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8 13:42:0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汇总(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汇总(15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指热心于社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的前提下,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术进行的志愿服务。它适应了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除了符合志愿活动的自愿性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动机的纯洁性

  大学生自愿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他们活动的动机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积累,基本上是基于奉献爱心、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增加社会价值等纯洁的目的,这些动机没有功利性,与物质报酬没有关系。

  2.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大学生基本素质较高,可参与志愿服务领域比较广,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内容和特长兴趣不仅涉及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扶贫支教,还涉及为大型社会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提供服务。

  3. 鲜明的精神文明实践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来讲,具有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教育自我三位一体的功效。它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任。

  二、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差距

  对于多年从事一线思想教育的辅导员来说,在学生志愿者服务中,看到了很多学生的成长与思想上的升华,但通过对志愿活动的研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离“立德树人”还存在些许差距。

  1. 志愿精神持久性差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大多数学生是秉持志愿的精神进行志愿服务,但不乏有的学生出于功利的原因参加志愿者的活动,尤其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兴趣盎然,但越高年级的学生反而参加志愿活动越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久性还有待提高。

  2. 志愿服务存在“跟风”现象

  近些年来媒体争相报道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以期带来社会的正面健康影响,但也引起很多大学生的“跟风”和为了评优而弄虚作假,在人多时主动进行志愿服务,但没有人时无视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比如前一阵报道,敬老院的老人在重阳节那天两个时辰竟被洗了三次脚,梳了无数次头。

  3. 志愿服务需要动员

  虽然志愿活动中许多学生积极主动,但是在各个高校志愿活动的实际运转中,还有需要动员的现象,甚至出现强制现象,对于“立德树人”的思想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并没有进入本质的渗透。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和长效机制,追求德育工作综合效应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主要以“90”后学生为主体,这一代学生普遍处于“出身于独生,生活于市场、成长于网络”的时代中,在个性成长方面存在“性格独立有余,生活独立不足”的现象,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育,如何满足并适应新一代成长成才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立德树人”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要完善制度,着力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二是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构建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三是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四是着力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五是改进创新立德树人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 树立典范,从身边抓起

  对于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志愿者树立典范,比如我院外语系日语专业2008级学生岳某,在大四实习期间曾放弃高薪工作赴四川省某小学义务支教。外语系授予其“大学生志愿服务标兵”光荣称号。这样的志愿活动就应该成为学生们的典范,积极倡导。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在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而且通过其现实的事迹教育广大在校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念,践行高尚品行。

  2. 培养学生建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把动员内化为自觉

  要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思想,将有志愿活动需要动员的现象化为自觉,需要各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讨论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探讨活动的.经验,互相之间参与组织,大学生自我评选当中的优秀典范,久而久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动员现象就会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行为。

  3. 搭建平台,架起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造福于社会的重要公益事业,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不应单单是各高校团委自我组建的活动,社会各界都要提供机会,与学校合力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将志愿服务融入教育计划,最大化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量与热情,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4. 创新地开展 “三融合、三创新”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教学体系与地方文化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模式创新。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仅强调动手,更发挥了大学生群体的智力优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参与,更在参与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结合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我们应着重强调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特长,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敏锐度,把各方面工作的要求和主要措施予以整合和提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纲目清晰、主次分明、科学规范、协调统一,从而增强学生改造社会的责任感和能力,强有力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辄、埋”等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3、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理解“埋怨”

  (3)他埋怨什么?

  (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a。“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

  b。反问句→陈述句

  c。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

  4、“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的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不是,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段并思考:

  (1)指名学生说

  (2)分析:

  a。“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

  式思考问题)

  b。“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

  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找出四组反义词

  理解十全十美

  (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5、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齐读《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人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解释它?

