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22 12:28:2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诗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人》教学设计

《诗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3、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4、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

  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一、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请几位同学背诵上节课诗词。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 正音、识字:

  卉(huì) 勰(xié) 瀛(yíng) 滹沱(hū tuó)蕃(fān) 瀼(ràng) 涪(fú)

  三、 解析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

  诗人

  诗文

  物候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 白

  王安石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 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杜 甫

  “西川有杜鹃…”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陆 游

  《鸟啼》

  侯鸟与农事的关系

  ●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本99页《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板书)课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上节课让大家预习课文,并查找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现在有那位同学想和大家一块分享劳动成果?(找2-3人)教师总结。(多媒体显示)

  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2.用三分钟的时间通读课文,然后找同学简述所讲主要内容。(注意字词)

  卉(huì)  勰(xié)  瀛(yíng)  滹沱(hū tuó)  蕃(fān)  瀼(ràng)  涪(fú)

  二、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达到提高积极性的作用)

  提示: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及目的——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我们要了解这些知识,使之服务于人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以上是说明诗中植物的变化所昭示的物候学知识。除此,作者还举例说明诗中关于候鸟的诗句也表现了这一点。唐代诗人杜甫“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咽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告诉了我们杜鹃的分布:南宋陆游的《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不仅证明诗人是留心物候的,而且还用以预报农时……等等

  2.课文第二段引用了黄宗羲的一段话,仔细阅读,说说他的含意及其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这段话是说大诗人能够真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并将自然万物及其变化凝于笔端,故其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

  三、精读课文,细节体会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黑板,分别写出他(她)所找出的说明方法,然后请其他男女生上来补充。写完以后再分别请男女生找出每种说明方法的依据,其他人补充。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一种游戏式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获得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学生只要说出课文运用的主要方法就可以。)

  (课堂总结)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四、课后练习

  除了作者所举的例子之外,还有很多诗句包含物候学的知识,请同学们找出几句,并适当的作出分析。(不少于三句)

《诗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

  2、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阅读品味,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请几位同学背诵上节课诗词。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至1974年,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三、题目解析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四、正音、识字:

  卉(huì) 勰(xié) 瀛(yíng) 滹沱(hū tuó)

  蕃(fān) 瀼(ràng) 涪(fú)

  五、解析课文

  1、欣赏课文中出现的几首诗:(听诗歌的朗读及解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

  诗人 诗 文 物 候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变。

  李白

  王安石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物候有区域性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润之《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杜甫 “西川有杜鹃…”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陆游 《鸟啼》 侯鸟与农事的关系

  六、拓展延伸:

  请你搜索自己积累的诗词,归纳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生完成于联系本,师加以适当指导。)

  七、归纳:

  处处留心皆学问,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

《诗人》教学设计3

  学习内容

  诗歌《星月的来由》、《夜晚》、《星星》、《夜晚的天空》。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这一组诗歌,让学生知道诗歌中特别的比喻句,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让诗歌更像“诗”。

  2、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写作兴趣。

  学习过程

  一、 猜谜语,引课题

  1、猜谜激趣:

  夜里棋盘在天空, 棋盘大大棋子多,

  只能看,不能下,只能数,不能拿。

  (打一自然物) 谜底:

  青石板儿石板青,青石板儿挂明灯,

  若问明灯有多少,天下无人数得清?

  (打一自然物) 谜底:

  2、学生介绍自己对星星的认识。

  师:在孩子们眼里,星星不仅美丽,还富有灵性。我想,如果是诗人看到这满天繁星,他们又会把星星比作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人眼里的`星星。

  板书课题:诗人眼里的星星

  二、读诗歌,悟诗情

  学习《星月的来由》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抽生读,想:诗中写了什么?

  (树枝、天空、窟窿、光亮、星星、月亮)

  3、你还读懂了什么?诗人把星星比作了什么?

  (诗人用到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空写的很神秘。诗人把星星比作了从天空的窟窿里透出的光亮。)

  三、品诗歌,同分享

  学习诗歌《夜晚》、《星星》、《夜晚的天空》。

  1、出示阅读提示:

  (1)、大声朗读诗歌,思考:这三首诗中,诗人分别把星星比作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2)、你最喜欢哪种比喻?说说你的理由。

  (3)、这一组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2、填写学习单。

  学习单

  篇名

《诗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课文后关于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简评的理解。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伟人的感情,以及对民族不朽的贡献。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毛泽东诗人与领袖的双重身份。

