂,让过年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年味的作文3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这首简单的儿歌道出以前男女老少过新年时发自内心的甜蜜。和以前一样,人们依然守着过去的传统:采办年货、贴对联、挂灯笼,时间老人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了,似生活中增添了一种莫名的期待。

  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今天我来到了杭州的古文化的发源地,老杭州的精神乐园——吴山广场。吴山上的庙宇虽已不存,但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如上镌刻有苏东坡的咏牡丹诗和明吴东升书写的“岁寒松柏”四字,字迹尚可辨认。三茅观旧址附近有一块岩石,上刻“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

  农历腊月20是杭州吴山一年一度举办吴山庙会的日子,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这里,寄托对美好新年的祝福,吴山庙会,不仅自古就有,而且四季不断,腊月二十到正月十八,人们到此辞旧迎新、祈求一年的好运气,早年的庙会,除了烧香拜佛、算命测字等传统活动外,还有卖书画的、演庙台戏的、耍杂技,卖花、斗鸡、看相、卖唱小曲、斗鸟,人们赶庙会往往是“闻风而去,满载而归”。无数种小吃是庙会上永恒的风景,在这里,西北的烧烤、台湾的冰点、老北京的糖葫芦、新疆的果脯……不少食客一路走一路吃,为的就是将美味“一网打尽”。

  今天的吴山庙会,给大家提供购物、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庙会的内容是那么的丰富体现了缤纷多彩的生活细节,让我感受到了昔日杭城的往昔的市井风貌。

  在吴山广场的我还看到了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来自杭州各个大学的志愿者,敬最可爱的爱心使者,。在吴山广场一场以“青春彩杭城春风送和谐”为主题的广场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我和志愿者工作人员在一起,看到了他们为杭州本地市民和春节期间外出的游客们所做的一切。

  大年二十八的广场上,游客很多,步行街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旅客一拥而上,问路的,拍照的,嬉笑打闹的,耐心的.志愿者没有理会吵闹的言语,热闹的场面,维持着秩序,引导着游客,用最礼貌的话,最真诚的微笑耐心地,解答着游客的各种问题,

  志愿者人员身上,我看到了真情,体验到了温暖,感受到了放弃自己的时间服务他人的付出与伟大。在那里我明白,能服务他人是一种快乐。

  我学会了可能不会出现在书本里的知识。那是一种奉献的生活态度,“与人为善,暖于锦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吴山年会结束了,但今天看到的一切和发生的一切将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

年味的作文4

  近年来常有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可我并不这么认为,于是,我便踏上了寻找年味之路。

  我在奶奶的厨房里寻找年味。春日的阳光洒满灰白色的操作台,如同片片金屑,窗外时而飞过几只小鸟,愉快的叫声似是在为春节即将到来而高兴。操作台上的锅里装满了包子馅——粉条地软的。我迫不及待地抽了双筷子,夹起一块就往嘴里送,“好吃!好吃!”奶奶笑说:“急什么,到时候蒸出来叫你吃个美!”没过一会儿,案板上就放上了几十个可爱的小包子,它们静静躺在阳光底下,等着进锅“蒸桑拿”。锅的外沿冒出腾腾白气,氤氲着晶莹的小水珠。透过被奶奶仔细擦洗过的玻璃可见明媚的春景,映着的'还有案板上的包子。年味就藏在每一个松软的包子间。

  我在热闹的小城里寻找年味。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时不时就堵起车来。街道上人来人往,简直有些摩肩接踵的意味了。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春节特有的东西。小小的风筝在风中飞扬,唤起了童年的记忆;各种各样的红包铺满了货架,像红色的地砖;春联到处挂得都是,如火红的屏障;灯笼投下五彩的光斑,将夜晚渲染得更美;一支支电子蜡烛,等待着给逝者送去慰藉……超市里、小店中、大路上,大人提着年货,小孩蹦跳着、欢笑着。年味就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渐渐散开。