  6、配乐朗读

  三、小结:

  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他的意思?(课后习题4)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品读感悟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2、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课文,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法学法: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即兴简笔画(月亮),看到圆圆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大玉盘、大银镜、团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板题:但愿人长久)

  3.齐读课题,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自主交流:①这句诗是谁写的?出自哪首词?②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怀

  着怎样的心情写这首词的?③文中的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二.品读感悟,学习新课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读后汇报,师生交流:

  生1:我读懂了苏轼是古代文学家,他去密州做官已有七年了。

  生2:我读懂了在中秋之夜,万家团圆,品尝月饼,欣赏明月,可高兴了。师相机引导: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欢欢喜喜、兴高采烈??)

  生3:我读懂了在这天晚上苏轼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师相机引导: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心绪不宁说话吗?还能用那些词来形容此时相机引导:此刻苏轼的心情?(思绪万千、愁肠百结??)

  生4:我读懂了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师相机引导:①手足情深怎样理解?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到?读一读。②还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兄弟俩的感情深?(形影不离、非同一般??)

  (3).指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指名读,同学点评。)

  2.情景扮演,学习4—6自然段。(学生扮演苏轼,老师扮演学生。)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想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点我很理解,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②指名说一说,全班跟着一起埋怨起来。

  ③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图上画的是何时何地?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交流后归纳:月圆人不圆)

  ④指导读: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点评)——齐读第四自然段。

  (2)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①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得宽慰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几行我已读了,还是不理解这几行词怎样表达你的宽慰的心情?请你给我解释一下,可以吗?

  ②学生自由朗读后两段。

  ③学生读后交流,指名点评,相互补充。(领悟真情留人间) ④重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⑤有感情的朗读第五、六自然段,体会作者宽慰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中秋将至,小华的爸爸在西安打工,中秋节不能回来,

  他心中很难过,你能代小华劝慰爸爸几句吗?

  2、古人以月亮寄托自己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还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哪些?课后再搜集一些,背一背。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重亲情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6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7

  一、国有煤矿“创争”活动中区队干部思想认识的误区

  1 认为工作忙,没有时间组织开展“创争”活动。觉得开展“创争”活动是脱离实际另搞一套、增加自身负担的空洞说教,是为了赶“时髦”、应付上级。这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在“创争”活动中的突出反映。存在这种思想认识的人,自己就没有弄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更不清楚创建学习型组织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

  2 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把每天给职工讲一道安全生产规程题。简单的等同于“创争”活动。无论上级检查指导几次,过后做法依旧。这是“创争”活动思路不开阔的具体反映。组织职工开展安全生产规程日常学习培训不能说不对,但从学习的形式到内涵,都不是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学习的基本形式有三种: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非正规学习主要指岗位学习(包括职工培训),非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干中学、玩中学。学习型组织所指的学习是人的行为、人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相处以及复杂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软科学。这种科学强调的是关系互动和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也是静态单一的教学和一般理论阐释所不能及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工的学习已从学校阶段的学习转变成为终身学习。即“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除了正规学习以外,更多的是具有职工个人爱好和兴趣的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这种爱好学习、兴趣学习往往贴近于职工的个性,特别是在干中学、学中干,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爱好、兴趣的学习,更能激发职工个人的潜能,甚至会由此产生各类专门人才。

  3 偏重于职工死记硬背,忽略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应用。有些区队(车间、科室)、班组,明确规定职工学习笔记要记多少字、每天学一道要照抄到笔记本上、班前学习提问或定期考试要能答上学过的理念知识题,达不到要求者受经济处罚。职工只好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这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组织开展“创争”活动的集中反映。这种做法忽略了职工在实践中的操作应用,忽略了开发职工的学习潜能,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学习型组织评估学习不是看能否记住学过的理论题或作了多少字的学习笔记,主要是看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所产生的效果,小至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总结、报告、论文等,大到科学发现、新的创造、重大革新、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如果评估绩效,理论考试占40%,创新成果就应占60%,二者不可偏废。

