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3 12:31:4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共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共15篇)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5、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介绍你了解的一些民族风俗。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4、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3、交流反馈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5、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2、指名说说这个拟说。

  3、小组内交流。

  4、集体交流。

  5、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6、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明课文的内容。

  3、能联系实际,说明学习课文的体会。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投影片)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4、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涵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正确断句,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

  2、师领读,让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

  3、学生自由练读。

  4、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5、小组讨论交流。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

  句对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联系前后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①使弈秋悔二人弈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5、说说全文的意思

  ①同桌互说

  ②指名说

  四、课堂小结

  1、指导朗读

  2、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一人专心致志

  弈一人以为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才能学到本领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色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快乐的心情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默读5—10自然段,想:描写了火把节的哪些场面?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标出表示顺序的词语。给每个场面拟小标题)

  2、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课文哪些语段能体现出“盛典”的特点?(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3、作者几次邀请大家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提示:标画出体现特点的词句,读一读,在句段旁写感受。)

  二、合作学习

  1、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场面,读读语段,抓关键词句,想象当时的画面,谈感受。

  2、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典”:“典”是一种郑重举行的仪式。火把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读读12自然段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彝族人民的什么美德?

  3、感悟理解火把节“盛典”的“盛情”:你从哪里能体会到彝族人民的“盛情”?(抓几次的邀请,抓关键词句谈感受。)

  4、我喜欢火把节的场面。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感受表达出来。

  5、视频欣赏——火把节。

  三、汇报展示

  小组按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汇报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四、达标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的笛子;姑娘们来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篝火着,着,着,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

  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火把节是我们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缩句)

  (2)、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缩句)

  (3)、(造句)……不约而同……

  3、拓展延伸: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你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4

  教学目标:

  1、能仔细地观察图画,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用“……像……”说清楚自己的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语言。

  3、能积极参与有关春天的实践活动,主动与同学交流春天里的发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展示和本组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与同学共享快乐。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语言。

  2、难点:用“……像……”说话,口语交际,收集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出示图片)

  2、观察比较,发现朋友。请赶快认识画上的事物,哪些能成为朋友。你是怎样发现的?

  3、观察联想,练说句子。

  (1)、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找到了一对对朋友,再想想,怎样把你的发现说得更明白、具体。听听春姑娘是怎么说的?(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2)、想试试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争取说给全班同学听。

  (3)、和同学交流时,比比谁说得好,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经验,拓展交流。谁还能发现,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日常生活中什么像什么,请在小组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5、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现在,我们到字词游戏宫去看看吧!

  (2)、小组内互相合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

  (4)、游戏巩固生字:

  a.说偏旁猜字:师说今天所学生字的`偏旁,学生站起来抢答。也可学生说偏旁学生猜字。

  b.编序号:给生字编上序号,学生先自由准备。然后师问:“1号是谁?”生齐答:“1号是XXX”

  c.开火车扩词游戏:师说生字,哪一组扩得多为优胜组。

  d.说句练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说一句或几句话。

  2、读读背背。

  (1)、现在我们去采集一些有关春天的有关诗句吧,看谁采集得多。

  (2)、轻声读诗句,不认识的字,看音节多读几遍。

  (3)、将诗句大声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4)、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有味道。(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验眼前仿佛看见什么景色,入情入境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等。)

  (5)、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6)、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7)、展示交流,课外收集描写春光的诗句,或即兴写诗。

  3、我会填。

  (1)、同学们积累了那么多描写春天的诗句,会用学过的词赞美春天的景物吗?

  (2)、读词:春光、天空、枝条、绿叶、阳光、小溪。

  (3)、请同学们讨论填空。

  (4)、交流欣赏,画图,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填写。齐读词语。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貌:西施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无业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愤怒别离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

  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6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

  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

  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

  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再启示学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2、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3、除了上节课讲到的“雨”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让学生上来写。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雨

  鸟

  烛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枫叶: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雪: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少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杜鹃: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静听松风寒

  三、简要评说这些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鸟:有空远感觉;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相思情、愁别意

  柳:留恋、离别含义

  月:美丽、忧愁、冷清

  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7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

  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 主要生活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 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

  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

  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 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 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 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 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

  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

  三、局部分析: 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 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 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几何;解放后:《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