  我在新闻频道间寻找年味。在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下,一些身在异地的游子没有回家过年,于是便收到了母亲寄来的温暖。爱吃的饺子、家乡的特产、各种食材以及母亲亲手绘制的做法,图文并茂,含着满满爱意。北京的各级工会为不回家过年的工人准备了具有各地特色的年夜饭和新年礼物,让工人们在外地也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年味就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心里。

  其实,年味并没有变淡,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一辈人的“过年准则”已不再适用,不合时宜。也有人将年味的缺少归结于烟火禁令,但文化并不是一滩死水,年味也不是,它应该是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团圆,这是年味的核心。“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连空气中都充盈着淡淡的甜。

  用心去爱,年味就在。所以不妨趁着过年,放下手机,好好感受感受年味吧。

年味的作文5

  “年味”是什么?是窗外炫丽多彩的烟花;是门上的对联;是桌上冒着腾腾热气的年夜饭;也是家人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

  记忆里,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小时候心中最美好的期盼。“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正如童谣里说的,一到过年我们小孩是很馋的,而我们最馋的就是这最能体现“年味”的`年夜饭。

  年夜饭是一个很诱惑传统的春节习俗,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与家人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从四面八方翻山越水,历尽辛苦赶回家乡。年夜饭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吃的,但是长辈们从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了。年夜饭可是十分丰盛的,其中也很有讲究。在我们家鱼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大菜,因为它有着“年年有余”的寓意,除此之外还会有肉丸象征着团圆,饺子象征着元宝等等。三十晚上一大家子围着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吃得真叫一个热闹。晚辈给长辈敬酒说些祝福的话语,大伙儿说着一年的收获和趣事,年夜饭充满着一片祥和及热闹的浓浓“年味”!

  过年,我们家还有一项保持了很多年的习俗就是贴春联。早在几天前置办年货的清单中,我和妈妈必定会选一幅表达和谐吉祥,寓意满满的春联。贴春联,妈妈先是把头一年的春联撕掉,然后拿抹布认真的把门上的灰尘抹干净,接着就是我和妈妈合力贴春联。妈妈把春联放在门上比对好,我再按住春联固定不动,妈妈这时就拿胶带贴好我固定住的春联。每每这时,我和妈妈都有说有笑把对来年的愿望和期盼都融入到了春联中。

  过大年的晚上,一大家子都坐在客厅看着电视里的文艺节目,耳边时不时传来窗外烟花爆竹声,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围着一桌子的零食吃个不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习俗渐渐消失,比方说发红包就变成了手机上发红包,抢红包,拜年送祝福就成了手机上发送祝福语。大家坐在一起人手一部手机发着祝福的信息,抢着红包,玩着手机游戏。现在很多人感到“年味”变淡了,我觉得想要让“年味”变浓,我们要学会放下手中的一小块世界,抬头走进大家的心灵世界。

  不管怎么变,只要你眼睛认真去看,用心去感受,“年味”始终都在。在这里我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年味的作文6

  有一种泥土的味道,是极符合我心中对年的印象。

  小时候,听长者说,“年”是一种野兽,每年阴历大年三十就出来祸害妇孺百姓。为了吓退“年兽”,人们开始击锣放鞭,真的就把它给赶跑了。从此每年的阴历大年三十人们就会放鞭庆祝。

  那时对这种“年”有了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于是“放鞭炮”在我看来成为了过年必备的习俗。

  不知从几何时许,这种鞭炮声却有些遥远了。没有鞭炮,只有挨家挨户和一些陌生的面孔相向庆贺,总让我感觉年味淡了些许。

  一年寒假我坐上开往湖南的列车,夜还未完全降临,窗外开始飘雪。抹了抹车窗上的雾珠,窗外疾驰的屋舍、田垄或是平铺的高速大道,在雪中竟十分相似。远去的风景,就像空白的时光一样,飞逝如昨。月光还来不及捕捉那白色里的炊火,天便悄悄地黯然了。

