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3-10-11 07:18:3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体会小珊迪的不幸遭遇,感受他诚实、守信、善良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3、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在品质。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教学流程:

  引言: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大的穷苦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小珊迪》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一、初读,整体感知

  1、看课题提出问题并读文,解决生字。

  看到课题后,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呢?在心里默默地说,然后带着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自由地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标注上,自己查字典解决,问问老师或同学都可。

  (2)多读几遍带有这些字的句子、词语,一定要读通读顺。

  (3)尽量多读几遍课文。

  2、指名读文,关注学生。

  教师调查读一遍以上的同学,读到一遍的同学,没有读完一遍的同学。对读到一遍或一遍以上的同学给予鼓励,对读一遍的同学因为诚实表示喜欢,并指名再给他们一次读文的机会。

  3、回答自己的疑问,并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写出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贫穷,诚实、守信、善良。

  二、活读,设身领悟

  (一)1、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主要写小珊迪贫穷得叫人可怜?用双数线作标记。

  2、这一部分从哪体现他贫穷得可怜?(从外貌和语言都可以体现。)画出小珊迪的外貌和卖火柴时说的话,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小珊迪说的几句话:

  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⑵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便士呀!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⑶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给您换零钱。

  小组讨论卖火柴时小珊迪说的话,联系上下文看看该怎么读合适?

  3、带着冷、饿、抖的感觉,用请求、恳求、乞求的语气读卖火柴时小珊迪说的话。(板书:卖火柴。)让学生感悟到在小珊迪卖火柴的这部分中主要写他贫穷,贫穷得可怜。

  (二)找到弟弟还钱的部分,用双数线作好标记。

  指名读弟弟的话,体会小珊迪的处境和品质。感受到小珊迪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还钱,并派年幼的弟弟还钱,这是多么的.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人格呀!(板书:还钱。)

  (三)找到作者看望小珊迪的部分,用双数线作标记。

  自由读小珊迪的话,看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报读懂的内容,(板书:挂念弟弟)重点汇报出小珊迪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还钱,依然还惦念着小弟弟,他多么诚实和善良,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人格呀!

  (四)小结,升华情感。

  文中通过写卖火柴、还钱、临死前挂念弟弟三部分看出小珊迪可怜、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我们和作者此时都为他凄惨的处境同情,为他人格的尊贵而感到心灵在震撼,为了那少少的一便士,为了还对他来说很多的四便士,一个可怜、诚实、善良的孩子死去了,他那么地需要钱,可他临死前不忘记还钱,惦念着弟弟没人照顾。他不是那种人穷志短、坑蒙拐骗、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可敬吗?能忘记吗?

  三、想象,妙笔抒情

  1、让我们闭上眼睛,根据文中的描绘和你的理解,想象小珊迪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他的个头、脸型、服饰、脚上,眼睛里还流露着异样的神情,写下来或画出来。

  2、读小练笔或在大屏幕上出示画像。

  3、强化写作特点。同学们抓住了小珊迪的神态、外貌特征来写或画,很好。本文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突出小珊迪的特点的,同时也重点抓住了小珊迪的语言特点,今后我们再写人物的文章时,也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同学们,小珊迪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与他相比幸福快乐,愿我们以后在幸福的生活中,更应该有一份诚实的面容,有一个守信的品质,有一善良的心灵。老师相信,拥有诚信,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拥有善良,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欢笑。

  四、精思,汇报收获

  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学习《小珊迪》这一课,老师有很多收获,相信你们也收获颇丰,能说说吗?学生谈收获。老师适时给予鼓励。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感,教育学生学习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2、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并会用“诚恳”、“目不转睛”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3课时

  一、导语入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珊迪”的命运,要通过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起我们的同情感,学习珊迪的美好品质。课文分哪三段?请三人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

  2、读句子,谈体会;(投影1)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只”什么意思?小珊迪的生活处境如何?)(“只”是仅有,惟一的意思,看出小珊迪饥寒交迫,生活无指望,贫穷,艰难。)