  4 把空洞抽象、无法评估实现情况的语句当作愿景。有的区队、班组共同愿景不是在职工职业生涯设计、个人愿景征集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是由少数人苦思冥想拼凑而成。内容空洞抽象,一成不变,无法进行愿景实现情况的评估,成了挂在墙上的一条永久性标语口号;这是形式主义在“创争”活动中的一种反映。无论是区队还是班组,共同愿景应集职工所愿,映职工心目中之景象。愿景内容能具体、直观一些最好,高度概括的也可以,但一定让人能看得懂,而且有其丰富的内涵,便于定期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认为已经实现了共同愿景,就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共同愿景,使职工始终带着目标走路,朝着目标奋进。

  5 小有成效即想停步。缺乏持之以恒、以一贯之的奋进精神。有的区队、班组“创争”活动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因此,认为自己已经建成了学习型组织,没有必要再下大力气了;这是见效即安、骄傲自满情绪对“创争”活动曲解的反映。“创争”活动是一项只有开端、没有终点的职工素质工程,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朝夕之功,贵在坚持、贵在持久,只有在长期的创建过程中才能见到实效。

  二、做好“创争”活动的措施

  1 加大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培训力度,明确领导者在“创争”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解决领导者对“创争”活动的思想认识问题,仅靠行政命令难以奏效。应采取加大学习型组织理论培训力度的办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辅导,使其弄懂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与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关系等问题,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众多管理理论中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最好的一种模式,开展“创争”活动自己不仅不是“局外人”,而且还应该主动担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当好设计师。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设计的过程,如总体步骤的设计、学习系统的设计、使命感的设计、价值观的设计等等,领导者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当好设计师上。否则,要建成学习型组织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当好服务员。既然自己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确定为目标,那么领导者自己就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服务员,并且全心全意地为这一目标服务。三是当好教练员。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好领导应是好教练。当好教练,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如何不断地、有效地传播到自己领导下的职工中去,设计成的各个学习系统如何在自己领导的区队、班组中推进,聪明的领导者都义不容辞地起到好教练的作用。

  2 从实际出发,设计各具特色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强的“创争”活动实施方案。“创争”活动虽然在许多企业都取得了成效,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关键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突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包头运销公司是一个以军队转业人员为主体的单位,他们在艰难的创业中总结并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企业精神,又结合实际,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甘、赶、敢、干”的工作作风,即同舟共济,甘于奉献;完善自我,赶超一流;创新进取,敢为人先;雷厉风行,干好事业。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管理,不能简单遵从书本知识,也不能照抄照搬或直接从外部移植,更不能由某个人拍脑袋凭空想象,而是职工共同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领导者应紧密结合实际,设计“创争”活动实施方案,然后组织职工认真实施。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型组织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它突破了单独执行性管理“职能”概念和某个专门工作项目的概念,上升到以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维概念层次;它更注重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注重职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团队的学习共享;更重视职工与企业共赢。领导者在组织职工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思路应更加开阔,跳出传统的“填鸭式”静态单一教学和一般理论阐释,做创新职工学习的先导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天网”(卫星电视)、“地网”(计算机互联网)、“人网”(各种培训站点的辅导教师和小教员)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主导作用,办好职工身边开放式的业余技术学校,引导职工向远距离、网络化、交互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转变,搭建职工终身学习平台,提高职工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3 建立评价学习的有效机制,激励和引导职工提升学习力。建立评价学习的有效机制,关键在于考核评价学习力。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公司自下而上推行的“三工并存”,即“首席员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骨干员工)、“不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从班组、队到井区、矿,每月分层次评选一次,三个月一个轮回,无论哪一级的“首席员工”,除拿应得工资奖金外,每月都要加发高额的津贴;“合格员工”和“不合格员工”仅限于班组内部评选,前者拿应得工资奖金,后者只发给生活费,脱产三个月学习培训。评选“三工”除理论考核外,实践操作和工作创新占很大的比重,“首席员工”还要符合另外附加的各种条件。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职业道德考核和职业技能比武经常化、注重提升学习力的考核评价,是建立评价学习机制值得学习借鉴的方法。

