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9 10:57:4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热】《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1、“审美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力求在“诗意”与“歌韵”上突破,激发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不是很了解,我试图通过剖析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成为一个关键所在。如何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成了一个重点。而反复读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语言之情感。

  2、学习课文9—20自然段,探究,品味,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

  重点难点:

  1、重点:后生及舞姿部分。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悟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火烈、狂野”(板书)。现在,我们再次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它,去领略它,去欣赏它。请看……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复习“舞蹈”部分

  (1)、出示6-7自然段

  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

  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使恬静的阳光立即……,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生齐读:“……变得燥热了,……变得飞溅了,……变得亢奋了。”

  (2)、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3)、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二、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三、精读课文9-16自然段,感悟文本

  (一)学习“响声”部分

  1、出示9-10自然段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9小节,女生读第10小节,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也是……

  4、比较:如果去掉“隆隆……”,效果怎样?如果不用“牛皮鼓面”来比喻,效果怎样?(“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板书:隆隆……)

  5、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二)、学习“后生”部分

  过渡: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两位“男子汉”分别读12、13小节。

  1、出示12-13自然段。

  2、指名朗读。(评议)

  3、这是怎样的后生?

  4、抓住“元气淋漓”进行自读感悟。

  (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见课件)

  (3)、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教师指导、示范)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6、面对这些后生,你会怎样赞美?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见13小节)

  7、小结: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学习“舞姿”部分

  过渡:你们喜欢“舞姿”吗?喜欢的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1、出示第15自然段。

  2、齐读。

  3、这是怎样的舞姿?(讨论,板书:叹为观止)

  这里由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每句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4、拓展,看插图,在你心中还会有哪些舞姿?

  5、小结:好一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四)、体会反复的好处

  过渡: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节奏明快,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让我们读出它的激情吧!

  1、朗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让我们再次欣赏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播放视频“腰鼓表演”)

  四、研读17自然段,突破难点

  1、范读17自然段。

  2、学生大声读。

  3、交流感受。

  4、简介创作背景:

  黄土高原曾经出现过秦、汉、唐的繁荣,可是现在,黄土高原却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改革开放给国家都带来了希望,刘成章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1986年,刘成章创作了《安塞腰鼓》这篇优美的散文,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的精、气、神。

  有一首歌唱道:……(多媒体播放《我热恋的故乡》片段)

  5、齐读,加深体会

  五、略读结尾,升华主题

  1、教师引入,学生轻读18-20自然段。

  2、“它”和“她”分别指什么?

  3、给你的感觉怎样?

  4、“一声渺远的鸡啼”是什么意思?

  5、这里的“静”和开头的“静”有何异同?

  (讨论以上问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适当点拨。)

  六、总结

  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让我们记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后生,记住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成章。

  七、拓展练习

  1、练习背诵12-16自然段。

  2、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板书设计:

  舞蹈 火烈狂野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

  媒体设计:

  腰鼓表演的片断。

  一、导入:

  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有个舞蹈节目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他就是安塞腰鼓。今天,你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后,学生谈感受。——人多,场面大,磅礴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以上是我们对安塞腰鼓的认识,下面我们来看看刘成章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听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1.读课文、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你从哪里看出安塞腰鼓有这个特点的?

  3.再读课文,圈画出你欣赏的.语句。指明读自己欣赏的语句,读出相应的语气。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师适时点拨:长句、短句、排比句、比喻句、反复以及各自的作用)

  4、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有什么神奇的魅力。

  三、作业:

  以“春节放鞭炮”为题材,模仿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长句/短句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次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而是浓浓烈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朗读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

  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

  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

  (1)引读: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分别把这火烈的舞蹈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生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

  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小结: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五个比喻句,三组反义词来表现“火烈”。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火烈”在词中,这“火烈”在句中。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火烈”就是热情,就是力量。)

  (二)倾听沉重的鼓声(9—11自然段)

  1、老师读9—11自然段,问:你的耳畔传来了什么?(板书:沉重的鼓声)

  2、师: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我们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了哪些词?