  无法想象那是一种如何的陌生,在口头上的嘘寒问暖,怎么也填不满一种莫名的失落。我知道,年来了。带来一场雪,一个寂静的星空。

  我们不过是离开家乡去往远方的.游子,漫长的道别只为一次重逢。我惊叹人人口中流利的“新年快乐”,却是失掉了365个日夜的温度。冷藏的一夜的寒霜,很完好地保存最初的模样,使家人们得以相认;然而即便咫尺,亦如天涯,我们同样陌生。

  我坐在圆桌边,静静地等那些甚至叫不出名字、辈分的亲友在桌上摆菜。我等他们习惯性的开启中央一套,和相互祝福。我在心里也筹备着祝词,稍稍练习。——这是大年三十。

  快到转钟时,我听到有人放鞭炮了,那声音此起彼伏,然后变得渐渐稀微。天上的焰火也很美,像蛇信子。我跑到阳台上,向烟花的各个方向各拍了一张照片,很快鼻腔里充斥了尘土和火药的气味。

  我不在乡下,没有鸡,没有蛙,没有柴火,我没有闻到泥土味,我闻到了来自各个角落的碗筷声和五彩的火药。我搓了搓手,手依旧是冻得红疮。

  原来,“放鞭炮”随着年纪的增长,也如同时间一般让人冷淡了,可我还是不甘心,我知道原本放鞭就是为了吓退年兽的。便也可能只是吓退而已了。至于我们现在过年嘛,更重要的是吃个团圆饭,看一次联欢会,休息好几天……

  家乡的年味已经淡了许多。

  或许我也到了淡忘的年纪。

  而我此时却一个人独自坐在桌子前,吃着从远方送来的佳肴,品尝着今年的年味。是的,今年的三十,我是一个人,在出租屋。

年味的作文7

  旧年三十,屋檐下悬挂着的灯笼连成一串红红火火的冰糖葫芦,洋溢着年味。院子里挂着的腊肉,从半年前就开始腌制与晾晒,图的就是过年时候团圆的那一份喜悦与满足。外出打工的儿女,都会选择在过年回家看看。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跟随在远方工作的父母,跨越千山万水,回老家过年。

  从前我在老家长大时,偶然听到一种传说: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村里的老人似乎很信奉这种说法,总是用最传统的方式,给晚辈们放起压岁钱。

  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老人们总是聚在一块,用一个小簸箕装着圆形方孔钱和一把彩绳,用他们灵巧却粗糙的手,把一个个铜钱编成龙形,把他们对晚辈来年平平安安的美好祝愿都编织在了压岁钱里,把老一辈人对我们的祝福都藏在了紧密的针针脚脚里。然后,等到满天的星星已经布满天际,幼时的我已经笑着安然入睡的时候,外婆便偷偷地把彩绳龙放在床脚。

  于是,小时候的我总爱在大年初一一睁眼的时候,立刻翻身下床,用小小的手捧起床脚旁的彩绳龙,光着脚丫跑到外婆面前,奶声奶气地说:“外婆,你看这条大龙好漂亮啊!它是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还有铁色的!”我指着那几块铜钱,觉得与平日里用来吃饭的铁勺子的颜色差不了多少,便说那是铁色的。

  外婆慈祥地笑了笑,眼睛眯成一条月牙,脸上似乎又多了几条深深的沟壑,把手上的家务放下,然后摸了摸我的头,说道:“是吗?这条龙真好看!它可以保佑我们囡囡今年平平安安,快快长大。”南方山水养人,总养出像外婆一般温柔淑娴、举止得体大方的女子。

  老家另有一个习俗,那便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面提到的吃福橘。每当大年初一早上准备出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外婆就会顺手拿走几个长得极为圆满的橘子,让我跟着她说:“外婆,恭喜恭喜!”她也像长妈妈那样,忽然的露出了慈祥的微笑,眼睛弯弯似月牙,紧接着把橙黄色的外皮剥去,一点一点地剥给我吃,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是,我并不反感吃福橘这种习俗,也更不觉得这是一种迷信。我反而觉得,这是老一辈人对晚辈的祝福。

