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8 16:26:4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 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 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 念: 相与:

  盖: 但: 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 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 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配乐朗读(幻灯片5)

  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 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 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 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

  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5-2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6-2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06-2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6-1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2-14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02-0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09-08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8-2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5篇01-02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反思07-23