  3、带着对小男孩的同情读读这一段。轻声读,指名读。

  4、这个穷苦的孩子卖火柴时说了些什么?指名读2--7自然段。再读小珊迪的四次话,体会“请求”、“乞求”时孤苦无援,可怜辛酸的困境。

  5、“我”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

  6、读句子,谈体会。

  (投影2)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表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猜想”、“断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议:“猜想”":猜测,估计。“我”根据他面容诚恳真诚,表情使人信任,断定他不是骗人的。)

  7、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8、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

  (“我”花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是卖火柴的小男孩没有把找的零钱送回来。)

  三、学习第二段:

  1、小珊迪到底是哪种人呢?指名读,思考:“我”从小利比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我”接过那四便士时,心里会怎样想?

  (“我”知道珊迪身受重伤,帽子、火柴、另几个便士全丢了,面临死亡,可他还让弟弟把保存的四个便士还给“我”,“我”为他的诚实守信感动,没想到小男孩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同时“我”为他的悲惨命运担忧,他的遭遇撞击着“我”的心灵。)

  2、带着对小珊迪的敬意和担心读读这一段。自己读。

  3、这几个自然段哪些内容是主要的?指名分段读,说说大意。

  4、归纳段落大意:卖火柴的孩子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的零钱。

  四、学习第三段:

  1、小珊迪的命运究竟怎样呢?默读课文,思考;小珊迪要死了,他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怎样做的。?

  2、指名读小珊迪的话,体会他善良、诚实的本性。再读,读出伤势很重的珊迪内心的极端痛苦。

  3、读句子想问题。(投影3)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心灵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对他的悲惨遭遇充满了同情,“我”在他美好心灵的感染下,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

  4、小结;一个多么可怜的小珊迪!一个多么善良诚实的小珊迪!他为了守信用还零钱被马车轧成重伤,他为了可怜的小弟弟而死不瞑目,谁看到这一切,会无动于衷呢?谁能不为他虽然贫穷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感动呢?让我们读出对他的同情,对他的肃然起敬。自己轻声读,指名读。

  5、归纳这一段的段意:可怜的小珊迪死了,“我”愿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五、总结;

  1、这一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想。

  课后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an di jiu chan cai xiang cheng ken dua ding zhao gu gan ji huo chai

  ()()()()()()()()

  you hong you zhong mu bu zhuan jing chi jiao xin ren ya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帽子一()裤子一()跑道一()钢琴

  一()窗户一()油画一()丝线一()电话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我们并不()要火(),为了使他不()纠缠,我只好()一盒。

  四、造句;

  1、诚恳--

  2、目不转睛--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3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文中受到感染,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创新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心往一处想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

  1、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2。在小珊迪临死时,从他的目光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空白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提供练笔机会,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留下空白。

  四、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

  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

  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4。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1。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2。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3。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4。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5。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叔叔,您好!

  (学生练笔预想如下:1、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您缺的是诚实,缺的是守信。2、您真应该好好地读读《小珊迪》的故事。您身上缺少的东西,恰恰是小珊迪身上拥有的东西。3、您在哪儿跌倒,就应该在哪儿站起来。您在诚信这里跌倒,希望您在诚信这里站起来。4、做人要有骨气,做中国人更要有骨气。您失去了在德国公司的机会,可惜!您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的骨气,可悲!5、痛定思痛,望您学一学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守信的道德,学一学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和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3、组织全班交流。

  4、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

  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

  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齐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对比感知把握情感

  (8分钟)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很好!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对,就是一个愁字!