  浓浓的年味藏在收压岁钱和吃福橘传统的习俗里,而老一辈的人对晚辈的爱,藏在浓浓的年味里,藏在外婆那宠溺慈祥的微笑里。年味,便是如此吧。

年味的作文8

  冯骥才: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崇拜的东西,而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

  超市里循环的音乐告诉你要过年了,学校的放假通知告诉你要过年了,各种广告大气的煽情牌也告诉你要过年了……年味就是这样随着新年的临近,越来越浓,好像一碗淡茶,在变成甜甜的清酒,最后又融入母亲的瓦罐里,变一碗浓汤。年味就是一种生活的快乐,是中国人崇拜的.味儿。

  年味,融在舌尖。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贴福字;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这是老一辈们的年,也就是“吃”年。中国人喜欢年糕,哈,现在手上还拿着一块。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满足好舌头,又有好彩头。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中国人特有的食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包饺子,虽然我包的难看,自己都不想吃,但还是有感受到那种快乐,也许这便是年味吧!一锅饺子出炉,在我面前的瓷碗里,一个个可怜可爱的饺子冒着热气布满了眼镜又充满了心窝。我知道,妈妈又偷偷地把我包的那些都盛到她的碗里了,如果不是过年,这样的“吃”年味,这样的感动,怎么会有呢?

  年味,贴在门上。

  当你走进省实验高三教学楼,你不难发现,每个门上都贴着一副对联,红纸黑字,装饰以金色墨点;比喻对仗,寄托以深深期望。年味儿,贴在各家的门上。有人说福字是一种人们快乐幸福的符号,只要贴着自家人看着舒服,有暗示幸福的作用,怎样贴都是年味儿。

  不是“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都包含着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都给人以快乐的正能量。

  年味,贯穿在人群中。

  过年,即是团聚。我喜欢看到春运时人们忙碌的样子,嘴是哈着热气,脸上流着汗水,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与年货,脸上挂着笑,握紧的回家的车票……冯骥才是文化名人中最会过年的,他告诉人们,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年,或许也就失去了意义。

  “新年好”,“恭喜恭喜”以前以为这都是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现在细细想来,这些话原来带着一种真心的祝愿的。爷爷奶奶盼过年,因为他们可以见到大半年没见的儿孙,虽然重逢时的笑脸布满了皱纹,但那种快乐,却如同新生儿一般纯真。

  中国人崇拜生活,中国人崇拜年。现在的我们,只需要在家人热闹的谈天里,美滋滋地喝下年味儿十足的浓汤了……

年味的作文9

  每年的新年前夕,外婆总会与邻居的七八个老婆婆一起去包团子。

  我固然喜欢这种美食,但在咋舌之余,我也不禁疑惑:各种种类繁多的食品在网上都能网购了,为什么外婆还要做团子呢?

  “外婆,别做了,身体重要,这种东西都能买到,瞎忙活个什么劲?”外婆听了我的话,笑着回答道:“这么多人一起,热闹,可以解闷,而且能锻炼技艺呢!”说罢,外婆一把拉住我:“去包点团子试试?”我心中好奇,脚步便不由自主地跟着外婆走了。

  到了那里便看见热火朝天的一幕:六七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围着一张大圆桌而坐包团子,桌子中央有一摞大笼屉,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成百上千个团子,旁边一口大灶正在工作,炉膛中的火焰如一颗小太阳一般,将橘黄色的光辉洒在墙上。外婆拉我到了圆桌旁,让我跟她好好学习学习包团子。

  外婆先从一团大面团中拉出巴掌大小的一块,随后用手把它团成一个浑圆的小球,再一掌拍扁,厚度恰到好处。又一筷夹起一团不多不少的馅料,放在皮的中心,随后用皮把馅裹起。说时迟那时快,手在顶端轻轻一捏,便把馅包在皮中,并把顶部变为如克里姆林宫屋顶一样的尖顶,圆滑与尖锐,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一旁的我这个新手小白,皮拍得太薄,馅放的太多,手一捏,“啪”的一下,底部便爆开来,外婆连忙进行抢修,却只能修成一个又扁又歪的面团。

  我看了看外婆的成品,又看了看我的',忙对外婆说:“我的不要蒸了,蒸了让人看见了肯定会笑话。”可外婆却说:“这是我外孙第一个团子,不蒸怎么行?”