  3、师:读着“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 你觉得此时观众的心情可用哪些词来形容?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3、师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4、师小结: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由表及里来表达鼓声带来的震撼力。“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学生不难理解,“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却很抽象。让学生先用词说说此时观众的心情,再让学生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此时观众被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震撼、感染,沉浸在这鼓声里了。)

  (三)走近元气淋漓的后生(12—14自然段)

  1、师:轻读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2、理解“元气淋漓”:

  (1)哪些句子写后生们的'元气淋漓?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后生?“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拓展:理解“大汗淋漓”。

  3、师指导朗读:读出“活跃、强盛”,读出“元气淋漓”。

  4、师追问: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是谁养育的?这红豆角、老南瓜是谁养育的?

  5、师小结:看着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看着这片长出红豆角、老南瓜的土地,作者又一次赞叹:齐读——“好一个黄土地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借赞“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赞黄土高原。理解“元气淋漓”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元气淋漓”的句子,让学生描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后生,再让学生读相关句子,这一难点在层层剥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迎刃而解了。)

  (四)融进变幻的舞姿(15—17自然段)

  1、师:默读第15自然段,然后观察插图,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变幻的舞姿)你的心中感受到什么?

  2、师:是啊,这一切使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人会怎样自豪地赞叹?作为国际友人又会有何感慨呢?(学生想象、交流)

  3、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读第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1)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迎神驱邪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假、恶、丑的憎恨,对真、善、美的向往,读——

  (2)师:安塞腰鼓在古代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信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读——

  4、师小结: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相去甚远。适时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古代人们是用安塞腰鼓来表达摆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就够了,这里的“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里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无须逐词逐句地进行繁琐的分析,“适度模糊”,只可意会,无须言传。)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写作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与这充满动感的描写相比,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何特点呢?请你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2)讨论,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 “静——动——静”。

  2、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我们已欣赏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静静地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

  (崔峦先生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归整体,追本溯源,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到了作者不断升华的情感历程,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妙处。)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江西傩舞)师: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内容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想编者是通过本文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4

  教案背景: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可设计2课时,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学生提前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课题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生动形象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的场面描写。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内涵。

  3、情感态度: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表现出来的激情与力量,在读中感悟、想像,为了加强感悟,做好朗读训练指导,我利用了百度搜索,搜索了安塞腰鼓的图片、安塞腰鼓的朗读视频,身临其境的感受安塞腰鼓的激情与磅礴气势。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歌颂了充满激情的生命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作者用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也表现了西北人民虽然生活贫困,却似“高粱”一样朴实、坚强、健壮。虽然身体“消

  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重负的力量;黄土高原的人朴实、健壮,充满生命的活力,相比经济发达的江南,缺了些世故圆滑,但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巨大的力量。这里的生命还在期盼“搏击”,对未来充满期盼。

  设计思路:

  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养育的后生勃发出来的奔腾的生命和感受到磅礴的气势,这种激荡奔腾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要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去体会,必须借助视频朗读,整体感受安塞腰鼓中表现出来的“激情勃发的生命与力量”,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安塞腰鼓表演的情节,感悟黄土高原孕育的奔腾的生命体现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品味安塞腰鼓的内涵,借鉴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设备、连接网络的计算机、电脑有播放影音的组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

  1、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2、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用那些词句、修辞手法来描写安塞腰鼓的?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口述:(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想象一下,安塞腰鼓给你了你什么样的感觉?用词语概括。(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

  二、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结束后)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三、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抽同学展示。朗读之前我交给大家一点朗读技巧,慢慢体会。(朗读技巧:1、声音大而不喊,体现浑厚;2、慢而有感情;3、快而不能读错,错了也不要重复。)

  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有感情要求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片段。

  四、学生任选一段,进行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纠正。2分钟

  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教学反思:安塞腰鼓的视频朗读用时在8分钟,占用了一节课时的五分之一时间,因此,在视频朗读学习之前,应该安排学生预习,标注出文中描写安塞腰鼓的词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这样便于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有效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6

