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7 07:36:5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饮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饮酒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饮酒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

  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以酒引入本诗。

  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

  (1)学生自由诵读。

  (2)全班齐读。

  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

  (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

  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

  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

  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

  【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

  (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

  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

  (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

  全班一起吟诵。

  五、板书设计:

  唐令西

  饮酒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十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叙事道理 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 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饮酒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重点)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难点)

  课堂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饮酒》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古诗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2、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3、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喧: 相与:

  辨: 忘言:

  (2)初读诗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录音《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散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2)艺术特色: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检测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4、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五、反思总结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饮酒导学教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饮酒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3、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2、理解陶诗的思想内蕴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诵读法、小组讨论引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本诗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文化,注入了我们很多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我们的历史,只怕大部分的酒都让诗人喝去了。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酒的`诗词,并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今天学习的陶渊明的这首《饮酒》,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诗人抒发的什么情感。

  (二)走近诗人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

  2、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读全诗,然后请两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录音

  (四)诗文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改写为现代文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五)合作探究

  1、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那么请找出句子中的两个重要的动词,并加以分析。

  2、有人提出把“悠然见南山”改成“望”,你认为怎样好?为什么?

  (六)课堂背诵

  饮酒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教学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按照本人“课前三分钟演讲”序列听说训练计划,八年级为推介课外古诗词,每节语文课课前一首,学生轮流完成,并要求所有学生背记之。按惯例第二学期临近期末要对此进行活动小结和检测。碰巧本册教材第30课是《诗五首》,故借此检测学生对古诗的学习鉴赏能力。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思考表达,学生充分运用实践中的诗歌鉴赏经验,学会举一反三,增加积累,扩大课堂容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诵读法,联想法,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我们学过他哪些诗文?(生答)

  指名简介作者,出示灯片: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私谥靖节。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青壮年时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欧阳修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文天祥《海上》:王济非痴叔,陶潜岂醉人。得官须报国,可隐即逃秦。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二、解题

  请学生完成(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补充:(多媒体展示)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我家居无事且少欢笑,加之秋夜已越来越长,偶尔有好酒,便没有一晚不喝。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干杯,瞬间又醉了。酒醉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自娱。于是,诗句渐渐增多,所写之辞没有加以选择,也无章法次序。姑且请旧友帮忙誊写并稍加编排,以此供欢笑罢了。)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可见,《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诵读品析

  回顾推介古诗词方法,感受诗歌之美。

  (一)“我来读”——感受韵律美。

  1.朗读全诗,小组内交流,推出优秀者。

  2.班级交流:请学生朗读,并提示节奏划分。

  (二)“我来讲”——感受意境美。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意?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说说你对“东篱 ;、“秋菊”、“南山”、“飞鸟”等意象的理解。

  “东篱”:(多媒体展示)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红楼梦》

  可见“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秋菊”:为什么要采菊?采秋海棠,采秋天的菠菜不行吗?采菊:晋代,秋天采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长饮长寿。

  (多媒体展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落”在这里是初开、初放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代诗人郑思肖《寒菊》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稹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渊明的知心合意。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南山”:“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飞鸟”:“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三)“我来品”——

  1、感受情感美。

  重点理解两个词:“心远”与“悠然”。

  (1)多媒体资料展示,教师补充:四次入仕(——知人论世)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恰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一时间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不过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这样他内心深处里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隐居园林。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陶渊明是这年八月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当时官场潜规则,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索要贿赂。因此,这些县令无不巴结献媚。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为过,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认为若以此那就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2)根据以上背景材料,说说陶渊明心远离了什么?“心远”之后获得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远离了名利场上的角逐。远离了官场的钻营取巧,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腐化堕落……远离了这一切,作者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一种从官场退隐的轻松和喜悦。

  陶渊明迫于无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选择了一条隐居的人生之道。

  (3)再读材料:

  隐居方式——

  由于玄学影响,魏晋人士往往重“意”轻“形”,认为隐逸并非只有蛰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种形式,比如玄学大师郭象在《庄子·逍遥游》注中说道:“所谓尘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认为“真隐”与“假隐”的区别,并不必执着外在形迹,只要是内心超然物外,隐于朝市与山林无异。当时的人王康琚有首诗说得好:“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帘首阳,老聘伏柱史。”“大隐于市”就成为后人常用的一个成语。

  在左思的《招隐》、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隐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无人之处,可是陶渊明不是。他“结庐在人境”,和农夫野老结邻,生活在人间世界。“而无车马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原来所归属的那个官场的集团,已经跟那些人没有什么来往了。

  (4)明确:

  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是归隐后的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悠闲,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2、感受语言美

  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教师提问:

  ①“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②“山气日夕佳”这个“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在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让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3、感受理趣美

  读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一样,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应当心远、自然、无为、自由。

  诗人在这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之中体会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

  (四)“我来写”——古今合韵

  穿越时空,跟陶渊明来一次心灵的契合(《饮酒》改写)

  把一座茅屋,修在人来人往的地方。

  心居之,身倚之,

  然而我却丝毫感觉不到,俗世的喧嚷。

  有人问我,为何你的心能如此静躺?