  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问题四:文章有几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

  四、总结: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作业:

  1、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中《华罗庚》这一课的练习。

  2、整理生字词,收集成语。

  3、预习《罗曼·罗兰》,扫清字词障碍。 ①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②《罗曼·罗兰》在写法前面两篇人物传记有什么异同点?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8

  教学要求:

  1、把看图说话、指导朗读感悟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7个生字,学写“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国歌,《国旗国旗真美丽》,升国旗的录像,幻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小朋友听一段乐曲。(听国歌)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听着这雄壮的国歌,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

  3、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的课文(师板书课题)谁来把课题拼一拼?指名拼读,师领读,生齐读课题

  4、“升国旗”就是把国旗高稿地升上天空。每天清晨,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解放军叔叔都要在天安门广场上升国旗。我们小朋友每天早晨做操之前也要举行(?)仪式。(生答)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看幻灯)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谁会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课文是怎样来写小朋友们在举行升国旗时的情境的呢?打开课本,听老师读课文。师示范读。

  3、学生自读,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生自学,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4、检查:

  ①出示新词,指名读,纠音。

  ②齐读以上生字。

  ③开火车人读生字卡片,并要求给以下加点字组词。

  升我们中立正向

  ④数一数,课文有几个句号,所以有几句话?

  ⑤指名分句读课文

  ⑥谁会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三、结合看图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我们怎样把课文读好读美呢?”

  1、学习第一句

  ①请小朋友看教室前方墙上,说说我们的国旗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样子颜色两个方面来叙述,并要求连起来说一说)

  师补充大星小星的.象征意义

  ②你们觉得我们的国旗美吗?

  谁来把这一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那美丽的五星红旗。(出示: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③指名读,师示范“我们”声音略高,要读得自豪,师可以配以肢体语言渗透,学生练习,分男女生齐读比较。

  2、学习第二句

  ①看升国旗的录像

  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表述)

  ②小朋友,你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在国歌声中,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

  “当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当我们的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时都要奏国歌,升国旗,因为国歌国旗就代表我们的祖国!当我们听到雄壮的国歌,看着国旗慢慢升上天空,心情就(?)

  ③(出示:国歌声中,高高升起)学生试读,师巡视了解,指名读,示范朗读,尤其是“高高”二字要读地高昂,速度略慢。

  ④齐读

  3、学习第三句

  ①每当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要干什么?

  ②小朋友把这一句先练一练,也可以边做动作边朗读(出示:我们立正,向您敬礼。)

  师观察学生朗读表演情况,读得好的小朋友上台演一演,读一读。

  ③“我们立正,向谁敬礼?”

  ④全体起立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4、总结全文

  ①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五星红旗是(),在国歌声中(),升国旗时,我们要()、()。

  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四、听音乐,调适,拓展

  1、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尊敬她,热爱她,歌唱她

  下面你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国旗的热爱,(在《国旗国旗真美丽》的音乐声中,全体起立)

  听音乐,律动

  2、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如果小朋友有条件的话,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国旗的图片,带到学校来交流。

  五、作业,指导书写

  1、今天,我们学了“升国旗”一课,这个“升”字你会写了吗?

  书写顺序,谁来说一说?(指名书空)

  2、学生集体书空

  3、观察“升”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要把“升”写好要注意什么?

  4、师边强调第一笔短平撇,第三笔竖撇边示范书写,学生描红,临写4个,师下位个别指导。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9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一、导入新课

  配着优美的古筝曲,老师动情的讲述: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言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认识、了解文言文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一文。(板书课题)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儿学下棋的事。文言文中是怎么来描述这个故事的,大家想知道吗?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自读课文。请你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字词和句子标出来,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边读边圈圈画画。

  2、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

  b第一次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

  3、师配乐范背课文。

  4、与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5、学生再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6、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7、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把全文的意思说一说。

  3、看着插图说说文章的意思。

  4、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5、提示文中“之”的用法。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0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3、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1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4、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扁鹊。)同学们,知道扁鹊是谁吗?生答。(预设:是我国古代的名医,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被人们成为神医。)

  2、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扁鹊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他的弟子路过虢(guò)国,虢国的太子正好生了大病,人们都以为他要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只是休克,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板书: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这个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同学们这篇课文里人物的语言特别多,和你的学习小伙伴一起,把这篇再读读。

  3、出示词语,这课里出现了一些生字词语,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扁鹊、蔡桓(huán)公、理睬、肠胃、汤药、几剂敷(fū)烫、骨髓(suǐ)。

  4、(指导写字:蔡)

  5、请几位同学把这这则寓言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拿出铅笔把他们读得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做出标记,等读完后告诉他们。

  6、现在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什么吗?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7、读了刚才这则寓言,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潜心阅读,品读明意。

  1、你提出了哪些问题与同学们讨论?