  4 定期开展愿景实现情况评估,促进目标不断升级。愿景概括了组织未来的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组织最终希望实现的蓝图。它的作用类似灯塔,为组织的前进指引方向,指导着组织的发展策略,是组织的灵魂。愿景由组织成员自己制定,通过讨论获得一致共识,成为大家愿意全力以赴的目标。建立共同愿景对组织管理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孕育无限的创造力;二是激发强大的驱动力;三是形成长期的凝聚力。愿景的内容应简单明了、清晰形象,但领导者的个人愿景不能代表组织愿景,自上而下未经过职工认同的愿景没有生命力。共同愿景一旦建立,就应定期开展其实现情况的评估。通过自我“回头望”,拾遗补缺,查找影响愿景实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实现愿景的步伐。愿景一旦实现,就应对目标进行升级。如沃尔玛公司,1990年的愿景是“在20xx年时成为拥有50亿美元的公司”,今天的愿景则是“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买到与富人一样的东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0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

  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

  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2、 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

  用月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3、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理解“埋怨”

  (3)他埋怨什么?

  (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a.“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

  b.反问句→陈述句

  c.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

  4、“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的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不是,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段并思考:

  (1)指名学生说

  (2)分析:

  a.“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

  式思考问题)

  b.“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

  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找出四组反义词

  理解十全十美

  (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5、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齐读《水调歌头》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人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

  句子来解释它?

  6..配乐朗读

  三.小结:

  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他的意思?(课后习题4)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 .完成本课的课程指导练习

  五.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1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 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共3页,当前第1页123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

  (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 )念( )隐( )吟( )

  宫( )令( )稳( )今( )

  (四)选字填空:

  曲 屈

  委( ) 冤( ) ( )折 ( )膝求饶

  和 合

  ( )好 ( )并 ( )适 ( )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 mán( ) 禁jīn( )

  mái( ) jìn( )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月亮,似乎在中国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

  板书设计:

  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埋怨月圆人不圆

  望月怀人 思绪万千 (转 念)

  2、但愿人长久

  (悲而不伤,充满希望)

  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益良多。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3

  一、学生高效的“动”来源于教师课前精心的设计

  学生课堂上的“动”不是盲目的“动”,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动”,这种计划性、目标性来源于哪里?那就是教师课前的备课与导学案的精心设计。作为初中历史的课改课,我们一节课必须完成自主预习、交流展示、巩固检测三个环节,如果某一节课的任务没完成,那么这肯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任务为什么没完成?有些教师习惯把责任推给学生,嫌学生效率太慢、配合不到位等。笔者也曾经抱怨过,但静下心来反思,还是觉得说到底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

  教学内容的设计、具体学情的分析、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等大家所熟知的备课应该涉及的内容,笔者就不一一赘述了。单单从课堂时间分配来说,我们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出一个大体的时间流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比如遇到史实较多的课文,可以适当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而在设计体验探究环节时课外史料应尽量缩减一点,否则你旁征博引而学生却没时间阅读,那也是白搭。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每一个环节所需的时间笔者都能在课堂上宏观调控,完不成任务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课堂如战场,教师相当于指挥官,“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当然包括时间方面的合理分配。

  二、学生高效的“动”必须是“三动”相结合

  所谓的“三动”是指动脑、动口和动手。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我每节课上都有这“三动”,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三动”可能是来源于不同的学生,真正能把这“三动”相结合的学生可能很少。有的学生胆子大、性格属外向型,加上语言表达能力占优势,这样的学生就善于动口;喜欢动手的学生又大部分是这一组中的书法能手;而习惯于动脑的学生往往是班级中成绩方面的佼佼者。刚开始时笔者抓住学生各自的优势,让他们各显其能,课堂上也形势一片大好,课堂流程顺之又顺。但久而久之,问题就出现了,课堂的环节好像就定格在了这几张熟悉的面孔上,能说能讲的老是那么几个学生;黑板上的字迹好像越来越熟悉了,再也发现不了新的字体出现了;每节课敢于质疑、创新的学生也总是寥寥无几。高效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的课堂,因此,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笔者先召开小组长会议,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出来,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的弊端所在和解决之道:取长补短,每次把任务轮换一下,多训练内向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做小组的主持人;让书写不是那么优秀的学生也有机会把他们的字写到黑板上;尝试着让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刚这样训练时,真的`比较费时、费力,有时也真想放弃这种训练,但看到一张张充满活力和求知欲的双眼,笔者坚持面带微笑地鼓励、引导,笔者相信只要不断地尝试、锻炼,他们都会把动口、动手、动脑融于一体的。

