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6 11:42:3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能找出生活中成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是对回顾与交流部分知识进行复习。

  一、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

  ①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复习,并收集相关信息,课上展示。

  ②以小组形式展开交流、反思,然后组织汇报。

  ③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

  二、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可以列表。

  (2)可以画图。

  (3)可以用式子表示。

  教材创设了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表格、图、关系式、自然语言等方式来描述这一关系,使学生体会刻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多种形式,并促使学生在几种方式之间进行转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再举出一些实际问题或鼓励学生提供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多种方式表示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语言、板书等形式将几种方式进行对应。

  三、举出生活中数学中一量虽另一量变化的例子。将学生的视野由正比例、反比例拓展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教材的特点,学生只要举出例子就行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清楚谁随谁变化,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格、兔等大致的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数下83-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6题。

  教材分析:教材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主要是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3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4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5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

  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3)完成第6题。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从而自然进入复习序列,从比到比例。

  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接下来比较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奠定基础。

  对比和比例进行比较,强化理解,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复习解比例。

  应用比例分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xx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高度/㎝3020xx105

  底面积/㎝210152030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xx=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噶关信息的方格图。教师先示范描一两个点(边讲解边示范),你们会描点吗?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象判断一下,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追问:你是怎样判断打750个字用多少分钟的?估计7分钟、10。5分钟呢?打450个字、625个字各用几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知道今后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吗?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考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学生根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根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先让学生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学生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习;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接下来,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写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在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以及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用比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先分小组量一量人体有关部分的长度,再按要求写出部分长度的比,再求出比值。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比较,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活动,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能较好体现比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练习与实践”第3题结合直观的图片,先让学生按要求写出一些比,再估计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通过计算加以验算。这里的估计即可以依据每一个比中前项和后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依据相应长方形图片的形状,因而这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比例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的`内在联系;“练习与实践”第4题是解比例的练习。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5题提供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各类土地资源面积进行比较的百分数,要求学生把其中一些用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改写成用比表示,并交流从这组数据中所获得的其他信息。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百分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各自特点,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写出一个房间中两种地砖面积的比,再让学生联系这个房间算出这两种地砖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通过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学难点: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94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1-6题,其中“练习与实践”第2题作为课前活动,“练习与实践”第1题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板书在黑板上,男生24人、女生27人。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比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的意思,一般表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8/9,男生和女生人数是除法关系;“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由比24:27化简而来,回忆比的基本性质;体会“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9:17”答案由来的多种途径。

  ⑵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交流头长和身高的比,让多名学生将自己头长和身高的比和比值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取近似值,整理答案,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比值一般很接近的,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⑶整理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并矫正;根据写成的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沟通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一致性;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体会和比例的关系。

  ⑷整理解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在解比例中运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⑸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说说对表中百分数的理解,交流我国东西部各自的特点;掌握把两个数量的百分数关系改写成比的一般方法,用对应的分数表示前项和后项,再化简。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说说得到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比的思考过程,因为每块地砖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转化成块数来写出面积的比;交流问题2的解决过程,体会比的应用。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比例

  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方法结果

  求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前项除以后项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例1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教科书六上P71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P75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例1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 )÷10=0.6=( )%=( ):( )=

  2.把:化成最简单的比是( );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 ),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

  6.如果A×=B×,那么A:B=( ):( ),当A=0.8时,B=( )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03-07

《正比例》教学设计10-07

正比例教学设计01-06

《正比例》教学设计02-12

《反比例》教学设计05-11

《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10-08

有关《正比例》的教学设计10-07

《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10-07

关于《正比例》的教学设计10-07

苏教版《正比例》教学设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