  师:不仅我们读出了李清照的愁,就连一位法国诗人克洛岱也读出了李清照词中的愁,并且还把《声声慢》改写成了一首法国诗。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这首《绝望》。

  师:这首诗翻译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绝望》:改写的诗,简直就是一种发泄。只有一些声嘶力竭的吼叫,情感的表露太直白,太浅露,甚至有些“泛滥成灾”了。虽然也表达了一种绝望、痛苦,但是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意象,没有意境,毫无美感可言。

  《声声慢》: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来传递愁情,有一种含蓄、蕴藉的美。即便是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像克洛岱那样直白浅露。

  师:大家找找李清照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体会一下。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小小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女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一个反问加感叹句,加重了语气,也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可见愁绪深远无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环境——心理,用了十四个叠字,由外到内、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刻画了一个面容憔悴,晚景凄凉的形象,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注意对这两句的诵读指导。)

  师:大家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情感,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欣赏一段课文的诵读录音,请大家跟着录音一起读一读课文。录音是不是读得很好?我们有没有信心也读得这么好?大家酝酿一下感情,一起来试一下,好吗?

  (注意读完后的及时鼓励。)学生区别两首词的不同情感,并寻找《声声慢》的词眼。

  学生齐读法国诗《绝望》,并将其和《声声慢》进行比较,看看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寻找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仔细品读,体会写法上的不同。

  学生在分析这两处直接抒情的句子时,让全班齐读品味,特别是叠词的句子,要读出一种缓慢、低沉。

  学生听录音,跟读。然后全班齐读课文。

  三、品读意象赏析意境

  (15分钟)师:《声声慢》中除了直接抒情的句子外,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和画面来抒发情感,也就是间接抒情。大家看看作品从头到尾是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哪些画面,来表达“愁”情的?

  师:大屏幕上有六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代表着一种意象,请大家把词中的主要意象找出来。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营造了怎样一种画面和意境呢?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其中任两个意象的赏析。

  师:在作者笔下,淡酒无味,急风欺人,过雁旧识,黄花堆积,梧桐叶落,细雨霏霏,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意境,传递出孤寂和愁苦。而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意象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了,与《绝望》的声嘶力竭相比,更多了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意蕴更加丰富,也更耐人寻味。而这也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学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意象的分析鉴赏,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相机指导。

  四、知人论世解读愁情

  (5分钟)师: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又为何而愁呢?大家能不能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

  (注意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补充。)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师: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她曾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曾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金人的铁锤砸烂了她所深爱着的国家,也砸烂了她公主般幸福的生活。于是她开始了后半生的磨难。在磨难中她体味情愁,咀嚼家愁,品味国愁。“愁”成了她诗歌创作的主题。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明确鉴赏诗词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要联系李清照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五、小结诗词鉴赏方法

  (2分钟)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明确——找词眼,把握情感基调。

  抓意象,赏画面,品意境。

  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学会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一名学生回答不全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回答。

  六、文本对话

  拓展提高

  (6分钟)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李清照这个经历坎坷的女子,体会了她笔下别样的愁情。那么,此时此刻,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些话想对李清照说呢?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声声慢》改编的歌曲,在歌声中,请大家敞开心扉,走进女词人的内心深处,和她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把你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诗,可以是歌,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文采飞扬!

  师:雁过南窗月满楼,梧桐细雨点离愁。

  秋风落叶寄情思,自是写愁第一流。

  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悟,走进女词人内心,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

  1、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愁”。

  2、推荐阅读李清照另两首写愁的名作《武陵春》《一剪梅》,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结语: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5

  教法a:中心突破

  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中心统揽全文,这就可以居高临下,提高阅读效率。

  1、直奔中心,把握概要。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①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读了这个故事后,最使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一点?(让学生自由讨论。)

  ③“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指什么品质?(指诚实、善良)是通过哪一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这件事。)

  ④这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此题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可作悬念,激起学生精读深思的兴趣。)

  2、抓住中心,精读深思。

  以中心为指导,统率全文,引导学生精读深思。

  ①教师导言:小珊迪的诚实、善良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与我们一般人的诚实与善良比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让我们通过熟读课文后找出答案。