  一、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歌颂了黄土高原所蕴涵的潜力和希望。作者用优美、豪放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壮阔的场面,感情跌宕起伏,写的酣畅淋漓。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句,描述出西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时那种忘情、奔放、狂野的情绪。气势充沛,激越亢奋,让人充分的感受到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本篇课文语言含蓄,内含丰富,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师生积极的讨论中来实现,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重在整体感悟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和描述的优美画面。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体会其画面美和力量美,以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文中虚实结合、以声写静等多种写法。

  知识和能力:学会理清思路,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学习用以声写静的手法描述闹声停止后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

  过程和方法:看画面,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合作、讨论,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写法。

  情感和态度: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感受蓬勃的生命力量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型:朗读课,品味课

  二、教学步骤

  ⑴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唱歌,你们都喜欢唱哪些人的歌曲呢?(学生自由发言)我明白你们都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其实,老师也喜欢唱歌,只不过我喜欢唱民歌,因为我认为流行的东西毕竟很短暂,只有那些属于大众的、民族的艺术才是永恒的,有一句名言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令世人瞩目的艺术,如京剧、川剧变脸、灯上芭蕾等。作为一个中国的青少年,你们应该了解一些。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先生一起去欣赏一种带着浓郁的黄土味的舞蹈艺术—安塞腰鼓。

  ⑵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让学生直观感觉安塞腰鼓表演的力量美与画面美。(通过音象资料的展示,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⑶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思考并向同学交流自己朗读的情况。(包括语气、语速、情绪、重音等)

  ⑷通过自读,请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通过找关键句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⑸师生共同评定朗读技巧,师生合作再朗读课文,老师读主体部分,学生读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并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为全文划分层次。(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师生互评朗读)

  ⑹分组讨论三个部分所描写的气氛:静→动→静(理解场面描写的重要手段)

  ⑺重点欣赏表演过程中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分组讨论:按作者描写时调动的各种感管,如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去领悟作者精彩的描写,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朗读自选句段并说明。

  ⑻体会结尾部分,作者在表演结束后对闹声的特殊体验。(明确这种“以声写静”的写法。)

  方法:①让学生用双手敲击桌面的声响来体验。

  ②老师举生活实例或好的比喻句来示范。(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描写技巧,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⑼讨论:作者描写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是为了抒发什么感情?(师生共同讨论,自由发言。老师把学生引入到国家开发大西北的主题上来,提高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⑽总结全文。

  三、精彩片段

  ⒈

  师:表演过程中,作者始终贯穿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赞美之情。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这种感情的语句吗?

  生:能!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句。

  师:下面老师就当你们的解说员,给你们朗读一遍课文,把你们带进那表演场面中,老师读到精彩的地方,你们就大声地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行吗?

  生:行!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场面!让我们有一种

  身临其境之感!老师有些地方读得较快,重音不够突出!……

  师:现在我们分六个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作者是怎样虚实结合,描述所见所闻所感的?请同学们选出精彩语句与大家交流。

  生一:作者的所见有“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两句写出作者看见舞姿一开始时的强烈感受,是实写。(这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一组排比句是作者看到火烈的舞姿后产生的联想,是虚写。

  生二:“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一句是实写作者所听到的;“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一组句子是作者听到鼓声时产生的联想。

  生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是作者看见豪放的舞姿体会到的力量美。

  生四:“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作者所见和所感的结合。

  ……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很好的例子,也说明的很好。现在就请你们自由的.选择一些再在小组内朗读。

  ⒉.

  师:我们没有机会亲自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老师播放的画面中也没有敲鼓的响声。为了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安塞腰鼓的壮阔,下面我们把桌面当鼓面,由慢到快,由弱及强地敲击,然后静静的聆听耳畔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学生敲击后回答)

  生一:“我听到了老师清晰的脚步声和老师们的呼吸声。”

  生二:“我听到了电视机的电流声,还有窗外一声清脆的鸟叫。”

  生三:“闹声戛然而止时,我好像一个人来到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小路上。多么的陌生!”