  这个代表我包团子的第一步的“作品”,最后由外婆亲自吃了。这一步虽然不稳,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在新年前包团子的习俗,是我老家的传统,取的是“团团圆圆”之意,外婆每年都要包团子,正是为了让一家人团团圆圆,邻里和睦相处。

  一样美味的食物丢了,可以再买;但是如果一地的文化传统丢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传统需要一辈一辈坚守。外婆教我包团子,也是为了让我学会包团子的技艺,将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年味的作文10

  离春晚开播还有一个半小时。

  出租屋里,窗明几净,一家三口,看着电视中的主持人耍宝逗乐,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远处高楼大厦金黄的灯光映暖了黑沉沉的天空。终不耐寂寞的父女俩儿,拿把破伞,下楼溜达。

  昔日热闹的街面,一下暗了不少,唯一热闹的是檐下摆动的火红灯笼,紧闭的门中传来热闹的人声,麻将声。一门之隔,那闹腾的氛围却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隐隐约约,那人声鼎沸的场面只能往记忆深处去寻了。

  再往前便是昙华林,精致的小店,虽都不营业,却有不少闪着晕黄的灯光,昭告着年轻的店主并未离去,这不免让人好奇地向内张望。一家古色古香的小店,一对年轻的夫妇头挨着头比肩而坐,滑动着的手机灿烂着两个小孩子天真的'笑脸,温馨着一对老人慈爱的面容。就那样一张一张翻着,时时用手指碰碰孩子的小脸,摸摸孩子小小的耳朵;就这样一张张细细地看着,似乎能看到远方家中此刻热气腾腾的一大桌子菜,似乎能感受到家中那熟悉的气息,那觥筹交错,那谈笑风生,那济济一堂。一晃眼,一切又回到了手机中、照片里。

  细品屋中的那份年味,我挽着父亲继续往前踱着步子。老街顶上交错复杂的电线总能勾起人许多的情绪,新年,于我眼中似乎没有那么多传统的因素,更深刻的映象只是家人的相聚,是大哥哥温和的笑颜,是小舅舅爽快的笑声,手一挥,说着“咱们一大家子人给你们做后盾,有什么可怕的,只管往前飞”的慈爱。当我远走他乡、身处异地之际,这年,又会怎样过?也许那时,对家的眷恋依旧是让人幸福的,那一年又一年的欢笑能否抚平独自一人的孤独呢?过年的味道,不仅有团圆的欢欣,也该有一份成长的味道,如同中草药般的苦香味,沉淀人心。十七岁的我,向往着一段浪迹天涯的行程,走过万水千山,于三十年夜,独点灯笼,尝尝游子的思愁,到了那时,年味便不再是纯白的麦芽糖,那喜庆带来的便不单是快乐。也许将来想起今日的愿望会苦笑不止,为这十七岁的稚嫩连连摇头。但我却不愿掩去这年夜里对远方的向往,这十七岁的年味。

  回到家中,春晚的红幕已经拉开,欢庆的舞台歌舞升平。窗外,雨依旧淅淅沥沥,那耀眼的大厦旁,写字楼里依稀可见的几点零星的亮光,却也在寒冷的冬夜里祥和温暖,远望或回首,现在总是最美的时刻。

