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7 12:21: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本校新课程研究始于20xx年9月,初期目标是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初二学生经过近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不甚明了。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知识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结合教学实际对本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从探究的"程序操作"走向"实质探索"。

  并以"探究卷"为"桥",引领师生共同走向这一"变薄的教材"。

  教材简析与处理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书主体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编者的实施建议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并尊重编者的建议,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提出思考:普通导线为什么多用铜制成?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通过探究未发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材料、长度的关系。在完成"电阻"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打开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

  重组教材内容,通过设计变阻器件和操作实践,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

  补充介绍"半导体"以开阔学生视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使课堂得以延伸……

  教学目标

  1、采用实验、观察、对比分析、设计创新等多种方法探究电阻及滑动变阻器,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会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2、通过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以及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开阔视野。

  3、领悟探究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导入"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15分钟)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

  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

  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创新与实践(20分钟)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四、小结与延展(5分钟)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定义:

  计算公式: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V=符号的意义及单位:ρ————(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3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说明与建议

  什么是电功率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对电功率的定义为“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用电器所做的功引入电功率的概念。但本教材在此之前还没有讲述机械功,因此不能这样引入新课。

  演示

  新教材是通过比较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引入电功率概念的。首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表上铝盘的转动,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进而通过演示实验,观察不同瓦数电灯泡的使用与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此时教师进行讲解:电能表是计量所消耗的电能多少的工具,因此电能表表盘转动快慢不同就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一样。在物理学中用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注意演示时尽量选用转数大的电能表,如3000revs/kwh,效果会很明显。

  为了加深对“功率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理解,课堂上还可以增加用手摇发电机进行演示。把手摇发电机与小灯泡连接,先以适当速度转动发电机使灯泡正常发光,告诉学生发电机是把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然后分别加快及减慢转速,使灯泡亮度变强和变弱。请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期望学生用功率把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

  手摇速度快→能量转化快→功率大→灯泡较亮

  手摇速度慢→能量转化慢→功率小→灯泡较暗

  教材指出了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应结合电功率的定义式向学生说明1W的含义:用电器在1S消耗1J的电能,其功率就是1W,即IW=1J/s。千瓦时的来历结合下面例题后的问题,指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计量的是较大的电能,如果用焦耳表示较麻烦,因此引入了千瓦时这个单位。

  课本图7。2—2是一种洗衣机的铭牌,其中有三种功率值:洗涤功率,甩干功率和水加热功率,这意味着洗衣机在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时消耗电能的快慢是不同的。对说明书上的“防触电保护类别”和“自来水压力”,不要求理解,但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知识。

  想想议议

  本栏目举了一个在电视中曾出现的错误使用物理概念的例子。这个记者把电功率和电能混淆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单位。还可以请同学举出类似报刊和电视出现科学性错误的例子。学生通常会认为报刊或电视中的内容以及家长、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鼓励学生对事物持健康的怀疑态度,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怎样测量电功率

  教学中可以把公式P=IU和P=W/t结合起来,稍做拓展,指出后者是电功率的定义式,它同时也适合其他的能量转化过程,而前者只适用于电功率的测量。

  动手动脑学物理

  1、0.0045A。

  2、略。

  3、要用电能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需关闭其他所有的用电器,然后数出它工作时电能表在一段时间(如lmin)内转过的圈数,根据电能表的参数换算成电能,利用公P=W/t即可算出。

  可以补充以下问题:把你的计算结果与用电器铭牌上标识的额定功率相比较,计算结果准确吗?如果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什么?估计你家中还能安装多大功率的电器?如果随手关掉不用的用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等),估算一下每月可以节约多少电能?节约的电费是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

  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

  第二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

  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总·h=3120J

  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2、讨论与分析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学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四、内容深化:

  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做相同功所用时间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等,通过估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以致用。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学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功率的基础,并且是生活中机械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估测人做功的功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归纳认知功率,提高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2、经历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估测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知功率,估测功率的.大小。

  教学难点:功率物理意义的认知理解。

  教具:每组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一个、米尺一根、机械停表一块。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漫画:小华和小明同时从一楼到三楼。

  讨论:对他们的做功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学:功率。

  自学提示: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单位。

  2、认知:一些功率值。

  3、活动:估测人将物体从地面提升到桌面的功率。

  讨论:

  (1)实验原理。

  (2)猜测:怎么能使功率更大一些?

  (3)测量工具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四、学以致用,布置作业。

  1、设计方案:估测人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

  2、收集家中用电器及其他机器的功率,并对它们进行排序。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设计03-1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1-16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10-30

物理电路教学设计11-16

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02-28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03-12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10-06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素材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素材范文08-29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01-06

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设计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