  2、教学难点:精当的比喻,巧妙的构思。

  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适当辅以点拨。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2—4—9)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回忆《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由此导入本课,明确毛泽东是——诗人+领袖

  2、整体感知

  (1)熟读成诵。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2)把握全诗思路。

  关键:理清领袖与诗人这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是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

  3、互动研究精读全诗,理清诗中一些字词句的含义:

  (1)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2)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3)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4)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4、诗人与领袖的联结点

  把领袖开国创业比做酝酿诗作,从而巧妙地刻画了领袖形象,赞颂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5、探究思考作者化用、引用毛泽东作品中的诗句的作用。

  使诗作有了深度,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诗人的气质、领袖的风采。

  6、毛泽东作品推荐

  (1)《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4)《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7、组织学生课外收集毛泽东的其他作品

  布置作业:

  收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两首,并认真抄写到自己练习本上。

《诗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诗人》教学设计6

  教学要点

  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蕴,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清晰表达出来的。

  教学设计

  一、学习《一个深夜的记忆》

  1.简介作者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朗读

  3.解题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4.诗歌结构

  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

  5.赏析第一节

  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使得一幅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是一种错觉,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第三句“开门还是黑夜”,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颇含深意。因为诗人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他此时虽在延安,但是整个中国还在黑暗之中,因此这一句也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这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6.赏析第二节

  在第二节诗中的“仿佛”一词,它不是一种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于是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象。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赏析第三节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8.赏析诗歌语言

  ⑴精炼。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形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以现实的真实感受。

  从以上对这三行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诗人在十八个字里隐藏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精练的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⑵准确

  诗中“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几句诗,需注意“仿佛”一词。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有星流过旷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赏和学习。

  ⑶寄寓深刻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9.问题探究

  这首诗初读不大好懂。先不看分析评论,反复诵读原诗,读完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用“读书摘记”的形式写下来,与同座交流;然后阅读分析评论,看看哪些与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的更深入,哪些你原来的理解不够准确,应加以纠正;最后在原诗旁边加批注。批注时可以引用评论文章中的话,更希望有你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

  讨论:对下面这两行诗应该怎样理解?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时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惟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对此,诗人曾卓有很透辟的分析。

  二、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作者简介

  曾卓(1922—20xx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

  2.解题

  这是一篇精悍的评论诗歌的文章,作者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诗歌的概括性的评价,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3.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

  第二部分(§2—§5)作者阐发了诗歌的意境,探索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

  第三部分(§6)作者简练而准确地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4.赏析写法

  ⑴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见解独到、新颖

  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评论,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为它是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而写的。“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爱”而把它作为议论的话题。这是所提到的偏爱,也许是出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品味等,也许还包含了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从古到今,好诗被忽略的很多,问题是诗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诗。

  从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评论来看,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受到了他的重视。所以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才是文学评论所追求的境界。

  三、布置作业

《诗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说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在学习最后几个自然段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网络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诗的文字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意思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

  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学生网上搜索《再别康桥》,欣赏朗诵,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师介绍: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的世界,去体会诗的奇妙,去感受诗人的魅力与神奇。

  板书课题《诗人》

  生齐读板书

  二、初读感悟、引入情境。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型。

  用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

  教师出示:衬、醉、齿、幅、悟、察。检查学生认读并交流记住字型的方法,对容易出错的地方重点提示。

  2、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3、师小结: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XX小组在读的时候还注意了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和重点的词句做上了记号,这个方法非常好,希望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

  三、精读细品,体会诗意。

  1、出示第一组诗。

  2、自由朗读诗句,想一想,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如何呢?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句。(两句诗中共出现了五种颜色:绿、白、红、蓝、银,出现了四种事物:荷叶、荷花、天空、白云。碧绿指的是荷叶,银花和白絮都是用来形容白云的。)

  (学生学习情况预设:诗中的事物学生应不难找出,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然后通过这些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丽的景色和文字的神奇魅力。如果学生没能找到,教师应予以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受诗句所勾画的美丽画面,体会文字的魅力和神奇。在学生谈理解和体会时,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诗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3、诗人真是了不起啊!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谁来夸夸咱们的诗人。

  通过夸一夸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文字、诗句作用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评价时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

  (预设评价语:1、说得真好,我代表诗人谢谢你!2、看来,你真得很喜欢诗人,希望你以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4、齐读课文1、2自然段。

  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诗人,我认为诗人的诗非常神奇,他能用文字创造出许多奇迹。诗人除了是大画家,他还有其他的本事。

  5、出示第二组诗。

  (1)读一读,说说你的收获。

  (2)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想法和学习情况要及时掌握。)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预设:学生应能理解这组诗,甚至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诗人是音乐家,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理解,除错误的以外,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同时要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知道文字也能说话,能静也能动。)

  学生说完以后,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评价:1、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你真了不起。2、读的真好,公鸡用声音指挥太阳,这情景太有趣了。3、通过你的朗读,文字仿佛都活了起来,真是神奇啊!4、如果能边想象边读,你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师:诗人真是神奇啊!他能指挥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在他的手中,文字也变的神奇起来,能发出声音,能制造我们平时难以看见和想象的画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神奇、文字的神奇吧!