年味的作文11

  20xx年的开头特别,街道空荡荡的,时而有一辆车飞驰而过,剩下一溜孤寂,连成双结对地挂在路灯上的灯笼都显得格外寂寞

  不能出门,便将深圳这大城市的最后一点年味都吞没了。本是失望铺满心中,可谁曾想,这也是一次热闹的春节。

  最特别不过奶奶来了!因为不能出门,我常常想要点外卖,想吃馄饨、包子、南瓜饼,可没有一家店开张,正准备放弃时,奶奶却已经抄起家伙,她手上沾满了小苏打的水和着面团,三下五除二,她便端着和好的面和和剁好的肉馅招呼着我来一起制作,她手把手地教我怎样包,回想起上次和奶奶在一起过年是在老家,我们也一起在厨房里,但听着院子里那烟花和鞭炮合奏的一曲交响曲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等我再回过神,热气腾腾的包子便已塞进我的手中,那包子里,似乎是奶奶从老家带来的年味,还有扣碗、火腿、百合蒸肉它们都有一种神奇的佐料叫家乡的味道。

  因为大门的囚锢,我没法出去玩,于是这次,和奶奶相处的时间格外地长我们一同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剧,才发现奶奶有着一颗单纯、简单的心:当坏人得逞时,她替主角痛骂、捶胸顿足;当我们对剧情有些疑惑时,她便立刻直起身子,一板一眼地给我们捋清楚;关上电视了也闲不住,她便会打开话匣子,跟我们讲着老家七大姑八大姨间的琐事,这时的我们竟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手机,洗耳恭听她内心丰富的那个世界,那些故事与几年前的故事好像一模一样,我们却也任由奶奶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又回到了老家的火炉边上,记忆深处仍是这份年味。

  过年是为了团聚,盼了一年的全家其乐融融、畅所欲言的'场景,即使是今年,它也实现了。因为奶奶,她将一份浓浓的年味从老家带到了相隔千里的城市里,是美食,也是亲情。

  现在的家里像北方的室内一样,有暖气,即使外边再冷,即使外面是冰天雪地,家里也是暖和的;即使外面再冷清,因为有从千里之外的老家带来的年味,家里也是热闹的。

  虽然口罩里只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塑料味,但心里,却有从千里送来的年味。

年味的作文12

  盼望着,盼望着,年的脚步近了。年味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却也是相似的;年味是古老的,却也是崭新的。

  有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都变得无趣了。

  年味淡淡的来了:大街小巷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对联,一个大大的福字倒贴在门口期待着来年招财进宝,喜事连连;商场里人满为患,放着热闹而喜庆的背景音乐,年货区挤满了买年货的人,人们推着购物车在商场里飞奔。满满的车里装的都是对家人满满的爱。

  傍晚时刻,灯笼都亮了起来,一圈圈火红的光芒,烘托出一片喜庆而又吉祥的夜。归家的.人们看见灯笼,嘴角也不禁微微上扬。性急的孩子已经开始放起了烟花,一片美丽的花火华美盛开。贴在门口的对联在烟花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漂亮、喜庆。

  年味渐浓,无数人飞奔在回家的路上,归心似箭。电视上像往常一样,播出打工者返乡过年的场景,浩浩荡荡的大军涌进了各大车站,挤在硬座车厢里的农民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吧!年味并没有变淡,它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见浓烈,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了,于是开始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开始越发的珍惜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年味确实是有了一些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那传统的年味,它只是让年味换了一种方式出现,让年味变得更贴近生活,更方便而已。

  原来吃过年夜饭后,是亲人们扯谈的时候一家人围着同一灶火炉边,面前摆着瓜子和花生,一边磕着,一边谈论着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所见所闻。不知不觉中,一年未见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又被拉近了。只一声春晚开始啦!便一窝蜂的冲到了电视机前,安安静静地看春晚。

  而现在,吃过年夜饭后,人们纷纷拿出手机,分享着自己看到的有趣的信息,与亲人一起录制新年祝贺的短视频,一起在微信上抢红包,抢的多的洋洋自得,抢的少的闷闷不乐。这样,亲人间的距离不也被拉近了吗?看春晚也要拿着手机,与春晚互动。