  三、学生高效的“动”应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

  既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刚开始课改时,学生展示往往不到位,笔者脾气又比较急躁,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拖拖拉拉怎么也讲不到位,所以往往中途就打断学生的展示,结果往往是学生兴冲冲地上台展示,灰溜溜地回到座位。当笔者再要求学生展示时,刚开始的跃跃欲试不见了,学生个个低着头,好像笔者点到谁上台展示就是拉谁“上刑场”一般,笔者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不能尊重学生,自恃清高,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对话,满足不了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上的需求,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会出现严重的脱节,就会产生很深的隔阂。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

  耐久跑是径赛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的项目。而且耐久跑是一项长时间的单循环运动,枯燥无味,又苦又累,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考验。因此,许多学生对此产生恐惧心理。尤其是这一代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意志品质较弱,怕吃苦,装病请假。所以大部分教师一上这一内容就犯难,有的教师就干脆绕开这一内容改上其他内容。这也成了小学体育课耐久跑教学的奇怪现象。

  一、提高学生耐久跑练习兴趣必须从两方面求新

  1.内容求新

  针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既然学生怕跑,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跑的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消除惧怕感。

  2.方法求新

  新颖、有趣、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放开手脚,自然进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耐久跑教学的成效:

  二、改进耐久跑教学成效的具体实施方法

  1.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练习兴趣

  (1)创设人际情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学与玩中和教师建立起深厚感情,调动学生情感,形成最佳心理。实践证明,当你放下教师的身架与学生一起练习时,学生会以一种不一样的心态投入到练习中去,兴趣盎然。

  (2)创设环境、角色情景。运用障碍环境创设情景,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例如,创设“小侦察兵”的环境情景,使本来单一重复的练习,在各种学生自己想象的.过障碍过程中变得丰富有趣起来。用语言创设故事角色,如在草原上小兔子与饿狼相遇时,一个要活命,一个要生存怎么办呢?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小兔子和狼进行练习。

  (3)创设“胶圈、足球、篮球”等游戏情景。如,利用体育场地进行小足球运球抢球游戏,随着学生在满足球场的跑动,让学生无形中进入与耐久跑差不多运动强度的游戏中去,从而把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练习兴趣无形地转嫁到耐久跑练习中去。

  2.让学生自主结伴合作练习,降低个体心理负担,让学生的练习兴趣维持一定的水平状态

  合作练习的好处在于通过几个人之间的相互帮助、鼓励减少个体在练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能继续保持练习兴趣。就如在各种灾害的救灾中,战士、消防官兵们,他们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靠着相互的鼓励、合作创造着一个个救生的奇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自主地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内容进行小群体练习,从而让学生在相互信任与支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耐久跑的成绩。

  3.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重复练习的积极性

  赏识教育的提出者周弘在书中这样说道:孩子都很在意大人对自己的眼光,你给他投去一点点赞许的目光都能让他幸福好一阵子。所以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在公平的机会奖励下,都能体会坚持就是胜利的成功体验。如耐久跑测试,学生虽然具有力争上游的心理特点,但在现实成绩面前很容易受挫折,所以及时的鼓励是学生重复练力的最大动力。可以改革测试计分办法对学生多次测试。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每次重测就可以加分,能保持原来成绩者加5分,成绩每上升0.2秒加10分,即便低于原有成绩也加2分。鼓励大家只要全力以赴地参加,均有获胜加分机会,减轻了学生心理压力,学生马上就有了继续练习的兴趣。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

  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

  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

  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

  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

  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1-17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0-16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2-19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7-02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02-23

(优秀)《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02-14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优秀01-2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3篇06-0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篇05-1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4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