  生四:“当所有声音都停止的时候,我好象一个人躺在了一片大草原上,天空是那样的辽阔!”

  ……

  师: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你们能讨论一下这种写法吗?用平时不容易听到的声音来突出环境的静,这是什么写法?

  师生讨论明确:以声写静。

  老师列举一些优美的比喻句来示范如何描写人对闹声突然停止时的特殊感受。(下去后把自己的体验写成一百字以内的片段作文)

  (以上两个片段重在加强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文质皆美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欣赏其画面美,还是学习其语言美,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所以要多方面给学生直观的感觉和良好的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是很必要的。我在启发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情景方面做的比较好。训练朗读技巧和片段仿写上也较成功。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并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在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空间上还不够充分;学生质疑的机会还给的不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7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

  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

  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可能回答:听完萨克斯让自己心情轻声…看完安塞腰鼓的影像使自己激情澎湃,被那激昂的场面所震撼…

  教学活动3

  1.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教学活动41.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教学活动5

  1.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教学活动6

  1.大家讨论

  师:作品怎么会给我们展现这么磅礴的力量、亢奋的生命、火热的激情、恢宏的场面,让人的生命得已自由的挥洒?作者到底想给我们表现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1)中国改革开放于1978年12月,80年代,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得省城,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诗情浓郁,神经敏感的刘成章先生岂不怦然心动。很自然,这一刻,家乡陕北那雄浑、粗犷、刚健、力量十足的安塞腰鼓---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与眼前的一切都完美的糅合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的中国冲出一切束缚、羁绊、闭塞、痛快淋漓的生活么?不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代的激情自由挥洒的真实写照么?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生命自由释放的同时。更是当今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学,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呢?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中国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教学活动7

  1.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教学活动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资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质疑问难、小组谈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西北高原人民生命中奔放的力量,理解阳刚之美。

  教学重点:

  朗读,体会恢宏气势,体会铿锵激越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播放画面(导语):

  上节课我们随着鲁迅先生去江南水乡看了一场社戏,领略了那里的柔情美,今日呢,我将要带同学们去探访一下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刘成章先生。

  二、研习课文

  听读,整体感知

  1、接下来我们将从刘成章的文字中去体味活力的腰鼓。请同学们欣赏《安塞腰鼓》电视散文朗诵,在听的过程中标出课文的生字词,同时注意把握语言的节奏以及语速的变化。(电视散文朗诵)

  2、听了范读,此刻请同学们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你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爽、美、安逸、巴实、地道的很、震撼、痛快、亢奋、让人浑身变得很有劲了,充满了力量……)

  3、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和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以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选读,感受气势

  如此豪放的腰鼓,如此活力飞扬的朗读,是否也触动了你朗读的愿望?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文字,大声朗读它。读中在轻重缓急上不能把握的时候就举手问教师。最终我们请同学朗诵表演。

  品读,学习语言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资料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全班齐读或者放录音)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内部的排比,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4)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比喻修辞,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配合音乐、看画面齐声朗读。)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而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安塞腰鼓的形与神结合起来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神”的纽带。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活力,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三、拓展运用:

  安塞腰鼓,它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它是一幅鼓在搏击、情在燃烧、人在奋发的北国风情图!它给以了我们强大的震憾,今日教师还将带着同学们再走进另一个震憾。欣赏影片:《千手观间》,它是由21个又聋又哑的人表演的。这21又聋又哑的人,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震撼!欣赏后请你请你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把你刚才所看、所想的汇入你的笔尖,向同学们传递你的心灵上震撼。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一曲荡气回肠的《黄土高坡》声中,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黄土高原,学习第14课(读题安塞腰鼓)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赞叹安塞腰鼓的话?是那一句?(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好”)

  那么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好“?