  预设:

  1、扁鹊是神医,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他?

  2、明知道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劝说?

  3、扁鹊为什么跑到秦国去了?

  4、扁鹊明明是名医,他在蔡桓公的国家里,蔡桓公居然死了。

  2、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看这个问题。扁鹊明明是名医,他在蔡桓公的国家里,蔡桓公居然死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再来读读这则寓言想一想原因是什么。画出有关句子,和学习小伙伴讨论讨论。

  一起来看一看他说的四次话吧。PPT出示:

  “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想想扁鹊对蔡桓公说话的态度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他说的第一次话?指名读。第二次他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三次呢?指名读。一次比一次严重,再来看最后一次,谁来读?指名读。

  从这四段话中,你感受到扁鹊是一位怎样的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病人着想,诚恳耐心)再读体会。

  3、面对名医的劝说,蔡桓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

  A、当蔡桓公第一次听扁鹊说,他(觉得扁鹊是在显示自己的医术高明)。

  B、当蔡桓公第二次听扁鹊说(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他(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会想些什么?

  C、当蔡桓公第三次听扁鹊说(),他(),他会做什么动作?生答。看来他是真的生气了。

  D、当蔡桓公看到扁鹊老远就掉头跑了,他()。左右的人会怎样转述扁鹊的话呢?

  (多媒体显示蔡桓公对扁鹊3次劝告不屑一顾的表情。)

  4、请看第三、四、五、六段的开头,自己读一读,看看发现了什么?时间。一个多月。是啊,这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蔡桓公的病就由轻到重,最后甚至是无药可救。

  5、课上到这里,大家对课本中的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蔡桓公这个人吗?(理解讳疾忌医:,讳就是忌讳的意思,疾是指疾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蔡桓公就是这样的.人。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6、现在我们把扁鹊说的话以及蔡桓公的回应对应起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诚恳耐心,蔡桓公的态度不断变化“对左右人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觉得奇怪、派人请扁鹊”。

  面对这样的大王扁鹊深知怎么规劝都没有用了,所以他赶快逃跑了。

  四、揭示寓意,总结。

  1、同学们,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呢?

  (在错误或者还是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及时的制止这叫做防微杜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定要听从别人的劝告,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关键在于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判断遇到的各种情况,否则小事变成大事。)

  2、同学们知道吗?《扁鹊治病》这则寓言选自于《韩非子·喻老》,它的作者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出示图片),他经常运用历史知识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在他的书中还有《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寓言故事,同学们下来以后可以选这本书来读一读,了解更多的寓言故事。

  endcont>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2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四、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五、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一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五、布置作业

  对于这篇小说,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究?请进一步细读课文,提出两个你觉得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做一些分析与探究。下节课交流。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3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

  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

  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1年1月)如果时间倒退10年,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复习小说知识: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思考:

  ⑴、划分文章的结构。

  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对比的描写方法)

  (一):润土

  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师小结:

  ⑴、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⑵、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⑶、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⑷、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4、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类似的对比还有⑴年青的杨二嫂——中年的杨二嫂⑵家乡景物的对比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会写“显”字。

  2、能力目标: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⑵ 会说怎样画声音和气味。

  3、情感目标:

  体会宋涛是个爱提问题的孩子,赵小艺是个敢于挑战和善于思考的孩子,陈丹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在体会中生发情感。

  【教学流程】

  一、身边切入,进入识字天地

  1、指含有“宋、陈、艺”这几个生字的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自己的名字。

  2、生领读自己的名字。

  3、教学“宋,陈,艺”这三个生字。

  4、联系课文中三个孩子的名字,学习其他生字:

  ⑴ 借助拼音读课文中三个孩子的名字。

  ⑵ 去掉拼音读生字。

  ⑶ 打乱生字的顺序读生字。

  5、巩固生字:

  陈诗语巧手绘丹青,宋宇豪奋勇搏浪涛,韩家艺妙语惊四座,群才献艺各显神通。

  二、实践体验,激发学习欲望

  指三名同学到黑板前画风。(提出要求,三人互相商量,不许雷同。)

  三、多向互动,感悟读书乐趣

  1、进入文本,找准对象:

  ⑴ 自由读课文,看文中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⑵ 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课文中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⑶ 指名汇报。

  2、精读对话,体会感悟: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他们说的话,边读边想,三个孩子分别是怎样的`孩子。

  宋涛说:“谁能画风?”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我也会画风了。”赵小艺说:“我能!”“我还能画!”

  提示:一定把三个孩子这些话联系起来思考。

  ⑵ 小组交流。

  ⑶ 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宋涛是个爱提问题的孩子,赵小艺是个敢于挑战、善于思考的孩子,陈丹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

  ⑷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朗读,感悟。

  3、激情朗读,深入品味:

  ⑴ 师和生合作分角色读。

  ⑵ 评价导读。

  ⑶ 组内自由练读。

  ⑷ 指名汇报读。

  ⑸ 指导书写“显”字。

  四、空间拓展,培养创新思维

  试着说一说、画一画声音和气味。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5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概括课文中心,练习分清课文主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初步学习“借物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导语: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分析许地山先生的著名散文《落花生》。板书:落花生。

  一提起花生,我们就会想起它那又香又脆的美味儿来,说真的,老师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管是炒花生还是煮花生,也不管是咸花生还是淡花生,只要抓一把往口里一嚼,立刻便会香气四溢,吃着花生,那真是满口生香,吃完了花生,那真是回味无穷啊。

  在许先生的笔下,花生不仅具有令人心动的美味,更具有一种独特的品格,那么,花生到底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呢?请听录音:

  二、分析课文。

  (一)录音播放课文的第三部分,边听边思考:

  1、大家听到的是课文的第几部分?你能说说这部分讲了什么吗?

  (吃花生、谈花生)

  2、“实在很难得”。你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父爱的伟大,参加我们举办的丰收节,是父亲爱我们的具体体现。)

  3、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角色朗读、听录音中的角色对话等,来体会一家人团聚时的欢乐气氛。

  4、孩子们说到了花生有哪些好处?

  (味儿美、榨油、便宜)

  5、理解“便宜”在文中的意思。

  6、花生最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知道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7、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突出了花生具有哪些方面的品格?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桃子等:果实鲜红嫩绿、高高挂在技头上。

  花生: 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

  8、父亲把花生人格化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道出了花生的.品格,用意是什么?

  生齐读:父亲接下去说这一自然段。

  填空: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 ),可是( ),不是( )的东西。

  用“成熟”造句。

  9、“我”理解父亲的话吗?是怎样理解的?

  生齐读:人要做有用的人自然段。

  理解:“体面”一词的含义。

  你读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想?说一说。

  10、通过谈话,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句话的意思。并希望同学们也把花生的品格“印在心里”,学习花生的品格。

  三、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1、准备过收获节是课文的哪一段?写得具体吗?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大约有多长时间?用了几句话来写?你觉得是详写还是略写?

  3、课文哪一部分与中心联系得紧密?写得具体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总结文章的详略与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中心。

  2、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五、练习设计:

  1、查字典。“成”部首查字法怎样查?音序查字法怎样查?

  2、写句子。用“便宜”、“成熟”、“居然”各写两个句子。

  3、“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训练。(连线)

  花生 洁白无瑕,纯洁高尚

  小草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

  老牛 牺牲自己,照亮他人

  蜡烛 生生不息,顽强不屈

  雪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4、课后思考。

  桃子、石榴、苹果等果实“鲜红嫩绿”是讲体面,“味道鲜美可口”说明也很实用,你能以此得出桃子、石榴、苹果的品格吗?你认为这种品格好吗?请谈谈你的感想。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01-08

语文《画风》教学设计05-06

语文教学设计12-20

语文跳水教学设计09-19

语文单元教学设计08-05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6-12

【精选】语文教学设计07-05

语文下册《短文》教学设计02-18

语文《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02-14

鲸语文教学设计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