  不错,年味只是换了一身衣裳,它从不曾离我们远去。

  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相信,王安石体会到的年味,与我们,也是相似的。

年味的作文13

  要过年了。

  人们开始变得匆忙起来。开服装店的想着得换季了,忙着迎接闻“折”而来的顾客;在外地的归心似箭,忙着抢购回家的火车票;已经在家里的也不得闲,忙着购置招待亲友的年货。

  人们也开始“添红”,为新的一年图个好彩头。商铺门前贴起了对联和年画,很多屋子前都挂上了红灯笼,人们在此时就乐衷于穿红衣服,寓意是驱灾辟邪。孩子们则穿虎衣戴虎帽,被祝愿“生龙活虎”。

  整座城市仿佛沉浸在喜悦之中,如同一只喋喋不休的麻雀在向谁描述着心中的激动,人们三两成群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手里无一不是大包小包。

  孩子们不用上学不用考试,都如同自由的鸟,拿起烟花就往街上跑,到了这时,不论是平时听话的还是不听话的,都释放出了天性。砸炮想往哪丢就往哪丢:有时丢到电动车旁,电动车发出警报,孩子们一惊,一溜烟地跑掉了;有时丢到行人脚边,行人被吓得跳起,小声嘀咕几句,就悻悻离开了;他们还有时往马路上丢,不知是力气太小还是砸炮质量不好,半天也没能等到那一声响,小孩不在意便蹦跳着跑远了,后来,一辆汽车压过,那炮就响了,车主连忙下车查看,发现并无异常,就困惑地离开了。

  在焦急地等待中,除夕终于到了。家人都到齐了,经过几个人一下午的.忙活,晚上,丰富的菜肴被摆上了桌,锅里有一大锅饭,长辈说年年有余,吃到第二年,也就是第二天才好呢。晚宴终于开始了,家人团坐一桌,欢快地聊着、吃着,举杯共祝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福晚辈学习进步、学业有成。大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小孩低头扒着饭,不时也插几句嘴,长辈则心满意足地笑着。吃完了饭,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央视春晚也在一片中国红中开始了,大人们吃着、聊着;孩子们吵着、闹着,静待大人的压岁红包。

  央视春晚开始了,大家都放下手中的事,边吃东西,边看着春晚还就节目进行讨论。

  表盘上的分针秒针一圈圈地转着。孩子们早已抱着压岁钱入睡了,随着大人们仍在守着春晚迎新年央视主持人开始倒数“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此时家家户户都放起了烟花,天空一片绚烂,人人都在想,过年了呢。

年味的作文14

  不知从何时起新年失去了它本拥有的样子。

  都说现在的春节没有了年味,那么所谓的年味是什么呢?是天空中绽放着的五颜六色的烟花?是夜里十二点钟声响起后的红包?还是孩子们获得红包的笑脸?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有很多答案。在我的心里年味应该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

  在我的记忆中模模糊糊的存在一个场景,木炭在火盆中拼命的释放热量,火盆上放着一个架子,架子上放着红薯。大人围坐在火盆边交流着一年经历的事情,孩子们坐在大人的旁边期待着烟花和红包的到来。随着大人们聊天的不断深入,红薯的香味已经扑鼻。孩子们闻着红薯的香味打断了家人的聊天争吵着想要吃红薯。大人们忍不住孩子的吵闹,在火盆里挑挑选选寻找着烤熟的红薯。红薯暴露在了空气中,外面那层的皮早就开始变得蔫吧有些焦黑。大人们招呼小孩拿来纸巾把烤好的红薯包裹,心急的孩子们闻着红薯散发出来的香味,伸手抢夺红薯。谁知道刚烤好的红薯是那么的烫手,孩子们把争夺到的红薯放在两个手掌间抛来抛去像极了表演杂技的猴子!好不容易等红薯开始冷却早已垂涎欲滴的孩子们剥开了红薯皮金黄色的红薯在空气中传播着它诱人的香味。一口下去一切烦恼都抛出脑海,心中只有一个字:甜!

