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2 18:19:2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望岳》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望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凝望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七、课后小结:

《望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

  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乃极至也。无人能敌。中国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句超乎寻常?让你感受与众不同?再读:

  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诗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望的呢?

  诗言志,诗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句中我们并未看出他科举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给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给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这句成为千古名句。

  “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人们常说心中有笔下才有。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斗志,渴望,志向远大。(登了山顶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对人生充满远大志向)可见写此诗时的杜甫正是充满人生豪情的年轻时期。也正是想要实现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的时期。

  他的远大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有济世苍生的情怀。杜甫一生各种求官之道都试图找过。他曾给当时的尚书左丞前后的韦济写过两首诗以求他的援引,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诗才,但没能给他以实际的帮助。此时他已在长安求功名三年,结果处处砸壁,素志难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遗。才一年左右。(武则天时设的,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荐举人才的。白居易也做过左拾遗) (屏幕)杜甫人生四个时期

  总结全诗。

  总结:今天我们再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誉为写泰山诗的绝唱,以后很多人写泰山诗却无人能敌。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诗在上头之感。

  全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合二而一的优美境界。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书

  首联:雄伟宽大——惊叹

  望

  颔联:巍峨高大——赞美

  岳

  颈联:高峻幽深——喜爱、陶醉

  尾联:想像,登山决心——期盼

《望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 能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营州歌》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3.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 理解诗意

  4. 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二、 学习《望岳》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3.诗意: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师的雄伟景象。

  4.对照诗意,朗读理解,尝试背诵

  5.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三、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望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朗读、背诵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之色,连绵不绝;近望之势,巍峨高大;细望之景,气象万千;极望之景,放眼四望。 ————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远。

《望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团结协作,锻炼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点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知识点学习。通过拓展,让学生阅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全班分6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写在大卡上。

  1.学习《幽州台歌》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3.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4.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大卡,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点讲以上问题,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学习《望岳》

  (1)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2.拓展:课外阅读陈子昂和杜甫的诗歌,并作赏析。

《望岳》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背景

  2、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学习重点: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下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被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这人是谁?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就连孔夫子都为之发出感叹“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什么山?看来老师小瞧同学们了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师:那么,同学们,当诗人中的`诗人与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当杜甫遇到泰山,。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唐朝诗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岳》 【活动一】作者简介(由学生介绍、教师总结)PPT展示

  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二、走入课程

  阅读思路:读--品---悟

  (一)、读:美、高昂、气势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再齐读。

  二、品:诗联品析(合作探究) (一)、品题目师:怎样理解题目

  生:望即看之意。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师:现在我们要随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们应抓住哪一个字呢? “望” (二)、品诗意(合作探究)问:请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要求:我们组选择诗,根据方法:

  (一),解说注释

  (二)、描述诗联

  (三)品析字句并说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结:“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惊叹----远望

  “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近望

  “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陶醉----细望

  “会当”两句:志向高大,纵览群山----豪迈

  2.全诗以“望”字贯穿,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广、高、美)

  师小结:我们随着杜甫一步步的观望而下,我们纵览了五岳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诗题中有有一个“望”字之外,诗中却不见一个“望”字,而我们却能感受到所望之景,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来,我们踏着杜甫的足迹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重走望岳之路。

  (三)悟:有感而发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小结: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此时的他芳龄24岁,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这首诗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

  师:同学们,杜甫笔下的泰山确实美,堪称仙境。但我们要知道,但凡一位伟大的诗人,绝不仅仅是就山写山,就水写水,这山水的背后定有深刻的含义。作者在最后一句中表达的是凌云壮志,人生抱负,那么讨论:这句话中给予你什么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师小结:说得好,道出了“我不轻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牢记这种精神,当遇到困难时能为自己吟上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课堂总结

  师:泰山,杜甫,望岳,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请学生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四、布置作业

  续写我们没有完成的命题:当杜甫遇到泰山,。

《望岳》教学设计9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古诗学习,能够比较准确的朗读和把握节奏,但是我们以前接触的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比较熟悉,青年的杜甫形象不是多见,通过本文学习我们要体会杜甫的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豪情壮志。

  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哲理。感受青年作者的豪情壮志。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望岳》教学设计10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二、赏析《望岳》。三、吟唱《望岳》。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

  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望岳》教学设计11

  《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望岳》教学设计12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杜甫

  世人对于杜甫还有其它哪几种称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为何称之为杜少陵?

  因为杜甫曾经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这个地方。

  为何称之为杜工部?

  因杜甫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二、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分类:

  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石壕吏》“三吏”“三别”(《新安吏》、

  《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成都时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三、初读课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1、《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

  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体会

  首联——远望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挺拔雄伟横跨齐鲁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

  五、主题分析

  诗篇描绘泰山雄伟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望岳》教学设计13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 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望岳》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望岳》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望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岳教学反思04-14

《望岳》教案(精选10篇)11-28

语文教案望岳04-14

望海潮教学设计04-03

《望洞庭》教学设计03-16

望洞庭的教学设计01-26

望洞庭教学设计04-23

《春望》教学设计05-08

《望海潮》教学设计05-07

春望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