  6、齐读课文3、4自然段。

  师:诗人是大画家、是音乐家,他还是个魔术师呢?他的魔术是怎么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表演吧!

  7、出示第三组诗。

  自由朗读,说说诗人是怎样变魔术的?

  (1)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

  (应解决的几个问题是:诗人把什么变成了人?诗人把人变成了什么?这个魔术神奇在哪呢?)

  谁能把这组诗读一读,帮我们的诗人完成他的魔术。

  (预设评价:1、你的魔术变得真棒!2、读的真好,我相信如果你也能成为出色的诗人魔术师。3、你的魔术有破绽哦!斜阳似乎没醉呀,听起来怎么还是像太阳不太象人呢?)

  师:诗人伟大的魔术师,没有哪个魔术师能像诗人这样神奇,我们一起配合来完成这个魔术,好吗?

  8、师读第5段,生齐读第6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会。

  诗人是大画家、诗人是音乐家、诗人是魔术师,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让我也感受一下你们的神奇。

  从画家、音乐家、魔术师中选一个进行练笔。

  (预设评价:XXX诗人是位画家,他的笔是彩笔,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他笔下的色彩是多么丰富啊!他勾画的图画是多么美丽啊!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引导学生向老师这样来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

  五、网上拓展阅读。

  让学生搜索自己喜欢的诗人的作品,读一读,体验诗句的神奇魅力。

  六、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练笔:学当小诗人。

《诗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能力: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有关屈原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屈原的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谈话引入课题

  1。你能说一句你印象较深的孔子的名言吗?

  2。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揭题并板书

  爱国诗人——屈原

  三、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第55页,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学结果。

  2。补充交流课前搜集屈原相关资料。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相应的补充。

  (1)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

  (2)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诗歌体裁,即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其中,可以讲解有关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离骚》中的部分诗句,突出说明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沉热爱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三)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四)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四、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诗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能力: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

  2.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有关屈原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屈原的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谈话引入课题

  1.你能说一句你印象较深的孔子的名言吗?

  2.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揭题并板书

  爱国诗人——屈原

  三、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第55页,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学结果。

  2.补充交流课前搜集屈原相关资料。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相应的补充。

  (1)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

  (2)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诗歌体裁,即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其中,可以讲解有关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离骚》中的部分诗句,突出说明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沉热爱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三)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四)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四、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附:板书设计

《诗人》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伶牙俐齿、呈现、真谛”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细细品读体味诗句,情感熏陶,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了解全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使孩子们感叹文字的强大生命力与变换无穷、净化心灵的魅力。

  教学重点:

  精学课文1-5自然段,品读体味诗句,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本课1-5节中的诗句是教学重点。要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体味,是帮助理解第6自然段总结段落乃至理解全文大意的途径与关键。)

  教学难点:

  品读体味诗句。

  教具安排: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个神奇的人,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人(板书课题),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看看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3.通读课文,正音。

  4.回答: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师过渡:真奇怪一个诗人在作者眼中竟然能融画家,音乐家等五家为一体,太不可思议了。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呢?

  三、精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师:出示诗句:

  “一池碧绿,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

  “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2)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指名生谈感受。

  (4)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色彩美。

  (5)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用文字)板书:用文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诗句

  “哗啦哗啦的雨声,吱吱喳喳的虫鸣,大自然的组曲想起来了。”

  “公鸡的歌真了不起,喔喔喔——把黑夜拖走,喔喔喔——把太阳吊起!”

