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第一学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02 08:38:0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回乡偶书第一学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乡偶书第一学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乡偶书第一学时教学设计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语文新课标对古诗学习及评价做了如下规定: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这些清晰地表明,古诗教学,尤其是低段的古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朗读、积累、熏陶感悟上。综合以上要点,我所执教的《回乡偶书》一课,落实了课标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现做具体反思。

  一、教学中的亮点体现

  1、信息技术得当运用

  尽管课件中的信息技术更多呈现的是各种内容的图片演示,但是在解古诗题目的时候,我设计了动作按钮,让学生通过点击鼠标,选择合适的答案选项,选对了会有掌声,选错了则会发出悲伤的声音,学生在操作中愉快地收获了知识。在学习生字书写环节,我没有事先出示要写的3个字,而是设计了动画操作,让学生通过点击鼠标来移动生字部件,组合成3个完整的生字。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生字,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生字学习的积极性,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过程。再者,创设体验情境、朗读古诗与生字书写时的配乐,起到了渲染气氛、升华情感,愉悦身心的作用。

  2、古诗教学环节清晰,以“读”串起整堂课。

  新授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流利;接着要求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第三,在学生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画面讲故事、演故事,读出个人对诗的感受;第四,创设情境,诵读古诗,升华情感,达到自然背诵状态;第五,拓展古诗积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朗读的各环节,其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配乐读、师引读、生接读等,避免了朗读形式的单一。在读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的环节,一来教会了学生如何下手进行评价的问题(既一定要结合老师之前提出的要求进行评价,这样做也是在落实自己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二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3、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低年级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记生字,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认读,想方法帮助读错的孩子记住正确读音,提示同学们哪些字的读音要格外注意读准确(通常学生会找到平翘舌音、带有前、后鼻韵母或是多音字之类的字进行提示。本课中,学生集中提到了鬓毛的“鬓”和“衰”的读音要注意读准确)。看似学生只是在读生字词,实际是在一遍遍的读中,强化对字音的记忆。

  询问学生不懂的词语,寻求同学或是老师的帮助,则体现了同伴互助、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比如:有的学生对“乡音、何处”的意思不明白,同学给予解答,老师进而补充:何,不但可以组词语“何处”,还可以组“何人”,你还能接着老师的组词嘛?学生接下去:“何时、何地、何物……”老师解释:“这此词都表示疑问,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大家明白了吗?”这样的讲授并非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在学生学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教师顺势而导的体现。

  4、了解诗意,讲故事,演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寥寥数字的古诗背后,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大致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语言引导,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前所查阅的资料讲故事,会让诗的内容变得更丰满,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思。在讲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先从何处来”时,则由老师和学生借助插图进行角色客串,通过情景模拟,将古诗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止变成动态,从而引领学生感受古诗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5、创设情境,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诵读古诗,升华情感。

  怎样才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贺知章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呢?我通过出示不同季节的景物图片,配上相应季节的经典诗句与音乐,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见到眼前的此情此景,贺知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家乡的什么情景。情境的创设引起了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共鸣与升华,再读诗,味道就不一样了。接下来,配上适宜的音乐,再一遍遍结合画面、想象画面诵读,自然就把这首诗烂熟于心了。

  6、拓展积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

  贺知章在回到家乡后,一共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那么第二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想象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可能做的事情,如:与亲朋好友聊天叙旧,饮酒作诗、到村子走走看看……感慨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第二首《回乡偶书》,表达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进而再读古诗,积累古诗。

  家乡,永远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记得在课前,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背诵了李白思念家乡的古诗《静夜思》和王维的《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在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拓展积累,爱上中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7、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书写

  在小学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更要让学生充分地写,从中用心去感悟、领会其中的各种美,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最后的教学环节是书写生字。在学生观察字体结构、汇报了书写要点后,教师范写,学生临写,学生间互相评价,再改进。老师则利用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汉字,一同欣赏、纠正,避免问题的再发生。这个环节大约10分钟,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其中重要的字词堪称诗歌的眼睛,抓住这些字词,采用反复诵读体验的方法,感受和再现诗中描绘的形象,方可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本诗中的“客”字,既是一个生字,又是牵动全诗的灵魂。在最初备课时发现了这一点,但考虑到由“客”这个生字的教学引入,显得有些麻烦,便没有再深挖各篇诗中诗人作客他乡的身份与思念家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便改变了原来的初衷,由背诵在平日诵读活动中积累的思念家乡的古诗入手。现在想想,如果开课就能抓住这个题眼,恐怕在导入环节,更能引起孩子们对贺知章思念家乡这一情感给予更及时的情感铺垫。

  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日常家中来客的场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做客、客人等词有感性认识,并穿插识记“客”字。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诗中找到带有“客”的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问学生:这里的“客”是“客人”吗?随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原计划的一步步学习。渐渐地,孩子们同样会清楚地认识到诗人并不是客,他只是小时候离开了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而家乡口音却没变。所以说贺知章不是客。那为什么孩子们以为他是“客”呢?学生再次回到诗歌与插图中,与文本对话,解决问题。

  牵一字动全诗,这是本课在设计时留下的一个比较遗憾的地方。

  2、学生在提示了“鬓”和“衰”字读音需要读准时,教师就追问学生,“你知道“鬓毛”指的是哪里的毛发?”“鬓毛衰是什么意思?”这样问,就变成了老师在引导孩子学习,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以学定教”的学法又被掩埋了。

  3、老师创设情境的语言还有些生硬,语句不够丰富,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言,有欠缺。

  4、朗读的形式是很多样,但读的次数与质量,还可以通过老师丰富的语言引导,再增加。

  三、原因分析

  1、自身语文素养欠提高,再者,博览群书不够,很多时候,没能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停留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之上。日积月累,思维和语言文采就变得僵持、匮乏。

  2、“以学定教”这种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观,在有些时候就被忽略了,又变成了老师率先发问,学生回答,而不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先自行解决问题,但学生解决不了时,老师再予以解决。说明教学思想的转变需要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格外关注才行。

  四、努力方向与措施

  1、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将各个学段、各项内容的教学要求、建议、评价烂熟于心,只有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上才会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处于主导地位,而不能越位,对学生的学习、思考包办代替。

  2、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方位了解与课程有关的资源,只有老师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才会得到拓展。

  3、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要让学生一课一得,能够说出自己的收获,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语文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尤其老师在设计课堂评价环节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评价用语,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委婉提出建议。

  4、加强教研组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多参与听课与评课,多从他人的课堂中汲取优点;及时反思自己的每堂课,做好改进记录,努力把课堂教学问题变为自己的课题研究专题,不断积累素材,切切实实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语文教师承载着语文教学的明天,我会努力做到全方位提升个人素质与修养,更好地耕耘在自己的三尺讲台。

【回乡偶书第一学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01-06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6-07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5篇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15篇)06-1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20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6-20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20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