  ②读“卖火柴”部分。读了这部分课文后会引起你对小珊迪有哪些思考?a、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你思考了些什么?b、从小珊迪几次三番要“我”买火柴的言和行,而且在态度上从“请”到“请求”最后“乞求”你思考了些什么?c、从“我”的猜想中你又思考了些什么?(通过对以上一些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领会小珊迪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即使一便士也将关系到他的生死问题。而他,就是在这样穷困的'处境中将钱找还给买主的。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③读“找零钱”部分,读后提问:a、小珊迪是怎样受伤的?伤势严重到怎样的程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利比和珊迪叙述受伤经过的语句。)b、珊迪受伤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在伤势极其严重,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把应找回的零钱给买主送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c、在珊迪临死之前,他最挂念的事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他最挂念的事是弟弟无人照顾,即使这样,珊迪也没有把钱留给弟弟,而是让弟弟把零钱找还买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教法b:定位设疑

  课文的特点之二是中心事件明确。分析时可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思维支点,由此定位设疑,让学生通过“有疑”“存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领会全文。

  1、确定支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主要是通过哪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反映出来。)

  2、定位设疑。

  以“找还零钱”为思想支点定位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还零钱”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小珊迪要“我”买火柴的过程中,态度是怎样一次次改变的?这说明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卖火柴”部分,领会当时小珊迪饥寒交迫的处境。)

  ②在换零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小珊迪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找还零钱的?(指导学生读“换零钱”部分,了解找还零钱的经过,领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③为找还零钱,给小珊迪带来怎样的后果?(自己被轧断双腿后悲惨地死去,留下弟弟无人照顾。让学生体会在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儿童的悲惨命运。)

  ④“找还零钱”,在我们生活中应该说是件平常的事,但小珊迪的“找还零钱”为什么“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他那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引导学生思考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非同寻常之处。)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正确读写9个生字及新词。

  3、正确通顺的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学具:课本,字典。

  教学设计:

  一、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互相交流)

  3、听写难点字词:赤脚火柴纠缠轧

  学生互相检查,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要求:当堂记牢。

  二、了解课文内容。

  1、全文围绕小珊迪见了哪些内容?

  生:

  (1)分段读一读,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词语。

  (3)互相交流,解决。

  2、汇报:

  师:引导学生注意地点的变化。

  旅馆前,乞求买火柴。

  旅馆里,小利比送钱。

  珊迪家,放心地闭眼。

  3、指导朗读:

  (1)分自然段指名读一读。

  (2)再读中出不理解词意。(也可查字典,再结合句子)

  猜想:猜测估计的意思。试着用这个词说个句子。

  (3)评读。

  三、巩固练习。

  1、读读你喜欢的段、句子。

  2、谈谈你的收获。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小珊迪,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下节课会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情。

  1、导语:在美国爱丁堡的大街上,一个衣衫褴褛、手捧火柴的小男孩,那么可怜,他是谁呢?(板书:、小珊迪)

  2、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书中句子谈一谈。

  (1)对珊迪命运的同情。

  (2)对珊迪品格的'称赞。

  二、自渎感悟。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来?

  2、汇报:(生活贫困、性格诚实)

  三、重点朗读。

  1、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

  3、汇报: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

  ①外貌描写,从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导:这时的他多么可怜!多么需要一件衣服、一块面包……

  ② 4次语言的描写,你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

  师生对读:

  而那位先生的态度呢?(无动于衷,不耐烦)。

  ③小利比的语言应怎样读?

  (边读边想象,体会小利比悲伤的心情)

  4、引导学生感受的诚实品质

  ①珊迪和弟弟的对话(学生两人一组对话)、

  ②他临死最挂念什么?(结合人物性格)

  ③那位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我的感情变化)

  四、巩固练习。

  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

  可怜的小珊迪,也是可敬的小珊迪,他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7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教学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2、体味《声声慢》的“愁”情。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变化。

  3、自查资料,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4、自读课文,读懂大意,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一、导入:

  积累李清照名句,导入新课。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7、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10、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

  1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12、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

  1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15、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二、文学常识:

  1、作者: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3、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4、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5、叠词:

  叠词是指词和词连起来用,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性;诗词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三、背景及解题