  原以为过年会一直都如此和谐,很明显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孩子。现在过年的一切都和我记忆中不同。那红火的火盆不知怎么被一个个鸟笼代替放进了家里。以前热热闹闹的聊天场面消失了,大人们似乎都各怀心事。哪怕有聊天的时间,聊天的话题除了钱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曾经吵闹的孩子们呢?他们大都捧着手机玩着游戏,手机里的天地才是他们学习后的期待。他们的笑脸也逐渐消失曾经孩子们玩乐的地方一片寂静……

  看着眼前的场景我一度觉得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记忆中的情景是否真的'出现过,我曾经是不是真的那么天真无邪。但是烤红薯的味道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环绕,这让我坚定这记忆中的一切都不是凭空出现,这都是我曾经真实经历的。多希望这些场景能再次出现,多希望记忆中的火盆能重新回到家中,多希望能再一次吃上记忆中的烤红薯。

  我很庆幸自己可以拥有美好的回忆,但是为什么不能让美好的回忆变成现实呢?放下手机,放下烦恼,开开心心的围坐在一起,哪怕没有火盆,没有烤红薯,但是有家人的关心,我相信曾经消失的年味可以重新出现在身边!

年味的作文15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谁让你风雨兼程?取下旧符,换上新桃,谁让你素笔勾绘?岁末屠苏,年尾有余,谁让你大快朵颐?

  行道迟迟,那就是年的呼喊。“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纵使山水迢迢路遥遥,不曾改,回家团聚的渴盼!年味,是一路的人山人海,纵便疲劳亦幸福……

  一纸窗花,贴满窗喜气;二副对联,祝全年和顺。往三四家拜年,同贺五福临门,六回重听《莲花漏》,七载再嗅腊梅香。摆开八仙桌,九鼎温屠苏,阖家团圆夜,十全十美时。百般念,千般道,万亿叮咛惟愿儿孙好!年味,这就是几世同堂的欢聚,红火而热闹,喜庆而欢喜……

  追溯千年,年,对于华夏儿女,早已不意味着一年的尽头,那就是团圆时刻,那就是情意绵绵,那就是文化传承……

  古人过年,从腊八到元宵,有赏花灯、逛庙会、猜灯谜、舞龙舞狮等活动,热闹中不失雅趣,平凡中更添风味。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之句。文人的年,文味十足,意趣高雅,又不失齐家欢乐。

  《红楼梦》中,甄家过年,在路上逛庙会、赏花灯,更有老北京叫卖的冰糖葫芦,爆竹声中,年味就是浓浓的乡土之气,脆脆的乡土之音。

  贾府春节,俨然大家做派。门前车水马龙,相互之间依礼拜年,热闹非凡。元宵之夜,更有元春灯谜之乐,齐家共聚,既有规矩,又有活泛,王候之门,年虽少了份平民之质朴,却未曾失热闹与亲情。

  从《祝福》中的祝福礼,到传说中的除夕降魔、压“祟”钱,与其说过年是一种团聚的欢喜,不如说是民俗文化的盛筵。从包饺子到煮汤圆,各地风俗各异,却同样有着但愿来年事事顺心、和和美美之意。

  可是,时光走至今日,空气污染夺走了爆竹的“岁岁”平安、烟花的绚丽夺目,更夺走了小孩一年中的期盼时光;电子游戏夺走了老少的'欢声笑语,只剩一个人的自娱自乐;牌局酒局夺走了亲人的推心置腹,夺走了剪窗花、贴春联、做年夜饭的一团和气与温馨……

  依旧就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家乡,依旧就是家庭团聚的盛世佳节,可人在一处心已散,形聚神散之年,纵使形式未变,那经岁月碾出的浓浓年味,却在此一二年间消散殆尽……

  什么是年味?有家的温暖才有年味,有年夜的欢声才有年味,有民俗文化的承载才有年味!

  一箪食,一豆羹,让心回家,让爱永存!年味,方愈久弥香!

【年味的作文】相关文章:

年味的作文05-25

年味的作文09-26

年味02-21

年味的作文【荐】03-19

年味的作文【精】03-19

年味优秀作文01-06

年味小学作文02-04

关于年味的作文02-23

年味作文范文02-05

幸福年味作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