  (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二.感知“腰鼓”

  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6—17自然段,分别在这四个方面中划出让你感受到安塞腰鼓“好”的句子,并在边上写写批注。

  小组合作:

  一读:在小组中朗读你划出的句子。

  二说:说说你的感受。

  三补充:互相补充

  三.情动“腰鼓”

  教师评价小组合作。

  首先让我们一起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这一段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好”?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排比,有气势,鼓声激荡。(来,读一读,分享你感受到的气势)

  2、比喻,读一读这些用来打比方的词:有力量有气势的东西,让人心潮澎湃。

  3、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4、是的。读着这样激动人心的文字,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还原了这场粗狂豪放真实场面。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看到更多、听到更多,谁能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______一样,是喧腾的鼓声;

  ______一样,是;

  5、多好的理解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争取读出这种气势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1、找出相对意思的词,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安塞腰鼓的感染力;

  2、指导朗读,理解体会场面的火烈。

  此时的空气已不再冰冷,此时的阳光也不再恬静,此时的整个世界都亢奋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样的场面吧!

  看了视频,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心潮澎湃,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此时此刻,你想怎么称赞这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

  师过渡:安塞腰鼓不仅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在听觉上,更给人剧烈的震撼!在鼓声这一段中,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好”?

  ▲鼓声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种激情甚至把你感染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

  1、为什么“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

  多么奇特的想象。来,男生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仿写练习

  沉重的鼓声还会碰撞在哪里?用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

  是啊!铿锵雄壮的隆隆鼓声,一锤又一锤、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敲击着我们心。让我们忍不住大吼一声:生齐:好一个()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好不止于此,还好在那群击鼓的后生。

  ▲后生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从这一段中你感受怎么样的后生?(元气淋漓)

  “后生们的胳膊……”,朗读体会,排比句式的气势;从“震撼、威逼、烧灼”三个词来理解体会后生们的生命力活跃而强盛。

  2、(师相机介绍黄土高原的生活)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土地,风沙、干旱,让很多地方寸草不生。然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生们的,用他们的胳膊、腿、全身——!

  3、同学们,为什么这里不用敲击,而用搏击?

  是啊,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

  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他们用坚韧和顽强与命运——搏击;

  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他们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舞姿部分好在哪里?

  ▲舞姿:

  1、这是什么样的舞姿?(叹为观止)

  (充满了力量的舞姿、呼呼作想的舞姿……)

  所以这样的舞姿使人(战栗于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2、理解“叹为观止”的意思(因看到的事物美妙到了极点而赞叹)

  看到了什么?怎么样赞叹的?(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

  3.齐读17小节(轮读的方式)

  是啊!当你置身于这样的火烈、豪放、壮观、叹为观止的景象下,人、鼓、声、舞都融为了一体,此时,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让我们一起读好第十七小节。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怪不得作者反复赞叹道:好一个安塞腰鼓!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刘成章通过各种修辞手法以及饱含激情的笔墨让我们领略到了安塞腰鼓和黄土高原人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再来赞一赞:

  “好一个安塞腰鼓!”

  读板书

  板书设计:

  火烈豪放

  好一个震撼人心安塞腰鼓!比喻

  元气淋漓排比

  叹为观止反复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想听录音呢,还是听老师读?),听老师读,那老师有要求,大家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你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多媒体出示下列生字词)

  (1)亢奋(kàngfèn):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昏暗。

  (3)羁绊(jī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zá):繁杂。

  (5)蓦然(mò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wéiguān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rán′ér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初步分析课文:

  (1)师: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

  师明确: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我们来看看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的特点,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

  师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

  (3)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出现,构成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间隔反复;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师明确:间隔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4)其实,为了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的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

  1、师:下面我们就共同进入朗读品味阶段。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

  (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打分,点评。)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多媒体显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教师摘要出示: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找出来,一起探究。

  2、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多媒体选择演示)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

  (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

  (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

  (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师小结: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揣摩,也有待于你们今后的阅读来补充。

  五、小结、布置作业。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咱们南方也有我们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长兴的“百叶龙”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舞遍了大江南北,请大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长兴的“百叶龙”的表演场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10-07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10-07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0-07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教学设计10-07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10-27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10-06

《安塞腰鼓》的教学反思10-07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范文10-06

安塞腰鼓教案10-10

安塞腰鼓的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