  (1)自由朗读

  (2)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特点与差别,有的是雄壮之声,有的则是细碎活泼之声,它们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都是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音乐家。同时读出公鸡那了不起的感觉。

  (4)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多动听的声音呀!诗人本领真大,能让沉默无声的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你们觉得诗人了不起吗?诗人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学习“绘、衬”等上排6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衬”是衣字旁,多一小撇;“斜、醉”俩字注意左右边的间架结构,都属于左紧右松型的,“哲”注意上大下小,而不是上下相当,上半部分左右不要离得太开;“齿”,注意下半部分的比例,人不要写得太小或太大,下面竖折竖的大小也要适中。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抽读生字卡片。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诗人真是了不起,可以成为画家和音乐家,还记得诗人是怎样使文字绘出色彩斑斓的图画与奏出悦耳的美妙音乐的吗?(回忆,背诵一、二自然段以及诗句。)想知道诗人还有其他了不起的地方吗?

  三、精学3-7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

  “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

  “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

  “什么东西最具破坏力?是自满!”

  “自满破坏的是什么?是前途。”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诗人除了是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以外,你们知道诗人还是什么家吗?(文学家)从哪里知道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指名或齐读第五自然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为什么说诗人给文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令平凡变得不平凡了呢?结合前面的任意出现的一首或几首诗句,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本段。)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钦佩的语气。

  师:是啊,这就是诗人,当你读这那些美妙的诗句……(师感情范读第6自然段,此段也是前1—5自然段的总结段落。)理解“真谛”一词。(做人的深刻道理)

  师:诗人是如此的伟大,了不起,你们喜欢诗人吗?你们钦佩诗人吗?你们想成为诗人吗?不要以为老师又在吹牛,其实呀,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你们按照下面这样做了,你们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诗人!齐读第7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学习“具、幅”等下排6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具”字里面三横;“肯”字注意上窄下宽,中间一横最长,“察”注意上中下结构,注意中间部分的写法与比例。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板书设计:

  画家

  音乐家

  1.诗人 魔术师 神奇(用文字)

  哲学家

  文学家

《诗人》教学设计11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的声音,增强对声音的敏感性,并尝试利用嗓音模拟多种声音。

  2.利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多种功能,提示幼儿进行诗歌创编。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嗓音模拟秋天里的声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件提示进行《秋天的声音》诗歌创编。

  活动准备

  1.电子交互式白板。

  2.大自然中一些声音的录音与秋天相关的照片、图片。

  3.朔料袋、豆子、矿泉水瓶、废旧报纸、杯子、一次性筷子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候

  播放《好朋友问候歌》,互相问候,打招呼。

  二、感受秋天的声音

  1.师:今天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秋天里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听(竖起小耳朵)猜猜,他们是谁呢?

  哦!(原来是秋天的风爷爷吹来的声音,是秋天雨姑娘的声音,是秋天的小鸟唱歌的声音)

  2.播放与声音相关的图片

  3.小结:秋天里阵阵秋风为人们赶走夏日里的闷热,送来了凉爽,阵阵秋雨为成熟的庄稼进行最后的浇灌,农民伯伯丰收啦,小鸟也发出喜悦的叫声,小朋友们在落叶中高兴的玩耍,这些大自然里发出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

  4.你能试着模仿发出这些声音么?

  三、秋天里的小诗人

  1.出示《秋天的.声音》图示,合奏“秋天的奏鸣曲”。

  师:很好,小朋友们都能掌握它们的声音啦,老师找到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请你们来当“配音员”。

  2.教师出示图例,幼儿根据图片创编诗歌。

  例:听听,秋天的声音,叽叽喳喳是小鸟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哗啦啦哗啦是秋雨的声音。

  3.师:小朋友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呢?

  4.幼儿创编诗歌,尝试用嗓音模拟发出秋天里的声音。

  5.师:刚才小朋友说了一些声音,像啄木鸟为大树治病的声音,可是用我们的嗓音模仿不出来,怎么办呢?

  6.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指尖用敲击地板发出声音。

  7.出示老师准备的道具,幼儿尝试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请你们试一试他们能发出什么声音,然后用“听听,秋天的声音,XXXXXX”表达出来。

  8.师:“我们都是秋天里的小诗人,完成了美妙的秋天奏鸣曲。”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继续寻找秋天的声音,并且尝试发出它们的声音。

  附诗歌:

  《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小鸟在枝头的对话;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秋风在温暖的叮咛。

  活动总结

  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注重个体差异。突破教学难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光靠老师讲,幼儿很难弄清楚,让幼儿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进行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实现了教、幼之间的互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在本节课中还在于兴趣的激发,幼儿很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我还采用声音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幼儿创编提供灵感。引导幼儿从看图创编到发挥想象进行创编。层层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诗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钢琴诗人是谁04-20

王冕诗人的资料10-12

假如我是诗人作文10-05

关于描写诗人的好句07-15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12-12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精选)教学设计08-18

教学设计04-19

经典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