  1、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2、解题:

  “声声慢”是词牌。

  3、名家评论: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明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略)……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四、内容研读: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2、《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二)诵读体味:

  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画出朗读节奏,体味情感。

  明确:朗读节奏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分析结构:

  自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请简要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感情基调:悲凉。

  内容:开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着从秋天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下片写黄花满地枯萎,再也无人摘取。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再加上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怎样熬能到天黑,正值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体现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四)赏析内容:

  1、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

  ①增加形象性;

  ②表达更确切;

  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思考: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

  (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2)①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

  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3、思考: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

  4.“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兼”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

  5、思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

  (1)“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2)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五)鉴赏形象:

  1意象:

  思考: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黄花: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

  酒:词中的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淡酒”,并非酒淡,而是因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风:词中的风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风急”明写天气恶劣,实写词人愁重。词人六神无主,茫然若失,竭力寻找却遍找不到。亡国之愁,沦落之苦,丧夫之痛,家国之思全部压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年老妇人身上。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雁会联系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感叹独自身在异乡的悲凉,作者当时身处南方,看到北雁归来,或许她只是听到了那呼朋引伴的声声雁鸣,不禁想起如今雁在人亡,曾经心意相通的夫君早已撒手人寰,无由再寄锦书去,无人再捎锦书来。

  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梧桐: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2、意境:

  思考: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3、词人形象:

  思考:词中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明确: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以悲秋入笔,与丈夫在一起和丈夫去世的对比,反衬自己孤独一人的孤寂,离别家园的离别愁苦,以及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悲惨。展现了一个的对生活的绝望的落寞孤寂的女词人形象。

  (六)归纳主题:

  1、联系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思考,词人为何生愁?

  明确:

  《声声慢》是词人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家庭美满。因此词风较明快,即使写愁,也只是“闲愁”。而后期因靖康之变,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又因丈夫病卒,饱受国破家亡之痛,晚年生活孤独凄苦,因此词风哀婉,凄凉。

  引入背景资料: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情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抒发的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2、归纳主题:

  本词选取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七)总结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缘愁选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2、直接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叠词运用: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写动作,表现出词人茫然无着的心情;“冷冷清清”既写环境,又写出内心的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凄凉惨淡的内心感受。加强情感。

  (八)课堂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平生”,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的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他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的越高。

  五、拓展探究:

  1、阅读下面一段关“百脉泉公园”的介绍,请你为其拟一则广告词,不超过15字。

  百脉泉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明水境内,这里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故里。景区以群泉自然喷涌成湖而著称。景区内群泉鼎沸,杨柳染烟,画廊奇阁,宛如画卷,其中百脉泉、梅花泉、墨泉、东麻湾(万泉湖)被评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为纪念生于百脉泉畔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而修建的清照园,以自然景观最美、建筑规模最大、文化品位最高、馆藏资料最全居全国四座李清照纪念馆之首。始建于明景泰元年的龙泉寺内,“品”形百脉泉涌珠浮翠,梵王宫大殿庄严雄伟,是泉水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名胜景点。

  明确:

  示例:品清照婉约词赏章丘百脉泉

  2.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语材料的内容。

  材料:

  ①李清照,祖籍山东济南,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最擅长词)的杰出女作家。

  ③其父李格非乃当时著名的文学家,④其配偶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要求:①内容完整。②表达得体。⑧符合口语特点。

  作为导游,你在带领游客参观李清照故居时,向大家介绍说:

  明确:

  示例:①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

  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并且特别擅长写词;③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④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六、课后作业:

  自读李清照其他词作,自选一篇写出鉴赏体会。不少于300字。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李清照《声声慢》精品教案07-19

声声慢教学设计05-26

《声声慢》教学设计01-20

《声声慢》教学设计12篇05-25

《声声慢》教学设计11篇05-18

《声声慢》优秀教案03-20

《声声慢》教学反思04-08

声声慢教学反思07-07

声声慢教学反思01-31

优秀的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