  那是因为,我把它放置在一个远离尘嚣的远方。

  菊花处,樊篱旁,

  悠然抬头,满眼庐山色,

  锁住我迷醉的目光。

  青山间的流岚雾霭啊,

  因着黄昏追逐阳光。

  那结伴归巢的飞鸟啊,恋着旧林。

  守住信仰,真者自然存,存者且会真,

  生活,本就应该不思不量。

  四、“我来诵”——配乐背诵,结课。

  1、学生背诵全诗。(配乐)

  2、教师总结全诗: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在这首诗里,有“结庐人境后”心灵的宁静,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他这种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条艺术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这也许是本诗具有永久魅力的奥秘吧!

  这么优美的诗,同学们把它熟读、背诵,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

  3、出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背读积累。

  饮酒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教学设计 篇10

  一、 教学设想:

  1、 朗读作为基础;

  2、 品析欣赏作为难点;

  3、 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二、 教学过程:

  1、 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3、 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一)、读节奏、重音、情感

  1、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2、再听录音,圈重点再读

  3、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讨论思考:

  1、 找出诗中描绘了那些画面;

  2、 以诗中画面为参照物,想象它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丰富的画面;(最好用描写的语言)

  3、 通过这些画面悟出作者写这些画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给读者什么启迪?

  二、悟(讨论)

  过渡: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心静自然美”的人生真谛感受到了作者陶醉于山水的情怀但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觉得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跃然纸上,作者开始心态似乎有点反常,虽然居住在“结庐”,但无“车马喧”的感觉,但继续再看,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他是“心远”的原因 其实我们学过《陋室铭》,意境也很相似,但句式对称整齐,我们能不能用对称的句式将本文的意境再写一写

  三、写

  下面是一同学习作: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过渡:我们知道学诗不仅要学会读、悟,其实背诵默写也不可忽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篇课文背诵默写?(单独背,一人上台默写其余的用本子默写)

  四、说

  过渡:《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其实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场,上至达观贵人,下至贫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那么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故事?

  (请同学说故事)

  酒虽然闻起来香,喝起来醇,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吞噬灵魂,危机生命那么你可不可说一句有以“酒”为话题的或格言,或俗语或听到的歌词来让我们一起或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或从中吸取教训

  请争先恐后继续按以上的句式说话

  小结:不管是写,还是说,我感觉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有刻意从书本中学来的,有无意从茶余饭后听来的总之,只要我们留心,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是否从《饮酒》中有所感悟:吃了三餐,高兴了不要失态,忧愁了不要乱饮因为生活给予每个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幸福的含义却相同,谁接受了生活的给予,谁就把握了生活的幸福

  饮 酒

  陶渊明

  一:读 结庐 无喧

  二:悟

  三:写

  四:说

  心静 美好

  饮酒教学设计 篇1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3.学习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基础上默写诗歌;

  三、学习难点

  1、结合诗歌写作社会背景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呈现寒山寺、黄鹤楼、白帝城的美丽景色,引出文人有关的诗句,过渡到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其人其事。

  (二)走近作者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三)读诗——感知音韵美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译诗——理解诗歌大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草庐,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

  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里的景色傍晚更加秀丽,飞鸟结伴一起归巢。这里包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已经忘了要怎样表达。

  (四)品诗——感知意蕴美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思考:为什么“无车马喧”?

  远离名利根本原因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为“心远”?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无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处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你是画家,让你将这两句诗画在纸上,你会运用哪些色彩,画出哪些景物?安静、美丽、恬淡、悠闲

  版本一:悠然望南山。版本二:悠然见南山。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看到。南山的美景正

  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想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思考:看到飞鸟作者会想到什么?

  古朴的院落、摇曳的秋菊、葱茏的南山、归林的倦鸟——人生真谛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章的主旨

  为何“欲辨已忘言”呢?

  东晋时期世人重名利,文学重玄风(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陶渊明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6、小结感悟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饮酒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学习重点

  背诵诗歌,准确默写。

  品味诗歌内涵

  学习难点

  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前准备

  查找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名句,感悟陶渊明的生活情趣。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结庐 山气 日夕

  相与 真意

  二、 合作探究,品析内涵。

  (一)、诵读。

  1、听录音,读出韵味。

  2、全班齐读。

  (二)、自由朗读,小组讨论。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2、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

  5、诗中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

  6、谈谈你对本诗写作特点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最欣赏它哪些优点?请谈谈你的见解。

  四、展示提升。

  1、背诵全诗。

  2、通过对陶渊明作品的学习,你认为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

  五、课堂检测。

  默写全诗。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饮酒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

  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饮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饮酒》教学设计模板05-24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06-27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精选16篇)10-13

饮酒教学设计一等奖11-21

《饮酒》教学反思04-21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05-19

《饮酒》教案02-19

《饮酒》(其五)教学反思(精选5篇)07-07

少饮酒的名言警句12-27

饮酒驾驶的标语(精选70句)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